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梁思成的作文

【篇一:走进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题记

世人都说你太多情,但当我走进你时,才发现,你在倾你所有去生活,正如这人间的四月天一般美好。

你写过一篇叫《九十九度中》的小说,你正如那九十九度中的女子,离沸点永远差一度。减掉一度感性,增加一度理性。在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三人的感情中,你处理的游刃有余,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心的选择,你在心里建造了不同的抽屉,把感情有条理的摆放,爱情的归爱情,友谊的归友谊,社交的归社交。正因如此,你对梁思成执着,对徐志摩果断,对金岳霖尊重,你的心也洁净透明,不受世俗的影响。

不管什么流言,什么挫折,什么失败,你都是明朗的。你曾说过“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可见,你是多么的执着。“人生总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你觉得一切只需刚刚好,你没有张爱玲“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变独自哭”那丝孤独、冷傲与清高,而是“风轻云淡,岁月安好”的随和。

你一直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追求,在倾尽你的所有去生活,“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也不愿强求,走进这样一个坚强、乐观、明朗的你,就如同在喧哗的尘世中,走进了人生的四月天。

你——林徽因,在我心里,你就像女性中的巨人,拥有着太多的美好,却依然倾尽所有去生活。这一点深深吸引着我,走进你这个如同人间四月天的女子,让我久久沉迷。

【篇二:把怨恨留在身后】

人生难免充满愁怨。曾有李煜叹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听辛弃疾有言“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假如怨恨、愁苦果真如此奔涌而来时,我们要做的,不是仅仅怨天尤人,徒叹时乖命蹇,而应该理性地看待愁怨,把怨恨留在身后,才能更好地前行。

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美军转入反攻,准备对日本进行“地毯式轰炸”。此时盟军司令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他就是梁思成。他提出,美军在轰炸日本之前,必须在地图上标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等极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位置,而且一定要极力保护这些古迹。而对于梁思成,他的故乡北京曾遭日本无情炮火的摧残,他的亲人在战争中殉国丧命。他自己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美军上校对他的提议感到疑惑,梁思成只平静地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恨不得将整个日本夷为平地。但优秀的建筑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私有财产,而是全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挽救的。”就这样,经梁思成的提议,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美军的轰炸下竟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毫发未损。梁思成在深深的家国之恨面前,没有被怨恨所控制。相反,他用一颗博大包容的心和理智的头脑看待中日之间的仇恨,才书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辉煌、传奇的一页。

宋徽宗曾问天下谁人画驴最好,结果打听到一位名叫朱子明的画家有“驴画家”之称,遂召其进宫画驴。其实,朱子明本是很有功底的山水画家,同行们因嫉妒而诽谤他为“驴画家”。朱子明把怨恨放在了身后,苦练画驴术,终得皇帝赏识。他晚年感慨道,如果没有那些人的污蔑,他也不会获得皇帝的青睐和认可。巴赫被称为“音乐界不可超越的大师”,因才华横溢,禀赋高超受到同学的妒忌而没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巴赫曾说,“感谢我的妒忌者们,是你们将我推上了成功的舞台!”可见,面对怨恨,无论来自他人还是自己内心深处,我们都不能为这种病态的心理所控制。反之,如果能把怨恨留在身后,理智地看待问题,就不会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就能在怨恨之墙上开出理性之花。

纳尔逊▪曼德拉从监狱大门走出的那一刻深知,“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别让内心的负担成为禁锢自己的枷锁,把怨恨留在身后,一切都将是美好的。

【篇三:人生一场流星雨】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流星雨划过夜空,正如人生经历的一次洗礼,“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林徽因的爱,在八字之中,但终究只是人生的一场流星雨。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一段传奇的爱情,但却拥有无法捅破的秘密,风流才子徐志摩为佳人林徽因在碧海间,献出他的灵魂,金岳霖为林徽因一生恪守君子之道终身未娶。林徽因,一代才女绝尘而去,金岳霖凄然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一代才女与几大才子的爱恨交织……

