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鸿章的作文

【篇一:我心中的李鸿章】

作为清末重臣,中兴元老,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李鸿章。甲午战争后,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你推动的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而被国人贬为“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不知道那时你的心情如何。

封建王朝日趋末落,中国早已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自做着离心运动。多少灵魂在无奈中麻木,而你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面对动荡不堪的政局,你完全可以逃之夭夭,亦或以死明志,得一精忠爱国的芳名,但你没有,是说你太天真还是太蠢,偏偏要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中“逞强”。

也许你知道,死亡对于一个落后的民族而言无济于事,拨开民族的阴霾才是重要之事。于是你操练海军,创建北洋舰队,用微弱的力量与外敌抗争,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上天并不怜悯你,甲午战争成了你的滑铁卢,让你声音狼藉。不久后,朝廷需要你了,任你为“议和全权大使”,赴日商定协议。难道你不知道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会让你成为百姓的“公敌”吗?你的付出最终换来的是满天唾沫,声声刺耳的“卖国贼”、“亡国奴”将你骂得无处遁形。其实当时的晚清如同一间“破屋”,而你就是那裱糊匠,东补西贴,既不能将破屋推倒重建,也不能将其修好,最后那残局还是需要你来收拾。问问历史,过客匆匆,多少人懂你?

梁启超评价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之遇……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美国总统格兰特称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我不了解你的过去,不敢随意评价你,但我知道议和主意起于慈禧,割地赔款也经朝廷同意……最后你却要承担如此深重的责任。

真的,太多的无奈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太多的伤痕让你体无完肤,拨开历史的迷雾,依旧可见你铮铮的爱国忠魂。是功是过?是对是错?或褒或贬?或悲或喜?这一切早已化作缕缕青烟,可历史的那片星空却因你变得纠结、美丽。

【篇二:原来这里还藏着勇气】

真正的勇敢不是鲁莽,是敢于在懦弱中正视自己。

——题记

有些人,被人指责,走狗卖国,是懦弱,不,是勇气;有些人,被欺压,唯唯诺诺,是懦弱,不,是勇气;有些人,被毒打,无能为力,是懦弱,不,是勇气。

李鸿章之冤

站在满清的角度来讲,李鸿章是忠臣,重臣,他做的一切都是一个清臣该做的,虽然谈不上“鞠躬尽瘁”,至少也是死而后已。

后人凭借他签订卖国条约就骂他卖国贼,实不应该。虽然他签订了条约,但他在会议上也是费尽口舌要挽救中国人的利益,他无能为力,他是一个执行者。并且,那时的中国,政治腐败,中国岌岌可危,如果他不签订这份卖国条约,那么,侵略者将会直接发动战争,百姓更是民不聊生。他虽签了,但却尽其所能挽回损失,但后来就因为这个背了几百年黑锅。

他被人指责,走狗卖国,这不是懦弱,这是,勇气。

曾国藩之忍

曾国藩求学时,同舍里有一位富家子弟,仗着家里的权势,平时十分骄横,经常刁难他人。

有一次,曾国藩坐在窗前,大声读书,突然有人叫道:“曾国藩,你把窗户的光线都挡住了,叫我怎么看书啊!”曾国藩扭头看到,正是他同舍的那位富家子弟。曾国藩很生气,但忍了下来,把凳子移到别处,继续读起来。

晚上,曾国藩继续在灯下读书,那位富家子弟又朝他喊道:“白天不读书,晚上玩勤奋,做样子也要找个时候吧。”曾国藩听了,抬头朝他笑了笑,就默读了起来。后来有人知晓这件事,说曾国藩很胆小,不敢反驳那个富家子弟,曾国藩只是笑了笑,不再说什么。

他被人欺压,唯唯诺诺,这不是懦弱,这是,勇气。

赵一曼之忠

赵一曼,共产党员,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在与日寇殊死搏斗中为国捐躯。

有次,赵一曼被日本军队抓捕,这次,她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日本士兵用尽各种办法折磨赵一曼,想要套取她的情报。但是,他就是不肯承认,于是日本士兵用电击刑具折磨他,她的身上伤痕累累,但她就是不肯屈服。有人说,赵一曼直接把情报说了不就完了吗?就算死,也死的痛快。

她被人毒打,无能为力,这不是懦弱,这是,勇气。

李鸿章被迫签约,曾国藩被人欺凌,赵一曼被人折磨,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不是懦弱。

