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学给了我很多很多】
文学,给了我一双慧眼。春去秋来,时过境迁,在品味前人呕心沥血的成果时,我仍能看到很多很多。
“觉慧”使我看到了热血青年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葛朗台”使我看到了爱财如命的贪婪丑态,“别里科夫”使我看到了固步守旧的愚昧可笑,独自扬帆出海的“老人”使我看到坚强不屈的好胜之心……
文学,让我看到了古人的社会环境,前人的生活经历,作者的心路历程,使我的人生不断体味着别人的人生。
通灵的宝玉与“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山间高洁晶莹雪”的薛宝钗上演了一幕封建礼教下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而多变,感人又发人深思。“叛逆”的宝玉无力地反抗着封建的大山——古人的社会环境。“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使我看到自由与专制的无望抗争。
屈原的《离骚》使我看到了一个忠君爱国的大臣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情况下,宁赴常流,葬身江鱼腹中的傲骨;李白的《将进酒》使我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负与自傲;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使我听到了心灵的自白;鲁迅呐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使我听到了来自知识精英那里的良知。文学,让我看到前人的生活经历,听到来自历史洪流中前人的声音,如钟如鼓,萦绕在我的耳边。
周国平通过《守望这的距离》向我展现了许多哲学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或痛苦,或喜悦,或自由,或羁绊。在一次次绞心泣血的痛苦煎熬中作者展现了灵魂的真实。余华的《活着》写道:“活着就是活着,活着就是一切。”展现了一个生活在军阀统治时期的平民的坎坷经历,向后人倾诉着活着的意义。文学,让我体味前人的生命经历,使我的人生与许多人的人生相交接,在阅读中传递人生的信息。
品读文学作品犹如欣赏音乐作品,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作家的思想,静心听取弦外之音,在细看发黄的纸叶的同时,也遥遥看到作者的人生。
文学,给了我很多很多……
【篇二:我心目中的林黛玉】
是谁,在红尘铜臭中如莲花瓣走来;是谁,在花谢花飞之时低眉葬花;又是谁,在流完一生的眼泪之后带着寂寞悄然离开。
当琴瑟不调,伊人不在,却还想在凄清的潇湘馆逢着你的身影,在红绡香断时听到你的叹息。
有人说你是“痴”的,有人说你是“幽”的,但我认为唯有“清”才更适合你的气质与风骨。有时会想为什么你总是在哭呢?难道只是为了当年的“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的诺言?;还是因为尘世太过于浑浊,只有眼泪才能洗尽尘埃?有时会在脑海中勾勒你的身影,但那时的你并不会哭,离开了尘世就不需要再流眼泪了吧。你于细柳微风中款款走来,颦颦微笑,只留下一路花开。
是啊,既是“痴梦仙姑”就不该沾染尘世的污浊的。在一项调查中很多人都不愿娶你为妻,有人为你痛惜,但我却认为这是你的幸运,因为病如西子的你只该于伴泪诗词中抒发你的情思,而不该为柴米油盐奔走于市井。他们的不愿意是一种保护,保护你的清,你的美。
纵然锦衣玉食,又有谁解“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个中滋味;纵然才华横溢,又有谁懂“明朝葬花只是谁”的悲凉。寂寞常驻寂寞林,你的心便如紧掩的窗扉寂寞而又孤独。“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当如歌的容颜如花般零落,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只能于记忆中寻找你的幻影,看见你伴着天边泣血的残阳,随着满地的寂寥一同叹息。
“一朝看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的心灵深处是该有一道花冢埋藏着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本应是“世外仙姝”却落入了红尘,本应是纤纤弱女子,却爱得那样决绝。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见。你用泪水浇灌的人生即使在香消玉殒之后也会传来阵阵清香。
黛玉,你的人生是一首短暂而又凄美的歌。
【篇三:独步潇湘】
提锄挽篮,收一方落红,抉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流水落花春去也,潇湘妃子独徘徊,也许水做的你又在感怀身世了,看到随水漂流的落红,你想起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水载着你的眼泪,也载着你的感情,流向了远方,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凄美。
“山中高土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一曲红楼悲歌因黛玉你的凄美而悠悠响起,让世人思绪万千,而黛玉你的风采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海棠诗社中,你道出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其情其景,缠绵雅致,众人惊叹,菊花诗社时,你终胜蘅芜,一举夺魁“一样花开为底迟?”你问菊菊无语,问人人皆叹,还记得有一年,中秋之夜,你与湘云共赏月,即兴联句,湘云道出绝句“寒塘渡鹤影”。你思虑良久,几乎败下阵来,但是最后你脱口而出,“冷月葬花魂”,何等自然,何等雅致,你的才思,你的灵秀,可见不凡。
