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雕花的作文

【篇一:八年级作文】

黑暗。无尽的黑暗。

孤独又寒冷,像无尽的黑色幻境,找不到出路。浑身都像被沉重的枷锁囚困,彷徨。

但是,好像有光亮?对!有光!也许冲出去就好了。

“呜……”

“啊!醒了!”“快让他进来!快”

谁?是谁在说话?”他“又是谁?少女渐渐睁开眼睛,但视线里的一片白色令她不禁使劲眨地眼睛。

“她真的醒了!”

视线里完全清晰了,淡雅的房间装饰,精致的雕花和烛光微微摇曳的琉璃盏。

这是哪里?我的头好痛啊,难道——失忆了?!

“您还好吧。”清脆悦耳的男声淡淡的传来,黑发少女侧头,一双晶莹玲珑的紫瞳在微微凌乱的刘海下显得十分神秘,而目光对上的是一对澄澈透明的蓝眸。

“好美的,眼睛,好像苏拉威西的海。”

蓝魔蓝发的少年见少女什么都不说,只是看着自己,便轻轻欠身,朗声说

“在下是您的仆人——姬黎云。”

仆人?什么情况?!

“那、那我呢?”少女弱弱的问

少年微微一笑“而您,拥有莫利亚家族最优越纯正的血统,将是未来莫利亚家族出色的领袖。莫利亚家族的宠儿——劳拉危雅。莫利亚。”

求评价!!本只喵的新作出炉!赞哦!

【篇二:牵手】

我在空气中描摹着你的手,想象着那纤细的骨骼,蔷薇色的指甲,应该还落下几点时光的残痕,又或许镌满岁月的雕花……我忍不住将手搭在那微微上蜷的指尖,却只触到一片虚空。默然间,飘零几多遗憾,我,从未牵过你的手。

那年,当你以一个满口方言,大字不识的陌生人形象出现在我的小学门口时,我刻意避开你伸过来的手,飞跑着与你擦肩而过。我跑得很快,快得像是要把你远远地甩出我的生活,而你,年迈的你,再不能迈出矫健的步伐的你,只能慢吞吞地跟在我身后,目送着我走过那永远撒满落叶的小路。不留神之际,我摔了一跤。正当我缓缓从地上抬起头时,却一下子遇上了你关切而心疼的目光,和一双及时向我伸来的,皱巴巴的手。你我明明隔着如此漫长距离,腿脚不便的你又怎能这么快赶到我身边?我听着你微微的喘息,看那挂着汗水的鼻尖,或许是受了惊,我竟鬼使神差地推开你的手,但心里却充满惊诧与不解,年迈的你,是怎么做到的?那时我想,一定是魔法吧,因为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似乎有一双大手,将你我紧密地牵在一起,从此,我与你心心相连,难舍难割。

后来,我去外省参加比赛。在火车站,我羡慕地看着身边的旅客与亲人朋友惜惜相别,而你,却迟迟未到。直到我走进检票口时,你才匆匆赶到我面前,嗫嚅着向我道歉,你说,你不识字,走错了地方。而心灰意冷的我只是摆摆手,拎起行李,头也不回地走向月台。这时,你突然伸出手,五个松散的手指慢慢地合拢,似乎想要牵住我的影子,却又摇摇头,颓然地垂下手臂。许是终究难舍,我还是回过了头,目光正好和你撞在一起,在你浑浊的眼里擦起一束转瞬即逝的火花,我的心又泛起层层酸楚。天色晦暗,你在人潮中那一剪孤独的身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别过头,眼眶微热。那一秒,我知道那双手,那双名为亲情的无形的手,早已将我紧紧攥在你的手心,我知道,从此海角天涯,深情永伴。

现在,暮色开始在房间里荡漾,整个世界松开了缆绳滑入夜幕的怀抱。你不知何时静静地站在我房间门口,抱着一本小学课本,孩子般羞涩地问我几个生字的发音。我一边读,一边轻轻地把掌心覆在你的手背,牵着你的手,沧桑,微凉。

对不起呀,奶奶,这个牵手迷了路,真的,真的,迟到了好久。

【篇三:社戏码头】

沿着弯弯的河岸,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社戏码头。

从前面看,戏台就是一座高高的楼阁,白的墙、黑的瓦、两边高高翘起的飞檐,看起来古色古香。中间是高大的戏台,八根暗红色的圆木柱子从楼下一直立上来,更显得戏台气势不凡。戏台两边悬挂着一副足有三四米高的对联,右边的上联以“社戏”起头,左边的下联以“码头”做呼应。再两边是有着雕花窗子的厢房,是唱戏时人们化妆和换戏服的地方。

