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乡愁的作文

【篇一:锦瑟流年万水千山】

寻一段乡愁,追一份情缘。咫尺天涯,千回百转。滚滚红尘,终是遇见——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这也许是她心里最真实的思想。一辈子的流浪,一辈子的找寻,那个天涯浪子——三毛。

我一直认为有很多人天生就是用来流浪的,就像三毛式的一些背包客。曾经,我很固执地认为,我就是这个样子,向往那些神秘而又美好的地方,追求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了一个完整的骆驼头骨高兴半天;可以在婚礼时戴一顶草帽、穿一身长裙,临走前找不到野花就取一束香菜别在帽檐上。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因为我没有她的一双慧眼,在历经情殇后看破红尘;我没有她的勇气,抛去凡尘的一切,去找寻前世的乡愁;我没有她的灵智,按自己的心愿去活,活出自己,活得特立独行,活得高傲孤洁,如寒梅一般,烈艳而散着冷香,醉人心神。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后,还能香如故。

所以,她可以是三毛,而我只能是我。

那样的美貌,那样的才情;那样的流浪,那样的遇见。

在短短的一生中经历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尽管雨季不再来,可撒哈拉的细沙还是随着时间微微抚平了一些年少为情足行他乡的惆怅。

也许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有的经历,三毛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全都试着尝过,就像一个贪心的孩子一定要尝遍糖果盒里所有味道的糖果一样。所以在尝尽千滋百味后,她会毫不留恋地走了。就如她对母亲所说:“如果我什么时候决定离去,不要阻挡我,也许那对我来说,才是最大的幸福。”是啊,历经了三生三世的劫难,看破红尘后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我只是有点伤心,在世时三毛与荷西分分合合,好不容易偷得六年的时光,却又让荷西弄丢了,但最后三毛安眠于国内,在她家乡的怀抱中,而荷西却安眠在那个风景独特的小岛上。我们怎么能够这么狠心,荷西走时,三毛只是经历了一瞬的刻骨铭心的生离,而我们怎么可以让他们变成永恒的死别。

有多少人羡慕三毛的恣意潇洒,但有多少人能知晓她那颗敏感的心中经历的痛苦。

最后,三毛终于像她一生的挚爱《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一样离去。但她的那一缕芳香、一丝孤傲、一份才情永远地留下,如寒冷的冬季夜空中那一颗独自闪耀的星星,令人生醉。在雨季、在撒哈拉、在那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小岛、在我心中……

【篇二:乡愁】

火车站的休息室里熙熙攘攘,许多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等候着回家的幸福班车。回家去,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家乡去。他们大多都是上这打工的农民子弟,手里紧紧攥着心血与汗水换来的车票,眼睛里,焦虑与期盼交织、凝聚,外面的月亮升起了,引起无数怅然,愿月亮照亮漫漫回家路。

"忘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阔别二十年,重返故乡。即使是年纪已高的姥姥,也要在这小道上踏一踏。我走在母亲身后,那渐远的背影中,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但惆怅终归惆怅,背影中还带有几分欣喜。在这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听姥姥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望见姥姥的脸上出现久违的笑容。偶尔路过几个熟人,浓厚的乡音竟让妈妈潸然泪下,无尽的思念沾染了衣襟。远处炊烟寥寥,与天边形成了别样的风景。

走到妈妈小时住的房子前,我惊愣了。那破败的地方,杂草丛生,遮掩着孤独寂寞的土房子。泥土经过风吹日晒,早已不蔽风日,软塌塌的坐在地上,再也无力站起来。门口的小塘早已干涸,那里曾是妈妈捉虾摸鱼嬉戏的地方,旁边的大槐树像垂暮的老人,无奈地望向远方,树上仿佛还留下了爬树捉知了的痕迹。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美好的过往无法再挽回,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夜幕降临,回到家中,霎时,感觉自己真的很幸福。每天,有冒着热气的可口饭菜等待我回家,伤心时可以钻进母亲的怀里痛哭流涕,可以有机会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教育。但母亲呢?从小生长在土房子里,饥饿贫穷占据了大多时光,每天要穿梭在松树林间,去农田里干活,要多次往返于五千米之外的亲戚家帮忙。其实,蓦然回首,自己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社会中,却不珍惜,真是愧疚不已。

