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离骚的作文

【篇一:曾记年少读书时】

明月如画,灯光暖黄。轻启书卷,浅闻墨香。父亲手捧书卷,脉脉的书香缭绕在我心头。年复一年,父亲从四面楚歌讲到汉唐风骨,从祝祝鮀之佞讲到垂帘听政,再从英勇奋战讲到改革开放。就是这一首首诗、一件件事陪伴着我与哥哥的成长,甚至成为了我与哥哥难以忘怀的时光。

曾记孩童时,一首《离骚》所带给你的那懵懵懂懂的情愫?那汨罗江畔的霡霂似一团火焰,照亮着我前方的路。唱一句离骚别愁,叹一生知己难求。问着天可否为明心而见证,但你又为何逆流而上,为何孤芳自赏?乱世而不群,谁可解君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却又奈何心之所善无悔,终化作了灰。不知不觉间,我便感到伤感——我并不是你,而你却有千万种力量去心系故里,醉一世报国春秋。而每每与父亲和哥哥体味这一曲离骚时,便会想起那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也许就在那时,我们三人便因这一曲《离骚》而与秦风汉韵有着这般美好的记忆罢。

曾记豆蔻时,听着父亲与哥哥一同讲解的《哀江头》吗?父亲轻捧着书卷,如珍宝般凝视着,而哥哥却也以哀愁回应着无声的氛围。细柳水蒲有新绿,渭水东流,无声痛苦。当时只道是寻常……终于,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这一曲哀江之畔,懂得了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迷惘,懂得了那“黄昏胡骑尘满城,欲望城南望城北”的悲伤。可知岁月当歌不自凉,被水战情荒勇不可挡。望曲江畔,独自举杯惆怅,路遥遥何其漫长。我轻轻走进那唐诗中的风雅,深刻地品味着那杜甫惊天动地的“三吏三别”,仿佛随着那书皂丹青,同看那锦稠绒缎渡萧墙的苍茫。梨花飘落,如你岁月泪无声……

曾记否,当父亲念到“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的感慨?曾记否,当父亲念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的坚定?曾记否,当父亲念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激动?记得,我都记得,我还记得他爱着我与哥哥,我还记得他爱着那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我记得他爱着这片黑土地,我还记得他爱着祖国爱得深沉……

哥哥,也记得罢?

我相信他也记得,他记得儿时的草与木和那衰问美人依旧的时光,哥哥也记得那过去的被水战情荒勇不可挡的交流的时光,我还相信着哥哥会记得有一种情感叫爱得深沉。

岁月峥嵘,我该怎样形容您的似水年华。而今我只好捧起那儿时的书卷,与哥哥谈着诗,关于《离骚》,关于记忆,有关于您……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这是我写给您的情诗,以您所送给我的情怀为笔,蘸着这15年对您深深的爱来记下您与我们的一切,如旅者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拍下美好,风景如画——长街长,烟花繁,挑灯回看,花落肩头,如花美眷,之间您在背后,手捧书卷,只见一曲离骚,似水流年,岁月无情,然有诗有您亦有情,这便足以。

【篇二:与屈原对话】

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题记

“哎,真是可惜了。屈原怎么这么傻啊!”预习完《离骚》,我禁不住感叹起来“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国家放弃自己,值吗?”带着满腹疑惑,我开始进入梦乡。

月夜深邃,冷风凄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个带着哀愤的声音从前面传来。是谁?我跑上前去,看到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的老人。他峨冠博带、腰佩长剑。感应到我的出现后,先是微微一愣,然后就独自端起酒杯,仰天长叹一声,一口饮尽。

我想起他刚念的诗,那不是《离骚》中的吗?“屈原,你是屈原。”“正是在下”,屈原头也不回的说:“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语毕,又一杯酒入肚。我走上前“喝酒会伤害身体的。”屈原回头,冲我淡淡一笑,三分愉悦七分苦涩。“酒,损身;而痹心。功大于过也”,他顿了顿“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是呀!你有着贵族的血统,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怎甘被小人污蔑呢。

我想起资料上说,屈原为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不禁愤然:“屈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怎能这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屈原不在意的笑了笑,“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但是,要保留清白也不一定要采取这种极端的方法呀!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吗?”我有点急了,“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在文学上,您写下的作品《离骚》在千年后成为经典,千古流芳,这是多么大的一份荣耀啊!”