一见钟情,白转倾心

那时的林徽因是时代的临水花人,也许1904年的她在西子湖畔第一声啼哭,便得到上天的眷顾,送予她笑面如花。1920年4月,她随父亲游历,人生的“贾宝玉”出现了——徐志摩,情窦初开的少女坠入自己编织的梦境中,林徽因的清纯甜美,让徐志摩坠入漫天情网之中,两人的情感一发不可收拾。徐志摩毕竟是风流才子,虽为人夫,但却对此毫不在意,被真爱冲昏了头脑,二人沉浸在爱的幻镜之中。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热烈的爱情让林徽因一度对于徐志摩抛弃一切的行为感动,但后来从徐志摩朋友口中得知,徐志摩出国留学期间原配张幼仪在家望夫归来,不离不弃,对此林徽因深感愧疚,正巧这时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一席话,“徐志摩不过是一个风流才子!”,让她开始怀疑这段恋情是否该继续。那一夜,她辗转反侧,彻夜未眠,她无奈感叹道:‘算了吧!也许志摩只是我人生的一场桃花雨’她告诉了徐志摩:‘也许我们并不适合,光是年龄(那年徐志摩23岁,她16岁),不管爱得多深!’。作出决定后,林徽因看似平静,内心却早已波涛汹涌!之后的日子,徐志摩明知求不得,却仍旧放不下,时常去找林徽因。

当时,林家与梁家同是书香门第,早已在两年前定下亲事,为了让徐志摩死了这条心,她去见了梁家少爷——梁思成,并接受了他的爱。但徐志摩仍旧放不下,他一直从欧洲跟到北平,追寻曾经的爱。但林徽因终究明白他们之间是不可能的,他只是自己人生中的流星雨。不久,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在别人眼中成就了一段“梁上才子,林下美人”的传奇爱情,可谁又知其中隐故。

一生恪守君子道,终究换得美人心

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不仅是三人的爱,还有一人默默爱着林徽因——金岳霖。他与林徽因的初见是经徐志摩介绍的,与梁思成一样,他的心也给予了她,但他作为徐志摩的好友恪守了一生的君子之道。随时间掠去,多年后,她对梁思成说:‘我爱上了两个男人’。其中之一便是金岳霖,梁思成对别人说:‘如果她选择金岳霖,我会祝福她。’但金岳霖却告诉林徽因:‘她是爱你的人,我不能伤害一个爱你的人。’他自动退出,却仍默默爱着林徽因,他终身未娶,林徽因也保留了对他的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世间再无林徽因

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束缚,纵使成就“梁上才子,林上美人”的传奇爱恋,也总让人觉得有些遗憾,“风流才子”徐志摩到底放不下这段求不得的爱恋,1931,他为了林徽因的一场演讲,在碧海蓝天之间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徐志摩辞世后,林徽因发表了《偶然》《悼志摩》《再悼志摩》来祭奠他们之间的那段岁月。

多少年后,林徽因的爱随风隐去,她的墓志铭讲述了她传奇的一生——“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这段才子佳人的爱恋给世人留下无尽的唏嘘,此情只因天上有,惊闻却在人间处!旖旎的时光浅唱,灿烂的四月流光,人间四月芳菲尽,世间再无林徽因……

【篇四:九尺城墙】

梁思成听到北京拆毁一座座古建筑,推翻一座座就城墙后一病不起。

他经历了抗战、内战、文革等各个时期的颠沛流离,但一直带在身边的是北京的古建筑资料。他一直将古城北京装在心里,而拆毁古城就像在打击他的心,使之流血,使之流泪。

他已和北京融为一体,哪怕在战火之下,他舍命保护的还是古建资料。只可惜他的思想没有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只能将心中的宏伟北京永远留在心中。他说将城楼改为茶点室,将大道种上蔷薇,将那远山上的古亭长廊装点一番,让人们能够登高望远,亲近自然。让人们走进宫殿,感受那古城的心跳和沧桑。吹清风,望远山,他提出的保护文物的思想被文革残酷的定义为守旧和封建。

