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炭炉的作文

【篇一:温暖的旅程】

走在深圳街头,我们看到的总是匆匆忙忙的行人,而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种无形的压力像座大山一样压着我们。心里总觉得很虚,很累。寒假,妈妈准备让我回老家散散心。

我们到老家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钟了,但乡下依旧是热热闹闹的,好像有人家在办婚礼,这里的婚礼没有去酒店办这一说法,只是请乡邻好友欢聚一堂,一起吃个饭,因为桌子小,有的人还是站着吃的,但他们脸上依旧喜气洋洋的,很朴实。

到了家门口,因门口的灯坏了,有些黑。从厨房的窗口看到我们身影的外婆,连忙招呼着外公帮我们开门,生怕冻着我们了,她自己正在厨房忙活着,一会儿功夫就给我们下了两晚热气腾腾的面条。一进屋子里,整个人都暖和了,我开心地叫:“外公!外婆!”外公“嗯”了一声,脸上洋溢着笑容,外公慢慢地走向沙发坐下来,沙发旁边有个炭炉,炭炉上正烤着几个用纸包起来的东西,香味时不时地传入我鼻孔里,我忍不住咽了几下口水。外公从炭炉中轻轻地把纸包取下来,放在地上稍凉了下就递给我,笑着说:“这是烤糍粑,很好吃的,你试试!”我将烤的有些烧焦的纸剥开,一大口咬下去,差点没把我牙硌掉了,太硬了,我摸了摸牙齿,外公毫不顾忌地笑了起来,我红了红脸,外公捏捏我的脸,操着一口家乡话说:“外面的是硬的壳,里面才好吃呢!”。

外公的眼里透露出对我的想念,我好久都没有见到外公了,平常最多在电话里聊两句,而且外公的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了,腿脚也有些不利索了,常常听不清我们在说什么。我们一大家子也就只能在过年时聚一聚……大年初一的早晨,各家各户的大门都敞开着,乡里的年轻人挨家挨户的拜年。外婆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点心,热情地招呼着前来拜年的人,大家互相说新年好。晚上,家里吃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聊着开心的事,满屋子的欢声笑语。外公外婆的脸上更是乐开了花。家里人担心两个老人家的安全问题,外婆却豪气地说:“这有什么可担心的,这里可是我们付家人的地盘,我往那一站。谁敢欺负我?”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外婆外公总爱互相“较劲”,其实他们是表面上较劲,私底下俩人很恩爱的,平日里外公很呵护外婆。那天外婆特意做盘鸡翅给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吃,知道我不吃辣,她特地做了一盘不辣的鸡翅,结果外公觉得不好吃,说:“我做的鸡翅比你好吃多了,明天我来做!”外婆的脸顿时拉了下来,有些不大高兴,二姨妈立马出来打圆场,“这不是因为桓不吃辣吗!”我看了看外婆,外婆红着脸,我故意夹了几个鸡翅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外婆看着我吃的那么高兴,刚才的不愉快一扫而空,又开心地和大家聊着家长里短。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我就要回深圳了,这趟旅程,外公外婆对我的关心与呵护时时温暖着我。和睦的大家庭在外公外婆的带领下,大家相敬如宾,愿这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篇二:“殊途同归”的碎片阅读和传统阅读】

如今的大多人们常读的的读物,大多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段子,真正读一本纸质书籍的却在逐渐减少。“碎片文化”受欢迎其实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然。在几乎人手随身一只智能机的如今,以手机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自然成了人们的第一选择。既然能用手机随时随地汲取精华,何必再费时捧一本书呢?我这并不是想表达什么世风日下之类的,这是人们基于自己需求的选择。假设你劳累了一天,好容易有了个休息的间隙。你会去读一本厚重的小说,还是一本轻松的、随时可以放下的杂志?我反正会选择后者。而手机上的故事则是比杂志更为简单的读物。

“碎片文字”除了搞笑的段子以外,“鸡汤文”也是其中主要的一个类别,这些文章大多是对一个故事的精选和美化,往往会和真正的事实相差甚远。就好比我听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个画家要画一幅画,于是就请女模特泡在浴缸里,浴缸下有炭炉加热,他参考着作画。期间炭炉灭了,但女模特见画家画得如此认真,不忍心出声打扰,因此得了肺病,死去了。某人听了这个故事后大受感动,于是上网去搜索详细情况,结果得出来的信息令他震惊:是画家自己懒得为女模特点上炭炉!他便把这个告诉了同样被感动的朋友们。朋友们也表示非常惊讶,于是一时间,他们纷纷奔走在各大搜索网站上寻找更多信息。女模特父亲要求赔钱、画家是个富二代……各种花边层出不穷。最后,有人发现了令人窒息的事实:

女模特没死,只是发烧了!

至此,所有人都像是被狠狠打了一拳一样,一阵沉默过后,纷纷作鸟兽散。一个浪漫又略带悲哀的故事,在洗去所有粉饰后,成了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所以,真追究起来,所有令人唏嘘的美好和悲伤,只是一段因果中的片段罢了。拿出来,它闪闪发光;嵌进去,它平平无奇。

倘若能在闲暇之余,能看看能让人愉悦的文字,心下愉悦,也不是不可。可惜带来的不只是美好。

因为忙碌和劳累,我们大都没有时间去追究文章内容的真假(上文那些闲人是少数的情况)。于是很容易被某些想博取眼球的人恶意利用,掐头去尾,段章取义,歪曲的事实,引得人们不禁振臂高呼“这世界怎么这么黑暗!”一颗恶毒的种子在心中扎了根。当人身体被这股戾气填满了,哪里还能再容下任何的美好?若是连心里的那一方净土都失去了,那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着实是令人可怕。想要去掉它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去关注真相,二是一开始就抱着质疑的态度去面对所谓的“黑暗”说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认知。

