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糖丝的作文

【篇一:记忆里的棉花糖】

棉花糖,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无论大人小孩都尝过那甜滋滋的棉花糖。棉花糖颜色众多,白色似雪,绿的如草,蓝的似天。而形状大多像一个个圆球,入口即化,十分讨人喜爱。

棉花糖是一种不过时的零食,对我而言更是如此。每当看到棉花糖时,我便忆起童年,它似五彩斑斓的图画,不曾褪色。五六岁那个年纪,每当家乡有庙会时,我总会挤进人群,当然我不是关心有什么节目,有什么人唱戏,而是关心那一个个生意兴隆的小摊子,眼睛直勾勾地寻觅着,看看有没有我梦寐以求的棉花糖。只要是被我瞧着了,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哭着喊着拉着妈妈的裤腿去买支来尝。到摊子前面,面对着眼前五颜六色的糖,竟不知选哪个好,小手托着小嘴,黑溜溜的眼睛转来转去,最后只能迷迷糊糊地选了个白色的糖。

我最喜欢看做棉花糖的过程,直到现在,我也依旧认为看棉花糖制作过程就是在观看一场魔术节目一样。只见老板一手舀起一勺糖,倒在旋转的棉花糖机里,几秒之隔,机器就转出了根根糖丝,好像春蚕吐出了根根蚕丝。老板眼疾手快,在机器里面转了几圈后,探入的木棒上就裹上了一层糖丝,一会儿,老板索性把木棒伸出外面。聚在一起的糖丝像一层层棉被,好像被下了命令一样一层层的上去了,木棒渐渐变胖,可老板的手却还没有停下来,我也不希望他太快停下来。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眼睛闪出了光,终于蚕丝吐完了。老板停下来,把糖给了我,看着这支棉花糖,仰起头,笑眯眯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它像天上的白云吗?”吃棉花糖永远无法满足,因为棉花糖入口即化,我还没尝着口感呢,就只剩下那甜滋滋的糖水。

棉花糖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零食,虽然我现在只是五年级,还谈不上什么一辈子。但只要看见棉花糖一根一根插在摊子上时,我总能回忆起那段没有压力没有作业,只有快乐和欢笑的日子,最甜的童年回忆非它莫属。

【篇二:麦芽糖的味道】

当嘴巴吃的东西太多了,味道便早已泯然,唯有那份甜,弥漫于心,久飘不散。

小时候,家住在巷弄里,傍晚时分,时常会听到“叮叮当当”的一阵敲打,富有节奏,由远到近,我总会像兔子一样握着钱撒开腿向这个声音跑去。只见一个老头已经放下了肩上的扁担,“恭候”我的到来,“麦麦(温州土话),又来买糖吃?”我害羞地点点头,递给他那皱巴巴,有些汗湿的五块钱,老头接过去,打开盖在扁担上的布,拿出一个陶罐,还“乎乎”地冒着热气,只见老头用两根竹签朝陶罐里一扯,扯出一股黄澄澄的麦芽糖浆,糖浆在两根竹签之间牵来扯去,次数多了,那黄色的外表下渐渐显露出丝丝银线,一张一驰,来来复复,一股浓浓的苕香味便慢慢散开来,在老头的微笑下接过缠着麦芽糖的竹签,连忙往嘴里一塞,余有的热气与糖的甜绵混为一体充溢齿颊,轻轻一咬,糖与牙之间便拉出了糖丝来,吸吮,将糖丝吸进嘴中,“太美味了!”忍不住惊叹。嘴里咬着一根糖棍,手里提着一袋糖块,身后一抹暖阳,儿时的幸福不过如此。甜而浓的味道荡漾于心房,这是麦芽糖的味道,这是童年的味道,这是温州文化的味道。

现在,麦芽糖如同一个绝迹物件,消失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中。前几天,走在街上的我又看到了那个受洗的儿时挚爱——麦芽糖。只不过他不在那竹质扁担下了,而是在一个个包装精美的礼盒之中,心中顿时翻起阵阵苦涩之感。但还是上前问道:“老板,这怎么卖?”“二十块!”“有麦芽棍糖吗?”“棍糖?呵,早没了,就现在这机器糖还想缠起来!”心中百感交集,买了一盒子糖,剥开,放入嘴中,一种发腻的甜味充溢舌尖,一咬,发现硬邦邦的,再也没有糖丝与牙齿的纠缠。嘴中的糖还是甜味,只不过变了,这不再是手工麦芽糖的味道,而是机器的;这不再是纯真童年的味道,而是岁月的;这不再是传统文化的味道,而是科技的。