只是,原来这里还藏着勇气。

【篇三:阳光】

倘若世间清明,吾辈愿解甲归田隐于渔礁;倘若盛世将倾,吾辈当万死不辞深入临渊。

汉,匈奴来袭。叫嚣与城内肆意于市间。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未央宫的上方阴云笼罩,压抑人心。武帝深感其忧,遂命霍去病前往战场,解除霍乱。霍去病于乱世之中披上战袍,手执长剑,铁蹄踏过之处信念尽起。领命率三军。将敌人的妄为砍在刀尖。刀光剑影,劈开乱世浮沉。直捣敌军主营,将匈奴赶出关外。又将赐婚酒劲尽倾于泉,朗言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塞外的阳光炙热强烈,披在战士的男儿意气与家国情怀上,将温度带回了汉朝。未央宫头顶上的阳光劈开云层,照亮了清史。

这缕阳光,穿过千年,将霍去病印在战场之上,熠熠生辉。

清,朝廷腐败,西洋来袭,东瀛虎视眈眈。泱泱华夏困于泥沼,越陷越深。黑暗压抑的时代,刺激着战气的颓废与扭曲的时空。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无能至极的清政府派出了李鸿章请求议和,李鸿章却在日本遭遇袭击,大腿中弹。日方请求治疗,那个长着胡子的老人只是说:“再给我一枪,免掉清朝对你们的赔款可好?”又于谈判桌上声嘶力竭,将五千万两白银一压在压,最终于青史终签下了刻骨铭心的骂名。至此再未抵达过日本。当年他笑着说:“这一签,便是千古骂名。殿下,您还小,让老臣代您吧!”他眸中的压抑与隐约的释然,如一缕阳光,照在了史书上。用这千古骂名,背负盛世颓唐。

这缕阳光,穿透腐朽,将李鸿章镶在《马关条约》之中,刺痛人心。

民国,当权者只顾利益,张口人民与平等,满嘴道貌岸然。国民精神低下,旧时代的封建余毒依然顽强生存。鲁迅执起笔杆,在灯光下抨击人性。树人,周树人。这样端正的名字,似乎本该是属于他的。他将温柔的余热给向人民,把含毒的话语刺向社会。他在黑暗中砥砺前行,化作灯火,鼓舞着人性,照亮着前行。白纸黑字,揭开沉沦与逃避。

这缕阳光,穿射黑白,将鲁迅嵌在文字之中,永不褪色。

这些在黑暗中迸发的光芒,是缠绕的温柔,与疾苦于乱世融为一体,那阳光照亮的是爱国者心,是家国情怀。

【篇四:长成一棵树】

若有人要问起我最想要去的朝代,我会说,清朝。我想要长成一棵树,穿过历史的长河,遥遥望向那洋务运动时汉阳铁厂升起的浓烟如青龙扶摇直上青天。

我想长成一棵树,长成一棵如曾国藩一般沉稳虬结的大树,遥望那长江航船扬起风帆。

当年曾国藩推荐张之洞入朝为官后,不久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上书联合办起了洋务运动。安庆内军械所的炉火烧起来了,轮船也轰隆隆驶出港湾,浓重的烟柱从汉阳铁厂高耸的烟囱里升起来了,像是一场无形烽火里的狼烟。曾国藩和张之洞一同站在高地上远眺他们的成果。刚刚生起自豪之情,目光又移到对峙一旁停泊在港口的外国商船。谁都没有言语,但谁的目光又是如此坚定,脊背也挺得更加笔直。

那站在高地上的背影,在风中站成了一棵不畏风沙的白杨。即使面对科技上的巨大差距,也要坚强地挺立着,挺立着,昭告着一个民族的气节,一个民族的风骨,那叫奋发图强,不甘落后。

我想长成一棵树,长成一棵如李鸿章般高耸挺拔的大树,同看那大海碧波彼岸叫祖国的大陆。

当年李鸿章奉命去签订《马关条约》,隔着一程山水来到日本马关。签订的时候日本人并不满足,哇哇嚷着要再割下山东半岛。李鸿章坚决不让。日本人火了,拿枪上膛就向他开了一枪。李鸿章被这一枪打得跌下椅子,全场顿时安静了。突然,一只手从桌下伸出来,攀住桌角。李鸿章满脸是血地从桌子下爬起来,拉起椅子,抹了一把血,坐得依旧如来时笔直:“地,是不会再割的;要命,这里有一条。”

