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目光议论文】
生活,是一个瞬息万变:错综复杂,曲折坎坷,然而,有时一个目光,一句话,却可以珍藏在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
记得那时我上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暖暖的太阳温柔地摩挲人们,舒服极了。我和住在我外婆家附近的小伙伴们坐在一块空地上谈天说地,我的外公则坐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我们。我们聊着聊着,突然聊到了“写作文”。小雨姐姐愁眉苦脸地说:“哎呀!我最害怕写作文了!”表姐摆出一副极其厌恶的样子,说:“写作文讨厌死了!老师要求又高!”我站了起来,拍拍胸脯,大夸其词地说:“写作文我最拿手啦!我每次写作文都是轻轻松松就名列前茅的.!没人能跟我相提并论!……”小伙伴们听到了我的话,都纷纷议论:“天啊!吹的吧!”、“她怎么这样说呀?!”
……这时,有一个人把我狠狠地拉到一边,我抬起头一看,原来是外公。我刚想发话,一个响亮的巴掌甩在了我的脸上,我的眼眶渐渐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鼓起勇气缓缓地抬起了头,看着外公,外公也在看着我。那是一种很特别的目光,交错着复杂的情感,是疑惑,是严厉,是愤怒,是责怪,更是一种深深的失望!它像一把利刃,深深地刺进我的心里。那个眼神好像在狠狠地训斥我:“你怎么能那样跟别人说话啊!难道你很了不起吗?!”外公语重心长地教导我:“钰欣啊,‘虚心竹有底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你要时刻记住:一个人,既要有顽强的意志,也要虚心啊!人不能自满,一旦自满,就会像装满酒的欹器,必定会倒!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听了外公的一席话,我受益匪浅……
从那以后,外公那复杂的目光一直烙印在我的心里,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篇二:欹器的启示】
去年,我跟爸爸妈妈去游览了闻名中外的故宫。故宫里面尽是青铜礼器和各种奇珍异宝、名人书画等。在那里,我看到了一种很奇特的国宝,它的名字叫欹器。
这里陈列的欹器是1895年“光绪御制”的。它有一个长约45厘米、宽18厘米的青铜架子,上面挂着一个12厘米高、直径14。7厘米类似碗形的容器。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
据古书记载,孔子拜访鲁桓公的寺庙时,看到里面有一个欹器,他就向寺庙里的人请教。原来这个欹器是鲁桓公放在座位右边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的器物。它空的时候倾斜,注一半水时会端正,倒满时会倾覆。孔子让弟子试验了一下,欹器果真如此。
我的好奇心又冒了出来,便打算做实验亲自验证。我首先找到了一根竹竿、一个杯子和一个塑料盆;然后,我用一个图钉在杯子上面扎了两个孔。这个孔还特别讲究,需要两边对称才可以。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使两孔对齐,接着,我把竹竿穿进两孔之中,并把竹竿搭在塑料盆上。我的简易欹器实验开始了。
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等竹竿静止之后,塑料杯果然倾斜了。我小心翼翼地把水倒进塑料杯里,杯子慢慢“站”了起来。现在,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实验能不能成功就在此一举了。我继续倒水,当水位到达杯沿时,我屏住呼吸,眼睛睁得大大的。猛地,杯子摇晃一下,水泼了出去。我伸过头去看杯子,发现杯子里的水已经少了一半多。这正是古人所说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啊!
经过这次实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人如果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更多的损失和灾难,而谦逊的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将此改正,就能获得益处。欹器,就是这句名言的化身,也是前人留给后人的警告。
【篇三:欹器的启示】
欹器,它的名字就很奇怪,许多人都没有见过。其实,在故宫就有一个,它高45。5厘米,宽18。7厘米,中间有一个像小碗的东西,长14。7厘米,宽12厘米,看起来像是用来煮东西的。它是1895年光绪御制的。
但这并不是最早的欹器。相传在春秋时期,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个奇怪的器皿。守庙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鲁国之君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当它空着时,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时又会倾覆。”
为了验证欹器是否有这样神奇的功能,我打算做一个实验。
我准备了塑料杯、铁丝、塑料饭盒、工字钉。我先用工字钉把塑料杯对称的两侧各扎一个洞,然后把铁丝穿过去,放在塑料饭盒上,最后往塑料杯里倒水,你会发现倒入一半水时,杯子是端正的,倒满水之后杯子果然倾覆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满招损,谦受益,做人不可以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