大观园中,才貌双全的女子极多,而黛玉你身处其中,恰似闲云野鹤,飘逸不凡;又像三春蒲柳,至柔至善,你没有宝钗的圆滑,没有湘云的开朗,而你的灵秀,你的率真,又独是一种美。《红楼梦》中,众人俱多泪,但我知道,黛玉的泪是最真的,你的泪承载着你的感情,那是一种纯真的,不含一点世俗杂质的感情,宝玉挨打后,黛玉大哭一场,眼睛红肿如桃子一般,而宝钗却只是红了眼圈,她的矜持是不允许她哭的,从中,我看到了黛玉你的追求,你的执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大观园的浮华下,你选择了落红,你洒泪甘做葬花人,从此,那一地残红有了归处,于是,你轻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此情此景,令人潸然泪下,“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而你也只能空对着高山流水,无语泪先流,只叹奈何无缘份,泪尽而逝,你静静地离去,留下的只有那千年的遗憾。
古人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明星稀之夜,我常会想起这句,千百年前,黛玉也曾对月长吁,临风洒泪,千百年后,我也在此月下,挥墨如水,为你吟哦。
【篇四:沉醉在《红楼梦》的世界里】
悲金悼玉《红楼梦》,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这本书以黛玉、宝钗、宝玉之间的爱情纠纷缓缓展开,情节动人,让我为之陶醉……
这本书有它自己的传说:宝玉原为神瑛侍子,黛玉原为绛珠仙草。因侍子对仙草有浇灌之恩,仙草便决定下世后用一生的眼泪去补偿他。这样,便有了《红楼梦》的故事。《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四“春”、袭人、晴雯、妙玉等。这些人中,贾宝玉是唯一的男子,他们都生活在大观园里,每天吟诗结社,共赏美景,尤其贾宝玉天天过着无所事事、悠闲无比的生活。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这样短暂,先是金钏儿跳井而死,而后晴雯遭王夫人迫害而死,探春远嫁,迎春遭丈夫虐待,惜春出家,元春病死,妙玉被强盗劫走,湘云守寡……
最悲惨的是林黛玉,本来身体就弱不禁风,又得知宝玉与宝钗结婚的消息,顿时昏厥,可怜这“冷月葬花魂”!临终前,她还在说:“宝玉,你好,你好……”话未尽而身已亡。“你好”后面是什么呢?“你好忍心”?“你好好活着”?……不得而知了,苦绛珠已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欲泪洒相思地。可悲啊!这样一个诗魂、泪魂、花魂,竟落个这样的下场。曾记否,那时你魁夺菊花诗;曾记否,那时你悲葬桃花魂;曾记否,那时你愤撕诗稿……可惜,可惜,无论宝玉念多少句“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你还是走了,魂儿也未留下一丝。曾经你那俊俏的身影,宝玉流多少泪也换不来了。还记得潇湘馆吗?还记得潇湘妃子吗?如今只得空竹在,昔日伊人终不回。如黛玉所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最终宝玉科考后出走了,又“从哪里来,从哪里去”了,变成那块石头,变得沉默了。故事,也即将结束了。
整个贾府,“只有门前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连大观园,竟也遭世俗践踏,最终被查封,贾府之人全都被囚禁,“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之梦,最终由贾雨村圆结。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一生只著了这一本书,只著了八十回(原书名《石头记》),然而仅仅这八十回,就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中也暗含了曹雪芹幼年生活的影子,他幼时家境富裕,后来渐渐衰落,如贾、史、王、薛四家一样,他便开始过着十分贫困潦倒的生活。最终,他写下《红楼梦》一书,震惊世界。
《红楼梦》,我已沉醉于你。
【篇五:永不凋零的桃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其内容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
一女子,静立水边,飘动的衣衫,浸湿在清涟,落日下,她的背影是如此的凄美。
正如刚进大观园,满园的姐妹惊叹于她的婀娜多姿,她的超凡脱俗,她的卓尔不群,那双似水如泉的含情目,那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在她的桃靥上恰到好处,然而,在大观园中她是最无助的一个,寄人篱下的自尊,从生来就有着敏感细腻的感情,她开始变得孤标傲世。
我愿变成她手中的那卷素纱,寄托她无尽的愁思;我愿变成她指尖的那泓清泉,映照她芙蓉般的面容;我愿变成她手中的那柄花锄,埋葬她怜爱的落花。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路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她的命运,犹如这一树的桃花,虽然美丽,但终将凋零。她轻举花锄,那落花便轻轻逝于净土,泪,无声的落下,她知道自己的命运犹如落花,已错过了花期。她悲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在大观园无数眼睛的注视下,她无处可藏,没有熙凤的泼辣干练,没有宝钗的端庄稳重,更无湘云的豪爽大气,她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坚韧。于是,她只得用刻薄的语言来包裹自己瘦弱的身躯,用强烈的自尊来掩盖自己心中的不安。
夜幕降临,她点起烛光,朱唇微启,泪又一次滑落,纤手一摆,将往日的情思,一页一页,幻灭在跳动的烈焰中,顿时,一切都灰飞烟灭,像是隔断了她与这尘世的最后一丝牵挂,这时,背后传来他温暖的声音:“我早已背熟,但烧无妨。”心似被暖阳轻抚,在大观园中,能读懂她的,却只有他。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终于离家出走了,而她也在忧伤中死去。
她纤弱清丽的倩影,幽怨含情的眉眼,哀婉缠绵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那个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一部华丽的悲剧,一部唯美的悲剧,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