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初三作文>最是那一抹纯粹
最是那一抹纯粹

【篇一:最是那一抹纯粹】

小时候,我们的城市像郊外,我们的脚步很轻快,当时天空很蓝,心很小,路很宽。—题记

太阳不骄不躁,微微的投到每个人的身上。此时的我正背着书包,等着公交车,一群小孩在不远处嬉闹着,他们的脸被阳光覆盖着。即使我没戴眼镜,我仍能清晰的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那笑容,是多么的干净,纯粹。

那应该是一帮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儿,有男孩儿,有女孩儿,似乎在做着小游戏。我总觉得他们好容易就摔倒了,可他们仍旧迈着看似笨拙沉重实则敏捷轻快的步伐奔跑着。他们笑着,是如此的阳光,纯粹。有那么一瞬,我甚至觉得我看到了一大片在阳光下舞动着的向日葵海。

这笑容,不经意间触碰到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曾几何时,我们与儿时的自己离的越来越远,教人不得不思考,是时光在飞逝还是我们在飞逝?

每当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小时候的事物时,心中总是一片唏嘘,然后任记忆在心扉流淌,冲出一件件令人怀念的事物。我们之所以怀念是因为遗失,我们所怀念的是那段摇曳在碧空下的旧时光;我们所怀念的是奔跑在小路上的自己;我们所怀念的是那抹盛开在脸庞极为纯粹的笑容。

这纯粹的笑容的存在,和人的本真有着莫大的联系。这个本真就像一部电影中描述的一种光一样,其主人公说:“我从小就能看到人身上的光,这种光,小孩身上多,大人身上少,有的人的正在褪去,而有的人已经没有光了。”我不知道我身上的光会不会褪去,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我只知道趁光还在就要珍惜,趁本真还有就要沉积,趁纯粹的笑容还在就要将其保存。

能将纯粹的笑容保存下来的人少之又少,有的人将这个笑容遗失在庸庸碌碌中;有的人将这笑容遗失在追名逐利中;有的人将这笑容遗失在生活的琐事中;有的人将这笑容遗失在繁杂的尘世中。可我一直坚信遗失的美好可以找回,遗失掉的人们啊,是该回头看看了,想想初心,去找回那遗失的笑容吧。

纯粹的笑容是如此的温暖,它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它点燃了黑夜的死寂,它融化了山头的积雪。纯粹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丽,如同一汪碧绿的春水,如同一朵清雅的菡萏,如同一片火红的枫叶,如同一捧纯洁的白雪。

远处的小孩还在嬉戏着,公交车已经来了,我不知道他们的笑容会何去何从,我只希望笑容久一点,时光慢一点。车前进着,向日葵的海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是聒噪,只是聒噪。

长大后,我们的存在像尘埃,我们的距离被拉开,有时相处很难,像很多,话很短。—后记

【篇二:让快乐纯粹些】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黑瞎子掰玉米的故事,那时候觉得特别好笑,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动物,它一边掰着玉米,一边捡着西瓜,边扔边捡,边捡边扔,到最后走出玉米地,它才发现自己手里拿的东西竟已所剩无几,回过头,才明白过来,原来已经丢了一路。

这个故事多么像我们的人生啊,我们总以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一直坚定着,于是一路上披荆斩棘,匆忙前行,生怕慢了一刻就赶不上人生的这趟列车,可其实总是到很多东西失去的时候,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其实我们想要的,从来都是那些最简单纯粹的东西。

很多人遗憾成长了一路,为人处事学的越发圆滑,薪资丰厚,待遇良好,可是回过头,朋友却已经丢了一路。还有些人感叹时间易逝,父母逐渐老去,自己却陪伴他们太少,“子欲养而亲不待”从来是这世界上最令人后悔的事情,什么都可以等,唯独尽孝不能等,趁父母还在身边,趁一切都还来得及,多抽点时间,陪陪家人。其实父母并不指望儿女有多大的出息,只要他们活的开心幸福,健健康康的,就已经足够了。

人这一生,总是有赚不完的钱,列不完的目标计划,可等到你真的一一实现的时候,早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倒不如让快乐变得纯粹一点,家人安康,三两知己,爱人在畔,有自己的兴趣,有一颗始终热爱生活的心,如此,安好。

【篇三:活的纯粹,活出精彩】

现今,大多数的人沉迷于手机与网络,用手机去购物,用手机来阅读,手机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离不开的物品了,已经覆盖住了一些最原本,最纯粹的意义了。当这些高科技的产品覆盖了原本纯粹的生活时,就出现了碎片化的生活。

借用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地上本没有路。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依赖于网络,使原本纯粹的生活黯然失色。我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印度的工程师在一艘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极少数人在看书。而在法兰克福机场上候机时,那些德国的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的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要么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中国人已经对纸质的阅读,并且那些有意义的生活的态度已经明显的退化了。

现在,作为我在内的青少年,已经被手机,一个小小的玩意儿吸引了。无论是一回到家,就扔下书包;还是在双休日的时候将手机不离开自己的视线;更过分的是,当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偷拿出来玩。从中,现在青少年对网络也已经是入迷了。已经越来越少的人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图书馆或是哪里看一本书,心无旁骛的看书。或者是玩出去散步,领略大自然当中的美好。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算是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了,那为什么中国人不爱读书呢?曾有人总结过几个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没有让孩子有时间和经历去读书。所以,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国家,让所有人都要对纯粹的生活有向往,同时展开一些关于有意义的活动。每天都要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放下手机,去感受生活。并且也要从许多的大人身上改掉对手机的依赖,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青少年应该多多开展读书活动,呼吁社会上的人多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网络带给我们的。有利有弊。而我们要善于去使用它,不是反过来被它所控制。每天可知用网的时间,去体验生活,生活中的一切不比网络所带来的差,只要用心体验的话。纯粹的生活。也会很精彩!

