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豆生的作文

【篇一:风景在路上】

太阳东升西落,风吹落花瓣穿过走廊。风景,常常使我们心旷神怡。每个人的漫漫人生路都会有许多道美丽的风景线,但阅读却是我人生路上必不可缺的那一道风景线。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虽然谈不上饱读诗书,但读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书是可以的。我从不挑书读,但那必须为好书。

小时侯我最欢读诗,不为什么,就为了“红豆生南国”里的“红豆”好吃,“花落知多少”中的“花落”好看,当时的我们就是这样天真而单纯。

而随着长大,我不再会有那样童真幼稚的想法,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会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勉励自己。

也会细细品尝书中的滋味。人生难免有别离,面对分别,王维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而王勃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大气豪迈;面对国家问题,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来告诉我们答案……

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纸质书籍却被人类疏远,我不同。我是旧派的人,离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末去,电脑敲打文学的时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红日赏花的幽情。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篇二:读书的乐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此物……唉……”苍老的声音回荡着,满树闪耀着晶莹的果实。老人靠在树旁,白胡子一颤一颤,昏黄无光的眼眸中,倒映着血色的红。他摇摇头:“老喽,不中用了,也罢,不忆了。”微微站起身子,“不忆了……”

拂过满身清风,记得姥姥曾说过,那一颗一颗的叫相思豆,是所有思念与相逢的开始。我望着,那只是漫漫历史中的沧海一粟,却是无数人心中的寄托与守候。或感人,或痛心,皆是一场春秋大梦。望向远处,不知什么时候,一只蝴蝶停留在我的肩膀,我一转头它飞走了,我追着他,掠过一处瀑布,拨开层层竹叶,那是一处竹屋。上了年头,新芽和着旧枝,挂着点点露影,蝴蝶一侧身窜了进去,我看见一个人透过竹隙,他侧卧在地上,口中呢喃着什么,蝴蝶停在他的腰际,不一会儿就飞走了。我没有进去打扰这位先生,我看着他家门前挂着的竹牌,一处陋室,一处芬芳,有个字我认识,“庄”。

漫步在长安大街,真乃盛世浮华一场。真的不一定是真的,假的可假的纯粹。李白挥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可见贵妃之倾城绝世。望百凤归,编织一场霓裳羽衣曲,陶醉了风,醺倒了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墨客。

第二天醒来,想着说,我仿佛是做了一场盛世的梦。贵妃因何而死重要吗?一篇篇不朽诗作,一段段名流风华,是这场梦抹不去的。时代是落幕了,可他遗留下来的印记,却让后人追忆唏嘘。

夕阳的余晖打在脸上,我醒了,手中捧着一本书,望向远方,入秋了。蝴蝶早已不见,遗憾的是没有等到庄周梦醒的那一刹,也没有看到贵妃乘彩风,掠过虚假,还想着去那相思树上尝尝豆子的味道。哦,不行,那算不算不敬呢?我笑着笑,手中书的扉页上写道:我们走来的这一路上,没有人陪着我们,我们记录着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你们可以叫我们小说家,作家,文学家,我们雕刻着自己的文字,我们不曾为谁而作,这是最真实的我们所写的。我想这才是你捧起这本书的缘由,是啊,我认为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篇三:不期而遇】

轻呷一口红豆米粥,浓醇的滋味在口中久久弥散,醇厚的粥香里夹杂着红豆的香甜,浓浓相思里包含在那深深的爱与情感,似乎有些感谢那命运的不期而遇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许是缘分在旅途经过无锡顾山之时,路遇那一棵见证千百年姻缘红尘的红豆树,两棵树并跟而生,分枝而长,萧统和慧如的爱情许就是在这杏花烟雨的江南,春草漫过河堤时发生的,二人的爱情像烟花绽开般绚烂,但且抵不过那世事炎凉,寄情于手中两颗红豆,埋入土下,生根发芽,二人却一去无返,百年之后,唐人王维从此处过,写下那著名诗篇,《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此流传天下。从昭明太子到王维,从钱谦益到曹雪芹,以致如今,红豆树,红豆诗,红豆词,红豆曲,聪无断竭。

