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在中国书法的影响下】
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射在苍茫的幽深古道上时,文明之灯渐渐升起,巍然不动,与太阳争辉。铭刻于灯上的中国书法,如盘龙般气势雄伟,让我内心震动,正如书法老师所说:“练书法,学做人。”
矫惊龙,灿似星。王羲之,洗砚池前的身影。昭昭赤心,日月可鉴。《兰亭序》里写下了行书第一。最爱王羲之的行书,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舒缓。胸中大志尽情挥洒,心欲碎,泪横流。在字体中,脱然而出的是超然的气度。是一代大家的胸怀和底蕴。岁月悄悄流走,逝去了舒曼的纸张的柔软,逝去了墨迹的脱俗。但是每次见到书圣的大作,胸中便涌起一阵阵感恩之情。是他—叫我懂得什么叫气质,是来自内心对文化的捍卫,是永不枯竭铸于灵魂的高尚。
稳健似刚,沉重如金。记得我最先学的就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牌》,耳旁回响着老师的话。“颜真卿的字似大将一般,走起来横平竖直,大气磅礴。”颜真卿的大字让我感受到平静,每一笔起笔精到埋锋而下,不留一丝尖锐。每一笔都富有生机,提顿之间尽显沧桑的阅历。我不禁想起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中,我懂得了沉着冷静,懂得了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我明白了认认真真做人,堂堂正正做事。
清秀明丽,委婉挺拔。欧阳询的字体是女孩子们的首选,仿佛在抒写易安居士一样的诗词,欧阳询的笔锋十分独到,柔中带刚,刚中见柔,刚柔并济。字体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清爽,豪放与热情一览无余。我便从中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展现自己的活力。我学会谦逊,懂得感恩,让欧阳询的举手投足倒映于我心中。
热爱书法,在中国最灿烂文化—书法的影响下,我融入了社会,在灵魂中播下了中华文明的种子。
在中国书法的影响下,我已渐渐长大。宽容、仁爱、无私、冷静,一天天与我相融一体……
【篇二:美丽的汉字】
一点,一横,一撇……构成了千千万万个美丽的汉字。汉字,一个如诗般美丽的名词,凝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智慧。
小时候,从开始提起笔写“一”字时便走进了汉字的世界,对于汉字的狂热便一发不可收拾。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积累了些许汉字。我惊叹于汉字的精妙神奇,惊叹于祖先们的智慧。中国的汉字最先起源于甲骨文,接着是金文,秦篆,汉隶,楷书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汉字的整理,汉字经历从繁到简,从象形到形声逐步转变的过程。经过时光的锻造,汉字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每朝每代都有人追求汉字的书写之美,极力展现汉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比如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展示了汉字的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欧阳询写出了汉字的“险劲”“平稳”;颜真卿笔下的汉子气势雄伟,刚健有力。汉字在书法家们的笔下就像一副美丽的画卷,令人赞叹不已。汉字的阿娜多姿,玲珑美观深深打动了世界人民。
看着一张张写满汉字的纸张,抚摸着娟秀清雅的汉字,此时就像有一群音符跳动在我的心间,这几千年的文化就依靠一个个汉字传递下去。
汉字有着美丽的外表,还具有最深层的意蕴美。古人造字,将人与万物联系,最终才造出独富特色的汉字。汉字中间有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等。如灸字,即为火上灸肉的意思。又如“森”字,很多树木组成了一大片森林。汉字中有许多带有偏旁,比如“江”“海”这两个字中均带有偏旁:三点水。加入偏旁,让人更容易理解字的含义并记住这个字。汉字的美除了体现在结构上,还表现在汉字组成的文段中。相同的意思却有许多种汉字的表现方法,或优美或直向,汉字就这样温柔地击入人心,这是其他的文字所不能相比的。当我们细细品味文章时,就会体味到汉字的妙趣。
汉字的美无处不在。一眼看去,你会被汉字优雅的形态美所吸引:深入研究,你会被汉字深邃的内涵美所折服。汉字承载这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儿女宝贵的文化财富。
让我们一起传承汉字的美丽,发展美丽汉字。
【篇三:另辟蹊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太白的豪情,麻木了多少平庸之辈的心。他的羽化飞蝶,是因其独特的视角与人生态度。而拒绝平庸,就必须如此另辟蹊径。
何为“另辟蹊径”?就是充分利用已有才华,创新突破,寻求自己的发展天地。每个平凡人都懂得要勤勉为学,认真学事,也大都“术业有专攻”,但也大都湮没浩瀚人海,平凡庸碌,只能仰望大师们。这些都是因他们没有另辟蹊径的勇气,安然踱在前人开辟的道路,只能挣扎于世俗的茧中。
我们这些平庸的人于是很多都羡慕马云。他复读多年才勉强考上大学,“厚积”也不一定做得比别人好,为何成为中国电商大头?盖另辟蹊径。在中国黄页刚起头时,他就嗅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商机,便不顾嘲弄,坚定不移地借钱,谋求合作者。作为当时的人,谁在意这种新玩意儿?而他的创业,不走常人老路,硬是改造了荆棘之路,最终成为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古今往来,另辟蹊径的人往往造福后人,为世人所铭记。且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被世人称为“欧体、颜体、柳体”,更有“颜筋柳骨”一说。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为学楷书者必摹。而这不就是他们苦心孤诣后,自我创新,融入自己的性格脾气,独创出来的辉煌成就吗?要是他们都只临摹着前人的墨迹,将这些仿的滴水不漏,那在自己领域又会有何建树,同平庸之辈有何区别?
西汉赵括,将兵书背得滚瓜烂熟,学术造诣可谓颇高。他已厚积了,只等待破茧化蝶的一天。可是他钻不出来。他死教条,犹如平庸之辈死守世俗之见。他不知什么是创新突破,他钻不出兵书框定的圈子。他踱步于前人之路,哪怕那路已塌圮,也不另辟蹊径。结果知道的,他闷死在墨守陈规的茧中。
当然,另辟蹊径,并不意味着不需积累前人经验,专注为学,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只有练好基本功,才有另辟蹊径的底气与实力。马云若是文盲,可有这种超人眼光?
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夫子的一叹,道尽拒绝平庸,另辟蹊径时的孤独与神圣。破茧成蝶会痛,痛,就甘于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