转过一扇雕花木门,向上走一小段台阶,就来到了戏台上。原来这出口就在戏台上的一排黑色的木柜子后,从台下根本发现不了,真巧妙!我漫步在台上,这是一座简单的戏台,没有多余的装饰,顶上也没有剧院那么多先进的灯光设备。在它的身上已经上演过无数的故事:有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挂帅》,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刘海砍樵》,有关于才子佳人的《西厢记》……

凝望着戏台,我仿佛看到了人们来看戏的热闹场景:夜幕降临了,戏台上五彩的灯全开了,戏台下人头攒动,有的人坐着自带的椅子一边磕着瓜子一遍看戏;有的人坐在湖边的石椅上跟着台上的人一起唱;还有的人坐在乌篷船上津津有味地看着戏……

【篇四:走访百年老宅——欢潭务本堂】

位于萧山南端有一个古老的村子——欢潭。据《萧山县志》记载:相传南宋岳飞率兵抗金,行军至村口,见泉水潭,欢饮止渴,故名。

欢潭有大岩山、二桥书屋、老洋房等著名景点,当然,最有名要数务本堂了。务本一词,典出《论语》,意谓致力于根本之事。《论语?学而》中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务本堂地处欢潭村277号,毗邻欢潭小洋楼,距离欢潭公交站不足200米,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它坐北朝南,背靠狮子山,面临欢潭溪。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这个地方叫旗杆墙门。

走近务本堂,抬头可见的是那斑驳的粉墙,黝黑的屋瓦,起翘的和不起翘的檐角,简朴的瓦脊,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鳞次栉比的墙门,装饰精美的门楼……

跟其他老宅相比,务本堂的宅门特有意思,大门在正中间,东西两边各有两个侧门。从三个门都能走进宅子,里面完全相通。

进入务本堂,宅门的左边是倒座房,也称南房,进去是垂花门,倒座房前面是抄手游廊。过了垂花门,算是倒了庭院,庭院左边是西厢房,右边是东厢房,再一直往前走,是北房,也就叫正房。正房左边是耳房,后面是后罩房。这样前前后后一共三进院,真像一个大迷宫。幸亏这三进院处处相通,要不然进去后就出不来了。漫步在务本堂内,你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古味。如今的务本堂已经分成了好几部分,住着好几户人家了,有些地方改造过,有些地方修建过,但总体布局没有大的变动。老宅堂内清幽安静,回廊连绵,木门、木椽上精美的雕花随处可见。这些雕花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有些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毁了,实在可惜。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凡有建树者皆教诲儿女子孙“习诗书,学礼仪”为务本之法。显然,务本堂的建造如同耕读第,晴耕雨读一样,取的是文化意味,也就是通过一种建筑语言诠释家教之风。务本堂里居住的村民非常客气。我们在大门口拍照,还没有开口问可不可以进去参观一下,他们就热情地招呼我们:“你们是来看老房子的吧!进去参观好了,随便哪个门都可以进的。”其中一个中年人说:“要不,我给你们带路,顺便给你们介绍介绍。”我们连连道谢。他带着我们走了一圈,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还带着我们到他家里参观呢。这,也许就是老底子流传下来的好风气吧!

古老的务本堂,坐落在大岩山山脚,静静地向我们述说着它的历史和故事!

【篇五:我的家乡】

周末到了,爸爸带着我们,一路高歌飞驰在回家乡的路上。我和姐姐既高兴又兴奋,因为又可以回家探望奶奶了。

车子行驶在黑色的柏油路上,以前坑坑洼洼的石头小路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原本脏兮兮的小河,经过人们的改造变得清澈见底。乡间的马路旁有成片成片的葡萄园和桃园。园里的桃树上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油桃,看了真让人垂涎欲滴呀!远处的农田里栽种的不再是水稻,而是种满了中药材。有一眼也望不到边的芍药,还有结着绿色果实的罗汉果,记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我还以为它是小葫芦呢。

我们继续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玫瑰花田,花儿开的一簇一簇的十分娇艳。花丛中不时还有几只蝴蝶在飞舞,还有几位游客正拿着手机拍照呢。爸爸对我说:“我们小时候可不是像现在这样,那时的我们,正撸着裤脚光着小脚丫,学着大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间里插秧呢。”车子沿着宽敞的马路继续行驶。只看见街道两旁的香樟树整齐的排列着,树下的花坛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美丽极了。街边的商铺不再是脏乱差,而且每家每户的门楼墙壁上都有精致的雕花,屋顶的雕花更为精致美丽。