【篇四:做一个纯粹的人】

生活纵然曲折,我也宁做纯粹的人;生活纵然丰富,我也宁做纯粹的人。不论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一定是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不卖弄。

活得纯粹,活得洒脱不羁,如鱼在海底遨游,如鹰在天空翱翔。

林清玄说:“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活在今天这一刻。”为太多未知的事物考虑太多,一个人总是会生活地很累,压力剧增,身心上承载巨大压力,精神上束缚太多自我。与其如此,何不就活得洒脱些。

当我们用真心对待每一天,不为从前后悔,不为未来担忧,生活就会在自己手中。三毛天生热爱流浪,这个自称口袋里只有三毛钱的小人物,一路走来,享受生活,她说:“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必焦虑,三十岁的时候不要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期望死的来临。”她曾在台湾追逐青春,在西班牙释放热情,在德国饱读书籍……她自由不羁却又渴望安宁,走遍万水千山只为安抚今生不安的灵魂,人生不就该像她一样没有包袱地生活吗?

活得纯粹,活得真情实意,如秋菊高洁傲岸,如幽兰散发清香。

要说活得真性情,非阮籍不让。他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1500年前留下了一些真性情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道统文化不敢去面对的。有一天上山,走着走着没路了,结果他就坐下来大哭,这便是有名的“穷途而哭”。他还爱跑到山林里去啸歌,虽然疯疯癫癫,但听他啸歌的人却能烦恼一扫而光。现实中,很少有人敢做阮籍,因为我们要面对社会的所有规则!大仁大恶的人估计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可阮籍就是这样邪谬。如若我们敢用真性情面对生活,做另一个阮籍,那么生活也一定不会苛待我们。

然而洒脱不羁也是建立在原则之上,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总是将今天的事推脱到明天去做,那么他的生活注定不会是洒脱。回首凝望,他会发现自己偏离原来的轨迹已经好远,而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曾经卸下的一份又一份责任。所以我们只要将每天过好,无需安排,无需担忧,生活便会自然而然地细水长流。

做一个纯粹的人,在生活的条条框框中依然保持真我,不被牵绊,不被诱惑。

【篇五:文化的纯粹】

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曾经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闪耀的明珠;数不清的唐诗宋词,文化瑰宝曾经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汉语汉字曾经走向世界,风靡全球……我们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到骄傲自豪,却看不见,那些都是曾经,那些都已过去……

为什么当代中国产生不了影响世界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为什么至今仍没有再次出现像李白、杜甫那样影响中国千年的文学家?罪魁祸首莫过于人们用功用的标准去追求文化,他们追求的是由文化带来的名和利,而不是文化本身。可是,“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带着一颗功利心去追求精神文化,又怎能有所建树,创造辉煌?

鲁迅先生笔下曾狠狠讽刺过那些自称“智识高超而目光远大的先生们”,因为他们认为:“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活或者,至少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一个“利”字,但那时是中国最黑暗,最动荡不安,最吃人的社会。可现在呢,我们身处一个和平民主的时代,我们以中国未来的接班人自称,但是有多少人读书只是为了追求文化的纯粹,精神的家园,而不是有房有车,名利双收呢?而这,难道不正是当今中国文化的可悲之处吗?

而在那个日寇侵华,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北大、清华、南开大学被迫南迁组成的西南联大大学,却产生了那么多的人才,这其实和当时师生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闻一多先生的衣服破了之后只好穿上一条样式早就过时,十分不合身的夹袍;朱自清先生的衣服破得不能再穿就罩上一条蓝色长布;化学教授曾昭抡的鞋子更是露着脚趾,后跟也提不上来……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在陋室之中寻求真理智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正是这种精神,让西南联大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世界名牌大学平列而无愧色,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令人略有安慰的是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让13亿中国人一夜之间认识了他以及《红高粱》,让人们再次燃起对中华文化的激情。我相信,当人们学习文化不再为了功用,名利,而只是单纯地追求文化的纯粹,寻找精神家园的皈依,中华文化一定会再度崛起!

学了那么久的《论语》,我最爱的还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超脱功利的生活态度和治学态度,何时才能真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热门推荐
1潇洒走一回
2我的老师
3暑假趣事作文
4门外与窗前
5我和嫦娥的一天
6那一刻我长大了
7可贵的弯腰
8美丽的秋天
9第一次当小店长
10盛夏,晚霞,我们
11我的暑假生活——新加坡之旅
12我的春节
13爬山
14第一周作文
15那天,雨一直下
16门外与窗前
17我的心爱之物
18美丽的雪乡
19有你真好
20关于雪的作文
21雨中的小草
22军训心得
23记第一次篮球课
24爱心在人间
25你就是一道风景
26最悠闲的人
27家乡的美景
28吃饭众生相
29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30最近比较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