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五年级作文>小未必小
小未必小

【篇一:小未必小】

不要轻视“小”,“小”也可以有大力量;不要忽略“小”,“小”也可以有“大作为”。

或许有人说,只有“大人物”才有资格干“大事业”,而我却道:小人物同样可以有“大作为”。

“小人物”可以成就“大事业”。一名“小小”的教授,敢于挑战千百年来的学术权威——比萨斜塔上曾经写下了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一名“小小”的诗人,敢于向凌驾一切的“上帝”挑战,一部《神曲》划破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一名“小小”的数学家,敢于探索宇宙的奥秘,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硬是演算出了天体运行的规律;一名“小小”的企业家,敢于将全部的家产付诸一项人人都觉得不靠谱的“研究”,黄色安全炸药的问世,随之诞生了一项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项……他们都曾经是名不见转的“小人物”,却在默默无闻中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大作为”。

他们敢想敢拼敢叛逆,他们不惧艰难,不惧嘲讽,不惧权威,坚守信念,奋发图强,最终青史留名。

“小身躯”同样可以迸发“大能量”。“小小”的原子核,承担了几乎全部原子的分量,一次聚变便会爆发出令人恐惧的超强能量;一滴“小小”的水珠,积聚成流,成河,成海,掀起惊涛骇浪,足以摧毁一切;一只只“小小”的蚂蚁,团结在一起,可以掀翻大树,吞噬犀牛;哪怕是一粒砂子,一块砖头,积少成多,紧密偎依,世间便多了几多宽阔的道路,高耸的大厦……它们都是一个个“小小”的单位,汇聚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就能迸发出令人畏惧,令万物侧目,令世界震惊的“大能量”。

不要藐视“小”,“小”亦可以有“大作为”,“小”亦可以有“大能量”。

“小个体”可以造就“大国家”。奥运赛场上,一个个顽强拼搏的“小人物”以位列世界前三的辉煌,书写了一个国家的伟大;全球经济中,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国家,靠着13亿个“小小”个体的勤劳与奋进,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改写了全球GDP的排行榜;外交舞台上,一颗“小小”的乒乓球居然可以拨动世界历史的格局;军事历史上,一粒小米、一支步枪、一辆独轮车也可以让洗刷一个民族千年的耻辱……那是成百上千个“小小”的个体,带着一份执着与自信,朝着一个共有的目标,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谁说,当今社会缺乏这样敢想敢拼敢叛逆的“小人物”?谁说只有“大人物”才有资格干“大事业”呢?

“小”未必小,只要我们敢于并善于自信地坚守自己,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小人物”同样可以有“大作为”!

【篇二: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辩论会】

开始啰!开始啰!辩论赛终于开始了!

对方辩友一个个面部紧绷,神态严肃,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我有点紧张。再看看我方辩友,他们死死地盯着对方辩友,丝毫没有惧怕的感觉。

“请正方一辩阐述观点。”主席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们。正方一辩陈述:“汉代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所以我方认为‘开卷有益’。”说完,向我们得意地笑了笑,好像在说:听到没,多么强有力的证据呀!你们赢不了我们。哼!等会儿给你们个语言炸弹!我很不服气地想。“有请反方一辩!”我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就如你们说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既然是药,那也有良药和毒药,吃良药可以医愚,吃毒药就会害死人。”说完,我得意地给了那位正方选手一个微笑。“有请正方二辩”一开场,他就说得井井有条,着实惊到了我。“有请反方二辩!”没想到我方二辩说得更好!

自由辩论阶段,我方三辨激动地站起来:“我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如果看了不好的书,可能会做一些不好的事。”对方辩友也不甘示弱:“那是他自己有问题,能怪书吗?”我们两队不分上下,谁会赢呢?我做总结:我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一是卷未必是有益的,二是读卷的人不善思考导致开卷未必有益。说完这些,我觉得自己的思路从来没有这样清晰过。

“呼”我吐了一口气,终于要公布结果了。我心跳加速!“这场辩论赛赢的是——反方!”“耶!耶!耶!”我方高兴地呐喊着,似乎想要宇宙也知道这个好消息。

这场辩论赛的结果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我喜欢它!