我不知道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我不知道科技的壮大是否应该取代传统文化工艺,我不知道一去不返的时光是否能永记于我心。

但愿吧,但愿那份淳朴的麦芽糖的味道能出现在我嘴中,但愿那童真的童年时光的味道再现于脑海,但愿温州传统文化的味道重新返心间……

【篇三:跨越时间的“甜”】

从硬币到纸币的变化,从青墙黄瓦到高楼大厦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不停变化,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甜滋滋的麦芽味。——题记

说到泰州特产,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传承了四代人童年记忆的麦芽糖。

每每步行至老街,我总是嚷嚷着让母亲帮我买几块香甜扑鼻的麦芽糖。看着老人熟练的做法,真实让人赏心悦目:先是抓上几把绿油油的麦芽草,然后和上白糖放进锅里搅拌至完全相融,最后把糖浆倒入一个大平桶里,等着它慢慢变硬,再用小锤子一敲就可以了。母亲总是问我为何不买现成的,我总是回答:“这样才有它本来的样子啊。”她笑我念旧,我却不以为然。

当拿到糖后,我便细细端详起来,外面一层薄薄的汤粉,拨开后,就露出棕褐色的糖块,棱角分明,可爱极了。

轻轻放入口中,那股甜味儿溢满了我的口腔。“真香!”我不禁喊道。细细品味糖块在口中慢慢化成糖浆的过程,从唇齿到喉间,滑出一道古韵。有时候,那黏黏的糖丝扒住牙齿,好像给牙齿套上了一件外衣,虽然不太舒服,但也饶有趣味呢。

绵绵糖丝,扣住流连。因为它,让我们跨越时间,尝到了祖父那辈的“甜”。

【篇四:北京这里有我的童年】

有记忆的童年是我家北京的一个小巷子中伊始的。自打那是起,小巷就成了我的乐园。

风很柔,阳光软软的洒在了我的肩上。走到花开的街角笑言它们的美丽,蹲在土堆旁,看奔波的蚂蚁是怎样筑巢,怎样搬运食物。脚踩在大石板上清脆又响亮的声音,现在想起,真是一种绝妙乐曲。童年的歌儿就是奏在这里的。

长长的小巷,经常伴随着孩子们嬉戏的笑声。邻里的小孩儿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跑着,跳着,闹着。“你拍一,我拍一……”,坐在石阶上大声的叫喊。我们举着风车,朝着风的方向,让风吹拂着我们的脸颊,吹起我们的发梢。童年的歌儿中的音符是轻巧的,活泼的,快乐的。

记得总有一个老爷爷,花白的胡子和头发。挑着一个担子在巷子中兜转着。担子上总会挂着一个金得澄亮的铃铛。清脆又扬长的铃铛声一起在金黄的阳光照耀下,折出更亮丽的光芒。“叮叮叮”。这熟悉的音律都会准时在童年中响起,带着一阵悠扬的香甜传到我和伙伴们的耳畔。他就是巷子中最有名的吹糖人“师傅”。他的眼睛总是眯成一条缝,笑着举起肩上的担子“别挤,别挤,都有的。”看那一个个精致可爱的糖人儿,玲珑剔透,真让人爱不释手呢。抓起细细长长的糖丝,含在口中,化成了满身满心的愉悦。那麦芽糖的甜糯饱满还遗留在嘴角,回味无穷。童年的歌儿中吟唱出了甜蜜,唇齿留香。

北京的柔风,细草,北京的笑言笑语,北京的醇香,全部缩成童年记忆中的每一抹色彩,每一篇乐章,组成了我的,童年的歌儿。

【篇五:时光流逝中的美好】

一天又一天阳光从床的这头光顾到床的那头,洒下绚烂的笑容;一月又一月窗前的树叶由新绿到枯黄,变换着四季的色彩;一年又一年,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而我们在慢慢长大。

我觉得,每一天其实是相聚与告别反复上演而已。与父母相聚,与父母离别;与同学相聚,与同学离别;与老师相聚,与老师离别。相聚与离别一同构筑我们的生活。每逢与亲人相聚,我们都会由衷地产生充实之感,而离别时却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无名的空虚,这微妙的心理变化,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在相聚时喜悦,离别时悲伤,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心中的坎儿会被慢慢地抚平;而这种心理感受会在逢年过节时放大。

我外婆家有个哥哥,年龄与我相仿。多年来,我们彼此看着对方长大;他一直都比我高,以至于现在我要仰着头,才能看到他的眼睛。他比我魁实多了,每当我站在他面前,我总是不由得生发出几分安全感来。

