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悲观主义者的作文

【篇一:灰姑娘水晶鞋】

留白

一卷长画,渲墨七分,留白三分。因此作文之美,不浮于黑白之间,而深嵌意境之中。

的确,若是水晶鞋真被灰姑娘穿上,她定是不能展现那美丽的姿容。但又何必如此计较呢?童话故事不是因为这么一双中看不中用的水晶鞋而美好,而是灰姑娘追求美好的信念而使其成为佳话。就算那是烂鞋,灰姑娘着一身褴褛,王子为她穿上鞋时那一切都美了。

我们往往在表象上计较,想将画布上每一处空白都用最适的颜料涂满,但即使是改了一笔,那深蕴画中的意蕴,便被无情地毁了。那何尝不是一份巨大的损失?

但被破坏的画早已不计其数了,自人们抛却神灵起,便将许多画布染的一团糟,他们不在坚信酒神与日神的信奉,不在亲见战神的风采。的确,不存在什么神,但孕育在神话之中的从不是所得的神明,而是那卓越而出众的风采,那令人灵动的精神气质,这才是这一幅画的全部意义所在。

于是留白甚至是必要的,因为人类不可能尽知,不可能将想象中的景象全都合乎事理,于是留白将不可知的掩去,如此一来,反倒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这些作品。因为表象,不可尽知,只有体会它的深意。

童话也是一样,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参悟轻重的冥冥。但没必要尽知,否则便使他失去了美感。就像珍珠一般,若是沙滩之上尽是珍珠,那并不美好,但在万千沙砾中,轻埋那么几颗,便是如此美丽。

况且并不是所有的知晓都是珍珠,心理学家们亲见如此多的英雄与伟人的一生,但同时也明白,卓越的人们总被上天书写了悲剧的结局,于是哀之惋惜,甚至希望毁灭自己,那是可悲的,生命本是一场悲剧,一无所有的来,得到又被夺取,尽知这一切便使人堕落,而有时欺骗自己必不可少,留一抹白,才不必沦为悲观主义者。

为生命的留白,或许才让人生之画有了深意。

【篇二:我和书的故事】

书和我已经认识很多年了。从幼儿园起,我就在妈妈的帮助下看起了画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书也在不停地变换,如今,相伴我三年的画报已被“请”出了我的书柜,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高大上的书籍,如《小桔灯》《雾都孤儿》等,都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我酷爱读伤感、心灵鸡汤类的书,用我自己的话讲,我完完全全是个“悲观主义者”。伤心时,我最好的释放方式是写作或阅读,因为我觉得,在作文里敞开心扉,在阅读中获得快乐,都是可以实现的。写着写着你就忘记了之前的悲伤;读着读着,你也就忘记了先前的矛盾。

在伤心时阅读,我从不会去看那些笑话类的书,而是与别人相反的去看伤感、心灵鸡汤类的书,或许有人会有些不解:“都那样伤心了,为何还要看这些书让自己的泪更多呢?”其实所谓的“伤感、心灵鸡汤”并不是有意让你流泪的,其中还包含了很多深意。翻开“心灵鸡汤”,阅读作者振奋人心的文字,领悟许多人生中的道理,这时,你听——小河流水,百鸟争鸣。翻开“伤感小说”,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为主人公不幸的遭遇抹眼泪,这时,你看——天空碧蓝,百花争艳,一切都在继续,也不会因为一块“绊脚石”而停住了时光的脚步,这时,你会感到,“人间值得”。

此外,除了它们,我还偏爱一些文学类的书,我特别喜欢冰心、李秋沅这些作家,特别是李秋沅,她的作品恰恰是我最喜欢的类型,她写的《锦瑟》我已看了多遍,至今想起这个故事我还是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有时候,遇到写得特别好的句子或文章时,我都会把它做个记号,并再多读几遍,时隔久了,便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许多。

到现在,书已经陪伴我了十年,其间,有许许多多书从我的书柜消失,又有许许多多书出现在我的书柜里。我虽然怀念这些换书的过程以及旧书,但也为自己突然间的“长大”感到自豪。

【篇三:还是安徒生好】

小时候,总是爱看格林童话。因为格林造梦,他的故事是那么圆满、幸福,激励人们想像、追寻。

《青蛙王子》中,得到帮助的小公主无奈地遵守着她的承诺,接受了那只丑陋的青蛙作为伴侣。但,就在她伤心时,“它落下来,他不是一只青蛙,他是一位王子,生着一双和善、美丽的眼睛……他是公主亲爱的伙伴和丈夫。”公主因为诚信得到了爱情,忠实的亨利也因忠实而解开铁箍,多么皆大欢喜的结局!

