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现代人的作文

【篇一:冷与热】

站在冥蒙无际的空间上的一个点远眺昨日与将来,有些事物,正在悄悄发生改变。被近在手掌的碎片化的思想包裹的人们在精神的芜杂里蹀躞不前。在事物认知过程中的冷与热的态度的转换必定会利于整个社会长久的发展,而后社会人心处世之道的冷与热之变,在这现代社会人欲物欲的浪潮里面,形成了永恒的抵牾。

理想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冷”的。在理想主义者的世界里,好像永远在寻找生存的意义。他们非常崇尚人与人之间和各种关系中的真实和正直,容易将别人理想化。他们心中的那条路上,一定只有一条河,那条大河,流的深远,像留在新世纪前寂寥的的夜色里,边缘比天际还远。

顾城说过“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然而只靠理想主义者对现世的想象是全然不够的,历史的洪流中必定要存在着对于事物认知的态度由冷转向热的一个探索与行动的过程……

许久前,在人们的思想中总有一些被宗教信仰掌控或是封建统治强加上去的思想——人是神创造出来的,神是我们的一切与掌控你生活方向的不可动摇的存在。那时候,人们陷入无尽的冰冷的黑暗的漩涡,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心中的理想与追求,都在那些冰冷的世纪中被冻住,黑暗无尽头,人们默默等待着一把火来融化那冰封了几个世纪的沉睡着的冰冷无力的心。

可正是从古希腊山上的那一座石碑——“认识你自己”开始,人类开始在当时的精神的蒙昧中开始了一场漫长且艰辛的旅途,多少伟大的人主动投入到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火热的追求中去。而他们只能努力寻找现实的存在,并以思想的力量加以反抗。

从泰勒斯第一次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一场火热的思想探求运动开始了——从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到后来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踏着历史的跫音火热的追求着,在思维的理想之地不断探索。

歌德用六十年写出《浮士德》,是人类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的斗争,是人与自身的斗争,反映出来人对于事物认知过程中无比巨大的热情。面对现实,理想与追求的那颗火热的心该何去何从,是否应该在那个冰冷的世界里臣服于寒冷的侵蚀?而后,时间证明了,在流淌着的历史长河中突显人必定怀以巨大的热情以其自身的选择与行动对这个世界作出回应。

鲁迅将自己的生命与认知事物的探索相连。他血肉模糊又深感悲哀,可是还努力寻找现实的存在,他是一个勇敢的追求者,在冰封的环境中怀揣着一颗火热的革命的心。

而现在,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已基本有了自己正确的框架,事实证明了时代的进步必定是有无数怀着无尽的热情的先人们在冰封冷酷的当代中不停的追求与付出才形成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历程,先人们成功的解决了“冷与热”的斗争。

可如今,人们内心冷热的矛盾渐渐凸显。现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受到了挑战。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成为当下很大的一个问题。

于是我们周围开始出现了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也出现了安全感被屡屡出现的安全问题破坏这一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些都只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下现代人精神困境中的很小一部分。

这绝不是最好的时代也并非是最坏的时代。没有人为它顶礼,更没有人为它守节。

问,是人心变冷了吗?

当初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亦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即大同社会难道就被现代国人所遗忘了吗?

反观现在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正越来越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人们对于个人行为的掌控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大不如从前。在几分惶恐与不安中,现代人迫切的想找到解决之法,想要改变人心之间彼此隔膜、以冷漠之心相待的现状,让我们热血的心跳动的更有力些。

社会的道德体系的建立与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让我们重视人的内心。于是我们发现,不管法律如何约束管制行为,只有来自心底的温暖才能温暖整个社会,杜绝以冷漠之心相待的事件。

人,性本善。

只是在社会环境整体的变动之下,不得不变的冷漠与不善,丢掉心中与人为善的热情,往人性最初的对立面越走越远了。

时光在向前进,岁月长河中的传统与历史不一定为现代人所传承,但其中的精神还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一种内在价值。