二十年,光阴似箭,妈妈重返故乡,也让我成长许多。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我在这头,家在那头。每一个离家的孩子都应回家看看,回到那个成长的地方,找回自己的初心,不负初心,方得始终。

【篇三:最思乡的人】

每每读起余光中的《乡愁》,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女人的身影。

忆起小时,她总是拉着你的手,给你讲她的故乡,她提起那时的穷困潦倒,你呆呆地看着她皱纹早已爬上她的额头,隐藏在发丝中的根根白发,因加班熬夜而形成的眼袋,她轻轻的抚摸着你稚嫩的脸颊,笑着说起那时的事,眼眶中却流出了豆大的泪珠。你不耐烦地转了个身,这样的话题她已讲过太多次太多次,你不明白她为何仍在思念那个荒凉的地方。

月色幽然,细微的谈话声从客厅传来,你打算悄悄看看她在干嘛。

沙发上坐着一个身影,是她,她正打着电话,漆黑的客厅依赖一点昏暗的月光可以勉强看到些东西:“妈,家里都好吗?”声音有些沙哑,也不知那边说了什么,她渐渐地露出了笑容,你第一次发现她笑得那么开心,就像小孩子得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礼物一样,你站在门口看着她,直到那句“您要睡了吗?嗯嗯,晚安。”才恋恋不舍地挂掉了电话。

幸福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含义,也许对于她,幸福便是一个从家乡打来的电话。

你不禁想起她年轻时的经历:毕业后便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这个繁华而又冷漠的城市工作,一呆就呆了十几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个小小的女人,自己承担了太多太多。

也不知过了多久,她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窗边,打开窗户,蝉鸣声从外面传来,附和着静谧的夏色,显得无比和谐。手上拿着一个红色的小包,那是她的母亲在她上一次回家时做给她的,金色的丝线,红色的绸布,那一针一线中,是满满的故乡的温情。一阵清风吹过,她抬起头,向窗外看着什么,格外入神。你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是一轮明月,月色幽然,细腻而祥和,她呆呆地看着,嘴里默念着什么,“乡愁,乡愁”无奈的语气显得憔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个小小的电话,我这边,母亲在那边,你此时此刻多么希望月光再广袤些,包容下这个瘦弱的女人一颗思乡的心。

【篇四:难以忘却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儿时的春季传入心扉,年幼的我却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直到多年后,诗中的含义才如爬山虎般充斥着整颗心。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家乡的梅岭正如王安石的诗中所说,在初春时节,处于梅林之中,香气扑面而来,将人包裹在暗香编织的天地中。远远望去,如火般的鲜红将整座山装点得异常醒目。清风拂过,花瓣如同九天下凡的仙女,翩翩起舞,悄悄飘落在石路上、土地间、脚边、头顶上,置身其中,如临仙境,在漫天飞花中忘却烦恼,仿佛远离尘世,回归到了最真实的自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在寒气逼人的冰霜中,它们开得愈是秀气,愈是有姿有态。好一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的一个堂爷爷在十几岁时就背井离乡,去了外头打拼。在时光的磨砺下他终于闯出了一番事业,但青春也在不知不觉中失了踪影。离开家乡几十年了,越到年老时愈发地思念。多年后他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时,迎接他的我们清楚地看到他那微红的眼眶与颤抖的双手。

爷爷回来后,拒绝了我们给他的接风宴,而是在儿时留过足迹的小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每到一处,他便指着说他儿时在此发生的趣事,每当说起时,他脸上的笑容如朝阳般夺目绚烂,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顽皮的孩童时代。

爷爷临走前,去了心心念念的梅岭一趟。在层层叠叠的梅林中,他念出了那首《乡愁》,幼小的我虽不懂其中的含义,却清晰地感觉到了萦绕在爷爷周围淡淡的忧伤。在漫天飞花中,爷爷告诉我,他很想家,很想家人。