其实不论是正式的纸质阅读也好,非正式的碎片阅读也罢,能坚持我们读下去的,都是我们对于文字的喜爱。它们浇灌了我们心中名为“自我”的那棵小树,如果没有这自我,我们很容易被外界风气带着跑,这和读什么阅读是没关系的。

【篇三:烤蕃薯】

冬天的太平湖下雪了,我艰难地顶着风,冒着雨雪,急急忙忙地跳上老大的船,这是要前往山那边湖中间的钓鱼房。一手提着一小筐番薯,另一手拎着一大袋零食,很是兴奋。垂钓归垂钓,嘴巴亦不能闲着。而且不吃东西话会更多,如果发出响声又会打扰鱼吃食,那后果就更严重了,我的筏钓计划就会泡汤啦!

水上筏钓的小房子里很是可爱,正中间挖个大洞,渔夫可以坐在房子里烤着炭火悠闲地钓着鱼。来鱼了、来鱼了,成功地钓起10尾小鱼后,水面便清静了下来,感觉好无聊啊!就和爸爸商量着一起烤几个番薯吃。(吃货的世界,满脑子想的都是吃、吃、吃)

我们把番薯逐个取出,爸爸又往炭炉里加上几根煤条。接着,我帅气地把一个小番薯直接扔进炭炉里,随后,炭火顿时飞到对面爸爸的脸上,而我呢,帅气地弹跳l开去,成功地逃过一劫。看着他那灰头土脸的样子,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放入番薯之后,慢慢等了20分钟,我着急地问:“好了吧?看,那番薯都变成焦炭了呢!”

爸爸用小木棍倒腾了一下小焦薯,心平气和地说:“哦,再等10分钟吧!外面看起来熟了,但里面其实还是没熟透呢!这跟钓鱼一样,得静静地等待!”

好吧,小吃货只好继续眼巴巴地等着……

终于,那烤番薯的香味无法抵挡地阵阵传来,不断吞咽口水的我,催着爸爸赶紧把它捞出来。

“哇塞,好香啊!”忍不住拍手鼓掌。之后,我用爸爸的瑞士军刀轻松地插进番薯里面,竖着对切开,就形成两个“番薯碗”。露出里面黄黄的、冒着热气的“肉肉”,口水早已流了一地的小吃货,用零食袋里的勺子,一口一口品尝着自己烤的番薯。那味道,软软的、糯糯的、干干的、甜甜的、暖暖的…再来一杯牛奶,这滋味,绝了!

吃饱喝足,继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喽”!

【篇四:有他们陪伴的日子】

陪伴,无疑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在我的记忆中,他们的陪伴伴我走过了最美好的时光。

——题记

他们是一对夫妻也是一对下岗工人,经营一家刀削面小吃摊,摊不大,但是生意却很不错。自从上了六年级,每次放学,我们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从他们摊前经过。

那天,天气有些凉,街上行人也渐渐少了,只有那光秃秃的树木顽强不屈地站立在道路的两旁,坚守着一份凄凉,一份萧条。他们坐在简易的棚里,不知在守望着什么……

我独自一人来到棚里,女摊主很高兴地迎上来,使劲抹了好几遍桌椅才让我坐下。

男摊主打开炉火,开始为我做面。女摊主坐在我的对面,和我闲聊起来。她很瘦,我似乎感受到她在风中瑟缩她的眼镜很亮。

“才下课吧?”女摊主和蔼地问道。“是的呢!”“要好好努力呀,这一年可关键了。”我点了点头。“来!”她搬起椅子走到炭炉边,示意我坐下。“谢谢您。”我真诚地说了一句,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

月升起来了,夜色也愈深了。此刻,在棚内昏暗的灯光下,我可以看到男摊主做面的全部过程。他正飞速地削着面,一根根面条飞速的从他的手里飞进锅里。“多加些猪肉,小孩子需要营养,还要多吃些青菜!”女摊主忽然转过身对男摊主说。“我知道,我知道。”男摊主乐呵呵地答应着,认真小心地加上肉、青菜、香菇、木耳……感动、欣喜、诧异,一齐涌上心头。这是我第一次到他们的小摊,他们却像亲人般招待了我。

终于,我吃上了那碗面,很纯,很浓……

晓月临夜,淡淡的月色如水一般纯洁,悄悄地透过时空,静静地洒在我的心上,是那么柔美,那么静谧,一切都仿佛在画中。

再后来,我爱上了他们的摊子,更爱上了这两个主人。每次我不开心时,他们都会陪伴我谈心。从他们摊前经过,他们总会报以最甜美的微笑……

红色的五月,黑色的六月,那段小学最紧张,最彷徨的日子,是他们伴我走过,给我勇气和力量。

热门推荐
1难忘的中秋节
2我的故事
3放蜂人读后感
4一次手工制作
5植树节作文
6心灵深处的那双眼睛
7我的校园
8等待春天
9惋惜,油然而生
10抬头就是阳光
11生命的遐想
12回归精彩
13布娃娃谢谢你
14我的小天地
15关于2020春节肺炎的作文
16冬日的歌
17暑假就要结束了作文
18小草
19一路怀想
20与你道别
21学做鸡蛋饼
22爷爷的工具箱
23我带妈妈“春游”
24我的家乡
25底色
26风筝与线
27开学第一课的演讲稿
28放烟花
29背影
30追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