向上的精神还是得在历史长河中才能找到栖息地。或许以前的思想在迷茫无助的现代人心中仍然有着普世的价值。唯有站在极高远的位置,才会看清,当我们远离了言语和是非,我们一切的行为也就真实的显露了人性本来应有的正确的样子。

我们需要事物认知过程中,由冷转热的追求事物的变化的过程,更需要正视社会人心处世之道的冷与热的变化。两者缺一不可。

现在的我站在时代的这一端。薄雾轻起,微光弥漫。

不变的是,百万年前的星光并没有被黑暗和寒冷所吞噬,而是穿越遥远的空间来到了我的面前。我看到了近了的希望、亮了的晨光,以及一颗远离冰冷的火热的心。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这是一个听上去很现代的词。17、18世纪的欧洲学者,回顾过去的一千年历史,荣耀地给自己加上了“文艺复兴”的冠冕。这与现代人自诩为碎片化多少有些相似意味。不同的是,现代人是出于一种“世风不古”的自卑情感才这样说的。

碎片化,听起来总有些刺耳,易使人想起家中的碎瓷杯或惨遭粉碎的名画。反正不是好的。于是乎,社会上开始出现一种生活方法,鼓吹宁静归真,相应地,打着“慢生活”旗号的餐馆、书籍、音乐应运而生,几乎可以形成生态。殊不知,这种生活方式已是典型的碎片化的生活。

之所以说“‘遇上’碎片化的生活”而非“遭遇”,就是因为碎片化不应过分被责难。十几年前广为赞颂的多媒体现在又被惧若虎狼,这种极端思潮或许是受《娱乐至死》等书的启发。该书讨论的大多只是电视行业的碎片化的危害,可是现在,除报纸、电视、广播外的第四媒体迅速崛起,再加上购物平台、社交软件粉墨登场,于是有人疾呼:人心在变得越来越浮躁!叫归叫,大家还是习惯于一边刷朋友圈一边看着八卦,耳朵里还在听吴亦凡、薛之谦的歌。碎片化是时代的趋势,最痛快的防微杜渐的方法莫过于将互联网一刀切,两相权衡下,人们不得不选择前者。怎么说起来有点“毒瘾成性”的味道呢?

现代化,一定程度上就是碎片化。博物馆里的现代艺术,看着五花八门、乱人眼球,其核心精神,在于打碎陈规、天马行空。无怪乎现代艺术作品往往给我“碎片化”的即视感。现代人听的摇滚、喝的汽水、吃的方便面也是同理,相比以往的音乐、饮料、食品,它们总有莫名的“碎片感”。就连现在的流行歌坛,也动辄“心碎了一地”之类的歌词,这也算是“碎片化”的一种表现吧。

外面的世界碎了,你不能碎。做你想做的事,你就能守身如“玉”。要有“人皆察察,我独昏昏”的觉悟,不盲从潮流,不碌碌无为,你就能避免“玉碎”的命运。还有就是,不要动不动就45度仰望天空疾呼“我心碎了”。

【篇三: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它像一双手,生活如同一张纸。虽说它给朴素的白纸涂上了五颜六色的图案,却也同时将这纸撕得粉碎。

它的名字叫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误将碎片化的生活归责于互联网,但事实上互联网只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附属品罢了。碎片化生活的起源要追溯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开始算起,那时还没有“互联网”。

“碎片化“即指一种杂乱且繁多的状态,生活的碎片化体现在现代人所接触和关心的事物的碎片化,而直接导致的是心灵的碎片化。曾经的老百姓本身是以一个整体存在的,他们的生活不外乎早起耕种晚归歇息,需要考虑的不过家庭与庄稼二样而已。而归因于科技的进步,现代人——尤其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时而烦恼公交晚点上班迟到、时而操心买房贷款利率是多少、时而忧虑老同学个个发展得都比自己好。由于科技社会的发展,小群体被全球化联结为了一个大群体,却因联系途径的丰富化使得每个人所关心事物变得冗杂起来。而正因为这些碎片的不同性,一个大群体被打成了粉末状。

