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铜勺的作文

【篇一:我敬佩的一个人】

说到令你敬佩的人,大家肯定心有所属: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警察、医生、护士、清洁工……而我敬佩的这个人与众不同,她就是江西省萍乡市的民间糖画艺人方泉奶奶。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去鹅湖公园玩。每次到那儿,都能被一股甜丝丝的糖香味所吸引。然后寻香而入,找到这位有着一手绝活的老奶奶。她的穿着极为简朴,黑黝黝的脸上早已刻画下几道深深的“小沟”,一双有点松弛却又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慈祥地看着过往的小朋友。你别以为她是想靠卖糖画来挣钱谋生,其实她是利用空余时间将这种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就是她的这份对民间艺术的执着让我敬佩。

在她的面前,有一个糖画摊。这可是她的宝贝。她作画的工具可奇特了:以红糖为材料,以大理石为纸,以糖稀为墨,以铜勺为笔,以铜锅为砚。在画摊的左边还摆放着一个大转盘,上面有龙、凤凰、孔雀、鱼、鸟、刀等各种漂亮的图案。如果你想吃到方奶奶亲手所作的糖画呢,只需转一转这个盘,指针指到哪个图案,方奶奶就会做出这幅“画”来给你吃。

然而,有一次我很幸运地转到了一条龙的图案。我是有点欢喜有点忧。我看了看龙的图案,又看看了方奶奶。心想,这龙可是所有图案里面最难做的一个了,她真的能做好吗?

方泉奶奶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微笑了一下后,便开始了作画。只见她先将红糖放入架在火炉上的铜锅里熬化,然后拿起小铜勺舀了一点糖稀,灵巧地转动着手腕,那糖浆像金丝一样往下流淌,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个龙头,接着又画出了龙的身体和四条腿,并且在龙的身上留下了龙鳞,在龙的头上点出了一只眼睛,最后再用一根竹棒压上去,粘点糖黏住,这样一条惟妙惟肖的龙王就“跃然石上”了。当这条神气活现的龙王映入我眼帘的那一刹那,我惊呆了。

我仔细地凑过去,看了看方奶奶的手。那双手又粗又大,而且手掌上早已布满了老茧。可就是她的这双苍老的手,做糖画时上下起伏,挥洒自如,居然能让一幅幅糖画妙手回真,难道这不让人感到惊叹吗?

方泉奶奶——这位民间糖画艺人,真的就是令我敬佩的一个人。

【篇二: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前几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我的心犹如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石娃。他从小失去了妈妈,与爸爸、姐姐相依为命,过着贫穷的生活。爸爸只能勉强地可供一个人上学,但又不忍心让谁停学,于是,就用一把铜勺的转动来决定石娃和姐姐谁去上学。最后结果,勺柄转向了石娃,因此。石娃上学,姐姐辍学……

几年后,石娃家的家境穷得不能再供石娃上学了。怎么办呢?父亲只好让姐姐嫁人,用聘礼使石娃读完小学。石娃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更刻苦了。石娃不负众望,最后终于考进了师范学校。石娃手捧录取通知书时,高兴万分。但是,他想到瘫痪的爸爸需要有人照顾,如果在家照顾爸爸,自己就不能继续深造,他左右为难。父亲不想再拖累石娃,就跳井自杀,幸亏石娃及时地把爸爸救起,才免遭大难。石娃为照顾爸爸。毅然背起爸爸去上学。

最令我感动的是石娃爸爸投井的那个片段,那个片段使我感受到石娃爸爸对石娃的无私、伟大的爱。在我的记忆里,我好像从来不知到什么叫艰辛,只有丰衣足食和享受父母和百般宠爱。生活在这片无忧无虑的天空下,而我却不知足,我为了爸爸妈妈的几句批评而赌气,为了没得到的礼物而埋怨,为了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一想起这些,我是多么的惭愧呀!

当我看到电影的最后一幕,石娃背着瘫痪的爸爸,一步一挨地向河的对岸走去时,我哭了石娃在艰难的学习生涯中,不但背起了一个多病的父亲,而且背起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石娃所做的虽然是一些平凡而琐碎的小事,但石娃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了进取创新的力量。

石娃的毅力与孝心,姐姐的善良与无私令我感动,爸爸的艰辛与无助更让我感到心酸。石娃求学的艰辛,学习的刻苦,还有他的勤劳、懂事、坚强、孝顺,又一次感动了我,对比之下我又感到深深愧疚。通过对比,使我更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更觉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我们比石娃幸福,所以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珍惜幸福,感恩父母。如果今后碰到困难,就要像石娃那样,振作精神,不断克服困难,勇敢的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生命奏出更加动人的乐章。

【篇三:制作手工小铜勺】

宅在“家”中的暑假依然可以多姿多彩。除了完成了暑期作业、上我喜欢的兴趣班,妈妈还带我去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展览馆,在那里我制作了一把我最爱的手工小铜勺。

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的云南石屏县,距今已近300年历史,它以乌铜为胎,在胎上篆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纯银熔化后走入花纹图案的刻痕中,利用高温使银与乌铜融为一体,故称“乌铜走银”。

参观完展览馆后,非遗传承老师就开始教我怎么制作铜勺,我一只手拿着小锤,另一只手扶着一根细长的勺形铜片,在老师的示范下,我跟着老师一下下击打着小铜片。不一会儿,小铜勺就敲出了模型,然后我拿起砂纸为小铜勺抛光,抛好光后老师还为我刻上了名字和生肖,最后老师再帮我烤色,就这样一把金闪闪的小铜勺就制作完成了。

虽然只是制作一把简单的小铜勺,但对于我来说每一个步骤都是技术活,需要全神贯注地去操作,一不小心就会敲到自己的手指,弄得我满头大汗。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金闪闪的小铜勺,我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

小铜勺,我爱你!我们一起回家吧!

