【篇一:读第六病室有感】
“这些尖端朝上的钉子,围墙和偏屋本身无不显得阴森可怕只有我们的医院和监狱才会用这种特殊的外观”。
《第六病室》以短小的篇幅,寥寥数个人物便描绘出了沙皇俄国如监狱般的黑暗景象,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批判和对时代的控诉。
19世纪是一个急剧动荡的年代。在西欧,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法国再次陷入动荡,各类势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坛上城头变幻大王旗。普鲁士则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辅佐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一个崭新的第二帝国就此崛起。而远在东亚的中国,为了镇压席卷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着手开办洋务。日本在经历了黑船事件的刺激后,开始了明治维新。美国也在南北战争的烽烟中完成了奴隶解放与社会转型。变革成为了时代主流。
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也被迫进行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的农奴制改革。然而,不彻底的改革之后,俄国的底层人民依旧愚昧贫穷,变革以及进步的呼声日益高涨。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国内形势,沙皇加强了其残酷的专制统治,俄国陷入了令人窒息的黑暗当中。所谓时势造英雄,黑暗的时代下也涌现出了许多的大师,如列夫托尔斯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如契柯夫。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身上,少不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在《第六病室》这部作品中,契柯夫塑造了两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其中之一便是城市中的小文员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的现实,他怀揣着一颗“饱受惊吓又苦苦挣扎的心灵”,善待病室中的其他人,对于“人的卑鄙,践踏真理的暴力和人间未来的美好生活”以及“强权者的愚蠢和残酷”怀有强烈的情感。然而这样的人,即使他有“待人和蔼,乐于助人的天性,为人的正派,道德的纯洁”,也难免在一个“谁也不能发誓不讨饭不坐牢”的黑暗社会中遭受迫害。从而“日日夜夜遭受折磨”。
而另一位则是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金。他见识过可怕而黑暗的景象,对于一个“到处臭哄哄的,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医院十分反感。但是他笃信宗教,性格软弱,不以暴力抗恶,从而无力改变现实。反而借助书籍和宗教来麻痹自己。但隐约之中他仍怀有对时代的反思“我做着有害的事情,我拿人家的钱却欺骗他们。我不诚实。可是我本身微不足道,我只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罪恶的一小部分。所有的县官都是有害的,却白领着薪水。可见不诚实并不是我的过错,而是时代的过错。我若晚生200年,我就是另一个人了。”终于,在第六病室中,被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唤醒。但是在他明白清醒了以后,却被自己所谓的朋友与部下投入了第六病室。在第六病室他爆发了最后的反抗精神,大喊“我一定要出去”,想要杀了用暴力维护专横秩序的看门人尼基塔。最终却敌不过暴力,和他的思想永远沉睡了。
在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单凭个人的良知无法改变黑暗的现实,用知识分子的思想对抗暴力机器是绝不可能的。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只是一种教士般的一厢情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富有良知与正义感的罗马学者西塞罗惨遭独裁者屋大维的毒手,不畏强权坚持主见的托洛茨基被暗杀于墨西哥……在人类历史的循环往复中,“真理在大炮射程内”的悲剧总是频频上演。这也反映出思想与良知在暴力面前的无力软弱。相反,在那个时代中完成的有利于国家与人民的变革无一不需要暴力来铺助。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复辟的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却同意签署宪章,是由于忌惮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德意志能够在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完成统一,依靠的是俾斯麦主张武力征伐的铁血政策。清政府兴办洋务,则是慑于内忧外患下的武装倾覆。而日本明治维新的基础,正是武装倒幕运动消灭了落后的幕府统治。而美国的黑奴解放更是由一场美洲历史上最血腥的内战来完成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正义没有武力就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就是暴政”。要想弘扬正义,消除弊病,就不得不诉诸暴力。用暴力来对抗恶,是契科夫穿越时空留下来的无声呐喊,也是变革与进步的必由之路。
【篇二:第六单元作文我学会了】
赵禹涵
转眼我就十岁了,我学会了许多本领,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最让我难忘的是学会了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在我眼里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今天我就要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了。妈妈带我去广场学骑自行车,骑上自行车,双脚踩在踏板上,双手要紧紧的握住车把,以免撞伤人。妈妈在后面帮我把握方向,我对妈妈说:“妈妈,您,您,您别松手。”妈妈笑着对我说:“儿子,你都四年级了,害怕骑自行车?我不松手,你骑吧!”听了妈妈的话,我才放下心来。
我慢慢地踩着踏板,自行车渐渐移动,像我的跟屁虫,我骑得越来越快,我对妈妈说:“妈妈,慢一点。”咦?怎么没声音?我转过头,原来妈妈已经追不上我了,我突然左右摇晃,砰!我重重的摔在地上,妈妈跑过来说:“你自己起来,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战胜它。”妈妈的话让我更加有信心,我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跌倒,我终于战胜了它!