【篇三:“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

终于盼来了上课,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像个木头人似的。以往一些“空话份子”也破例安静了起来,好像要迎接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似的。这在平常,是十分难得的。今天为什么如此“特殊”呢?因为我们将要迎接一场“新鲜”的辩论赛。这在我们班级里还是第一次。这次辩论的主题是“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

等傅老师宣布比赛开始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好像胜券在握似的。我也不断地给自己的“枪膛”加“子弹”,跃跃欲试。正方的辩友“忽”地站了起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就是说开卷有益。书读的越多,你就会变得更聪明。”

“有请反方第一辩友!”傅老师话音刚落,我的同桌站了起来,她扶了扶眼镜,“我觉得开卷未必有益,因为看一些不健康的书对我们来说也可能是有害的。比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之类的,沉迷于这样的书,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歧途。”

同桌的一番话,引起了正方辩友的不屑:“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那么,好书就可以治疗你的愚笨。”

这似乎完美的一番话,我却从中找到了破绽,“书既然是药,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良药,就如正方辩友所说的,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毒药,就比如曾风靡我们班级的这本漫画书《爆笑校园》(现在已被傅老师禁止),低级趣味,对我们来说,不仅不能有益,去模仿书中的一些内容的话,还会把我们带坏……”我用尽浑身解数,向对方猛“开火”,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那也不一定,一些漫画书可以让你更有幽默感。”正方辩友谢雨纯“突”地站了起来,“比如傅老师刚推荐的世界著名漫画《父与子》,它就是有益的,如果它是不健康的,老师会推荐给我们吗?它会闻名世界吗?”谢雨纯扔给我了一个“重磅炸弹”,我被轰的惊慌失措,一愣一愣的。但是我马上镇定下来,想了一会儿说:“好的漫画书的确有,不好的漫画书却也有许多,所以开卷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无益的,那要看你开的是什么卷了。”

四十分钟渐渐地在唇枪舌战中过去了,辩论赛也渐渐接近了尾声。虽然我们反方胜利了,但我仍然觉得不过瘾,我希望以后再开一场辩论赛,再好好地辩一辩,驳一驳。

【篇四:一叶落有时未必知天下秋】

“天下”,一词在我的理解中是包括世界的,而一片叶子落下了真的知道天下为秋天吗?我看未必,难道说中国的叶子一落,世界都是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习惯成自然并考验了能力,就是这样一句话同时改变了3个人的命运。一次应聘中考官在门口放倒了一个扫把,看应聘者谁可以主动扶它,这位考官的理由很简单:“在家中摆放的扫把倒了,你肯定会扶起它,而没扶起则说明你并不善于“劳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听了这段话,不得不让我想起一句“习惯不可能成为忘记,而是成自然的道理,这就是要考察自身素质如何,所以一落当然知天下秋。

“一叶落而未必知天下秋”。不因为一个忘记,而否定了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才华。她本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聪明塌实,工作能力又强,而偏偏一次上司让她把黑板擦掉,可是她因为好多事情给耽搁了,因此落下了“遗憾”。在不久后的一次晋升选拔中,就因为此事,也惟独这位领导不同意她晋升,从此再没有机会复起,而一匹宝马没能遇上伯乐是多么悲哀的呀!我们想想,哪一个人不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在不断改进中逐渐优秀呢?我也更加坚信世上没有一个人能不犯错。就因为一件小事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能力公平吗?所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

当秋天到来时,你会感到一种凄凉、寂寞的气氛,或许在你遇到挫折迷茫无助时会感到无奈,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而智者则会选择体会走在铺满黄金的树叶上的人所发出“嚓嚓”声时的浪漫情怀,那诱人的火红色,染遍整个山野时的惬意;他们会想到秋天过后的鹅毛般的白雪,自然清新;他们会在困境时把绊脚石变为垫脚石,让他成为励炼自己的机遇,使自己有更多准备,迎接光明。一切都不是一尘不变的,一叶落也未必知天下秋。

生活学习中的我们,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有“寒冷”的季节,但总会有一杯温热的白开水来温暖你那失意的心灵,因此不要因为眼前这小小困难而让你迷失方向,放眼未来,相信这小挫折,将会带给你即将敲响幸福之门的力量,就用这一叶落有时也未必知天下秋的道理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你是否有感觉到清凉、透彻?