屈原听了我的话,沉默了,良久,才抬头看我,我发现他眼睛里亮亮的,似乎有什么在沿着他苍白的脸滑落,“一人之荣,与一国之荣,岂有比哉?”他缓缓起身,长叹,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我一惊,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与屈原的一席长谈,令我想起了原野在《人生》一诗中写的话: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屈原不知道原野的这些话,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我还有什么好劝的呢?只是希望再遇着他,向他学习罢了。

月色深邃,我重回梦里。

【篇三:你是诗人】

“我是谁?为何忧伤?为何孤独?为何流浪?”

书页上的几行字迹似是咏叹了诗人一生的经过。如一“悬崖独吟曲”打破了心中的波澜。不同于《诗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和声,慰藉了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离骚》由个人书写,一意孤行,拒绝慰藉,而从中我看到那诗人于九天之心,不于世情的心。

你的诗人,是将终身描入书卷中的“第一诗人”。

“制芰柯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于是我们看到你走来了,戴着衣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我惊觉这一个模样出现的诸子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流域是不可想象的,你用生命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伟大诗人。《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你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我赞叹于这《离骚》书卷中的自述,敢为天下先的气质引着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划开历史的光明。

你是诗人,是于世俗浑浊中的孤高“自我”。

“朝饮木兰坠最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活于自己的心境之中,不顾他人眼光,于是你写“寒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你用自己的文字表达着长江文明的种种,稷下学宫里见到你的名家学究面对着那份独立,那份孤高,那份独特,不知是否比我更为惊叹。因为即使楚国可以争议,长江可以争议,政见可以争议,学派可以争议,而人格,无可争议。所以于《离骚》中的每一个字眼,都淌出使旁人所折服的“自我”,如此胆大,又是如此孤高。

你是诗人,是将人生逆境中那份淡然与明了以诗歌留予后人的“传播者”。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你于《离骚》中感慨着世俗的浑浊,从头至尾描绘了你的一生,你有美好的政治主张,曾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出身贵族又少年得志,终因世俗蒙蔽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我们都在惋叹你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你于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你的冷落。而我们却看到,当你有了这些障碍,但你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与分裂,你没有放弃希望。你于《离骚》中句句露于表面的无奈与凄凉,那足以让每一个读起它的人低头思考自己生命的文字,那么字句中看透尘世的慨叹,无一不表达着你超乎所以的平静。当人们与你一齐更加注目的去凝视着这个世界,那份淡然心境变由你传播开来,永久不曾散去。

你是诗人,是将一腔热血汇入诗歌淌国土的爱国诗人。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大多人读了《离骚》,即称你为爱国诗人,好似你于心中极于渴望的去捍卫滋生自己的土地。当帝王将你流放,当理想被世俗沾染,你不曾抱怨,只是将满心报国之情以及这种种的一切汇于《离骚》当中,不似诸子百家篇章总是表现出大道在心,平静从容,不惊不诧。相反《离骚》中有着你因心中的爱国之力被阻碍,被误解的太多,惊诧,太多无奈,太多不忍,因此又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和叹息。比起其他,你更不理解为什么美人总是难见;明君总是不醒;更惊叹众人为何那么喜欢谣言,又那么冷落贤良……你有太多太多的疑问,但你于这问题中徘徊时,心中唯一不变的是那为国抱愿,为国激动,为国奉献的律动,你又提笔将其注入《离骚》之中,去留与后人思考。

渐渐闭上双目,回味着你于《离骚》中描绘的一生,我仿佛看着短暂白天留给苍原的灿烂黄昏,一次次回荡在一字一句中,可惜那儿太寂寞,无法奢望你的伟大“自我”贯穿古今。人生中饱含着你的一切希望,这是一位伟大诗人最终的叹息,因此我从中看到了今天与明天。

何为诗人?并非书写七律诗句的即为诗人,并非寄情于文字的即为诗人,也并非以诗歌抒发情感的即为诗人。而是那如你一样用生命去吟唱,用江声在浩荡,用文字来触动历史的,才真是诗人!