这直接影响到的是人心的碎片化,或者说是异化。卡夫卡就曾经塑造过一个大众化的形象,那样一个老光棍,永远去不掉内心的噪音。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烦恼成倍的增加,黑蚀人们的心。从没有一个时代自杀率有我们这么高。这几乎都是异化的心灵所导致的结果。

当然以上所说尽是碎片化的生活的负面影响,却不是说它一无是处。他丰富了人的生活没错,只不过在我看来它造成的负面影响重于其他优势。

其实现代人自身早已在很多不自觉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排解这忧虑。喝一杯咖啡坐在街头,晒着太阳享受一个宁静的午后;逆城市化的推进,更多人愿意远离城市中心。诸如此类对富有情调的“独处“时间的追逐正是一种拼接碎片的最好方式。哈佛大学的校长很久以前就提出过,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在群居生活中学会独处。

独处与独自生活不同,它更偏指一种完整,就像胶水,黏起了生活,也黏起了心。

【篇四:人间有味是清欢】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的这句词虽短,却形象地写出了清欢,林清玄认为此处的“清欢”可翻译成“清淡的欢愉”,宁静淡泊又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发自内心的欢愉,正是其意义所在。剥落世俗外表,清欢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追求。

清欢之美在于亲近自然。

只有亲近自然时才会发现:随手采撷的山肴野蔌胜过值万钱的玉盘珍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要比订一份外卖食物更有滋味;凌绝顶时一览众山小的体验,要比盯着步数排行榜狂奔更有成就感YouTube千万博主李子柒记录下田园生活,让大家实现了“云清欢”,这其实体现出一些现代人内心对自然的向往变得更加强烈,说明清欢与自然密不可分。

清欢之美在于淡泊名利。

我们应当清楚,淡泊名利丝毫不会影响一个人的伟大,俯仰古今中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悠然见南山的清欢;居里夫人有着“把奖章扔给女儿玩”的淡泊才有一心钻研科学的清欢;钱钟书先生拒绝接受一切采访才能有不顾舆论投身文学的清欢。坐拥功名利禄看似美哉,实际上人生的却更加迷茫。菲茨杰拉德笔下美国的“爵士时代”繁华又纸醉金迷,“美国梦”的破灭又令多少年轻人迷失。如果我们都淡泊名利追寻清欢,世界将充满更多真实的触手可及的美好。

清欢之美在于精神世界的富饶。

于敏曾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写到:“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物的义务,每个人都有如此的权利。”当我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抛开一切身外之物时,我们所能专注的,就只有我们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我国脱贫更有“扶贫先扶智”的策略,可见精神的匮乏有时比物质匮乏更令人贫穷。

苏东坡的一生多次左迁,甚至算得上颠沛流离,可他的生活态度仍令人神往:饮酒品茶,烹饪美食,结交好友——他竹杖芒鞋,用一篇篇诗词文章告诉世人:“人间有味是清欢。”

追寻清欢其实与现代人主张“贫穷的生活”的本质是一样的,以物质贫穷换来精神富裕,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篇五:手机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手机,它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玩具”。现在,无论我们走在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个现象,人们不管是坐车还是走路都拿着手机不停的玩着、看着。因此,大家都把他们称为“低头族”。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乘坐轻轨去解放碑购买书籍,当时到了马王乡站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和一位老爷爷,他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轻轨上的乘客都低着头玩着自己的手机,没有一位注意到他们,妈妈所见这一幕,便让我去叫老奶奶和老爷爷过来坐,但乘客们还是无动于衷。此时此刻,我看了看轻轨上的乘客,又看了看那对老人,我心里的感触颇多,心想手机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危害。