爷爷踏上火车前带走了老家的一抷黄土,一枝美丽的梅花,许多张照片,还有一颗心系家乡的游子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在小学时便熟记于心,但无法明确体会。去年我和父母出门游玩一个月,在离家的第一个晚上,我在旅店的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心中想着家中熟悉的睡床,似乎有些体会到了李白诗中的忧伤。第二天出门游玩时,偶然看到一处花圃中的梅花,那梅花孤零零在那片鲜花中,远远没有家乡的梅花令人沉醉其中,其他的景致也让人失了兴致,当我置身梅林中,突然想到这样一句话:月亮还是故乡的圆,梅花还是家乡的香。我们最终提前回家了。

梅岭景色迷人,其中还有许多故事,美丽秀气的它成了家乡的一处标志。不论是美丽的景色、纯朴的人们,还是淡淡的梅花香,带给远方游子的总是那难以忘却的乡愁。

【篇五:乡音﹒乡愁】

此去经年,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思念,又与何人说?侧耳,却闻乡音一调,辗转顿挫,恍然隔世,一调乡音皆泯思寥。

这是我到长沙的第二年,对周边的街区早已熟门熟路,可于整个城市而言,还是如初来一般陌生。

每每出行,我总是靠在公交车的窗边在一排排琼楼玉宇寻找故乡的影子,当我对着那葱郁的大树发呆,回想着曾经的故事时,耳边响起的“长沙话”总会猛的将我拉回现实,原来,我早已离开了家乡。

长沙话是上挑着的,第一口气直直向上冲,中间的音总是刻意的被狠狠压下,转折的一声被拉长延伸,傲气十足。尾音像是一把钩子,挂住最后一声用力一提,提到尽处突然松开,任它直直下坠,化成一口浊气,消散于风中。

虽然在长沙生活,也能大概听懂长沙话,却总是学不会那一腔抑扬顿挫,当身边的人都操着一口地道的长沙话时,总会有一种排斥感将我笼罩,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乡。

当我沉浸孤独的思念之情中,我听到了一腔熟悉的音调……

“松他哒,快到咯”熟悉的乡音令我一震,蓦然回首,原来是一位老翁在与人打电话。他两鬓斑白,嘴角含笑,沙哑的嗓音说的是我的家乡话。我看着他,那声乡音让我仿佛回到了故时。榕树下,与外公外婆相处的点滴,永远敞开大门的街坊邻居,永远挂着微笑的糖糕店老板……过往的种种涌上心头,低头,发现已是泪眼朦胧。

那沙哑中带着一层亲切,第一个字第一声就是千回百转的,如浓浓的雾霭,轻柔温和,如迈过层层的青山,和缓地上扬,徐徐地下落,虽比不得吴侬软语有味道,确是质朴柔和的。

那一瞬间,我的灵魂像是被一只温和的手安抚着,所有的思绪都化为和煦的微风,所有的褶皱都被一一抹平。

流落异乡的游子最渴望的便是那一调属于故乡的独特方言。为什么中国人对“老乡”一词有着浓浓的眷恋,因为在异乡那一调属于家乡的话才显得弥足珍贵,如久旱逢甘霖,几抹乡愁早被那浓浓的乡音所安慰,便是冰冷陌生的城市也因此裹上了厚厚的家乡味。

千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街角路口涌动的人潮中一腔熟悉的乡音,惊喜的一声“老乡啊”寄去中国人最浓烈的感情,无论是天涯海角都不会孤单,一句乡情便可以温暖整座城。

【篇六:你的乡愁】

走过曲径通幽的林荫小道,便会听到你和风的耳语,声音如此的低沉、厚重,像是诉说着你内心的沧桑。老槐树便是你的名字。

渐渐地走近你,抚摸着你干皱而又粗糙的皮肤,偶尔划过脸颊的一片悲凉更让你的身世扑朔迷离。你就像是一个久经世事的老者,对你所受的痛苦只字不提。但你常流露于表的露水却难以掩盖你内心的孤寂。

你本不属于这里,你是被移植至此的。我不知道你是从哪个古村寨的村口被刨了根,挖了土所搬来的。但我知道你曾经反抗过,挣扎过,甚至哭泣过,但显然,满地落叶并没有让你获得零星的怜悯。世人又怎知道你临走前那数百次的回眸深藏着你对故土无尽的留恋?