【篇四:冬日里的一缕阳光】

大雪过后,地上的残雪还未消融,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水汽。寒意也并未因雪的暂时偃旗息鼓而退缩,反而是变本加厉地刮着,犹如刀子在割。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裹着围巾,戴着手套,低着头行色匆匆。想必,他们都急着赶回家去。

放学了,我磨蹭再磨蹭,总不想回家去。月考成绩出来了,如预想的那样不如人意,虽是预料中,却还是不那么畅快。薄薄的校服抵御不住刺骨的寒冷,围巾裹了又裹,鼻涕也滋溜溜地吸得哗哗响。

人潮汹涌的步行街,地下通道入口,有一个摊子。

我慢慢走近,是深埋在记忆里的糖画摊子。车子的木板上画满了十二生肖,年代久远,斑斑驳驳已看不太清楚了。一排排的糖画在风中挺立着。蝴蝶、龙、猴、鼠无一不做得惟妙惟肖。摊主是一位老人,他穿着一身蓝布衣服,戴着黑色帽子,帽子下的眼神安详而平静。此刻他正在用那双粗大且关节分明铜勺搅动着锅里的糖,那黄褐色的、稠稠的、浓浓的糖要用很大的力气才搅得动。

百无聊赖的我就让老人帮我做一个兔子。老人拿出一把锃亮的刮刀,一边把大理石板上残留的糖刮掉,一边调侃我:“没想到小姑娘挺会吃哟。”我不好意思地笑笑,老人也笑了,很慈祥,像我在老家的爷爷。浓浓的糖汁,在石板上龙飞凤舞,一下子跳出来一只活泼可爱的兔子。

老爷爷把兔子递给我,我赶紧掏钱,三块钱一个。掏了半天,也只掏出了二块五毛钱,我记得明明还有五毛钱的。放哪了呢?我把全身上下翻了个遍,还是找不到。我的脸渐渐地红了,嗫嚅着说“爷爷,这个兔子我不要了,我的钱不够。”“拿去,拿去,小姑娘,难得你喜欢。”老爷爷一边招呼其他的客人,一边和我说。“爷爷,我……”老爷爷继续搅糖,眯眯笑着,挥挥手“快回去,小姑娘,天气冷,别让家里人担心。”

我举着兔子,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阳似乎跳出来了,兔子闪耀着琥珀色的光芒。我轻轻地舔了一口,真甜。阳光从指缝里漏了出来,终于没有那么冷了。我感受到了冬日的温暖。

【篇五:家乡的特产】

粯子粥,即元麦粥,又称“土咖啡”。粯子粥是靖江,尤其是老岸地区每天都吃的土食。

农家妇女一代传一代的粯子粥清香四溢,香喷喷的,滑溜溜的,令人回味无穷。俗话说:”粯子粥灌灌,养个胖官”。靖江一代人几乎天天都用粯子粥当家饭,个个吃得意犹未尽。

其实,粯子粥的做法并不难:可在铁锅放适量的水和大米,等水烧开,米“伸腰”,就可以扬粯子粥了。用瓢盛好粯子,左手捧瓢,右手持铜勺,同时用铜勺一勺一勺地将粯子与水搅和,搅得少而匀。待粥烧透了,若发现有生花疙瘩浮在上面,就用铜勺慢慢捞起,将两支筷子凑在铜勺里打粯子疙瘩,打完后便倒在锅里。等粥烧好了,要用小火焙稠和后才可以慢慢饮用。

粯子粥呈红,浅褐色,一排排紫红的米粒浮在碗中,十分普通却又分外养眼。而最引人的,是它奇特的口感:粯子粥香甜软糯,淡淡的,稠稠的,黏和可口,使人啧啧称赞。而且它又爽口滑溜,营养丰富,夏日一口饮尽则如秧苗久旱逢甘霖,非常过瘾。

据说,解放前,靖江沙土地区因地势偏低,虽灌溉方便,但是排涝困难,因此少有人种元麦,吃粯子粥;老岸地区却不同,那里地势较高,所以家家户户都种元麦,天天吃粯子粥,人也是红光满面的。

百吃不厌的粯子粥的确色香味俱佳。它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也是家乡的荣誉。我爱粯子粥那沁人心脾的淡甜味,也爱它那呈现着浅红色外观的卓绝,更爱生产了它的家乡——江苏。

热门推荐
1其实我也想成为发明家
2一次难忘的参观
3是她给了我力量
4秋日的山村
5秋月思语
6八年级作文
7我的自画像
8树叶与小草
9陕西美食
10感恩亲人
11独特的年味
12踢毽子
13假如明天没有太阳
14若天将降大任于你我也
15爱的阳光
16敬畏文字——《汉字的力量》有感
17骨子里的感觉
18有你真好
19挖芋艿
20最美遇见你
21仰望姥姥的背影
22友善世间最美的花
23为青春的梦想而喝彩
24我想有个家读后感
25你演我猜
26遗憾
27美在瑶乡
28这样玩真好
29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寂寞
30凡卡续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