我至今仍十分清楚地记得年少无知的我们常常干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着实给我们增添了无尽的快乐,我们干的这些难免会败露,这时哥哥总是先护着我,说:“这事是我干的,跟我弟弟无关。”

比如,某一年的一个夏天,在外婆的家中,我们不知是怎么想的,竟然在楼上放柴火的地方点起蜡烛来。我在楼上看蜡烛,哥哥则蹑手蹑脚从楼下厨房里偷拿了一罐糖和一只勺子。我们默不做声地把糖倒进勺子里熬糖稀,将细木棍放到里面,冷却一会儿后拉出糖丝来。糖丝甜滋滋的,我们的眼睛里跳出了少有的欣喜和激动,我们咂巴着嘴,觉得这甜味,甜进心头,玩够了,吃够了,我恋恋不舍地将蜡烛吹灭,为了避免这件事被大人发现,我们就将这些东西都藏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可是这些东西在第二天,舅伯清扫地面时就被发现了。我们哥俩当即就遭到了舅伯一顿劈头盖脸地臭骂。是啊!在放柴火的地方玩火实在是太危险了,但哥哥为了让我少挨骂,竟主动承认这事是他干的,并且让舅伯不要责骂我,我也向舅伯“求情”,不要骂我哥。后来,哥哥让我与他一同去承认错误,说出事实真相,舅伯最终原谅了我们。

我们那时却不长记性,仍是再犯。

每当到了临别时,哥哥总是送给我点什么,或是一块水晶石,或是一件他自制的工艺品,或是一把自制的弓箭,当他给我时,这就如同一个仪式一般,他将这些东西按到我的手心,抓紧我的手,说:“下次再来啊!”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时光的流逝——我该回家了,坐在去镇上的三轮车,我一一向外婆家的人道别,唯有哥哥久久地伫立在前院的菜畦边,夕阳投下他颀长的影子。我在车上向他招手,他顿了一下,回过神来,也向我招手。

车开动了,哥哥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芝麻大小的黑点,后来就看不分明了。每当这时,泪水常会润湿我的眼眶。

我始终相信,之所以每当我与亲人离别时会发生伤感之情,是因为自己是对亲人寄予了深情的。我们也只有抓住与亲人相守的时光,才能不给自己在这一段时光留下遗憾。倘若我们都能够在离别时像相聚时一样互相问好,这就是再好不过的告别了。于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情和美好,学会承担生活中离别的悲伤,让成长之路开满五彩斑斓的鲜花。

【篇六:描写糖的作文】

想必大家都吃过各种各样的糖,巧克力,费列罗,大白兔……“蛛丝糖”你们还没听说过吧!

所谓的“蛛丝糖”其实就是棉花糖,可不是在超市里的一包一包的,而是马路边,大街旁人家推着车子做的棉花糖。

因为做时缠在竹签上的糖丝,像蛛丝一般,所以家乡的孩子叫它“蛛丝糖”。

“蛛丝糖”制作

其实“蛛丝糖”的原理,是炉子的物理加热,将放入的糖加热成糖水,要经过马达将其糖水向四周的炉壁上甩出,竹签绕周围转一圈,躺在冷却时被粘在了竹签上,多弄几次就成了一个雪白的“胖小子”

“蛛丝糖”的种类

“蛛丝糖”的种类繁多。颜色自然也就各不相同,红、橙、黄、绿、蓝、靛、紫样样俱全,当然不止这些。

在小摊上可见到各种颜色的,其中放了各种色素,使人一间就是爱慕之心。

还有的做好了插在泡沫板上,这属于不健康食品,长期插在上面会被氧化,还有灰尘,很不健康。

班级开展制作

林老师网购了一台小型棉花糖制作机,只见林老师将在新奇的玩意儿组装好。插上电源,小家伙就开始工作起来了,林老师加一勺白糖放进去,他吐出了一些“蛛丝”。

这家伙真是太可爱了,李老师,将组渐在炉子壁上绕一周,“蛛丝”就站在了竹签上,只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最后成一可爱的棉花糖!