许是应为那红豆中包含相思之苦,一路上心情似都有些低闷,顺路回到奶奶的院子,竟发现杂草丛生的院子里竟有许多刚刚见到的红豆树,奶奶从屋里出来便看到我呆愣在红豆树下,挥了挥手,招呼我进屋去,随着奶奶走到厨房内,看见白瓷盆里泡着好多红豆,泡了一夜的豆子像是一个个胖胖的娃娃,浓睡不消残酒,与瓷盆放在一起让人好不惊艳,我便嚷着要奶奶煮红豆粥,奶奶从瓷盆里捞起两把红豆,放入水已煮开的锅里,红色的豆子就在咕噜咕噜冒泡的水里沸腾,接着把米抓在手里松松垮垮的慢慢撒入锅里,红白相间,不由让人想到了那雪中红梅,奶奶都后面的肚膛里添置柴火,还自言自语说道:“这粥啊,还是大灶台煮的香。”火舌从灶头舔出来,奶奶的影子照在墙上,忽上忽下,斑驳摇曳。

锅中的水沸腾着咕噜咕噜,从一个声部转到另一个声部,咕噜咕噜,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安静祥和,一缕缕白烟从锅盖边上冒出来,氤氲着厨房,都有些仙境的意味,我坐在门口吹着带有米香的风儿,昏昏睡去,醒来时只看见夕阳西下,奶奶早已把煮好的红豆粥乘在有着青花瓷边的白碗里,红色的粘稠的粥上泛着青烟,我忽的坐起,拿起勺子一口猛挖,唇齿留香,那红豆和米早已煮的粘稠香醇,带着淡淡的甜味,那一瞬却也觉得红豆原来不止是相思。

蔓草如茵,奶奶在我的成长下显得日渐衰老,不曾改变的却是那碗红豆粥的滋味,每每要喝时,奶奶总会亲自烧着火,静待粥香。

都说红豆相思,相思,相思中哪里会不带上情感,而这浓浓的情感里,包含了那无法叙说的浓浓情深!

感谢与那红豆的不期而遇吧,让我更为理解到哪红豆中的深情,更理解那红豆粥里满满的爱与关怀!

【篇四:我最喜欢的老师】

我最喜欢的老师姓孙,她的外号叫做“豆豆”。因为孙老师很喜欢诗,而她最喜欢的一首诗,名字叫《相思》,诗句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所以,“豆豆”的这个外号就送给孙老师了。

第一次遇到孙老师时,还是一个寒假,这个寒假也是最开心的寒假了。记得那是来学作文的第二堂课,孙老师说以后是她教我们了,有几个人不情愿的嘟起了嘴巴,我和同学杨玥却觉得,不管谁教,只要能写好作文并且可以活学活用,就行了。那堂课,孙老师总是笑眯眯得教我们该怎样写作文,偶尔也会给我们猜谜题,或让我们发挥想象来回答问题。同学们的回答让我目瞪口呆,长时间都说不出话来。而孙老师呢?只是说“很好,你的想象力很丰富!”

还有一次,豆豆老师出了一个字谜给我们猜,是“木林森森”,几个同学怎么动脑筋都猜不出来。有的说是九,有的说是木,有的说是林,还有一些答案,可是他们太离谱了。最后,还是孙老师给我们大家揭晓了正确答案,是“杂”。为什么是杂呢?因为一共有九个木。呵呵!听完了这个答案,大家都开始捧腹大笑。孙老师只是站在一旁微笑着。

