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春节大扫除】
每快到大年初一(新年)时,妈妈总会把整个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也就是大扫除。大扫除就是把屋子的每个角落、每个地方处理干净。但这次的大扫除不简单——整理了两天。
妈妈的这次大扫除还叫来了外婆,我外婆“年轻力盛”。第一天的具体情况我不知道——我和爸爸他们到奶奶家吃饭。但我只知道妈妈和外婆她们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多都还没有整理完。
第二天是整理我的房间、隔壁房间和两间卫生间。早上一起来,我房间的床单、枕头套……都被“刮”起来了。
洗漱完,我就把房间里的书放到床上——我的床是榻榻米。接下来的120分钟,我都在擦书——用挤干了水的湿巾。当我把全部书擦完后,妈妈叫的外卖就来了。吃完午饭后,我把擦完的书一本一本一套一套地放好。在我整理书的时候,妈妈就把我那台架子鼓给“拆”了。等我把书整理完后,就开始“折腾”架子鼓了。
我把架子鼓的各个“部位”搬到客厅。接着,我就开始折腾了。首先,我用老师给我的“修鼓神器”把军鼓周围的5颗螺丝依次拧开,放入我的口袋;接着,我把鼓皮、弹簧……军鼓的零件一个一个擦了一遍;军鼓内部因有发音器,所以我只用鸡毛掸子轻轻擦了一遍。清理完后,我把鼓皮、弹簧等零件安回原位,锁上螺丝,最后把“外壳”擦一下,一个军鼓就整理好了。接下来,我用这个方法把其它几个鼓整理好了。外婆和妈妈把两间房间、一间卫生间整理好了后,我才把整套架子鼓整理完……直到晚上18点多,我们才全部整理完。
第二天打扫完,我问外婆:“累吗?”“不累。”外婆说。但我知道,外婆肯定很累,妈妈也很累。
虽然我只整理了一天,但我已感到腰酸背痛。我知道,妈妈、外婆整理了两天就更累。
两天,看似简简单单的两天,却有人在这两天默默付出。妈妈、外婆,谢谢你们!
【篇二:笑着长大】
呵呵……
哈哈……
哼哼……
是谁,笑着长大?是谁发出了永久不息的笑声?是我。
三岁时,我为那有趣的拨浪鼓而笑:两颗拴在绳上的圆球,一个绘着两小孩玩耍的鼓皮,让我发出了一串“咯咯”的笑。
六岁时,同学生日,大家在牛排馆里,正是清晨,空气中飘着丝缕氤氲,当同学讲到一个个现在觉得无聊,但以前觉得好笑的要命的笑话,这时,空气中又增添了一缕甜甜的气息。
八岁时,到街上买手抓饼,当看到老爷爷从一个精美的古木柜里掏出一张张晶莹的面皮,洒上红甜椒,土豆皮等等,一丝一丝香气缠着我的鼻头,望着天,我傻傻地笑了。
十岁时,攻克了一道难题,我笑了。
十一岁时,我艰难地从一个大坨作业中拔出头来,露出了带着疲惫的笑。
渐渐,时光匆匆。
不知为什么,我越大,笑得也越少,也越沉重了。
慢慢,不是别人让我笑,而是我让别人笑,只言片语,让全班大笑,我也笑了,这次,是发自内心的。
成长的路上,笑,如同路边的野花,伴随于我。
【篇三:分享之乐】
“那一刻,我们站上了领奖台,五彩斑斓的灯光霎时聚焦到了舞台,一阵一阵如雷鸣般的掌声不断传响于我的耳间。我与他相视而笑……”此时,我明白了:分享的真正意义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共赢。
两个月前,当得知比赛即将来临,我们陷入了忧虑、迷茫,继而便投入了永无休止的练习之中……老师依次点评了我和小伙伴的演奏效果,指出我的滚奏比他略胜一等,而他的单复合双跳则比我技高一筹。老师看了看愁眉不展的我俩说道,你们为何不分享自己的长处,来弥补对方的短处呢?
一语点破梦中人。在这之后,我们在鼓房互相探讨乐谱,有时争锋相对,在一番辩论后又达成共识。随着比赛日子一点点地迫近,我们更加努力,更加投入,一个个音符连接成一段段鼓点,一段段鼓点串联成美妙的乐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在分享中进步,更是在分享中成长。
比赛来临了,我们携手登上舞台。在闪烁的灯光下,我们变得无所畏惧,因为我们已经成为了彼此的支持。爆裂的鼓声在鼓皮上震动,随着抑扬顿挫的节奏,宛如一条无形的祥龙,直冲云霄。整个赛场寂静着,空气中洋溢着紧张但又热情的气氛;随着最后一段节奏,我们渐渐陷入了自己的一个世界,打得如痴如醉,身体跟着音乐一起摆动。在这一刻,所有的观众都被我们感染,情不自禁地打着节拍,和我们一同享受音乐的快乐。
我想我们成功了,这成功不仅仅来自我们的演出,更来自于相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