这次学习骑自行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篇三:第六单元作文我学会了】
我学会了种花生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种花生。
我拿着花生种子,妈妈拿着种花生需要的工具,爸爸提前就到地里去接水管了,妈妈说:“种花生还需要浇水。”爸爸说:“要先用工具弄一个和碗差不多的洞。”我说:“大小和深浅都跟碗差不多吗?”爸爸说:“对。”我照着样子学,弄完了,我感觉还可以,爸爸妈妈也都说:“还可以。”之后妈妈说:“该浇水了,让每个洞都足够湿润,才能种出好花生。”妈妈去打开水龙头,我就拿好水管,水管不是很粗,一只手就可以包住。对准那个洞,这个洞里水满了就浇下一个洞,爸爸说:“每个洞需要浇两次水才可以。”然后妈妈说:“就要在每个洞里放种子了,每个洞里放三个花生种子,小一点的也可以放四个。”爸爸说:“要把三个和四个花生种子放在一起,不要放散开,要不然种出来的花生苗长得歪歪扭扭的。”我说:“这个还挺简单的。”不过种了很长的时间。
最后妈妈说:“用脚把土填上就可以了,就是用脚把这个洞旁边的土推过去,再轻轻踩一下就种好了。”爸爸妈妈帮我指导着,我种完了花生,当然这之间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种的,爸爸妈妈和我一起种的。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我很开心。
【篇四:第六单元作文我学会了】
安思璇
在音乐教室里,一首美妙的曲子刚刚结束,谁能想到,这是一个一年前什么曲子也不会的孩子吹出来的。
在一年前,我对竖笛一窍不通,连最基本的指法都不懂,老师在前面比划,我也学不会。唉,竖笛实在太难了。
今年,郭老师来教我们班的音乐。我吹竖笛时,老师告诉我吹竖笛时气息要稳,手指也要堵住。我开始练习音阶,一个音一个音地学指法。但我的音阶忽高忽低,有时是气息太高,有时是手指堵不住孔。于是,我先着重练习音阶的气息。深吸一口气,再一点一点地吐出来,尽量均匀地慢慢吐出,就这样我一遍一遍反复练习。控制好气息之后,我又开始练指法。我低着头,如果走调了,就看哪里没堵实,再在没堵实的地方,把孔堵住后,听音调准不准。终于,我把这七个音学会了。
后来,我又开始学《上学歌》,刚开始还不熟练,一个个音符磕磕绊绊,美妙的曲子变成了噪音。于是我在很卡的位置,尽量把手指摆弄得快一些,练熟之后,再一遍一遍练整首曲子。最终一首美妙的曲子被我吹了出来。
练习竖笛的过程也让我深深懂得:重方法,肯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篇五: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时空推移,苍茫的宇宙中,万物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和改变,但梦想的精灵永远都不会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消逝。在无限的时空与有限的生命存在中,有人认为梦想是一种力量,有人认为梦想是一种负担,也有人认为梦想是一种习惯。但无论如何,只有不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并且学会诗意地栖居,才能在追求梦想的旅途中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梦想的种子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成长,离我是那么地近,我纯净的眸子里可以探寻到到它的生命轨迹。但我离欢欣地采撷梦想的果实的那天还很遥远很遥远,或许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出现。因此,当我听见别人说他们没有梦想时,我不知道自己是该庆幸还是该反省。庆幸的是我至少有一个高考梦,内心还有追求,日子就不会虚度;该反省的是,我虽然拥有自己的梦想,但毕竟缺少坚持的勇气。高中三年,在这三年的时光里头啊,我的生活也许会很坎坷、很煎熬,但只要我能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就一步步地接近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梦想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了。即使实现不了梦想,我也会无怨无悔,因为我没有虚掷光阴。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终归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时值风华正茂的我们,谈笑间,活力的青春就会悄悄地从指缝中溜走,一点痕迹也不曾留下。诗人海子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而我,既然在心底种下了高考梦想的种子,也就意味着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将行走于有风、有雨的路途中……
厚重的天幕终究遮挡不住腾飞的双翅,对我们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高中生来说,高考无疑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曾幻想过自己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但我又极其恐惧高考的到来。我也曾以为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像是去过阎王爷那儿兜过圈的,因为面对高考就像是面对死神对命运的判决。但我想到更多的是高考过后的好,想到将来的成功,这些会让我打消内心的恐惧,给我信心和力量,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在苍穹中展翅翱翔。
背起梦想的行囊,走向远方。有了梦想,也就有所期待,有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