好了,以上就是可爱,幽默,并且爱开玩笑的孙老师了。

【篇五:我爱红豆树】

王维的《红豆》诗中写到“红豆生南国,春来花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们筑梦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鸷山村邓家宕,从那里我们了解到,红豆树,又称相思树。我镇的红豆树位于鸷山村委前邓家宕。相传由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植于鸷山,后由明徐恪移栽于此。这株红豆老树已枯,另发新枝。现树高6米,树围1。41米。沉睡了半个世纪的千年古树。在2000年开花结果,该树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这红豆树不是年年开花结果,据老人讲,解放后此树共开过三次花,一次在1949年,一次在1956年,一次在1963年。1984年,该树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鸷山村村委垒土十万,填平树旁的小河沟,辟园保护。进入21世纪的头一个春天,红豆树开花了。花分东西南北四面方向的枝头轮番开花。花呈白色或淡红色,花冠成蝶形盛放时仿佛一只只粉蝶栖息在枝头,风拂过,宛然群蝶翩跹起舞,煞是好看。花谢后,留下一挂挂长椭圆形的果荚,果荚为黄色,远远望去,枝头缀满小金钟。待到果荚熟透,每个里面便会崩出一两颗红豆来。

它的树干上有很多的伤疤,但它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生命是多么的顽强和可贵。

我爱红豆树,正如我爱妈妈一样。

【篇六:春在枝头闹】

春,悄悄地来。她在世间行走,在明媚的阳光下轻吻着枝头,让它们带上一抹抹春的色泽。

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般不甘寂寞。仿佛有一点点空间,她都要尽力舒展,将自己的美丽绽放到每个角落。她似是最懂浪漫的怀春少女,让你不经意间瞥到一丝丝萌发的生机,感到惊喜万分。仿佛在墙外看见一枝明亮的春花,她将缕缕美妙的情思传入你的心中。

春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般细腻温柔。她轻轻地来,悄悄地去,带来的是暖暖的情谊,带去的是悠悠的愁思。她似是在南国长出的枝枝红豆,心中挂怀的不知是谁的好友,又不知是谁的亲人。无论何时,她总想着将盎然春光带到你的身边去,让你忍不住想想你的家人朋友,关怀一下他们。

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啄春泥”般灵动活泼。她好像不愿安静地呆着,安稳地做一个大家闺秀,反而化作早莺、燕子,在春机点缀的枝头笑闹,给明媚的日子再添几分灵动与生机,让这明丽的时节成为你心头最美的记忆。鸟雀鸣叫声叽叽喳喳,悠扬动人,如若最好的报春钟,让人愉悦地欢迎她的到来。

春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般美艳动人。许是累了,她懒懒的靠在枝头,与那桃花融为一体,绽放出美丽的光华。灼灼桃花已成了她的符号。那一身靓丽的装束,不知是红是粉,却总是幽幽地牵引着你的心。微风扑面,裹挟来淡淡的香气,不知是花的香还是春的香。

悠悠春意,暖暖春情。这美好的季节使人想成为一枝春枝,一抹新绿与她共同装点在人们的心头。

【篇七:语文,我想悄悄告诉你】

语文书,我想悄悄告诉你,你如浓墨重彩看不到底,初读你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我逐渐进入了你的怀抱,读懂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孤寂悲凉;也读懂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相思之情;还读懂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伟大爱情。

我知道了柳永的黄金榜上的不甘。苏轼被贬的无奈与十月十二日的悲伤,赤壁怀古时的壮志凌云。李清照从富家小姐到奔走逃难时的悲伤!他们看尽了世态炎凉,受尽了世道险恶,却终志气顽强,不悲不弃,努力生活向上!

