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高一作文>评《三国》
评《三国》

【篇一:评《三国》】

《三国》大家都知道这是我国著名作家罗贯中的成名之作。而且此书还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之所以非常有名,那是因为他对三国时期人物二二刻画与描写显得那样细致人物是那么栩栩如生,而且书中的打斗场面也是心惊动魄,深深的吸引着读者眼球。

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中鼎鼎有名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位结义兄弟。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子孙,当今天子的皇叔,可他起初只是一个勉强度日的破落户,直到黄巾之乱他才开始抬头,他抬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碰到了张飞、关羽、二位兄弟,这二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关羽更是以忠义为命,并且被尊为当今武圣。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个兄弟,那也就没有后来刘备的崛起。但刘备有一点就是太过于仁慈这是他吃了不只一次的大亏。例如在新野之战之后刘备举兵迁移到东吴,在这过程中新野十余万百姓深感没有刘备就没有安宁的生活便也举家随刘备迁移,这就大大的拖延了行军速度,延续了战机可刘备因为十余万百姓的跟随忍不下心撇下他们就带着他们慢慢行军。结果被曹操追上又折了数万兵马才狼狈的逃到东吴,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但这也令一方面体现出刘备的贤明,深受百姓爱戴。

次之是关羽,关羽因为有一副长长的乌黑漂亮的胡须,所以人称美髯公。他武艺超群所以又被称为武圣。他一生忠义二字闻名。对其大哥刘备忠义耿耿,他们既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又是严明的君臣关系。他曾经因兵败被曹操俘虏,曹操爱才,用尽方法劝关羽来降,为此更是把赤兔马赠与他。也没有打动关羽的心,后来关羽斩颜良珠文丑报答了曹操。在得知兄长刘备的下落后他毅然带领旧部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为了兄长完全不顾曹操对他的好。这件事曾一度被人传诵,关羽从此名声大振。

张飞他性情急躁火爆经常是一言不合就立刻开大。做事有时毛毛躁躁,有时有粗中有细苏、虽然如此,但张飞武艺超群打仗一贯冲在最前面,无畏无惧曾经为赵云断后,、。一声巨吼惊的曹操十万大军后退十余里,但他有一个缺点总不把刘备、关羽的劝告当作事。这就使刘备、关羽在外大袁绍时,张飞醉酒鞭打士卒激起兵变丢失了徐州城,断送了刘备兄弟的退路。还有一次,为了给二哥关羽报仇命令士兵赶制白旗白军服,但因期限太紧,士兵们没有按时完成。他又鞭打军士,结果部将范江,张达夜入军帐杀了张飞,一代英雄却因性情而断送了生命。

这热血的三国时代让每一位读者深深的感触。每一次的回味都能发现新的精妙。

【篇二:读《品三国》有感】

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在三国前前后后九十年这一段历史中,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国历史的戏剧性让它成为了史学文学家们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对象。

有那么一个人,他雅量,机敏,风趣,深沉却又狡诈,诡谲,冷酷,残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个性十足又如此富戏剧性。不难想出,他就是——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很多史学文学家都不喜欢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我看来,让他们痛恨的,还是曹操说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么一句话。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反过来说,但是这真的做得到吗?也就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了出来,至少,他是一个“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三国演义》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写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说是对曹操的一个评价。乱世如三国,曹操身处其中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枭雄了。但无论是枭雄还是能臣,曹操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初中时曾经学过一首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没有足够的雅量,又怎能写出如此气势的诗赋?怎能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业?

在各类正史野史中,经常会谈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讥笑……似乎他始终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错了事,打了败战,曹操也会笑。因为他豁达开朗,大气磅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风趣与可爱。据《三国志》载,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听说曹操亲自出场,都争先恐后伸长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只耳朵,只不过多了点智慧!”在战场上,曹操仍然如此洒脱风趣,更不用说在平时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

在《品三国》中,作者易中天从一个更平民化,更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三国故事。历史总是真真假假,是非纷争,无人说得清。但在《品三国》中,你将看到一段段更客观、更全面的三国史,一个个更客观、更全面的人物。

【篇三:也谈三国】

四大名著,我独爱三国。今日便和大家探讨我对这些人的看法。

心思缜密的刘备

有人认为,刘备性格软弱,遇事优柔寡断,特别是“煮酒论英雄”更可以看出他的胆小如鼠,但只要细细斟酌,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首先,当时的刘备羽翼未丰,正行韬光养晦之计,忽听到曹操的那一句话:“天下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他大惊失色,连筷子都掉在地上,只能借打雷来掩饰。这个情节里,掉筷子并非刘备胆小。要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要是刘备听了他的话毫无反应,曹操一定不会轻易放过刘备,到那时刘备别说实现政治抱负了,甚至连许昌城都出不去了呢。这一进一退之间,足见刘备的心思缜密、急中生智。