多少个寒暑冬夏,多少个日出日落已将你的根深扎在了这片故土中。看着在你呵护下的小草一天天的拔节、长大,继而枯黄,你送走了一代代的花花草草。终于,你也要走了。当时,恐怕除了那惶恐而落的枯叶和被强行扯断的树根就再也没有东西能诉说你内心的悲痛了。是的,你哺育了多年的村子把你卖给了城里人。可天真的你还在为村民们而担心:没有了你,夏天的老者会在哪乘凉,说书的先生会去哪维生,嬉戏的孩童该往哪捉迷藏?

现在你在这里,每天都有护工为你服务,但你仍是难以放下心中那浓浓的乡愁。那人、那山、那水无时无刻都在你的心中萦回,挥之不去。生长、开花、结果是你唯一的心愿,总有一天你的子孙会带着你未了的心愿重新回到那片厚实的土地,继续守护那一方的水土。

我轻轻地依偎在你的身旁,感受着你带给我的点点气息,风缓缓地,响应着和煦的阳光,任由一股专属于故乡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树儿呵,为何你叶子上常含露水?那是你的泪吧!

【篇七:乡愁情浓】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王安石说乡愁是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李白说,乡愁是床前那皎洁的月光。而梁思奇的乡愁是一本《我的动物故事》。

简居装饰简约,雪白的窗帘在阳光下荡起一些复古的气息。墙上的油画、新鲜的绿植、实木的圆桌和弥漫着的咖啡的香气……饶有趣味。梁老师在这里开始讲他的故事,令讲述别有一番情趣。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领悟到了他的乡愁。他把自己比作了一个带泥的萝卜,萝卜的家是土地。也好比他的家乡,就是离开家乡的拥抱时留下的痕迹。言语间令人感到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接着,他又说起中国耕种的历史,农业的重要地位,农民的优点与不足。

令我感兴趣的是,梁老师在家乡里和动物的故事。小时候,梁老师喜欢到水里抓泥鳅,黄鳝……有一次,他在水里摸鱼,捉到了一条“黄鳝”。可是他觉得不太对劲,因为黄鳝摸起来滑溜溜的,抓都抓不住,可是这次却觉得手有点涩涩的。于是,他把“黄鳝”抓出水面来,定睛一看,啊!原来是一条蛇!他吓得连忙松开了手,连滚带爬地逃上了岸,连箩筐也没有拿!站在岸边瑟瑟发抖。说起蛇,肯定很多人会想起“画蛇添足”的故事。可是,蛇到底有没有脚呢?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乡里人都认为蛇是有脚的。而且,梁思奇老师小时候也尝试过,他用大火把蛇烧死,“脚”就显露了出来。年幼的梁思奇还特别喜欢观察小昆虫,就连令人唾弃的苍蝇也不例外,还观察的异常仔细:苍蝇容易死于非命,跟他们喜欢“搔首弄姿”有关。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一只苍蝇,就会知道此言不虚。苍蝇像绝大多数的昆虫一样,长着六条腿,不过最前面的两条腿也许叫“手”更合适,因为它们不是用来走路,而是用来搓来搓去。苍蝇没有鼻子,它的“鼻子”就长在“手”上,停在哪里,比如一碗米饭或一堆粪便上,先用“手”品尝味道如何,然后才把嘴巴凑近去。苍蝇很贪吃,见到什么都要“亲手”尝一尝,手上沾着各种食物,所以它要经常搓手。没吃之前搓手,吃饱了也要心满意足地搓手,还时不时摸头抹脸,像是打发腊或是涂雪花膏。搓手让苍蝇任何时候都显示出一副摩拳擦掌、踌躇满志的样子,似乎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后来梁老师告诉我们,写作需要用心观察,还要有兴趣,需要去换个多种角度观察,更需要去努力练笔,写出趣味,才能吸引读者。最后,梁老师勉励我:热爱大自然是一种美德。

