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温暖的旅程】
走在深圳街头,我们看到的总是匆匆忙忙的行人,而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种无形的压力像座大山一样压着我们。心里总觉得很虚,很累。寒假,妈妈准备让我回老家散散心。
我们到老家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钟了,但乡下依旧是热热闹闹的,好像有人家在办婚礼,这里的婚礼没有去酒店办这一说法,只是请乡邻好友欢聚一堂,一起吃个饭,因为桌子小,有的人还是站着吃的,但他们脸上依旧喜气洋洋的,很朴实。
到了家门口,因门口的灯坏了,有些黑。从厨房的窗口看到我们身影的外婆,连忙招呼着外公帮我们开门,生怕冻着我们了,她自己正在厨房忙活着,一会儿功夫就给我们下了两晚热气腾腾的面条。一进屋子里,整个人都暖和了,我开心地叫:“外公!外婆!”外公“嗯”了一声,脸上洋溢着笑容,外公慢慢地走向沙发坐下来,沙发旁边有个炭炉,炭炉上正烤着几个用纸包起来的东西,香味时不时地传入我鼻孔里,我忍不住咽了几下口水。外公从炭炉中轻轻地把纸包取下来,放在地上稍凉了下就递给我,笑着说:“这是烤糍粑,很好吃的,你试试!”我将烤的有些烧焦的纸剥开,一大口咬下去,差点没把我牙硌掉了,太硬了,我摸了摸牙齿,外公毫不顾忌地笑了起来,我红了红脸,外公捏捏我的脸,操着一口家乡话说:“外面的是硬的壳,里面才好吃呢!”。
外公的眼里透露出对我的想念,我好久都没有见到外公了,平常最多在电话里聊两句,而且外公的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了,腿脚也有些不利索了,常常听不清我们在说什么。我们一大家子也就只能在过年时聚一聚……大年初一的早晨,各家各户的大门都敞开着,乡里的年轻人挨家挨户的拜年。外婆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点心,热情地招呼着前来拜年的人,大家互相说新年好。晚上,家里吃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聊着开心的事,满屋子的欢声笑语。外公外婆的脸上更是乐开了花。家里人担心两个老人家的安全问题,外婆却豪气地说:“这有什么可担心的,这里可是我们付家人的地盘,我往那一站。谁敢欺负我?”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外婆外公总爱互相“较劲”,其实他们是表面上较劲,私底下俩人很恩爱的,平日里外公很呵护外婆。那天外婆特意做盘鸡翅给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吃,知道我不吃辣,她特地做了一盘不辣的鸡翅,结果外公觉得不好吃,说:“我做的鸡翅比你好吃多了,明天我来做!”外婆的脸顿时拉了下来,有些不大高兴,二姨妈立马出来打圆场,“这不是因为桓不吃辣吗!”我看了看外婆,外婆红着脸,我故意夹了几个鸡翅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外婆看着我吃的那么高兴,刚才的不愉快一扫而空,又开心地和大家聊着家长里短。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我就要回深圳了,这趟旅程,外公外婆对我的关心与呵护时时温暖着我。和睦的大家庭在外公外婆的带领下,大家相敬如宾,愿这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篇二:“殊途同归”的碎片阅读和传统阅读】
如今的大多人们常读的的读物,大多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段子,真正读一本纸质书籍的却在逐渐减少。“碎片文化”受欢迎其实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然。在几乎人手随身一只智能机的如今,以手机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自然成了人们的第一选择。既然能用手机随时随地汲取精华,何必再费时捧一本书呢?我这并不是想表达什么世风日下之类的,这是人们基于自己需求的选择。假设你劳累了一天,好容易有了个休息的间隙。你会去读一本厚重的小说,还是一本轻松的、随时可以放下的杂志?我反正会选择后者。而手机上的故事则是比杂志更为简单的读物。
“碎片文字”除了搞笑的段子以外,“鸡汤文”也是其中主要的一个类别,这些文章大多是对一个故事的精选和美化,往往会和真正的事实相差甚远。就好比我听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个画家要画一幅画,于是就请女模特泡在浴缸里,浴缸下有炭炉加热,他参考着作画。期间炭炉灭了,但女模特见画家画得如此认真,不忍心出声打扰,因此得了肺病,死去了。某人听了这个故事后大受感动,于是上网去搜索详细情况,结果得出来的信息令他震惊:是画家自己懒得为女模特点上炭炉!他便把这个告诉了同样被感动的朋友们。朋友们也表示非常惊讶,于是一时间,他们纷纷奔走在各大搜索网站上寻找更多信息。女模特父亲要求赔钱、画家是个富二代……各种花边层出不穷。最后,有人发现了令人窒息的事实:
女模特没死,只是发烧了!