人们总将诗歌称为千古绝唱,但诗人又何尝不是。我感叹于人格中的伟大,精神上的孤高,文字上的深沉,思想上的先进。

而你是屈原。是诗人,你的身上本就包含今天与明天。

【篇四:由屈原想到的】

说到屈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而我要说的,就是他的《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怀诗。屈原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痛斥了楚怀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和致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把他对楚怀王的痛恨惋惜,对民生的担忧在《离骚》里坦露出来。他坚持他的理想,即使死九次也要去做。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在秦破楚之际,他带着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抱负,投江自尽。

屈原对祖国的热爱程度,我的掘笔写不出万分之一,只能说在他心中,祖国就是天。那么,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屈原这样呢?

也许有,但又有多少?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是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都是一幅冷漠脸。现在世道就已经如此冷漠了吗?确实,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新闻――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汉,在过马路时,因为年纪大了,脚步慢而身体前倾严重,故摔倒了。这时一位开宝马的妇女破口便骂:“快让开,老成这样还出来!”老人家摔倒不扶便罢了,还这样做,是否太泯灭人性了!

但其实,并非人人如此,这世上还是不乏善良之辈。又例如,我去年看到的一则报道――几位小学生在上学途中碰到了一位昏倒在地的老奶奶,见状连忙把老奶奶送进医院并联系其家人。可谁知,其家人却反咬一口,说是几位小学生把老奶奶撞倒。幸得,当时那里有监控,才得以还他们的清白。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没有监控,那么这几位小学生会怎么样?就这里,善良的萌芽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有善良的、爱国的人呢?

如此世风,已经快熏坏了祖国的花朵,还如何让祖国继续灿烂、绽放光彩呢?

读一篇古文,品作者情怀,学作者做人,应该是我们最该做的。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像《离骚》里说的那样,忧国忧民。中国不仅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还是一个文明古国。读国学经典,做文明标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篇五:遥远的眼神】

时光飞逝,但有一道印痕镌刻在我们心里。记忆模糊,但有一样东西留在我的脑海里。它近在眼前,又仿佛离我那么遥远,它就是我周围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的眼神。

依稀记得儿时生病,我躺在床上,身旁是爷爷奶奶焦急的眼神;上课时我分神了,老师投来严肃的眼神;过马路闯红灯时身边路人的眼神,警醒我遵守交规;跑步时气喘吁吁,同学投来鼓励的眼神,催动我加速前行……

眼神代表了每个人的品质、态度及性格。或尖锐、或深邃、或温柔、或哀婉。它是人与人相见时心灵的交会。它是挚友对视难以言说的欢欣雀跃,它是恋人相拥时的柔情蜜意,它是久别重逢的温馨感慨……因此,任时光飞逝,天遥地远,人们彼此的眼神都长存于心底,遥远而又明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着屈原的《离骚》,屈大夫就仿佛站在我的面前,与我相视。我感受到他的眼神柔和而刚毅、悲凉而苍茫,他仿佛被一层烟雾笼罩。我尝试着去读懂他眼神闪烁间隐藏的信息,好似破解计算机的复杂代码。最后,我眼前浮现出如此一幅画面:屈原一袭白衣,伫立在汨罗江畔,双手背于身后,昂首发出轻轻一叹。就在这唇齿闭合的瞬间,我的眼神和他的一起归于一片浊黄……在感叹他命运的同时,我的眼神回归现实。刚刚似乎做了一个遥远的梦。

于是我学会了与别人的眼神沟通,就像发送电波,传达我最真实的感情。生活中要面对无数张陌生的脸庞,我无法一一记住它们,但我会记住那一个个跟我进行互动的眼神。是啊,人一生确实有这些难忘的瞬间。当你生命伊始,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你便用眼神告诉父母对世界的好奇;当你离开学校、毕业的那一刻,你与同学们相互对视,眼神中盈满不舍与对未来的憧憬;当你事业有成,组建家庭后,你与家人对视的那一刻,眼神中有浓浓亲情、几多甜蜜;当你白发苍苍,历经岁月蹉跎后翻看旧时照片的那一刻,你便会深深体会到:那一个个眼神虽然遥远,但历历在目,勾起你无尽的回忆……