那是怎样挺直的脊背,一定如一棵苍老了也不朽的胡杨,坚强地挺立着,挺立着,昭告着一个民族的尊严,一个民族的风骨,那叫不卑不亢。

清朝末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为耻辱的一页,但是,在那样的黑暗中,仍有这些人,这样的人,用他们坚定的躯干和笔挺的脊梁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尊严,民族的风骨。总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肉体都会被时间的长河带走,但他们的精神却已经如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长青于林,永垂不朽。

曾国藩是一个人,李鸿章是一个人,张之洞左宗棠恭亲王都是一个人。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但一棵树播下的种子却可以长成森林。听那风声吹过树梢,那是他们的语重心长吗?看那大树躯干虬结,那是他们的顽强见证吗?

我不要成为江南岸边婀娜多姿的杨柳,也不要成为被安逸生活冲昏头脑的温室里的花朵。我想要长成一棵树——一棵虽然还小,却已如先人那般拥有笔挺脊梁的树!正如那句话,少年强则国强,我要更努力生长,生长,直到有一天,长成和曾经的那些树一般,甚至比他们更高大的——新世纪里的白杨树。

【篇五: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陶先生:

您好!

在我的脑海中,“住着”许多德高望重的古代文学者。唯有一位先生,一位令我深深钦佩的先生——以下是我对他的总结。

爱菊君子与墨水先生

他风度翩翩,偏爱菊,爱它隐逸而又坚毅的品质,他视菊为君子,而我视他为君子中的君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想这些诗句不仅是对菊,更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诠释。

清廉人与低调学者

我与他的邂逅是通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来我们也学习了他的作品《五柳先生传》。他的文采比较随性,“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从这里可以由门阀制度体现他的低调,但是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中却委婉地借别人的口夸自己。说他廉正,绝不是“吹出来”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万千!

爱国的隐士

他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希望自己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但他有心无力。他不是李鸿章,李鸿章有实力和地位,面对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号召爱国分子进行洋务运动。他知道自己家道中落,既没权也没势,人微言轻,加上他为人正直,不愿去攀附朝中权贵。最后他才选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尽管"单瓢屡空",但他依然过得很自在,他的高尚情操是我们难以估摸的。

相信您已猜到了,这位先生就是您啊!不要问我为什么,只源于我对你您有着太多太多的赞许与崇敬。

此致

敬上!

一个来自21世纪的学生

2017.5.28

【篇六:挫败后的错误选择】

二鸦之后,洋务运动是中国人的第一次觉醒,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为中国在技术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体现洋务运动是否成功的一场战役,他作为领导北洋舰队的人,也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本身对北洋海军信心满满的他面对日本强大的联合舰队,低下了头;在腐败的统治前,垂下了眼帘。在威海卫战役中,中国的主力舰数量不及日本的六分之一,仅是个位数。据说当时最高统治者慈禧一年的开销足以买十几艘舰艇,只身一人的李鸿章也无济于事了。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永沉于大海之中,爱国将领邓世昌也牺牲了。在经历接连的失败后,李鸿章变得犹豫不决,他的理智早已被失败侵蚀殆尽。曾经的自信随舰艇沉入大海,军机大臣的雄姿英发不见了半点影子。而事实却是,生存力极顽强的中国人,在黄海海战失败后主力尚存,仍有机会反抗敌人。

“日本的军舰已经到达威海卫了!”

传达作战指令的事情已经迫在眉睫,李鸿章慌了,没有认真分析利弊,错认为北洋海军将要灭亡的他,在这个危难关头中做出了最错误的决定——避战求和。

北洋舰队躲进了军港,日本则直接夺取了制海权,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在这里就画上了失败的句号。李鸿章一人的决定为此次战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洋务运动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人类群星闪耀之时,必有一颗星漏跳一拍,那一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赶上大部队的节奏。每颗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它的一举一动足以改变银河系。