刘备的聪明不仅表现在心思缜密,还在于他高超的“哭”技。可不要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哟,他哭送徐庶,得到军师,哭得百姓人心向留,哭得赵云死心塌地,哭得了荆州,哭败了周瑜……哭是他的拿手好戏,是他的策略计谋。他就凭着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夺得一份基业。

忠贞不“愚”的诸葛亮

一些人谈到诸葛亮时,总会贬之为“愚忠”。我认为,这是片面之词。说诸葛亮愚忠,因为他们认为,刘禅是个昏君,是一个不可扶持之人。事实上,刘禅身边有一大批贤臣,他们都被委以重任。刘禅知人善用,拜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尚书令兼大将军。此二人,一人主管军务,一人主管政务,两人互相牵制,又各有侧重,如此巧妙的安排,岂是一个昏君能做出的?刘禅共在位41年,诸葛亮逝世后,他又做了29年皇帝。在这期间,他停止了劳民、折兵、伤财的北伐,休养生息。在乱世中守得蜀汉江山,作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绝非无能昏庸之辈。既然并非昏君,那诸葛亮的“愚忠”二字又从何说起?

诸葛亮忠于刘禅,一方面是感激刘氏父子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是他已经把辅佐刘禅当作一种责任,一种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他忠贞不二的写照。

有勇有谋的张飞

说到张飞,大家的潜意识里立刻浮现出一个虎背熊腰,相貌粗犷,豹头环眼、有勇无谋的大老粗形象。

其实,张飞虽然为人鲁莽,性情暴戾、脾气急躁,但他还是有计谋的。大战长坂坡、破许褚、降严颜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可以看到张飞兵不厌诈的计谋。

其中,最精彩的要数醉酒气张郃了。瓦口隘前,张飞几番挑战张郃不成,便佯装醉酒,引得张郃前来偷袭,结果正中张飞下怀。张郃中了埋伏,被打得溃不成军。他能把张郃这样的名将都打得落花流水,难道仅仅是全靠武力完成的吗?不仅如此,据说历史上的张飞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能书善画,算是个文武双全之人,绝非有勇无谋之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中英雄辈出,他们各有所长。如今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留待后人评说。

【篇四: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以如椽大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气势磅礴的画面在古典文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事件,它生动地演绎了三国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与诸侯争雄的历史画卷,数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与推崇。细观三国,你会发现无论从人物、情节或是场景上来说,这都是部举世无双的佳作。就拿人物来说: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纵横于乱世之中;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叱咤风云,称霸天下;周瑜作为青年才俊,尽显智谋与骄傲;诸葛亮更是有着“隆中便晓天下三分,旷世奇才死而后已”的经纬之才与赤胆忠心……而其中最令我钦佩的是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在二十八回会古城主臣聚义中他初次走进我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他投奔刘备时的赤胆忠心,于是我开始留意他在三国中的一举一动。说起赵云就不得不提他长坂坡救阿斗的英雄事迹,于十万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浴血奋战斩杀曹操数员大将与无数曹兵,此等耿耿忠心使得刘备“掷儿慰臣”。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危险,都不曾退缩,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堪称忠义之楷模。

三国中猛将虽多,但智勇双全者可谓寥若星辰,赵云即是其中之一。犹记马谡大意失街亭之时,赵云奉命断后,他沉着冷静地带领军队击退二十万曹军并缴获大量军资,使得孔明与诸将喜不自胜,曰:“真将军也!”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不计其数:计取贵阳、汉水胜众、力斩五将……一生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去世时蜀帝刘禅哭倒在龙床上不能自已。正如刘禅所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赵云之忠心,让我为之敬佩,而他去世后,其子赵广也驰骋沙场精忠报国,可谓满门忠烈,家风怡人。

也许,有人会说论才干赵云不及孔明、周瑜;论武功不及吕布、关羽;论威严不及曹操、孙策;论仁德不及刘备、陶谦,无可敬之处。但在我看来,赵云智胜两分,武胜两分,威胜两分,仁胜两分,义胜两分。尽管每一项都不是那么的出类拔萃,但若论综合能力,赵云可谓全才,无人可比。

此等英雄,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篇五:品《三国》我仍为蜀摇首叹息】

仰望星空,历史的星光仍然光彩夺目;我翻开发黄的史册,口味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却发现,仍是那个三国时代最吸引我。