众人品尝乐

林老师给许多同学做了,但是因为时间不足,我们后面的人只落了个眼羡的份。

看着其他同学吃的津津有味,我口中的唾液从喉咙中不知咽了多少次……

【篇七:做棉花糖】

前几天,老师出了一个新招,作业做得认真,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能得到一张学分卡。这下同学们可来劲了,几天下来,表现好的小朋友已经有了厚厚的一叠学分卡。

一天,陈老师说集满20学分的小朋友将有一个惊喜。那会是什么呢?我好期待,连觉都睡不着了,因为我已经有31分了,称得上是一个“富翁”了。

第二天,陈老师拿着一台小小的机器走进了教室,那机器下面有两个轮子,上面有一个脸盆一样的盘子。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议论,这是干什么的呢?陈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棉花糖机器,集满20分的小朋友有一次做棉花糖的机会。大家激动极了。

第一个轮到的是我,只见老师先把糖放到机器里,再开动机器,老师让我拿根竹签准备着。过了好久,糖丝出来了,看着转动的机器,我有点怕,老师只好替我做,竹签在上面不停地缠,糖丝越缠越多,越缠越大,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老师把棉花糖递到我手里,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啊,真甜!同学们羡慕极了,等机器停下时,忍不住伸出手把机子上残留的糖丝抢来吃了。

【篇八:棉花糖】

国庆长假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位于苏州的诚品生活馆。

一进诚品生活馆,各种小吃的香味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人山人海,商铺鳞次栉比,显得十分热闹。我们边走边逛,满心兴奋。

我们顺着人流往前走,前面一个小摊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哪里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还有很多小孩子。我十分好奇:这里怎么有这么多的小孩呀?里面到底是好吃的,还是好玩的呀?我踮起脚尖,却什么也看不见。我奋力往上一跳,好像看到了一些红的、黄的、绿的、白的……这让我更好奇了。可是,怎么进去呀?看着人群,我灵机一动,从两个大人的中间挤了进去。哇!原来是个棉花糖小铺啊!只是,它和普通的小摊不一样:棉花糖机前,五颜六色的棉花糖插在架子上。它们形态各异,有小鸭子的,小花的,还有好多卡通人物头像。站在机器后的大姐姐的手灵巧极了,她的双手上下翻动,像变魔术似的编出了一朵花型的棉花糖。我看得目眩神迷,便缠着妈妈去排队给我买一个小鸭棉花糖。排在我前面的小男孩要了一个小熊棉花糖,那个小姐姐正准备做呢。她往棉花糖机里倒了一些棕色的糖粉,机器中间便开始冒出糖丝。她用竹签轻轻搅动,糖丝一层一层的裹上了竹签,慢慢变大。不一会儿,一个棕色的圆球便冒了出来,像极了小熊的脑袋。再粘上两片圆圆的海苔,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熊棉花糖就完成了。

当我看的入迷时,总算轮到我的小鸭棉花糖了。

只见大姐姐戴上手套,放入原料,开始制作棉花糖。小鸭的粉色身子出来了,她用一根竹签把棉花糖的后面掐尖,做成尾巴,又取出一团乳黄色的棉花糖捏成嘴巴,再粘上两片海苔做眼睛,一只可爱的小鸭。小鸭终于拿到手了,我用舌头轻轻碰了碰小鸭的尾巴,甜丝丝、凉丝丝的,好吃极了。

爸爸告诉我,这里的棉花糖之所以十分受欢迎,是因为那个大姐姐给它们赋予了生命。我想,做事都得努力创新,才能有所成就。

【篇九:我家的年味】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它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传统文化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这条岁月长河中消失殆尽。有的却经人们的历代相传保留了下来。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的旧历新年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歌谣时常在我嘴边念着,仿佛就是要告诉我们腊八节一过,就要过年了,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用的物资了,打扫尘除,买新衣,腌鱼腌肉,贴窗花……可我记忆中的新年要从姥爷家那一缸缸香甜的黄酒开始的。

无论你是自家宴客还是走亲访友都离不开吃,而这一桌桌丰盛的佳肴,自然离不开美酒,而自家酿的美酒更是香甜。我姥爷家做的黄酒在当地就小有名气。这一古法做的黄酒传到我妈妈这一代已记不清有多少年了。现在我就来说说我们家的酒。酒虽好喝,但酒劲十足,就连我爸爸都要忌惮三分呢!