不要用客观的“习惯”来束缚住自己,要相信一叶落有时未必知天下秋。

【篇五: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两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和事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不禁要问:果真如此吗?我持强烈的反对意见!非也!真正对人或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素质或事物的质地。

周敦颐毕生“独爱莲“,何也?因其“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莲品质之高洁密不可分。假如用吸水强的其它花放之淤泥中,早已染得面目全非了吧?何也?材料的质地完全不同!

人也一样,有人老是抱怨我们周围的环境差。成不了才。就像有些同学说,我成绩差是因为学习的环境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等等。理由一大堆,唯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那么有的人因此就换了更好的学校,换了更好的环境,但仍然没有起色,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能怪谁?这正应了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看看先哲屈原吧!屈原生活的环境恶劣吗?他的周围全是“墨者”,但他仍然对楚怀王忠心耿耿。他身陷楚怀王和周围的小人的迫害和排挤,仍矢志不渝、忠贞操守。他清醒地知道,自己难以改变楚国衰亡的命运,最终无奈地选择了以身殉国。屈原之所以能成为众多“墨者”中,唯一的一名“赤者”,与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极高的个人素质密不可分。

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是“赤”是黑,关键要看其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篇六:坚持未必胜利】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将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装进同一只玻璃瓶中,然后将玻璃瓶平放在桌面上,让瓶底对着窗。结果发现“聪明”的蜜蜂,坚持不懈地往瓶底处冲撞,力竭倒毙。而苍蝇则转变了方向,不到两分钟就顺利逃出。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真理:坚持未必是胜利。

有些人可能会跳出来说,古往今来“坚持就是胜利”,卡尔•韦克教授的实验只是个例,于是又罗列一大堆名人案例。但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寒窗苦读数十载,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真正金榜题名的有几个呢?难道说他们不坚持吗,难道说他们不努力吗?可是,通过读书走向仕途的封建教育思想毒害了多少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不懂得,所以多少人苦读一生也是一事无成。他们不懂得坚持未必是胜利,也许成功就在拐角处,只需要我们的一个转身。

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学会变通,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换一条路走。这并不是在熄灭信念之火,而是为自己寻找胜利的道路。鲁迅去日本求学,开始时学医的,当他发现当时的国人需要的是“医治灵魂”,于是就决定转战文学。以巨笔做匕首,投向敌人;用文学为良药,医治国民的愚昧。蒲松龄十几次科举败北,多处寻求发展失败,退而著书,20年编著《聊斋志异》,名垂青史;孔子周游列国不被接纳,退而著书立说,发展教育,成就至圣先师。不管是鲁迅先生的主动放弃,还是蒲松龄、孔子的被迫“改变”,他们的人生最终都是走向辉煌。试想一下,如果蒲松龄科举入仕顺利,那么世上也许会多一个“官员”,应该不再会有《聊斋志异》这样的经典;如果孔夫子被某个诸侯国的“拜相”,也许就不会有《论语》,不会有“七十二贤”,甚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儒家”学说也不复存在。

莫拉莱斯说过:“坚持到底,是众人皆知的成功法则,可坚持错误的方向,而不愿修整,将导致一事无成,终身失败,最终成为别人的反面教材。”试着跳出自己的小世界,以一种更豁达开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坚持,重新评估其价值,再做取舍改变。未尝不是一种胜利呢?

热门推荐
1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2咦,真有意思
3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少年
4军训的一天日记
5精选最喜欢动物
6童年的乐趣
7酿造永恒
8西天取经
9同一种力量
10请感性
11谁不说俺家乡好
12我的妈妈作文
13爸爸,你是我的魔术师
14雨露
15一张旧照片
16致人类朋友的一封信
17我与书的故事
18简单的温暖
19妈妈,我想对您说
20爸爸,我想对您说
21跨过成人门
22我爱你冬
23做家务
24金鱼的生命
25我爱家乡的掌起公园
26飞毛腿――小王
27这就是我
28书我的良师益友
29碎片化的我们
30寒假开学第一天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