他或许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北京真的成为了提出的那个“古城北京”,虽然一部分文物已经被破坏,但北京人的心中却还保存着古城北京的风貌,开始保护古建筑文物。

名留青史的大多是政治家、军事家,作为建筑家梁思成必然在北京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但因为建筑,而是那种保护文物和保护文化的思想,被后人一直铭记,也使历史铭记。

【篇五:有你真好】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似海中丢失了自己,让凡尘缭绕的烟火呛得没有自由的呼吸,只是幸运的,一生有你,真好……

百年多前,喜莲的她,生于莲笑的季节,也似如她的一生,清雅淡然,而不染凡尘世俗。

一场轰轰烈烈的康桥之恋,遮住了徐志摩窗前的白月光,也剥夺了她对于凡尘世俗懵懂的企幻,也许她的一生注定不能像她喜爱的白莲一样,亭亭净植,不蔓不枝。也许她还爱着徐志摩,也许她更不曾忽略过他眼底闪过的悲伤,但,她的心她对世俗的幻想不容许她去做自己最厌恶的人,即使此世不能得到他的人,起码也曾进入并拥有过他的心,倒也罢了,愿许来生,今生爱过,便好!

也许正是这一场不得果的热恋,才让她懂得珍惜,也许,梁思成从不曾得到过她的心,只是平平淡淡的世俗烟火,粗茶淡饭,可能,梁思成也知道,但,也足矣,今生得到过,便好!

尽管现实给予了太多太多的无奈,也终是给予了他们曾想过生活,只是苦了结局的惨淡,爱过那年那朵白莲的荷花们,一个粉身碎骨死无全尸,一个形单影只的守护了一生也未得垂怜,但,那又何妨?

此生爱过你,遇见你,有你,真好!

【篇六:白莲般绽放——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她,身着一袭白衣,吟咏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调子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小巷中优雅而来——在这乱世中,她就如一盏白如玉璧的莲花,静静绽放。而我,作为她生命中一个渺小如星辰的“过客”,只是轻轻一瞥,便注定了永远。

林徽因,民国著名建筑家、文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浙江的青山绿水造就了她的满腹才情,同时也馈赠给她姣好出众的面容。如此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奇女子毫无疑问地征服了包括徐志摩、梁思成在内的无数青年才俊!而面对世俗的赞美,她始终不为所动,只是礼节性地回以微笑:“天涯何处无芳草。”那样的花样年华与那拒绝的微笑形成巨大反差,却恰好说明她灵魂中静静绽放的低调品质,以及对爱情的坚守——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徐志摩注定是她生命中一个美丽的劫。面对幽默风趣、才华横溢的他,林徽因第一次有了爱情的冲动。两人的相爱也许是林徽因生命中最为耀眼美好的一环,却难以逃脱命运的魔咒,以失败收场。在我看来,两人分手原因除了封建残留对自由恋爱的抵触,更在于林徽因本身——在这乱世中,比起轰轰烈烈的爱情,林徽因作为一个女人,更青睐一份稳稳的幸福。而这份爱,徐志摩给不起!于是生性低调的她选择了同样低调的梁思成。而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梁思成用他的爱宠了林徽因一辈子。正是由于他的“滴滴雨露”,林徽因这朵莲花才从绽放走到盛放,并且更为光彩动人。

我轻拈一颗带露的星辰,裁下徐志摩笔下西边那片彩云,偷偷剪成彩练,为她做嫁衣,多么希望也能裁下她一身的病痛。我轻拈一颗带露的种子,种下鲁迅笔下童年那片百草园,偷偷点成天堂,为她做乐园,多么希望也能种下她一生的幸福。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凭栏远眺,只为那一抹熟悉的身影。我面带微笑,林徽因,是你用你的一生纯净了我为浮华所累的心灵。

你拿起笔,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边天”。你那抹柔情早已化作五月的“柳絮”,飘进梁思成的心里,与他的灵魂融为一体;你那份才情早已化作三月的雨滴,坠入土壤,与中华大地融为一体。即使你悄然逝去,犹如花瓣离开花朵,暗香也依然残留!

