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即使是再急躁的年代,我们也不能少了做梦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关于“文学”,我们是孤单的一群,我们又是各有主见的一群,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学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无论是温暖或者是刺痛的——题记
也许接下来我所说的将是琐碎而繁杂的,又或者说是平庸而无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确确实实曾在我脑海中活泼喧嚣着,让我的思想陷入一种空前劳作的状态。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人似乎都会明确的看到它爱情的主线,无可厚非,是爱情奏响了这本书的主旋律,让维特的烦恼触动每个少年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托的影子。可是除了爱情,维特还是烦恼的,或者说维特从开篇到完毕一直都是烦恼的,而遇见绿蒂,遇见这段无果的爱情,让他本不平静的内心更添波澜,这种烦恼是对人生的烦恼,对这个社会透析之后的'无所寄托的烦恼。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许还是浅薄的,但希望它无伤大雅。
爱情是《维特》这本书的中心情节,而这部作品的宏大价值和魅力也于其中的爱情描写。在那些书信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份爱情带给维特的苦恼,压抑在心中无法宣泄,无法排解,得不到却也放不开的痛苦和挣扎。那份爱情如同沸腾的热血在他的体内叫嚣,这些我们是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的。
但是,让维特痛苦忧伤的不只是爱情,让维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爱情,让这本薄薄的小书两年间在德国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爱情,经过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读者内心共鸣的,也不只是爱情。其中掺杂着维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要独立,而独立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孤独,也许这就是人们对越长大越孤独无声赞同的原因。在现实中,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总会由孤独新生孤单,由孤单新生寂寞。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一个恒定的伴侣来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有思想的人孤独会更甚,因为他会生出一种知音难求的想法,而维特正在此种行列中。
他有独特的观点,独立的性格,他游历四方,看透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各阶级的明确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着人们在规定的阶级范围内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对资本主义世界中以钱、权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却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经常人云亦云,高谈阔论,讲一些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再说,他之重视我的智慧和才气,也胜过重视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独有。”
这种时候他就会重温绿蒂的善解人意,并且想念他们之间的相谈甚欢。这种时候他内心充满的不仅仅是他所感受到的爱情来敲门的美妙情感,更带着一种将现实世界失望苦闷转移寄托到爱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维特这样有着哲学思想的人应该会找到另外一种视角,比方说放弃这段爱情,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他逃离了那个地方却逃离不了那个心中的影象,因为这时候的绿蒂不仅仅是他的爱情更是他的寄托,就像鲁迅说过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走。维特说:“一当我们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时甚至希望当个短工,以便清晨一觉醒来,对未来的一天有个目标,有个追求,有个希望。”他有要求改变现状的热望,可是他挣脱不开这如无形的网般密密缠绕的内心。
维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欲望告诉他要攀上浮木,但现实总是清晰的摆在那里无法碰触,而脚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挣扎中都要更紧的缠绕,无法挣脱,直至脱力,最后他的悲剧似乎是无可防止的。不要说他为了殉情,多傻。其中掺杂着他的无力,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内心都是无力的。他已经没有了寄托,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后,他该是多么不堪一击。他在信中这样写过:“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饱满,一大早就跳下床来的兴奋剂已不知抛到了何处。”