【篇七:刷新自我】

世事无常,世间一切无时无刻都在不断刷新,处于这不断变化的浮华尘世中,唯有不断去刷新自我,才可于世间立足。

刷新自我,意味告别过去的自己,重新出发。

钱伟长当年考取清华大学,作文与历史拿了满分,但数理化却几乎都是零分。就是这样一位在文科上可谓是天纵奇才的学生却做出一个惊为天人的决定。就在“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为振兴中华民族,专攻物理。告别了过去的自我,面对一窍不通的物理,也不乏从头再来的魄力。奔波于教室图书馆之间,挑灯夜战。苦心人,天不负。终成中国的近代力学之父。

钱伟长告别了过去的自我,刷新了他的人生道路,终成一代大家。告别了过去的自己,只要肯努力,定能成一番大业。

刷新自我,意味着换一条路走。

钱学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国时,想回到祖国为国效力。但却受到了美帝主义的迫害,非但不能回到祖国,还被拘留了足足十五天。释放后却仍然受到了软禁。为了不荒废这段时间,被禁止研究空气动力学的他转攻工程控制论。本已在火箭方面取得极高成就的他,换了一条路子走。几年的砥砺奋进,终做出了《工程控制论》一书,轰动整个学术界,一门新的重要学科就此诞生。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钱学森换了条路走,刷新了自我。不但成为了“开山鼻祖”,还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也得以回归祖国的怀抱。由此可见,换一条路走,只要肯下功夫,便足以刷新自我,比过去的自己更近一步。

刷新自我,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

晚清四大重臣之一的李鸿章,25岁便中了进士,成了最年轻的“得意者”。在这之后,李鸿章的仕途一路扶摇直上,五年内连升7级。但前路难行。李鸿章换了条路。他拜曾国藩为师,连续5年的幕僚生活。使得他刷新了自我,真正一飞冲天,平步青云。清朝的后几十年也都交给了他。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对于年少功成却又止步不前,李鸿章选择暂时离开,去刷新自我。在不断的刷新中,人生的宽度也变得更加旷阔。付出努力,勤恳求学,刷新自我。人生的路,会越走越宽。

重新出发亦或是换一条路走,都只是刷新自我的一种方式,当然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选择。而究其所以然,都是为了活一生无悔,活一世顺心。人生的路不长也不短,为了走的好看,不断刷新自我,就可走出自己的色彩。

年年月月日日新,笑面世事乐归去。

【篇八:我心目中的马相伯】

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举世闻名的人物。而我和今天要写的是马相伯,现在所熟知他的也只有为数不多几个的人。

他生于1840年,是丹徒人。他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大师。其成就很大,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其学生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邵力子等等。他有教无类,只要你想学,他就会教你。马老师凡事亲力亲为,虽已年迈,但仍坚持给学生们上课。他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甚至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教堂,来办学校。

但教堂只对捐献有兴趣,并未开办学校,尽管如此马相伯并未改变主意。直到后来他无处给学生们上学也从未打过学校的主意,而是自己另觅他处,令人很感动。大家对他所创办的学校定然有所了解,就是现在的上海复旦大学。原来叫震旦大学,我想现在的复旦大学肯定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学,殊不知它原来还有这么久的历史。

他与他的弟弟都为李鸿章工作,弟弟因为李鸿章起草书文而来累死了。惟一所留下的只有一本书,似乎他的一切都留在了书里。马相伯做过神父,因为其母也是一名天主教徒,他从不要求学生信仰天主教,学生可以信仰不同宗教。正因为他从不束缚学生的思想,所以才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

现在马相伯先生已经永远的离开我们了,但他却不被我们所遗忘。他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在漫长的历史星空中,马相伯这颗星星或许不那么耀眼,但它却独具韵味。对我来说就像一颗启明星,指引着我前进。

一代大师,马相伯。永永远远的骄傲。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不会将他遗忘。

热门推荐
1时光的镜头那么长
2找橡皮
3参观三峡大坝
4妈妈,我想对您说
5让记忆盛开如花
6我们家的小乌龟
7西游记续写
8我的家乡
9特殊的相遇
10找本好书做挚友
11学习的启示
12年味
13被撕掉的卷子
14有家真好
15追寻那渐远的初中生活
16辛勤的蜜蜂
17新生我的军训生活作文
18一件难忘的事
19我为自己点个赞
20我上了作文
21追求
22最珍贵的财富
23蓬莱的小面
24校园的林荫道
25我最想做的一件事
26五一劳动节作文
27我的老树
28父爱无言
29人性的芳香
30二十年后的家乡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