林徽因,一个用精致的文章温暖了芸芸众生的女子。

林徽因,一个用精致的人生传奇了民国江南的女子。

但愿你我也能做到闲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让心灵如白莲般绽放!

【篇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在书中看到这句话时,莫名觉得温暖和感动,有时候一句话胜过千万句,这句话足以温暖我的心。

【启】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作者是白落梅,她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于白落梅心里,她只是一名民国女子,纵有倾城之姿,到底柔软多情。她看似清醒明透,波澜不惊,又可知,其内心的山水,从来无人能懂。

她叫林徽因,出生于杭州,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发生过一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那一场康桥绝恋】

那一年,他二十四,她十六。他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风度,诗人的气质,令许多红颜佳丽为他倾心。而情窦初开的林徽因,面对一个如此有气度的男子,又怎能可以做到心静如水?

都说十六岁是花季,我想林徽因是幸福的,能够在花季之龄遇上像徐志摩这样的青年才俊。他满足了一个少女对浪漫爱情所有的幻想,填补了她对诗意生活的所有渴望。在伦敦这个雨雾之都,林徽因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陪她共有一帘幽梦的男子。尽管这个男子已婚,并且是两岁孩子的父亲,尽管他们未必可以不管世俗约束义无反顾地在一起。纵使现实有诸多无奈,但爱情一旦来临,又怎顾得上那么多?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风度翩翩的青年,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怀,诗意的梦想。

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时候她都不会让自己尴尬,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软弱。她也是善良的,她不想伤害一个无辜的女人,对于那个从未谋面的女人,她没有丝毫敌意,更多的是怜惜。她断然决绝的选择了离开,没有告别,就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携手一生】

林徽因初遇梁思成是在十四岁的那一年。我想梁思成应该是对林徽因一见钟情的,那时候梁思成已经十七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少年郎。在他身边肯定缺不了美丽大方的俏佳人,可是像林徽因这样清新动人的江南女孩,应当是绝无仅有了。初见时,他只觉徽因似一朵出水芙蓉,清新淡雅,飘逸绝尘。而林徽因初见梁思成这位俊朗文雅的少年又有怎样的感触?无人知晓。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林徽因初见梁思成一定没有怦然心动之感。或许有的只是一个少女见一个少年的喜悦心情,有些许腼腆,些许快乐。而梁思成这一见,就再也没能忘记林徽因,只是他们之间注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才能并肩走在一起。原本是两个一同行走的人,其间一个人在路途上探看了别的风景,而另一个人一直在原地等待。

林徽因是那个采撷风景的人,梁思成则一直立于原地相守,待林徽因停下脚步,偶然回眸,发觉那个人还在,一直在。也许是累了,也许是感动了,总之,有一种遗憾,叫错过;有一种缘分,叫重来。于是,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携手一生……

【痴爱一生】

写到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康桥绝恋,和梁思成的携手一生,总忘不了另一个男子,那个深情守护她一生的男子——金岳霖。仿佛这个男子对林徽因从来都只有付出不求任何的回报,他的执著与缄默让我想起时忍不住要落泪。就是这样一位学界泰斗,为了一个爱慕的女子,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爱得理智,爱得沉稳,也爱得深刻。他不动声色的爱像是一个奇迹,令所有的看客为之涕零。

十分佩服金岳霖,痴爱一生,他对林徽因的爱,真的做到了一生不变,在她惆怅的时候,会理性地退出,又甘心为她终身不娶,就连她死后亦守着魂魄,不敢有丝毫的辜负。对她,总是如若初见,默默付出。