啊!语文书啊!你的怀抱是很舒适的,可是又好残忍。你的色彩缤纷,让我背着费劲。你的文字像是会动,每晚你都像会下一场春雨,第二天早晨就又成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独饮,钟爱一生只要涅磐一次!人生路上,你我若如同初见,有你真幸福——语文书。

【篇八:不期而遇】

从小,父母便要求我背诵一些简单的唐诗,像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现在忆来,仍可信口道出。诗的充斥,从儿时便已开始,但与词的不期而遇是在五年前。

那年渡长江,正准备抱怨坐船的颠簸与不适,只听父亲在一旁吟出了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立刻引起我的兴趣,硬将满腹牢骚抛去,我静下心来,异常仔细地听父亲诵完整首。它似诗,又似曲;既有着“大江东去”的千古豪情,又有着“墙橹灰飞烟灭”的兴亡之惑叹;使人沉浸,使人醉心,更使人随其悲欢而喜怒。这是我对它的最初印象。

直至后来,语文书上出现了《清平乐·村居》一课,我才终于了解,它叫词。它非曲不是诗,它叫词!这位时而温婉如小家碧玉,时而激昂似沙场将帅的绝色佳人,有着唐诗之端庄得体,也有着元曲之妩媚繁华,简直堪称倾国倾城。

这应是我如此偏爱词的原由。

唐诗固然也可抒情写志,但一成不变五言、七言大抵还是磨去了本可更加引人入胜的意境。它太过端庄,像那高坐于上的皇室女子,没有变通,严肃绝情,稍一动作便怕失了规距。

元曲则又过于随意,笑谈举止间有着数不尽的妖娆,染尽铅华,反而失了其中真味。

词经得起历史的品读,一吟满座惊!集辛词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悲壮,李词之“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婉约,岳词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放于一身的词啊,是怎样一个善变却能将多种情感完美融合的绝妙的宋朝女子。

从与词的相遇,到与词的熟识,再至与词的共同喜悲,词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最为唯美的一章。感谢上天让我与词不期而遇。

【篇九:让文化活起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生于南国的我,很有幸采到这相思之豆。如今仍是冬季,当然不可能采撷到春生的红豆。不过树丛底下枯叶泥土堆积间深深浅浅地掩埋了点点艳红。弯下腰,轻轻拂开枯叶,小心拾起一颗残豆,擦去豆身上的尘土,亮出了其本身的红艳。看来这份相思可真够浓烈的,似乎与一年的风雨较了劲儿,仍不愿褪去这一身红颜。“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既然它不辜负王维“最相思”的美称,我也就不禁弯下腰多拾些回去,赠予所思之人。

一颗小小的红豆,便使我对这首《相思》钟爱有加。说实话,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对诗歌特别热爱的人,因为我总觉得诗歌是很难理解、很难读懂的。但是这次让我欣喜的是,这些小红豆与这首《相思》给我带来了一种崭新而新颖又神奇的体会。《相思》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触摸着红豆,喃喃出《相思》的诗句,似乎我的心意与诗人相通,珍爱着手中的红豆,盼望能寄托出相思之情。这种感受不同于语文习题中的各种诗歌分析、鉴赏,它是那么的鲜活、真实,让人着迷。

这些年来,常常提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把这件事看得过于严峻、过于庞大,被那小小红豆“激活”的《相思》让我着迷,难道“活着”的文化就不能让国人着迷吗?最近掀起的“汉服风”就挺有意义。汉服往身上一穿,就不再只是考古的图片与资料文字。它就这么展示在众人面前,便让不少人被它征服。而汉服的兴起,也促使不少人想揭开历史的面纱,一睹汉文化的芳容。

中华文化总归是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只是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读罢了。为何不尝试着用更生动灵活的方法去诠释我们的中华文化,顺其自然地让它用自己的魅力去俘获国人的心呢?

热门推荐
1我的心爱之物
2我的读书故事
3一场足球赛
4游曹丞相府
5美丽的市政广场
6我对考试的看法英语作文
7秋天的快乐三年级作文
8未来的机器人
9幸福
10家庭的风波
11文具总动员
12美丽的家乡
13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14彼岸何方
15做个诚实的孩子
16童心如花
17梦游数学王国
18幸福的校园生活
19巴掌与吻漫画作文
20路与行
21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22我爱冬天
23读秋
24有趣的游戏
25游西湖
26传承与发扬侠文化
27北风那个吹
28读愿望树下的呼唤有感
29我的拿手好戏
30没有妈妈的日子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