想起关羽兵败麦城,被俘虏后,我不禁为这位义薄云天的英雄叹气;再想起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我忍不住为足智多谋的他而流泪。也许是自己过于感性,或许是抑曹尊刘的感情导向,我不由自主地偏爱蜀国,为它摇首叹息。

自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肝胆相照、齐心协力,伸张正义,平叛黄巾、三英战吕布在后人口中传为一时佳话。在刀光剑影中,他们南征北伐,终于建立了蜀国,在这尔虞我诈的三国中,他们就像当时黑暗夜空中三颗闪烁的恒星,然而,义关羽失利被杀,急兄仇张飞遇害,刘皇叔白帝托孤,三颗恒星的陨落,致使蜀国的力量大大减弱,使建立一个兵强马壮的蜀国成为泡影,匡扶汉室的理想,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诸葛亮,运筹帷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烧出了刘备的半壁江山,先主的逝世,使他悲痛不已,更让他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的重担,他不是不知刘后主的软弱无能,更不会不知刘氏天下的气数,可三纲五常的束缚使他明知无力回天,明知不可力挽狂澜还是义无反顾地做,而且做得十分彻底,他想用《出师表》证明自己为报先主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更想唤醒刘阿斗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可无能的刘阿斗只看到夜夜笙歌,他挑起所有的重担,竭尽所能,踏上征讨曹贼、匡扶汉室的不归路。七出祁山,却仍未踏入中原半步,精疲力竭,奈何只是南柯一梦!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摆空城计只赚得后人一声长叹,在五丈原飒飒秋风中,他带着壮志雄心走了,他带着对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卧龙一朝魂归故里,大蜀江山土崩瓦解。

回想那五虎将,那刘关张,还有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悲痛的泪水悄然落下。

历史的车轮辗过泛黄的史册,我仍为蜀国摇首叹惜。

【篇六:品读《三国》】

花开花落,烟霭迷离,长袖摇曳着似水流年。世界万物总是在变,只是那些令人怜惜的旧书,那些珍贵温存的记忆,是否真的不再需要了呢?思念又把我拉回那段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年代。

魏有五良将,蜀有五虎将,吴有长江天险,三家划分中国大地,群雄逐鹿,看谁能问鼎中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蜀、魏之间的斗争,而诸葛亮无疑是王冠上的珍珠是最耀眼的一点。喜欢他,正因为,他未出茅庐已有三分天下,初来乍到的三把火,点燃了刘备集团的信心,更奠定了蜀国的位置和版图。他是智慧的化身。

渴望拥有他的智慧,凭此畅游书海,笑看五花八门的考试;渴望拥有他的镇定,临泰山之崩而面色不改,借此坦然面对各种问题,无惧任何挑战;渴望拥有他的文才,一封《诫子书》,启悟了多少莘莘学子,由此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鱼跃龙门,成为韩寒一样,炙手可热的作家。他是我心中的偶像,伴随着我渡过童年,一起成长。

挥泪斩马谡,杀的却是他的心;六出岐山而无功,苦的是蜀国百姓;病死五丈原,断的是蜀国的希望。他活,蜀国兴,他死,蜀国亡。

每一次读到此,内心不禁有几分挣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算是圣人的他也不法不犯错误。就像魏延乃不多得的帅才,为什么不让他分兵伐魏,你可知将相和国家兴;庞统乃不可或缺的谋士,为什么不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你可知得卧龙凤雏者,得天下。关羽的死就是蜀国灭亡的前奏,刘备的去世更是断送了统一中国的大好前景。

智慧的你终究跳不出儒家的圈子,可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博才的你终究容纳他人的存在,可知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浅显的道理。

“滚滚浪花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岁月蹉跎,流年易去,千古风流人物,最终都化作了一抷黄土。《三国演义》让我们从历史和文化中明白到世事无常,应学会珍惜现在的一切。

时间滴滴答答地走着,一秒一秒,不再倒流,生命的每一个渡口永远没有停顿,有的是光阴一刻不停的消逝。让我们珍惜那些古人留下的瑰宝,因为那些常常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恰是我们最需要的。

热门推荐
1求一方荒芜
2不学礼,无以立
3匆匆
4多彩的活动拔河
5的作文
6感受诗词中的温暖
7我的小学老师
8我喜欢的经典作品
9我的好爸爸
10令我感动的一件事
11数学作文
12茶花的自述
13梦想未来
14中秋节里的故事
15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16唯精神修养永垂不朽
17我的梦想
18我的邻居
19发扬红军精神
20我的成长日记
21单纯是一剂良药
22日出
23心底那朵浪花
24追忆·童年趣事
25胜似亲人
26日出
27丰子恺漫画
28会变色的校园
29我的青春里有母爱
3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