旧历九月九是传统的酿酒日,早在前一个星期,姥爷酒开车进到山里的认识的农户家,把头年定好的糯米拉回来。姥爷说:“山里的空气好,气温低,糯米成熟的晚,也就长得好,好米才能酿好酒。”再把酿酒用的器皿洗净晾干,如果做酒的过程沾上油,哪怕是一点点油渍都会使酒变质。头天把米洗净,在水里泡上一天一夜,这是让米发胀,蒸出来的米就不会反生,发酵就更彻底。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第二天到来。

九月初九这天一大早,姥爷把泡好的米,放进木桶里隔水蒸上半个多小时,熟透,再倒进大盆里,散开透气,晾一下,每次都会蒸上几大桶。每当这个时候,姥姥就会给我和哥哥捏几个大大的糯米饭团,沾上糖,好吃极了,这也是我和哥哥喜欢在这天主动帮忙干活的原因。米晾到半凉,就要拌酒曲了。酒曲是一个个比乒乓球小一点的白色圆球。拌之前,要把酒曲碾碎成粉末状,再把酒曲均匀地拌进一盆盆熟糯米中,这个过程是个力气活也是精细活,记忆中,每次都是妈妈在进行这项重要的工作。拌好以后,在慢慢加进一点凉水,这时糯米饭就会拉出粘稠的糖丝,把这些能拉出糖丝的糯米四周码好,按实,中间掏空,盖上盖子,包上厚实的棉被,放上十天左右,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叫热发酵过程。姥爷说,这个过程很重要,就像好的钢铁要经过火的淬炼,人要成才也要经过各种历练,中间不能放弃,要有耐心和恒心,就像酒在热发酵期间不能随意揭盖一样,十天后就要收酒了,这里说的收酒不是说就可以喝了,酒要能喝还早呢,还要把酒用大量的凉开水收进装酒用的大缸里,进行冷发酵,这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等过了冷发酵期酒就做好了,那时满屋子都散发着酒的香味,也就到了年跟前了。用自家的酒招待远方来的亲朋好友,别有味道,这就是我家年的开始。

家家的传统文化都不同,但是家家的年味却是一样的,快乐的心情是一样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多彩多样,但传承的精神是一样的。我也要将我家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使我家的年味更加浓郁。

【篇十:吹糖人】

任融融的风酥软了筋骨,任悠哉的踢踏声敲击心房,流连于小桥流水、红花碧草之间,在窄巷间兜兜转转,突然就被前方密集的人群吸引了。

走上前去。呀,是捏糖人!见到这快要失传的手艺,我格外欣喜。找了个好位置,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着。表演者是个中年大汉,肤色黝黑,戴一副黑边框眼镜,穿大红衣,显得滑稽又可笑。只见他灵巧的右手搅动盆中粘稠的糖浆,待其稍干,右手立即一抓,动作快、准、狠,拉出长长一串的糖黏。那糖黏越拉越细,变成了细丝,细得真叫人担心,怕会因一缕风的经过而折断,我在一旁真为之担心。轻柔的拉伸真是巧妙至极。待糖丝比小指的三分之一还细时,大汉咬去多余的一段,把剩下的一大段的一端含在嘴里,而将勺子背向身后,开捏起来。

长尾巴的老鼠,滚圆的身躯,尖尖的嘴巴,机灵的眼睛,活灵活现,妙!人群鼓掌喝彩,大汉也为自己的作品得意。他提出了互动的要求,若谁先举手,就白送糖人!这时,人群却没有丝毫反应,渐渐散去了。我听得到的是杂乱的脚步,其中混杂着吹糖人沉重的叹息。

风带我回到童年,似乎看到了孩童们围着糖人你争我抢,叮咚的小鼓和着欢声笑语响彻了多少个白天黑夜,而现在这民间艺术已走向末途。

沉重的叹息将拉我回到现实,我看见了一种正在消亡的美,而我想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挽救她。于是我走上前,“我要那只老鼠。”一种笑,一种希望似灰烬中的火星闪亮起来,我轻吮甜甜的糖汁。力所能及的绵薄之力,也是一种珍惜。

重新踏在青石板路上,悠悠的古镇如果没有了经济效益,是否也会走上末途?想到这儿,便更珍惜与它共处的时光,连落在板上的脚步也轻起来了。

热门推荐
1蜗牛历险记
2留一点老时光给自己
3我看孝顺
4走进初三
5我的家
6告别小妖读后感
7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8那是一次拼车的尝试
9采摘之乐
10放风筝
11形形色色的人
12国清之旅
13坚守的作文
14四季的美景
15可乐瓶的经历
16爱臭美的妈妈
17勇往直前
18难忘西瓜田
19暑假我为爸妈做的一顿饭
20第一次煮面条
21定格在晨曦中的一幕
22我是小小漂流瓶
23打水漂
24想起那件事我就很开心
25未来的磁悬浮房子
26无声电视中的母爱
27团结就是力量
28我有个梦想
29学会欣赏
30大西北之旅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