大人不但受到了手机的危害,孩子也受到了手机的影响。我弟弟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手机迷”,今年暑假我到弟弟家里去玩耍,我跨进他家大门,弟弟的爸爸妈妈热情的迎接我,他却在房间里完全没感觉到我的到来,我好奇他在干什么,便俏俏走进他房间去看个究竟,结果看到他抱着手机,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正有劲的打着游戏,我邀他出去玩,但他打得很投入,是否没听到,他打起游戏来,可以一坐就是半天,一有空他就想着打游戏,以至于影响了他的成绩。

手机就像一个骗子,它骗走了人们的美德,骗走了人们的健康,骗走了人们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手机是现代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手机,而不是完全沉迷、依赖于它。

【篇六:守望的角度――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他,是精神极端而后丰富的人呐!

正如一些书中对于周国平先生的简介一般,其实在可以称一哲学家,其中对于人性所诠释的哲理也是其散文中尤为核心的一部分内容。他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来谈他的哲学,他的思考以及他实在与众不同的见解,用一颗虔诚的心来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心灵的历程和磨难。

他的文学是富有冲击力的,但有时却也教人深思反省起来,这一“顽童”用富于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文字风格来感染者精神平乏的现代人。

浅通其人后,是想读其文的了,可是我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前,心中却犯起了嘀咕,不禁疑虑,凭我这般,究竟能否解其哲理,贯其思想等等,但终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了起来,顿时,之前顾虑全消,他的文字深入浅出,老人和小孩都能获得启迪吧!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而言。”这句话值得我们铭刻于心,铭记一辈子的。这句话中的“他们”便是指守望者们,国平先生看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争名逐利的人实在不少,而他们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的重要性,此时就须出现守望者们守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俗语曾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物质世界已陷不可自拔的人类是不足以,不愿去寻求物质的本象,过眼烟云般纸醉金迷的奢华享受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却因此蒙蔽了双眼,葬送了卿卿真、善、美的精神。不流于他们是极痛苦的,苟非超脱常人的毅力是万不能攀至此等境地的。在漫漫长夜,惟守望者揣一颗孤单寂寞之心在那儿独忍!

“今天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上的麦地里玩,麦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现今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孩子们终是无邪的,终得是受外在而影响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们终究有两条路,做两类人,俗人及守望者,俗人占据物质世界,而守望者占据寸土寸金的精神世界。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前者不胜枚举,后者屈指可数。

有感,即有感觉,得悟,我心中记住的而不过几个字罢了:守一方洁净之土,望一丝可敬之神!

【篇七: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我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做过一个梦。我梦到这世上的信息宛如一块光滑的镜子被分崩离析了一般,化为了一块一块的碎片,亮晶晶的。来来往往的人们随手捡起一块,匆匆阅读完毕以后又将它扔在了一旁的草丛里。碎片倏地消失了,但很快又有无数块相同的碎片在一瞬间竖立起来,等待着更多的人们去阅读——不,更确切地说是浏览或扫视它们。

我从梦中醒来时带着一股劫后重生的庆幸感。还好,还好,这只是一个梦。

殊不知生活在以一种我所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悄然改变着。

若干年后,爸爸坐在餐桌前,一脸无奈:“我是真的没有时间读书了呀……”话音刚落微信的提示音就重又把他的脑袋按了下去。餐桌那边的人忙不迭敲打着手机屏幕,正给一个屏幕那边的人回消息呢

我来到书房,书柜似乎很久没有被打开过了,把手上都积下了薄薄的一层灰尘。我打开书橱,映入眼帘的是成堆成堆的书籍,都是十几年前的老书了,书页略略泛着一层陈旧的黄色。我隐约想起,以前他们和我一样,总是那么喜爱看书。

书架另一侧摆放的便都是新书了,这是爸爸约莫半年多前买的了,而书外边儿包着的那层透明塑料模却还是好端端罩在书籍外。

我随手拿出一本写历史的书,手指飞快扯开了包装,我嗅到了一股久违的书香气。我不禁将鼻尖凑上了书页,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得到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我合上书,又走回了餐厅。爸爸仍在用手指戳着屏幕。突然他又局促地站了起来:“我得赶紧去见他一趟——”

“见谁?”