歌德自己也曾对《维特》做过评论:“幸运遭到阻挠,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一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设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是很可惜了。”也许这就是维特烦恼的要义,是世界上每一个维特的烦恼。我们都曾维特过,都曾在我们的青春中留下过那些无法释放却也无法吞噬的烦恼。以上都是一家之言,只是如题记中所说的,借此时机和大家打个文学上的招呼。而这也是我写这篇读后感的初衷。
【篇二:书的味道】
我爱读书,作者通过他的笔使我感受到酸甜苦辣,令我为书中活生生的人物痴迷。
酸
仿佛又是鲁镇的酒楼,那个穿着破烂长衫的身材高大而又脸色惨白的孔乙己倚在台边,品着温酒,嚼着茴香豆,虽没有进学,但也是天天“之乎者也”。喜欢喝酒,不欠酒钱,却从不靠踏实工作来挣钱。几个小孩向他要茴香豆,他只是看了看豆,慢慢拿起几颗,一颗一颗给,孩子吃了一颗还想要,便眼巴巴地看着盘中豆,他却慌忙用手遮住豆,打发走孩子,暗自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最后,这位酸腐文人却是因为偷东西的毛病,最后“大约的确是死了”。孔乙己让我品到了酸,是旧社会文人酸腐的酸,是像泡菜腐肉般的酸。
甜
隐约在一轮明月下,带着银项圈的矫健的少年站在瓜田里,那是闰土。他屏着呼吸,小心翼翼的抬起叉子,对着偷吃瓜的猹狠狠刺去。他是迅哥家的长工的儿子,下了雪后,他与迅哥扫开雪,支起一个竹筐,撒一些秕谷,躲到墙后“请鸟入瓮”,两个人小脸都被冻得红扑扑,鼻涕也流了下来,但是抓到了鸟,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他们一起去沙滩上捡五颜六色的贝壳,去看跳跳鱼。少年闰土和迅哥一起度过了快乐而又甜滋滋的童年。闰土让我尝到了甜,是儿时欢乐玩耍的甜,是像蜜糖一样的甜。
苦
好像又是鲁镇鲁家中,那个终日干活的可怜的妇人祥林嫂。她早早成了寡妇。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却因丈夫染风寒死了,儿子被狼叼走了,背上了个“克夫”的名。用辛苦挣来的钱给土地庙门槛捐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也是枉然。某年冬天,当家家忙着祝福时,皑皑白雪中走来破衣烂裳的祥林嫂,她真瘦啊!原本壮大的手脚变成了竹枝似的,身子单薄的就像一张纸。孤苦无依的她,像一片雪花一样轻轻倒在了雪地里,无声无息的带着茫然死去了。祥林嫂让我看到了苦,是妇女被封建社会死死压迫的苦,是像苦茶青橄榄一样的苦,
辣
似乎是未庄赵家,那个赵太爷,衣着打扮整整齐齐,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皱纹,没有老人应有的慈祥,而是一味的阴险狡诈。他先是欺负自认赵家亲戚的阿Q,不让阿Q姓赵,后来又担心被高喊“造反了”的阿Q造了反,便使出浑身解数讨好阿Q。在未庄中他表面上是“精神领袖”,其实是拥有钱财却压迫别人的封建阶级,城府极深,毒辣之极。赵太爷让我感到了辣,是封建阶级阴险狡诈的毒辣,是像老姜一样的辣。
每每翻看这些鲁迅先生写的文学作品,细细品味他犀利的笔锋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总是那样令人回味无穷。
【篇三:中学生的酸甜苦辣】
进入中学,我们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酸甜苦辣我全尝了一遍,我的胃快要爆炸了。
酸
酸,可不是一般的酸,是一种极痛的酸,是一种心酸啊!我是一个比较自强的女生,最怕的,就是老师骂我打我。然而,我还真心想事成了。它还真的很快就找上我了,那块竹匾也找上我了。我是多么的不幸啊!那个教室,那些同学,还有那些尊敬的老师,我都还没熟悉呢。我就得到了一个“大奖励”,班主任的竹匾好像就要从我头上落下来。我当时是多么的心酸啦,从来没有被老师打过的我,泪水止不住都往外跑。
甜
甜的滋味,是大家都爱的味道,但甜吃多了,是会让你恨它的。甜不一定就是好的,当好事过后,向你迎来的可能是更大的打击。就像是我,前一天鼓励了我,我还没来得及品尝它的味道,坏事就涌入我的怀抱,我是多么的伤痛啊,我宁愿过平静的生活,也不愿命运这样的折磨我。
苦
苦,也不是一个好受的过程,当你已经过了苦这个阶级时,你认为真的就不苦了吗?不,他还隐隐躲藏在某个角落,等待着一个时机再继续随心所欲。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就比如:当你把一大堆的作业写完时,你认为就轻松了吗?可是还没有结束,现在向你扑来的是比那还要多的作业。苦就是这样有耐力,而我们比它们更坚强。
酸的、甜的、苦的我都尝了一遍,味道是真的不好受,希望你们做好准备,迎接艰难的挑战,勇敢面对酸、甜、苦对你的挑战。它们也不过如此。
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开心和快乐,也有失落和悲伤,但这一切的一切,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让我们来面对酸、甜、苦、辣的挑战,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