【篇八:成长需要阅读】

自从这个世界有了我,已经十四个春秋了,想是已长,实则,有书相伴,光阴匆匆。

回忆起阅读的世界,我总要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幼儿园里,童话丰盈了我。年幼无知的我从童话中汲取了许多知识,童话是我闯入社会的第一课。耳熟能详的《白雪公主》,教我辨清这个世界的美丑善恶:凄美感人的《海的女儿》,让我体会到爱情力量之伟大:幽默风趣的《皇帝的新装》,给我以权势与金钱的现实教育。在我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童话画上了浓厚的一笔。

谈起阅读,唐诗宋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触到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那时还不懂何为乡愁,只觉得读来朗朗上口,像唱歌一样。等我渐渐长大,才逐渐感知那月光的悲切,那蚀骨的思念。现在独爱纳兰容若的词,这位风流才子的一生短暂而历经坎坷,许是真切地体会过生活冷暖,爱情悲喜,他的词反倒似不食人间烟火,给每一个读过他词的人插上文学的翅膀,心中只觉“此词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读”。

随着年岁的增长,小说慢慢渗透到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我最爱的书籍之一。每当我遇到挫折,想退缩放弃的时候,这本书都会给我莫大的鼓舞,真正的勇者,不是不会流泪,而是流着泪奔跑。海伦凯勒又盲又哑,她都没有向生活低头,我怎么能屈服于一点点小小的困难?小仲马的《茶花女》也曾对我产生过巨大影响,书中深刻反映了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差异。我在怜悯那些歌女的同时,也对贵族以权压人的丑陋行径感到不满与唾弃。

阅读之于生活,正如眼睛之于人类。成长的阶梯,需要书籍的积累。丰富阅读,也许在潜移默化中你就真正长大了。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也是我的座右铭,同样,也送给你。

【篇九: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不恋家。

自幼起,打心底里承认,我难以描摹清楚故乡于我心中的形象。关于家与故乡,我最初的认识来自于书本。依我的阅读经历,那些于作家笔下鲜活起来的红砖绿瓦、亭台楼阁,或是草长莺飞、麦浪滚滚,都离我不下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不知是否为错觉罢——我所理解的故乡总是和现代文明扯不上什么关系,甭管它是弄堂簋街也好,小桥流水也罢。总之,它定不会是灯红酒绿与纸醉金迷。然而不幸得很,我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周遭没有想象中的野性奔放,抑或是散漫慵懒。这里不适合供你肆意生长,耍野性子;也诚然不是个打哈欠、伸懒腰的好地方。城市里,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红灯停,绿灯行;一堆堆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以及一个个面色漠然却无一例外反射着白光的面孔。

那时的我一直很固执地咬定故乡所对应的必是一处风景。这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时,我的脸上总是一副茫然与失意的神情。因为那不是我所中意的风景。我于是向往别处,甚至一度将我从未踏足过的宝岛台湾视作我的故乡。我以为,我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一处风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有老头子在弯曲回环的小巷中吆喝“酒干倘卖无?”还有那“外婆的澎湖湾”……直到后来,我听到罗大佑唱的《鹿港小镇》:“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并且我还特地接待了一名台湾的同学,向他问询台湾的的现状,最终才不得不向“现代化”这个玩意儿认输。

长大些,对“现代化”的抵触情绪便远不及以前那般强烈,因为我开始意识到:人、地、事、物、情,才是对故乡最完整的概括。

记得初中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时,仿佛听到作品中母亲对他的呼唤和他无奈的悲慨,看到无数在两岸隔海眺望与徘徊的身影。我为之动容啊!可我清楚地知道,那只是因为震撼,而非共鸣。每每想起外婆总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造孽呀,我的娃是没根的娃……”,我垂下眼眸,竟流不出一滴泪来。

那时身边的同学大多来自小县城。他们离开自己牙牙学语的地方,总免不得想家。于是,在某些月光如水的夜晚里,传来的低声啜泣,正好契合那小学便滚瓜烂熟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好生羡慕。也许往后的岁月里我也会有那样失眠的夜晚,可我的“乡愁”竟无处安放呵!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可我竟流不出一滴泪来。