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你不认识的人。”

妈妈后来说,那是外边儿来的一位领导。我翻了个白银,那他也不认识那人是谁咯。妈妈看了我一眼,干笑一声,领导嘛,总还是要见的,毕竟也是社交嘛,估计以后也不太会遇到了。

我忽然就想到了昨天刚从网上看来的那个词儿——叫什么——对了,碎片化社交。

我又好气又好笑,敢情网上批驳的这类事儿就发生在我自己身边呀?也难怪,网上还说了,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嘛。

我不禁有点想学古人那样好好慨叹一下现下的社会了。感叹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连阅读一本书都静不下心来,反倒有空去刷朋友圈,上互联网;也想感叹现代人的社交关系太碎,往往都是萍水相逢,一面之缘,而没有像学生时代那样的密友一二。

不过转念一想,我又有什么资格能站在这里评头论足呢?我不是照样刷微博玩QQ,“碎片化”这个词儿还是从微博上看来的呢。要深究这词儿的深层含义,我恐怕也答不上来什么了。再回想那篇关于碎片化生活的文章,我又能记起多少内容呢?怕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了。

我不禁又想起了那个梦境来。在梦里我是旁观者,正所谓旁观者清,我一眼就看出了那个世界中的浮躁来。而现在我深陷在了这个相同的梦中,成了个当局者迷,倒是十分讽刺了。若是某日一个活在二十世纪末的人穿越到了现今,大抵也会如同我当初那般一样惶惑了吧。

【篇八:我们与信息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的时代;这是最清晰的时代,这是最模糊的时代;这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这是人类本性悄然流失的时代:这是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造型技术,数不胜数的奇思妙想早已不仅仅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他们已然融合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人类的旧习惯逐渐淡出生命的舞台,包括以前有些价值观和情感。这一损失不可小觑。

首先,信息时代间接导致了价值观的转移与消失。从前,邻里之间见面变会亲切问好,伙伴们下田嬉闹,或是围着餐桌笑语;而如今,时代迫使人们愈来愈重视物质生活,好似计算机执行枯燥重复的程序任务一般碌碌于世,邻里间、好友间的正常交流被手机通讯所掠夺。试问我们自己,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在电梯里与邻居打招呼,甚至是一个最容易、最简单的微笑?饭桌上的我们,有多少人在刷微信八卦,碎片化阅读?在阅读上,随着手机应用的普及,信息更零碎化,阅读更碎片化,古时的“吾废寝忘食皆为一字也”的精神已无处可寻;在生活上,古时“管仲鲍叔牙之情”也为点头之交所替换,重情重义被残酷地消磨为轻描淡写的联系。者一流失的严重后果自然不言而喻。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品性与价值观是人的内在”,若人的内在被信息时代所掏空,又怎会立下值得称颂的成就?

其次,信息时代磨灭着人类情感。古人路边小草小花、一草一木皆会“惜之而不忍折之”,现代人手中收着邮件脚下肆意践踏草木的行为比比皆是。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漠视感。人类对同类的漠视也同时正在加剧。前些日子,一则新闻报道称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约86%现代人走过街边路遇乞丐连一眼都不屑于看,专注于手抓的各式电子设备。以上对自然环境、对同类的冷漠着实是可怕不堪的。倘若这一趋势继续延展,恐怕有一天人类终将成为新一代机器,只懂得权衡自我与当下的利弊而忽略了对他人、长远角度利益的思考,这终将带来一场不可挽回的灾难。

上述的流失与灾难也并不是完全无法逆转的,如果现代人能够愈加清晰地意识到精神上的漏洞并几天努力做出切实行动的话,相信所有后果会随着时间再度冲淡。然而这一切的所谓逆转都需要你我带动身边的人们,一起为一个既技术蓬勃、又友善良性的社会做出我们自己的一份贡献。