【篇四:红楼梦之林黛玉】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大概讲述的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阅读红楼梦,我影响最深刻的便是林黛玉了。今天,我就来品一品林黛玉这个人物。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里,她的叛逆深深的打动了我。
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即使身处大观园那种群星璀璨之地也依旧阻挡不了她耀眼的光芒。“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和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隔年的水怎会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可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癖,不好多话,好不介意。这足以体现了黛玉的聪敏。
她美丽,善良,饱读诗书。香菱学诗,林黛玉又是给她推荐好书,又是帮其解释诗意,然后命题作诗。批改诗篇认真仔细,做到了其自诩的“诲人不倦”。在贾府里,几曾见过这样真诚的热心人呢?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晚上给她送来一包燕窝,黛玉命她在外头吃茶,还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冷,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还命人给其几百钱打酒吃,避避雨气。在贾府又有谁能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婆子呢?这就足能说明她那颗善良的心了。
虽说没有几个人不是喜欢黛玉的,但也没有几个人不会讨厌黛玉的,说她好的人很多,说她坏的人也很多。尽管书中说她是掉落凡尘的仙子,但她终归不是。因此,她也自然避免不了拥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和缺点。
她高傲,她善妒,她心胸狭窄。
因为林黛玉的出生,她在最根本上表现的就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姐。当翔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像林黛玉时,她是十分气恼的。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所以她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和宝玉之间的爱情里,也是尤为可悲的。黛玉虽然与宝玉时常交心,可是她也未必能从理智上彻底理解他,只能够爱他,暂时给他一个温暖的存身之所。即使最后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圆满的婚姻。她始终是不完美的。
世间有多少人爱她,疼惜她,也有多少人说她不好。她复杂多样的形象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一个被我们深深记住的人。
【篇五:文明摇篮,人人有责】
俗话说做人要有做人的资本,何为资本?老实听话,聪明伶利?都不是,做人首先要懂得文明礼貌。
我们之所以会比那些动物,植物高等,在于我们有自主意识和思维,但我们不可用这种优势来面试其他生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教养,离不开文明的教导,我们要学会知明理,懂文明。
“左行右立”的提成,初衷是为了给赶时间的人让出通道,这本是一种文明行为的标志,但因为某种原因,人们不管是否是赶时间,随意地在电梯上跑,跳,不仅会危害他人,也会危害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21世纪的人们,内心深处十分的焦躁,大多数人都抱有着侥幸心理,认为别人跑不会被捉,我也一样不会被捉,人们看到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便会效仿,这种行为给人们和社会造成了损伤,甚至造成不可悔改的错误。有案例显示,在电梯上行走不仅容易踏空,摔倒,碰撞他人,还会给扶梯局部部件带来破坏,简短设备寿命带来了安全隐患,现如今将左行右立,倡导取消,增添了禁止在乘扶梯时行走和奔跑的条款,可以看出国家也在重视此类事件。
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人们不懂得什么是文明行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意识总是围绕在人民心间,所以给社会人们造成了危害,也会给别人做出一种不懂文明的认识。由此观之,要想让人们重新懂得文明的道理,就要从小事上管理约束,但只有国家与政府的管理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人们心甘情愿地理解文明,遵守文明行为。
对于高层阶级人士,文明是懂得各国相处之道,不侵犯他国的权益;对于中层次阶级人士,文明是懂得与人相处之道,不欺骗,不玩弄手段,懂得尊重他人的行为;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文明就是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求名垂千古,但得知人知事知礼,我国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是从未衰落,是保存最完整的国家,我们华夏儿女应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完美的文明,是文明知道到处且长到文明之心,人皆有之,让我们为中华民族之奋起而共同努力吧!