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的跑下车,扑进奶奶的怀里。只见奶奶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有鸡汤、鸡翅、清炖黑鱼,还有奶奶亲手种的蔬菜……,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奶奶看了看我说:“瞧你们现在多幸福呀!你爸爸小的时候呀!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这么丰盛的饭菜。”爸爸给奶奶盛了一碗鸡汤说:“短短的二三十年,随着改革开放,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家乡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过越好了。”

听了奶奶和爸爸的话。我想:“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长大后也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篇六:俩馋猫】

大清早,我和金妍到教导处送作业。

刚踏入门内,突然,我莫名其妙的口水直往外涌,我到底看到了什么?没错儿,盛老师的办公桌上整齐的放着一个大蛋糕,我和金妍舔了舔嘴唇,咽了咽口水,又吸了吸鼻子,再相互瞅了一眼,说了声:“哇哦”!

我们将作业本放到了办公桌上,却仍站在原地不动,我仔细的打量了一番蛋糕,居然还是双层的呢!

蛋糕胚是圆形的,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动物奶油,还摆满了五彩缤纷的水果,中间整齐地摆放着六个放放正正的麻将,麻将旁插着几根如同天鹅翅膀的巧克力,周围铺满了数不清的杏仁碎,最底层挤出了几朵雕花形状的奶油,是女生最喜欢的芭比粉。

当我和金妍正说着悄悄话,盛老师进来了,径直地向我们走了过来,她眉开眼笑的问:“你们怎么还没有走啊”,“呵呵呵呵”,我们忸怩的笑了,一刹那,金妍突然鼓足勇气,笑嘻嘻的对老师说:“老师,我们饿了”。老师瞬间明白了金妍的意思,挖出了一块蛋糕,让我们俩合着吃,我在心中拍手叫好。

瞧着那色香味俱全的蛋糕,就这样被我们吞下了肚子,我们心满意足的回到了教室。

【篇七:靠近】

二模过后,我在短暂的喘息中抽出身,刚拿过手机玩游戏,却被老爸一手拍掉:“你该去靠近一下古典建筑,走,咱们去四合院!”靠近?我去过多少次四合院,采过多少次庭院槐花,逗过多少回青缸瓷中鱼了,难道还没有靠近?

同父亲坐在疾驰的黄包车,望着没有尽头的胡同小巷,侧头满目尽是清一色灰暗的砖块搭成的围墙,槐花已落尽,枝头毫无生气地垂落,包车止于一红漆大门前,我毫无兴致地跳下车,皱眉询问父亲:“我来过多少次,靠近过多少次了,有什么不同?”父亲神秘一笑,“进去就知道了。”

父亲轻叩门环,良久没有回应,便悄悄推门而入。进入门庭,湿意与烧香气息扑面而来,漫入笔尖,沁入心底,考试的紧张压抑化为释然,我松开紧皱的眉,嘴角勾上笑意。雕花瓦当滴水如丝,落入青瓷缸的水中荡起层层涟漪。我不由来了兴致,扑到缸中欲逗水中锦鳞,他们却毫不受我这位“外客”偷袭而惶恐,犹自坦然悠闲游着,似已融进四合院的宁静。抬眼环望,红漆斑驳的廊柱,雕花门窗,面容沧桑的石墩,苔痕渐深,古韵愈浓的青石板,恍如隔世的感觉,心静下来,我这才发觉与四合院愈来愈近,幽静的古韵芬芳萦绕鼻间,悠悠寻到远方传来的古琴乐声,似也听到槐花落地的声响。

合眼,抬手触碰廊柱,似有某些历史,也有某种记忆,在此刻被唤醒,古时的人们曾在这里举杯吟诗,在这里结交义兄,在这里欢乐,在这里悲慨,在这里失意,大门会不知何时被叩响,也有人挑灯夜读奋斗的背影,许许多多与我相碰撞,我似乎与古镇愈靠愈近,以致融为一体,我似品到了这座古建筑的真谛,它与繁华都市隔绝,它独立于后海这片净土,它存留多少记忆,多少历史,它将多少文化沉淀!我逐渐摸索与它靠近,与它交流,品味中国古建筑的幽静芬芳的气息!