都说徐志摩和梁思成深爱着林徽因,可我觉得真正深爱的是这位默默付出的人。徐志摩在康桥诀别后,就与陆小曼在一起,在他的生命中还有许多女子;那个对林徽因宠爱了一生的梁思成也在林徽因走后与他的学生林洙在一起。唯有金岳霖为了她孤独终老,这份深爱让我动容。

【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只一眼,我便不由自主地爱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上了莺歌燕舞的人间,爱上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也爱上山温水软的江南。许多人认定她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无论岁月如何转变,她永远活在人间四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活得乐观而执著,坚定又清脆,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书中是这样介绍林徽因的。确实,这就是她,一个完完全全、真真实实的她。我想她不仅是温和的,她也有理性、坚毅的一面的,能够周旋在三个男子中,也能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她是善良的,为了不伤害无辜的张幼仪,她毅然离开了;她是聪慧的,年幼时便手捧一册册线装书,读着书卷里的词句;她也是可怜的,她的童年没有快乐,只有痛苦与无奈。

【终】

这样一位倾城女子,让我明白了很多。她如白莲一般,始终安然宁静。我也应该如她一样远离世俗喧嚣,做个宁静的人。不该动不动就对别离的事红了眼眶,哑了声音;不该像世人一样追名逐利;不该整天心浮气躁的,应该安静自己的心,平静地对待一切。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和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有时候我们要懂得享受寂寞,林徽因亦是享受过寂寞。因为她内心的山水,从来无人能懂,便无人可诉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就是说我们尽管相约同行也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而此时就算有离别,我们也不能太过伤心。因为“这个雨季会在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他们能够安好便可。至于以后能否再相遇,那要看缘分。也就是说我们要平静的对待很多事情。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这也是我暑假里练书法的原因。它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我就可以在分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白落梅说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百花换颜的女子。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般清新美好。这也是我喜欢她的文字的原因。尤其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一杯茶,一本书,像蝴蝶一样活着,寂寞又情冷。她开始明白,这一生,只有此刻才真正静了下来。而我看完这本书也静了下来。思考着以后……

【篇八:利益与道德】

很多人认为利益与道德之间是不能划等的。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孔子鼓励救人后而拿了相应报酬的弟子。却批评了行善却默默无闻的弟子。

这不经让我感到很困惑。这似乎与我们理解的做法不一样。难道一代圣人孔子也会犯错吗?

我却认为利益固然重要。但也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我认为在道德之上的利益是可取的。

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渊明不愿在官场与世俗同流合污,义无反顾的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但是他却失去了官职带给他的利益。却守住了内心的纯净。虎门销烟的有功之臣林则徐。将鸦片阻挡在虎门前,最后林则徐等来的只是道光皇帝的贬蔗。但是在今天,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因为林则徐守住了内心道德的底线。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二战后期,盟军准备轰炸日本本土,梁思成说服美军保留日本古建筑物,为美军在地图上标出日本古建筑集中的地区并注明详细地址,包括京都和奈良的宫殿、城墙及寺院。因此,京都及奈良的古建筑奇迹般地毫发无损,他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观念。

反腐倡廉建设中,不少高官被拉下马。他们就是因为利益超乎了道德底线,而变得贪婪。正因为有些人将利益放在了道德之上,所以产生“三鹿奶粉”“地沟油”,各种假货更是穷出不奇。

有人说:无论什么时候,你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底线,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人他会一点一点磨消你的底线,当你没有底线的时候,你就完全被别人控制。

道德底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存在的。但是在道德底线下最求个人利益是可取的。但是一旦当你的利益凌驾于道德法律之上,那你便失去了人的道德底线。

没有底线的人很可怕。因为你已然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

古人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所以我认为追求不超出个人底线的利益是能够的。这个时候的道德底线与利益不相矛盾。但是一旦超出这条底线。利益与道德就会相互矛盾。