【篇六:围城青年】
当自己毅然写下这四个字时,我感到很诧异,内心萌发一种异样。或许,是隐喻的悲伤。
青年们喜欢幻想,幻想自己的未来,一心想进入梦想的学校。进来后却开始担忧,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这也许就是围城吧。
在这里,每个青年的那份正值青春学生的朝气都被压制着,就如同政治老师所说的:“阶级制度已经消灭,但阶级现象依然存在。”
学校就这样温柔一刀切断青年们所有的出校理由,于是青年们只好望着四角的天空日复一日伤春悲秋。每一次银白的铁门在远方来来回回地蹭亮,都会晃荡每个人的心房,于是,“空悲复己愁,欲语泪先流”成为青年们的独身写照。
围城中,青年们的心灵寄托就是那泛蓝的天空,每时每刻,循着光线总会有几个人在独自忧郁地望向寥落的天空,直至隐去了远方模糊的阴影,这导致的必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迷恋悲伤。
有时,偶尔老师没来,就会有人在楼台处眺望。但城外遍布的喧嚣和光亮只会加剧我们心里的不平衡,因为那些自由的人儿是多么的放荡,而我们却在研究诸如中国的矛盾、现状之类的与我们素无瓜葛的无意义的问题。
而唯一使无意义变成有意义的就是考试。青年们很怕考试,每一次考试就是一场风波,在围城里掀起大浪,而青年们议论的也是这一话题。
可是,不久一切都归于平静。围城里的生活依旧波澜不惊地进行着。夹杂着抱怨的时候,青年们还是会望着乏味而惨淡的天空,偶尔暗浊的云朵从天边呼啸而过,拖曳着浓密的阴沉驶向远方,然后是静默许久的销匿。可是,任何凌厉的风暴,都无法动摇这围城里井然有序的铁律,就像风雨之后天空依旧寂寥一样。
然而,青年们终究无法抉择,因为自始至终他们的命运在冥冥中被安排,他们被砥砺着去做一些不想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青年们何时不曾抱怨?只是前方未知的惶恐泯灭了一切,就连最终的发言权也被扼杀,隐没了行迹。
从此,青年们开始沉默,也学会了沉默。而青年们所能做的只是带上梦想,扛着忧伤,奔赴前方未知的方向……
【篇七:骆驼祥子读后感1000字】
《骆驼祥子》是老舍写的一个讲述了北平人力车夫的故事,在小说的前面部分中,祥子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到最后还是没有脱离悲惨的命运。这个社会并没有因为他的要强、努力而给予他什么。在他刚开始当车夫时,他也不相信命运,他认为通过自己的劳动就能换来自己独立的生活。
在经过了三年的努力之后,祥子买来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但没多久,在兵荒马乱中军阀就抢走了他的车。第一次挫折并没有让祥子颓废。但之后侦探的敲诈,虎妞的纠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让祥子明白了这样的社会让他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选择了同其他车夫一样逆来顺受。从一个善良、淳朴、老实的车夫变成一个让人同情的小混混。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人如今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情,读来不禁令人唏嘘。
祥子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书中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祥子本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人。一次次的挫折使他恨透了这社会,就像鲁迅写的一般,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劳动车夫注定了悲惨的命运。
整部小说语言十分生动,朴实自然。老舍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社会底层的人物,如祥子、小福子、二强子、高妈等。同他们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对底层的压迫,个人的奋斗在黑暗的社会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无权无势的人只能任人宰割,这说明了正确的社会制度是一个人奋斗的前提。我们劳动的成果由谁来享受取决于这个社会。在一个充满剥削的社会里我们劳动的意义又何在?