眼神,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淡淡思绪;眼神;是宛在水中央的浅浅思恋;眼神,是人生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眼神,是心灵的窗口、生命的火花;眼神,飘忽不定、捉摸不着;眼神,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篇六:那天边仍旧耀眼的余晖】

那一天,我正在图书管理“闲逛”,目光却停住在《离骚》和《天问》上,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独自站在汨罗江畔……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也给我们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最珍贵的遗产。

《离骚》是他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聘,上天下地去追求你所理想的对象,结果还是失败了。

他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揉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鲁迅曾称赞过他:“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他在放逐之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他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挣城夺地,互相杀戮,连年征战不断。那时的他,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他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臣、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终于屈原还是走了,带着楚国的干净的泥块,很快便沉了下去。百姓相信他是不会死的,这不,每年的五月五日,他们便摇着龙舟,到处寻觅他的踪迹。他的爱国精神,感动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屈原,同样我也相信你没有死。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我们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篇七:冷与热】

“热”后隐藏着冬的凛冽寒冷,“冷”后亦也可守候着一个温暖热烈的春。

人生冷热,相生相惜。

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多年终被放国。他饱受屈辱数载,以“卧薪尝胆”吼出了“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直言触怒汉武帝而受宫刑。他忍受各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以“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挥洒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屈原,一生坎坷,年轻的仕途顺畅后多次被贬,后他那赤诚之心永沉汨罗江底,以“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写下了《离骚》。

贝多芬,28岁听觉减退,48岁完全失聪,面对此等冷酷现实他仍不气馁“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奏响了命运交响曲。

梵高,他将他的一切献给了艺术与最爱。他为爱割耳却遭受抛弃,面对冷漠压抑的生活画出了鲜艳的向日葵。若没有这冷的冷酷何来这热的温馨?

古有人雪中送炭,殊不知若无这天寒地冻,那这一片好心也终究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人生冷热,相互依存。

《红楼梦》里有财有权的贾雨村褪去一身光环后尝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南朝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声名如日中天,这光与热散尽之后也只落得了“江郎才尽”的下场。天有不测风云,“泯然众人矣”的仲永不也上演了热转冷的悲剧吗?没有“热”时的沾沾自喜,何来“冷”时叹息不已?

人生在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总得烧一壶冷水,才能泡一壶热茶。

【篇八:端午怀人】

朦胧中,汨罗江畔,一位容颜枯槁的老人在低声吟唱。灰色的眼角流下沧桑的泪水。他便是楚国大夫屈原。

他拥有“皓皓之白勿蒙世俗之尘埃”的节操。只可惜每朝有每朝的腐朽,每代有每代的阻碍,纵使他可以承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公,却终究无法面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之后,最终选择了怀石投江,用清冷的江水来清洗自己的失意。

千古流传,司马迁以生践志,屈原以死明志,人们在理解司马迁的同时,不免为屈原的做法感到惋惜。既然拥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才能,为何不像商鞅一般投奔一个贤明的国主,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呢?

当读到“余既不难夫离别后,伤灵修之数化”,真正了解到屈原对国家的爱超乎生死,如同信仰一般后,不解与惋惜瞬间变成了崇高的敬意。屈原就像一朵绽放在冰山上的雪莲,高洁而美好。正是这种品格,使他无法抱着自己破灭的希望继续在阴暗的苍穹下苟活。死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解脱,他想用死来求赎那些贪婪愚昧的灵魂,以此来换取他们内心的觉醒。

“屈氏以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未馋谤,追欲却蛟龙。”屈原身死,楚国颠灭。但他爱国的灵魂和那以死明志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自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志士在汨罗江畔写下对屈子的怀念。边贡的“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讥离骚不解愁。”张耒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何惋惜。

时光流逝,许多事情早已是物是人非。但屈子以死明志的爱国精神却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间。或许在了解事态之后,人们会认为屈原的死是必然。但换句话说,在当时,也只有死才能够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吧。