【篇九:国学是一种爱好】

现代人常说:国学是一种爱好!国学是古代诗歌、国学中最经典的部分叫做文学,而有一些人,他们是在为国学无私的探索,让我们现代人更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学、国学,让我们今天一起聊一聊国学经典。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国学像是一杯茶,茶是要品的,品就要品出经典、精锐、重点。国学也要读背,会读会背了也自然会理解文章的文意了。所以说要把国学当成一种爱好!古人都有老师我们也是一样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教会了我知识文化 。

最让我受益和喜欢的经典国学名句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写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是造成福德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更加通俗的讲就是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一定条件下福会变成祸,祸也会变成福。所以我们要把祸变成福,要把痛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勇敢坚强的面对困难,努力拼博!

除了老子是让我受益的之后就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被称为诗仙,李白的故事我们很小就知道,在李白很小的时候,李白很不听话有一次李白看见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说:“奶奶您要把一根铁棒磨成针跟本不可能,”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深受感动,后来李白刻苦学习,最后成了大诗人,这个故事我很早以前就听过,当时也许没有听懂,但是我现在听懂了,学习像功夫,只要学好了坚持有恒心和毅力在困难的事都不在话下,国学也相当于功夫,只要有坚持、恒心、毅力,但也来之不易。

国学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今天的我会一直坚持学习国学,更深入的更持之以恒领悟国学,让学习国学变成一种爱好!

【篇十:慢的境界】

看看我们的身旁:高楼大厦林立,随处可见的LED屏,这现代化十足的街区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的发展。可回首十年前,小溪里的水还是清的,河里的鱼也是可以钓上来吃的。生活虽没有现在这般缤纷多彩,可也别具一般风味。国家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但快带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温室效应,酸雨,全球变暖,环境恶化……在快的同时,我们也要慢下来,细细体会慢的境界。

慢是一种闲适,是一种优雅的境界,这种境界相对愉快而言略去的急躁和冲动,给人以轻松,舒适和安详的的精神享受。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辞官归隐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陶渊明几番辞官只为回归自然,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表达欣喜之情。而现代人吃着快餐,路上行色匆匆之人数不胜数,若是现代人到古代待上一个月,估计会受不了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慢慢悠悠”的生活。可是,我们为何不慢一点呢?慢一点,让我们优雅一点,享受闲适。

慢可以让我们更注重细节,发现你曾错过的美好。而上帝惩罚天使麦克带蜗牛散步的故事不正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吗?不是他带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他散步,让他慢下来,看看周围美丽的风景:被晚霞染红的天空,微风带来的阵阵花香,这些风景只有慢下来才能发现。再比如说中国人的旅游吧,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从未注意过路途上沿路的大好风光。参观景点也大多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时,我们都应慢一点,细细品味个中境界,找回那些曾错过的美好。

慢并不是指做事拖沓,而是指在这无限浮沉的社会中静下心来。俗话也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我们慢下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的时候,成功也就离你越来越近了。沉稳做事的总会比浮躁的更易成功。慢一点,让我们沉淀下来再出发。

快意的生活,挥舞着潇洒;快意的生活,充实着快乐,超脱了束缚。然而,“慢”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又别具一般韵味。慢下来,可以让我们享受闲适,体会优雅;慢下来,我们又可找回曾错过的美好;慢下来,也让我们的心沉下来。既然如此,又何尝不能慢下来,体会慢的境界。

热门推荐
1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2等我来懂你
3我的建议
4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5静的魅力
6仿佛是昨天
7黄士陵公园
8我和弟弟的秘密
9游南京
10一本有魔法的书
11风景这边独好
12感恩母亲
13我又想起了曾爷爷
14难忘的第一次
15难忘的青石板路
16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17半截尺子
18我喜欢的季节作文秋天
19美丽的翠华山
20值得坚持
21美丽的尕护林
22的作文
23收集污点
24令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25妈妈生气了
26纯洁的天使
27中国在成长
28让信任永存
29面对挫折
30那感人的瞬间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