祥子的故事距今已十分久远,社会也已焕然一新。但剥削是否依然存在?这依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至今依然还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但人们的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十分的激烈,在我看来这种劳动是对现行的社会制度的认可。我们为何要如此辛勤的去劳动,这是因为我们相信有劳动就会有收获。当你通过劳动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那一定是一种别样的惊喜与成就感。在经济学上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我们创造的价值以及我们的收获都取决于我们所花的劳动时间。
在祥子所处的社会中个人的收获并没有与自己所付出的劳动等同,于是一个阶级被另一个阶级剥削。正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那时候,他满心都是希望;现在,一肚子都是忧虑。祥子最终没有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篇八:重新开始】
青春像一只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青春是那朵凋零的花,一去不返;青春是老旧的影片,感动人心。
曾经稚嫩的我们踏入初中的殿堂,充满天真的我们还是嬉戏,不知世事的我们嘲笑毕业生的学姐为离别哭泣。今年夏天,看戏的人不是我们,而我们是戏的主角,聚会的一次次梗咽,泪水湿了眼眶,终于又忍不住落下,初中,结束了……
九月,是一种生活新的开始,褪去了满身的稚气,成熟的样子充满了自信在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我们都将重新开始,面对那一个个陌生的面孔。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也许,我们已经不能像初中那么自在,那么轻松了。
开学前是要去农中军训,充满着期待的我兴奋不已。我是一个高个子的女生,所以排列第一个,也成为宿舍长,看似好像我又有艰巨的任务。军姿是一个军人最基本的要求,其实祖国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最可爱的人”保家卫国,才是中国渐渐强大,《军中绿花》的一句离别令我感动“不要离别时两眼泪花,军营是咱温暖的家”。在前排其实想要喊报数,记得那天的军操演练,那一阵阵的呐喊,在我的心头荡漾,还有最令我难忘的是毕业墙,下面的男生让你踩着,上面的男生把你拉上来,那时候感觉男生特别的伟大,很感动,也许那就是团队吧!
其实每个人都要跨过一个阶级,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也许都要跨过这个阶级,不管是起点还是终,都要继续坚持的走下去。
【篇九:人心之平,隐于世】
梵蒂冈的圣保罗大教堂有一个完全球形的穹顶。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静谧而慵懒地跪坐在世界最小国家的版图正中。它微笑着看百万信徒踱入自己的臂弯,任一只灰鸽憩在耶稣雕像的左肩。
宗教视众生为一,教堂的圆形穹顶无言昭示着。古印度设种姓制,奉婆罗门教为圭臬,最高阶级即为婆罗门,是统治者。可建在阶级压迫上的“教”并非真正的宗教。人因有无法解决的困惑或有无从逃脱的苦难而寻求庇护,真正的宗教会不带任何轻蔑厌弃的神色,接纳众生,且为信徒指明一条路——同一条路,无所谓荆棘小径或康庄大道。于是身为王子的悉达多凭冥想而坐化,平民亦可顿悟人生百态。而今婆罗门改为印度教,即使从前是最卑微的首陀罗也能虔诚祈祷,宗教是隐藏于世的平等之道。基督倡求忏悔,佛陀劝人行善,收揽万物的眼神却是一致的。
而若言宗教过于虚幻抽象,则可借蔡元培先生一言:“以美育代宗教。”
皇子于宗庙礼堂习皇帝神农之法时,教育的天平是有偏移的。皇族或龙或凤,平民唯事耕织,直到孔子的政治理想破灭的那一天。或许他前一天刚谏鲁国国君削弱封王大臣之权,后一天便被排挤出朝。或许他抑郁寡欢地望向远方时,恰好看透了子路的诚心,或许正是这一刻,“有教无类”的灵感一闪而过。夫子于杏坛讲学,对每位学生皆收十五条肉干作为束脩之礼。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上的平等,更是启发了人在心智理念上的平等。
有人以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之语批驳他有歧视思想,可他忽视了:将师坛从门禁森严的宗庙中偷偷扛出来,又是何其困苦。思想需要一次又一次涤荡,孔子迈出平等的第一步何其不易,何况穿行于烟火人间,何况夫子亦为凡人。他第一次写下“有教无类”,自有后人替他写完追逐的诗。
若再言宗教与美育皆为外衣,只是披于世人身上,则深究:人生皆平,人心皆平。
王勃笔下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却终,年轻气盛,一汪孤冷的海水吞噬了他的才情羁旅;李白一身得意尽欢,大乐之后,为邀月共饮反坠江成悲;人见英国女王光鲜靓丽,气质不凡却不知皇室内亦有心酸。总言“上帝公平”,所有倾诉的,或不曾言说的悲与喜,苦与乐,高昂与低沉,奋进与消极,都不过是人生乐曲的一个叙曲。它终会波动而趋于平衡。
至于到底是谁,让人心皆平,万物皆等,我不得而知。我只“怀良辰以孤往”,待铅华褪尽,观人心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