而今,随着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眼中的世界也便愈发的宽广起来,而我眼底的那抹暗影也逐渐淡了它的色彩。或许是我惊讶地发现,“没有故乡”的人竟不只我一个罢;或许,更可能的是因为——在一个极其寻常的午后,我翻看杂志,无意间了解到一种产于非洲的植物,名为“不死鸟”,其实,它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落地生根”。我突然明白,我们不是那飘泊的浮萍,亦不是那生于斯、眠于斯的乔木,我们落地生根。

至此,我才了悟到,原来自己并非没有根,也不是全无情怀,而是我早已将那故乡融入进血液里去了。我心怀故乡游走于异国他乡,却不至于担心它有一天会丢失。因为它的韵律是独一无二的,在特定的时候以独有的节奏冲击着胸膛;因为它的色彩是独一无二的,以时而澄明时而朦胧的底色铺陈我眼前的风景。我在北京四合院的朱漆里寻到幼时母亲那件被我紧拽着的红色睡衣里藏匿着的安心;在海南三亚咸腥的海风里感知到睡前故事中某某船长独挡风雨的勇气;在重庆火锅中涌出的腾腾热气里想到同家人一起烤电炉看春晚的温馨;甚至,当我置身异国,也能在那些凹眼窝,鹰钩鼻的面孔中瞥见有如亲朋旧交中的笑意。

如此说来,哪里都可以成为我的家,我的故乡。可它仍特殊得很——它是专属于我的故乡,我甚至吝啬于将其分享。它是我的心之所安,心之所属,心之所向。

随遇而安,四海为家吧——这便是我交付给那颠沛流离的岁月的答复。不管被命运的洪流冲到哪一隅海角,哪一处天涯,我都愿自己如苏东坡笔下那位明净的女子一般,轻轻道一声:“此心安处是吾乡”。

【篇十:火花中的乡愁】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乡愁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我而言,乡愁是我在这火花之中触发的思乡之情。

我的家乡,可要从我的祖辈说起了。我的太爷爷的家在河南,那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确山县。直到我的祖辈时,才离开了那里,来到了淄博。确山,也算我的家乡了,说到它,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小城的,但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全国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

打铁花,顾名思义,就是将铁水向天空中洒去。虽看着简单,但也是一种技术活。要说由来,那可要追溯到春秋时期了。这在当时,是一种兵器,但经过时间的历练,它已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让你为之震撼的艺术。

我在之前也回过一次河南,也看过一次打铁花。那是在元宵节时。只见两人抬着一大缸铁水,其中一个人腰上还挂着一把柳木勺。听老乡说,这把柳木勺是经过火烧的,只有经得住火烧的柳木,才能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浸泡,制成勺。在打铁花时,场面极其宏观:一堆人被止在一根线后,桥上也挤满了人。表演者将木勺往1600℃的铁水中捞去,洒向天空。一瞬间,天花乱坠,犹如天女散花,铁花漫天飞舞,从天空中凝成一粒极小的铁粒,有的甚至被蒸发。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加了某种化学物质吧。一次又一次,铁花在飞舞,人们在欢呼,乡愁也油然而生。

不知是什么力量,使这表演者忍受得住这铁水的炙热和对皮肤的灼烧。他们何尝不痛?他们怎能忍受住?他们为何这样拼命?他们是为了游子心中的乡愁!他们满足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帮助一位少年圆了一个回乡的梦。

打铁花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一场震撼的表演。而我,却只识得它是一味乡愁的解药。我每每想起这场表演,一股暖流便荡漾在心田。

也许,这火花中的乡愁便停留在那一刹那,在这一瞬间。

热门推荐
1介绍沙漏的作文
2以吃苦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3云台山游记作文
4致初三孩子励志的一封信
5写一件事的作文
6我的拿手好戏作文
7三年级新学期努力目标作文
8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9快乐的劳动节作文
10春节的美食小学生作文
11动物园的日记
12暑假趣事作文
13新学期的打算作文
14观察日记作文
15中考满分作文
16我喜欢的小动物
17暑假记事的作文
18泰国之旅作文
19菊花作文
20好书伴我成长
21新学期的打算作文
22植物作文
23小学想象的作文
24中考满分作文
25妈妈的手作文
26写观察日记
27新学期开始啦英语作文
28别样的考试作文
29打扫卫生作文
30发明机器人想象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