【篇九:洁白如莲——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四月,光艳的春天转瞬即逝。诗中清新自然,表达出了那优美的意境,纯净的内容。诗人要借此情此景写出她的爱,她一季的心情。

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出自一位才女手中,她,在那莲花盛开的六月,降临于杭州。在那古朴的深深庭院,受到了家族的熏陶,成为了一个聪明伶俐,温驯听话,知书达理,多愁善感的才女。她,就如梦中期待的那朵白莲。提起她就不由自主的想到那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梦中江南古城,绵绵细雨,一位女子撑着油纸伞,漫步在青石铺就的长巷,静听着雨点滴落的声音。

“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她的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和徐志摩在康桥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但后来面对梦一般的徐志摩和现实的梁思成,我本以为她会选择前者,去追求梦中一切美好的想象,过诗情画意的生活。可她终究理智的选择了后者,选择了现实的安稳,选择了真实的烟火幸福,与众生尝饮着人间烟火。

但,无论经历多少风霜,她依旧是洁净无尘的白莲,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在时间匆匆走了一回,走向另一个世界。她就是林徽因。

恍惚间,望见一个女子撑着一柄油纸伞,漫步在江南古巷中,就要消失在视线中,缓缓转身,隐隐约约看见她笑望春雨,仿佛听到她清脆的声音: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篇十: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书,或讲述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抑或是代表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我心中的那本书,便是这本。阅着这本书,就似嗅着夏初荷花开时的味道,清丽脱俗;书中文字,优美似荷塘中泛起的涟漪,在我心中圈圈扩散。书中的那位女子——林徽因,就是那朵梦中初夏的白莲。

林徽因,生于杭州,是民国才女兼四大美女之一。她性情温和,清净,永如她身着的那一身素色衣裳般素净。林徽因没有张爱玲的锐利,没有陆小曼的洒脱,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没有什么犀利的言辞,没有任何的不满牢骚,所以从不会伤害他人,自己也因这份安静不曾被他人所伤。多少女子也曾拥有这份令人心动的平静,却在久浸凡尘后变成胭脂俗粉。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远离车马喧嚣呢?真正的平静,是在自己的心中修篱种菊——林徽因便作到了。

就因她的才华,她的性情,她的美,三位男子无法抗拒地驻足在了这朵白莲盛开的池塘边。徐志摩为她写诗,为她徜徉在康桥,等待着那段逝去的康桥之恋;金岳霖等了一世,盼了一生,也终生不娶,最终依旧只能遥远的望着。谁让他迷上的是这样一位淡然却又决然的女子呢?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向他许下诺言:用自己的一辈子去回答是否爱他。她选择梁思成后便再也没有起过动荡,她与梁思成白头偕老,走过千山万水。

有时候,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才会刻骨。林徽因的这份淡然,或许才真正能历久弥香。

这位女子或已化身为雁,寻觅她的江南水巢。但她的容颜,永不老去地活在了人间四月天。她飞过的地方,有一朵一朵的花开;她呢喃的梁间,有她弥留的余温。有人说,林徽因是温柔的;有人说,林徽因是高洁的。我说,林徽因是清醒的。她活的清醒,爱的清醒,从不迷失于人生道路中的泥潭。她是我心中的那本书,那杯淡茶,那朵永不凋谢的白莲。

热门推荐
1我们班的新老师
2人生难得几回搏
3手可摘星辰
4读《老人与海》有感
5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6逆风奔跑作文
7我的校园
8书架上的故事
9生活中的启示
10秋天的乡村作文
11鲸的自述
12行走在校园中
13真情无处不在——读《那个黑色的下午》有感
14只言片语
15我的妈妈
16围绕中心意思写作文变
17新发现
18妈妈我想对您说
19与书同行
20一花一世界
21未来的房屋
22军训日记
23第一次包饺子
24走进婺剧文化
25触及那颗明星
26我的妈妈
27不变的是那份痴迷
28一封家书表孝心
29爱从未远离
30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