至此,所有人都像是被狠狠打了一拳一样,一阵沉默过后,纷纷作鸟兽散。一个浪漫又略带悲哀的故事,在洗去所有粉饰后,成了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所以,真追究起来,所有令人唏嘘的美好和悲伤,只是一段因果中的片段罢了。拿出来,它闪闪发光;嵌进去,它平平无奇。
倘若能在闲暇之余,能看看能让人愉悦的文字,心下愉悦,也不是不可。可惜带来的不只是美好。
因为忙碌和劳累,我们大都没有时间去追究文章内容的真假(上文那些闲人是少数的情况)。于是很容易被某些想博取眼球的人恶意利用,掐头去尾,段章取义,歪曲的事实,引得人们不禁振臂高呼“这世界怎么这么黑暗!”一颗恶毒的种子在心中扎了根。当人身体被这股戾气填满了,哪里还能再容下任何的美好?若是连心里的那一方净土都失去了,那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着实是令人可怕。想要去掉它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去关注真相,二是一开始就抱着质疑的态度去面对所谓的“黑暗”说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认知。
其实不论是正式的纸质阅读也好,非正式的碎片阅读也罢,能坚持我们读下去的,都是我们对于文字的喜爱。它们浇灌了我们心中名为“自我”的那棵小树,如果没有这自我,我们很容易被外界风气带着跑,这和读什么阅读是没关系的。
【篇三:烤蕃薯】
冬天的太平湖下雪了,我艰难地顶着风,冒着雨雪,急急忙忙地跳上老大的船,这是要前往山那边湖中间的钓鱼房。一手提着一小筐番薯,另一手拎着一大袋零食,很是兴奋。垂钓归垂钓,嘴巴亦不能闲着。而且不吃东西话会更多,如果发出响声又会打扰鱼吃食,那后果就更严重了,我的筏钓计划就会泡汤啦!
水上筏钓的小房子里很是可爱,正中间挖个大洞,渔夫可以坐在房子里烤着炭火悠闲地钓着鱼。来鱼了、来鱼了,成功地钓起10尾小鱼后,水面便清静了下来,感觉好无聊啊!就和爸爸商量着一起烤几个番薯吃。(吃货的世界,满脑子想的都是吃、吃、吃)
我们把番薯逐个取出,爸爸又往炭炉里加上几根煤条。接着,我帅气地把一个小番薯直接扔进炭炉里,随后,炭火顿时飞到对面爸爸的脸上,而我呢,帅气地弹跳l开去,成功地逃过一劫。看着他那灰头土脸的样子,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放入番薯之后,慢慢等了20分钟,我着急地问:“好了吧?看,那番薯都变成焦炭了呢!”
爸爸用小木棍倒腾了一下小焦薯,心平气和地说:“哦,再等10分钟吧!外面看起来熟了,但里面其实还是没熟透呢!这跟钓鱼一样,得静静地等待!”
好吧,小吃货只好继续眼巴巴地等着……
终于,那烤番薯的香味无法抵挡地阵阵传来,不断吞咽口水的我,催着爸爸赶紧把它捞出来。
“哇塞,好香啊!”忍不住拍手鼓掌。之后,我用爸爸的瑞士军刀轻松地插进番薯里面,竖着对切开,就形成两个“番薯碗”。露出里面黄黄的、冒着热气的“肉肉”,口水早已流了一地的小吃货,用零食袋里的勺子,一口一口品尝着自己烤的番薯。那味道,软软的、糯糯的、干干的、甜甜的、暖暖的…再来一杯牛奶,这滋味,绝了!
吃饱喝足,继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喽”!
【篇四:有他们陪伴的日子】
陪伴,无疑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在我的记忆中,他们的陪伴伴我走过了最美好的时光。
——题记
他们是一对夫妻也是一对下岗工人,经营一家刀削面小吃摊,摊不大,但是生意却很不错。自从上了六年级,每次放学,我们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从他们摊前经过。
那天,天气有些凉,街上行人也渐渐少了,只有那光秃秃的树木顽强不屈地站立在道路的两旁,坚守着一份凄凉,一份萧条。他们坐在简易的棚里,不知在守望着什么……
我独自一人来到棚里,女摊主很高兴地迎上来,使劲抹了好几遍桌椅才让我坐下。
男摊主打开炉火,开始为我做面。女摊主坐在我的对面,和我闲聊起来。她很瘦,我似乎感受到她在风中瑟缩她的眼镜很亮。
“才下课吧?”女摊主和蔼地问道。“是的呢!”“要好好努力呀,这一年可关键了。”我点了点头。“来!”她搬起椅子走到炭炉边,示意我坐下。“谢谢您。”我真诚地说了一句,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
月升起来了,夜色也愈深了。此刻,在棚内昏暗的灯光下,我可以看到男摊主做面的全部过程。他正飞速地削着面,一根根面条飞速的从他的手里飞进锅里。“多加些猪肉,小孩子需要营养,还要多吃些青菜!”女摊主忽然转过身对男摊主说。“我知道,我知道。”男摊主乐呵呵地答应着,认真小心地加上肉、青菜、香菇、木耳……感动、欣喜、诧异,一齐涌上心头。这是我第一次到他们的小摊,他们却像亲人般招待了我。
终于,我吃上了那碗面,很纯,很浓……
晓月临夜,淡淡的月色如水一般纯洁,悄悄地透过时空,静静地洒在我的心上,是那么柔美,那么静谧,一切都仿佛在画中。
再后来,我爱上了他们的摊子,更爱上了这两个主人。每次我不开心时,他们都会陪伴我谈心。从他们摊前经过,他们总会报以最甜美的微笑……
红色的五月,黑色的六月,那段小学最紧张,最彷徨的日子,是他们伴我走过,给我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