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中游记作文】
灵水村,跟爨底下一样,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出过22个举人、2个进士而著称,相对比爨底下密密麻麻的院落促成的“繁华”,这里显得清幽和安静许多,有些没有经过修葺的老房子,破损的木窗、斑驳的石壁不经意间泄露了岁月的流转。
在太阳快要下山前,我们赶到了灵水举人村。
傍晚时分的灵水村实在是太安静了,只有我们这一辆车停在村口,一个小男孩正牵着他的小狗跑来跑去。顺着一面由启功题字的“京西灵水举人村”的影壁走,可以看见“游客由此游览”的指示牌,一条长巷蜿蜒而上,古屋们静静地守在小巷的两旁。
村口处的一处房屋真是的'质朴到了极点,木制的窗棂间褪尽了颜色,一位老人家正在院内忙碌,把门口堆积的劈柴背进屋内,当我们把镜头转向她的房屋时,她有点不悦地嘟囔着并且迅速躲进屋内:不要拍我!看来,这个古老的小村子已经习惯了安静的生活,生怕这份清静被外人的喧嚣而打扰。
走出约50米,能看到一口古井,探过头去,黑黝黝的井底还泛着浅浅一层水花,这口古井是摄影发烧友们的聚焦点之一。
村中随处可见残垣废屋,我们沿着一条小径直上,发现一处可以推门而入的老屋,木门被雨水冲刷成灰白色,窗棂也是一副繁华落尽的样子,老屋的总体架构保存完好,主屋被锁住,透过纸窗可以窥到里面的一些杂物。
只是这样的荒屋多躲在小径深处,需要耐心寻觅,这样的寻景方式超级对爱清静的人的胃口。
灵水村最闻名的四合院是举人宅院,清代刘举人居住的五进院子,只是现在大门紧锁,破旧的窗棂默默地为沧桑代言。
灵水村多古树,北山翠柏是灵水八景之一,就在村东北山路口,一棵柏树形似一株大灵芝,在它的周围,再没有一棵树,仿佛由它尽享天地灵气似的;另外,龙王庙院内的“柏抱桑孙”和“柏抱榆子”也是当地的特别景致。
【篇二:老屋】
唐洪村,紧挨着严灶、杨港居,面积既不算大,也不算小。
村口处有一条笔直向东的镇北路,经过路边三十多户人家后,你一定会发现一片茂密的芦苇荡,一个废旧的小屋和一幢沧桑的老屋。
老屋就是我从小长大的家。
它多少年来,一直静静地伫立在这儿,以前光亮的水泥壁被风吹日晒后,变成了灰暗色。老屋是爷爷奶奶用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爸爸结婚盖的,是当时落后的唐洪村里第二幢楼房。尽管他现在不复曾经的辉煌,但这家的产生让我沾沾自喜。
老屋四周全是树,这也是村里独有。银杏常绿,可惜不结果;柳树虽婀娜,看似弱不禁风,可它也到入冬后息影;白露前后,甘蔗、无花果都是应季美味;还有谷雨里的槐花,芒种后的紫罗兰,大暑里璀灿的夜空。老屋被妆点得年轻许多,颇有一番生活的乐趣。
烟囱是温馨的象征,升起的袅袅炊烟指引着回家的方向。放月假时,妈妈会准备一桌好菜,但我知道辛苦的她平时都是粗茶淡饭。奶奶趁农闲时,又纳了一双千层底儿,一针一线的费力和用心,都隐藏在她对我的笑脸中。老屋里住满了亲情和不能细分的故事。
我曾想骑着自行车,把唐洪村绕一圈儿,看看能不能发现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才骑了半里路,我就打退堂鼓了。周围是一样的乔木,可是路上全是陌生的面孔,不熟悉的河流、不曾到过的小路。这让十二岁的我觉得害怕和迷茫。
现在的我早就不畏惧这些了,路虽是远的,但走多了,家一定能到都。唐洪村真的既不算大也不算小,去杨港买菜很方便。也许眼睛亮的人会发现文革时印在墙上的五星,也许会发现一座坍塌的土房。我喜欢看这些,因为他们里面也曾同老屋一样住满了故事。
老屋会有一天挺不住像那伏地的土房吗?会的,那些曾经在土房里住的人都走了或死了。那以后我的家人呢?我呢?何去何从?
我一定会去闯荡世界,离开老屋。即使事过境迁,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但我所眷恋的老屋是我灵魂的归宿。
【篇三:最难忘的一天】
“呼呼”。大风呼啸着袭来夹带了许许多多的雪花。它们无畏地从我卧室的窗台闯进来,打乱了我的思考。
“呵,下雪了,这可是这个寒假的第一场雪呀!”我用手接住飘在面前的一片雪花,仔细端详起来。
瞧,它有着晶莹剔透的身体,六个雪瓣儿似盛开的花朵般美丽,渐渐地,它融化了,变成了小水滴,弄得我的手心也湿湿的,凉丝丝的。
我收回观赏的目光,继续思考问题,我还有好多作业要做,还有好多书还没有温习呢。几小时后,我终于做完了所有功课,舒服地伸了一个懒腰。不经意地,眼神往窗外一瞟,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便跃入我的眼帘。
地面上原本潮湿得到处有小水坑,可现在却被一层厚厚的雪覆盖了,像是大地母亲披了一件雪白的棉袄。房子上、树上也被雪落满了,像是戴了一顶圣诞帽。远处的山,近处的景连成一片,宛如某位有名大师手下的山水画。
我正忘我的欣赏,突然,一阵阵铜铃般的欢笑声传入我的耳朵。是谁?在这下大雪的日子里还能笑地那么无忧,那么欢乐呢?我的好奇心令我马上穿上棉衣,走出家门,寻找那笑声的源头。
我慢慢地走走在雪地上,脚底下不时发出与雪摩擦的“嚓嚓”声,身后是一深一浅的深脚印,真有趣。
终于,我在村口处找到了笑声浪潮的源头。啊!原来是村里的一群小孩子在完雪呀。只见他们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建城堡,有的造滑梯,玩得满头大汗。见到他们开心的模样,我也舒心的笑起来。
自从我上六年级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轻松地笑过了。因为那时作业多知识多,管教多这三多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整天只忙于功课,争取做到比别人知道地多一点,比别人成绩好一点,比别人得到的赞扬多一点。哪里不懂得让自己松懈一下呢?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一味地学习只能变成学习的机器,而要懂得在神经紧绷之后放松一下。劳逸结合,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案。
不远处,一个小女孩跑来拉我,“姐姐,一起玩嘛”“好呀”我应道,随小女孩一起加入玩雪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