靠近了,才知四合院蕴藏的美,靠近了,才知道古建筑独有的韵味;靠近了,才知中华文化的风采。

【篇八:这儿真美】

在我们学校的东南角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虽然面积不大,风景却很优美。

小花园的周围围绕着一片小竹林,它们是一年常青的,真像一位坚定的哨兵,守护者小花园,风雨无阻。

穿过小竹林就会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乐读亭。它和学校的其他建筑是不一样的,它是由4根深棕色的柱子和暗红色的琉璃瓦组成的。他是四棱形的,高高的飞檐向上翘起,像燕子的翅膀一样。屋顶也是尖尖的。亭子北面,挂着一块黑色的牌匾,上面写着乐读亭三个大字。乐读亭大约有三米高,呈正方形,占地只有两平方米。亭子里有一个小石桌,小石桌上刻印着中国象棋的棋盘,旁边还有几个像腰鼓一样的小石凳,4根柱子中间安装了雕花的小座椅。下课时,手捧一本书,坐在雕花的椅子上看书,或是在小石桌上摆上棋盘,和同学下象棋,都是十分惬意的。

在乐读亭东面有一座假山,他们是由很多奇形怪状的浅灰色石头堆砌而成的两座相连的三角形小山峰,上面还有很多小洞。

假山东边是一个小小的牡丹园,每年5月份,牡丹花盛开,红的,粉的,白的争奇斗艳,远远望去花园好像在一片彩云之中,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淡雅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在乐读亭的西边还有一个才艺展示台,你可别小瞧它,那可是我们自我展示的大舞台。唱歌,跳舞,说相声,演小品……在那里,你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艺。

才艺展示台的西边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闲暇的时候散散步,踩上去像是给脚底按摩一样,特别舒服。

在小路西边还有一排梅花桩,它是我们锻炼平衡力的好帮手。好多同学都喜欢在课间的时候去挑战梅花桩。刚开始踩上去的时候,都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东倒西歪,但练上几次,就可以在梅花桩上行动自如了。最神奇的是,从上面看,梅花桩还是“宝小”的字样呢!

校园东南角的小花园可真美呀,我爱学校的小花园。不过,我更爱我的学校。

【篇九:不期而遇】

那也是一个飘着小雨的日子吧,没有任何约定,没有任何防备,何园的古朴便撞进我的眼帘。

它有着水乡建筑共有的特点:青瓦白墙,雕花木窗,院落之间窄窄的小道;又有着园林共同的特点:古道交叠之中,几片竹林,数块怪石点缀其间,再配上这绵绵细雨,整个何园,凝聚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

游人虽多,但何园似乎被一种魔力笼罩,始终保持其静谧的本性,唯有雨从屋檐,从叶梢滴落的“啪嗒”声,愈发的幽静。烟雨迷蒙,景物都伴隐在雾里,又显得神秘。有时你会惊觉白光一闪,别担心,那是相机记录美丽时由衷的赞叹。

这也是一个飘着小雨的日子,没有任何约定,没有任何防备,何园撞进我的眼帘。

它的青瓦白墙还在,它的雕花木窗还在,它的竹林怪石还在,它的绵绵细雨也还在。可是,它的静谧不在了,它的神秘不在了,它的古朴不在了。

原本嶙峋的怪石和错落的楼阁上搭满了脚手架,各种维修工具的声音不绝于耳;原本紧闭的楼门却大敞,里面放着当今流行歌曲,各种商品在极白极亮的灯光下,耀得人睁不开眼;原本可以自在散步的竹林和参观的楼阁却挂上了“游客止步”的牌子。原本就不大的何园,更显得逼仄。

笼罩何园的魔力也不在了,游客的说笑声,脚步声在何园的各个角落回响。烟雨仍旧迷蒙,但无数闪光灯将最后一丝古意照的毫无藏身之地。那闪光灯已不是赞叹,而是对无数这样的古迹的轻视和不在乎。那雨滴落地的“啪嗒”声,是何园的叹息;那迷蒙的烟雨,是何园的泪。

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的冲突,在何园这个与世无争之地上演。

其实,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有无数个“何园”也在饱受折磨。它们所执著的“文化”,早已被“文明”所轻视,所抛弃,它们的叹息,它们的悲戚,无人关注,无人知晓。