【篇九:人在逆境中书写未来】

世人皆活在世上,要想如老套的祝福一般万事如意、一帆风顺,这是妄言。人生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事,一个人在逆境时的表现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面对逆境,有些人把逆境当作绊脚石,茫然无措、焦头烂额。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暗淡,平平凡凡,甚至带着悲观跌下无底深渊,不能挺起;而有些人人努力奋争,百折不挠,不仅凭借此树立人生信念,下定拼搏决心,还大踏步向着逆境挺进,战败逆境。多少事实证明,顺境易于成才,但未必真能成才;逆境对成才不利,但能磨炼人的意志,能促使人去奋斗、去拼搏,《报任安书》中那众多的例子,如屈原既放于江潭,因而著《离骚》;孔子困于原野从此作《春秋》;孙膑短足,《兵法》得而撰写;韩非被囚于秦国,才写了《说难》、《孤愤》。甚至于作者司马迁自己,都忍辱负重,留下“无韵之离骚”。从个体出发,有相仿教育背景的同学,数年之后,就会发生很大的差异。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无欲无求,最终只能一事无成,抑或其才不被人了解。而有着强烈成功欲望的人,如果没有才能做基础,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你要成就大业,首要的是培养忍受逆境的能力。把逆境看作是一种机遇,找出扭转逆境的办法。当逆境出现时,相信自己能够掌握自我命运,能够从逆境中走出去,在善对一个个逆境中获得健康的心理、知识与活力。永远不要为了阶段性的困境而放弃目标,不要奢望目标立马就能实现,要尝试为自己的大目标分阶段地设置多个小目标,这样就可以在陷入困景时,不至于盲目而不知所措,用小目标的实现来鼓励自己坚持到终点。

面对强大的竞争与挑战所带来的“逆境”,要把它作为一种机遇,并且善待它,就可能就是你超出一般人的条件。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晚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只有面对和忍受逆境的痛苦,学会坚强,学会抗争,个人成功的机遇才能表现出来。

【篇十:用什么心态面对】

如果说一种选择可以获得一番成就,一次选择足以改变一生,那么选择一种心态能给你一种成就。而一次心态的改变则足以改变我们一生的轨迹。

我崇尚《离骚》,更欣赏屈原本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身生乱世,又怎能独自清醒。君主庸庸,外兵来犯,国之将灭,心比兰草亦无用。“哀民生之多艰。”空有报国之心,奈何却被流放。国灭,家亡,何处是吾乡。归途何在,唯有汨罗江!他想带着他的《离骚》一起走,带着楚国人民一起走,远离浑浊的现实。可是他知道他带不走!奈何?自己先行,任凭后人空吊《离骚》而牢骚。

——一种心态,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态!

我敬仰岳飞,因为他精忠报国的情怀。谁在乎那“三十功名尘与土”,而为收复河山,又不惜连连奋战,“八千里路云和月。”软弱的大宋遭受女真的羞辱,“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所以他才会怒发冲冠,才会“饥餐渴饮凶奴血”。成就一世功名,眼前河山将要一统,奈何_臣秦桧却以一次“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一代忠臣。谁来“还我河山”?!

——一种心态,一种精忠报国的心态!

“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在世界媒体中掀起轩然大波,沸沸扬扬的炒到了现在。然而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几天日本的报纸又报道了日本一知名科学家的论文也涉嫌造假。那位科学家姓什名谁我记不起来了,但也不屑于去记。谁在攀登科学的峰?是这样一群黄禹锡之流吗?诺贝尔奖,还有不菲的奖金,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对真正的科学精神却不屑一顾。

——心态,一种沽名钓誉的心态!

对友人,当选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样的'心态;对国家,当选择屈原、岳飞一样的心态;对功名利禄,难道非得去沽钓?

让理想带上心,拥有一种比天高的状态。

热门推荐
1难忘的中秋节
2我的故事
3放蜂人读后感
4一次手工制作
5植树节作文
6心灵深处的那双眼睛
7我的校园
8等待春天
9惋惜,油然而生
10抬头就是阳光
11生命的遐想
12回归精彩
13布娃娃谢谢你
14我的小天地
15关于2020春节肺炎的作文
16冬日的歌
17暑假就要结束了作文
18小草
19一路怀想
20与你道别
21学做鸡蛋饼
22爷爷的工具箱
23我带妈妈“春游”
24我的家乡
25底色
26风筝与线
27开学第一课的演讲稿
28放烟花
29背影
30追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