如若这样,我宁愿从未遇到过何园,从未遇到过“文化”。

我不想,也不会,再遇到“文明”。

【篇十:小桥流水】

她,这么恬淡。水面小桥,如半片玉环连接着两岸的窄巷,简单精致;桥下流水,如一条玉带在石面静静流淌,泠泠作响。江南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沉淀里,早已被刻进了这桥面雕花,融进了这透亮水滴,而只有当你在行走的一呼一吸间慢慢领会,才能看见最真的美……

午后,水巷,高柳夹立堤旁。锦溪,一个被隔于喧嚣之外的世界,仿佛一位安详地卧在城市边缘的美貌女子,轻掩面纱,一身素衣,有着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之感。

傍晚,酒家,客人高声谈笑。周庄,一个延续了喧嚣的城市分会场,仿佛一块被无数人把玩过的碧玉,少了光泽和美丽,成了一个旅游业的热门产品,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玩乐。

锦溪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没有响彻全国的名声,甚至当地人都鲜有听闻。锦溪的小桥还在,廊桥横跨两岸,老人们坐在长廊里,在头顶摇曳的红灯笼下摇着蒲扇。小男孩坐在廊桥的台阶上,与跳来跳去的麻雀逗趣。锦溪的流水还在,参天的香樟树,两岸的柳树将盛夏的骄阳挡在背后,将浓郁的绿色绘在平静的水面上。摇船姑娘的歌声远远飘来,一只小舟身后跟着一串涟漪,惊动了这一片柔软的绿,水仿佛活了起来,一些顽皮的水珠趁机跳上岸边的小码头,在那码头老旧的木板上留下几朵小小的水花。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这样响亮的名号可谓全国上下人人皆知:每日从各地赶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景区外旅游大巴鸣笛声不断,长廊下飘动着各色的导游旗,饭馆里座无虚席,纪念品店里生意火爆。周庄的小桥还在,却不得不承受着更多人的踩踏,石栏上的雕花被无数只手摸得光滑发亮,早就没了那样精巧。周庄的流水还在,却不见鸳鸯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不见岸边长满青苔的石阶上洗衣的妇女,有的只是泛着绿色的浑水上,一队队木船载满游人,勉强从桥底挤过。周庄的“万三蹄”还在,却不是在逢年过节时,在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中被呈上饭桌的宴会头盘,而成了真空包装用以外带的纪念品。

江南的好风光,就如她养育的儿女一样,温婉动人。人们追求她,为了她蜂拥而至,就为了一睹她的曼妙身姿,恬静淡雅,却反而制造出了一个商业交易的漩涡,将那份最真实、最吸引人的美吞噬了。也许有人认为,要感悟那以白墙黑瓦马头墙、园林盆栽、宗室祠堂为代表的徽派文化,仅仅需要买上几卷宣纸、几瓶徽墨,就可以闻到那种浓郁的学识气息;也许有人认为,要感悟那以接天莲叶无穷碧、长廊小舟、苏锦丝织为代表的苏州文化,仅仅需要采下几枝荷花、带走几张丝绸,就可以看见那份细腻和温柔。

是啊,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不能平静自己烦躁的心,在最简单的事物上认真地、仔细地品读文化,反而将工作的快节奏带到了需要静心的旅途中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就成了人们眼中最直接的感悟文化的方式。其实,我们在这样的匆匆中,究竟懂得了什么呢?

江南的小桥上,走过了历史,印上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江南的流水里,流淌过时间,记录了多少或喜或悲的情感。我们终究不是圣人,难以从中品味出古今沧桑、世态炎凉,但文化的内涵与存在,就绝不是能在照片里、纪念品里呈现出来的。可能在某一天,我们开始放慢匆匆的脚步,开始驻足聆听流水叮咚里藏着的故事,发现小桥纹路里藏着的惊喜,真正的文化,才向我们打开了大门……

热门推荐
1那夜,我难以入眠
2泉的眼睛
3品味书香
4弟弟我想对你说
5选择诚信
6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7童年是一首歌
8生命永恒的圆舞曲
9五年级作文神奇的探险之旅
10歌唱祖国
11校园的树
12关于雨的作文
13《绝佳拍档》读后感
14日记
15真英雄作文
16我们班出了个“孙悟空”
17一个人走夜路
18会跳舞的鸡蛋作文
19美丽的黄旗山
20温馨的家
21用钱买来的教训
22我的第一次洗碗经历
23希望之灯
24陪伴
25心灵深处的一抹阳光
26父亲作文高中800字
27人物传记
28暑假就要结束了作文
29那是一次做寿司的尝试
30雪的留白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