还有《白雪公主》中,公主因为纯洁美丽而获救,小矮人因为坚信美丽而不灭,王子因为执着追求而幸福……一切美好的信念都被承认,被证实,世界回归本真,梦想遍地开花。可是随着逐渐的成长,我却爱上了安徒生,因为在他的笔下,童话有着一种更纯净诗意的美。

我还记得在《海的女儿》中,那条人鱼在祖母启蒙下向往爱情,遇到王子后萌生爱情。与女巫交易后失去了美妙的嗓音和尾巴,忍着痛苦来到人间追逐爱情,以及最后,心甘情愿沦为阳光下面的一滩泡沫——为爱情牺牲。这是一种悲哀的结局,但正如尼采所说,“悲剧恰好证明,人们不是悲观主义者。”安徒生这种悲剧的塑造,更体现了人鱼对爱追求的执着,纯净简单而又执着的内心,它浪漫,它精致,它优雅,它美丽!

我不会忘记,有那么一只饱受讥笑与嘲讽的丑小鸭,有那么一位在刺骨寒风中向往火炉、烤鸭、奶奶,却被冻死在平安夜的小姑娘,安徒生的童话终不像格林童话,他在每一个美丽梦幻的背后告诉我们:欢乐都要付出代价,美好始终存着遗憾,他以一种残缺的,抱憾的悲剧眼光,看待梦幻与现实的关系。

顾城在《给安徒生》中写道:“金色的流沙,湮没了你的童话,连同我——无知的眼泪与微笑。”是的,如果说格林童话是林中一层浅浅的白雪,温和地掩饰着疮痍的地面,善意地滋润新生的苗儿。那么,安徒生童话则是大雪过后的一个晴天,冷冷掀起世界的面纱。描绘着雪层下的生生死死,以童话剖析世界的真实,以悲剧震撼人们的心灵,让人惊醒!始终有人喜欢格林,因为生活需要梦幻,幼稚的梦总比无梦好。但我觉得,还是安徒生好,因为人总要面对现实,摒弃梦幻中的华美霓裳,去织补现实的褴褛衣裳。

还是安徒生好,我愿作一个寻找他足迹的人,望着他在田野中孤独的背影,静静地倾听他那深沉的吟唱。

【篇四:追梦路上】

曾经驻足在操场边上,痴迷地看着篮球在那群玩伴手里跳跃飞舞,活力四射,我却不能走近;曾经在月朗星稀的晚上,听着室友鼾甜的梦语,伴着他们幸福的睡相,我辗转反侧,难以入梦。

我的梦在哪里?我很迷惘。

父母寄予我太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儿子出类拔萃、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卓然不群。我也曾有这样的心志,刻苦学习、心无旁骛;修炼品行,处处用心。可是当我有一天突然发现,我的微小失误连父母都不宽容,我的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苦闷的对象时,生活的色彩便在我面前一点一点地消失了。每天一样的饭菜,每天一样的课堂,每天走同一条路,每天都是灰色的心情。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样平淡无味,我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是个孤独的行者!

考试以后,别的同学都如释重负,狂奔到球场释放青春的活力,我却一人独坐在教室,望着窗外秋意渐浓的景色,不禁悲从中来。成绩怎样不愿去想,只感到满心里都是惆怅、落寞、凄凉。毫无斗志、百无聊赖,只好选择去图书馆寻寻觅觅……一本一本,包容着智慧与思想,知识与真理的巨着呈现在眼前。我漫无目的,一册一册地翻阅着,终于一则故事牵住了我的目光:有一次一名新闻记者问大文豪萧伯纳:“萧伯纳先生,请问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区别何在?”回答是富有启发性的:“这很简单,假如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兴地大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反之,如果对着这个瓶子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观主义者。”故事看完了,我思绪翻腾,我不就是那个悲观的人吗?

办完借阅手续,带着那本书走出图书馆,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仿佛身旁伴着无数智者。我微笑着与迎面而过的认识和不认识的老师或同学招呼致意,走到操场的一角,在一块草地上坐下来。夕阳将余晖慷慨地抛洒在整个校园,在这绯红的天幕下,眼前是一幕又一幕朝气蓬勃的画面。

许多的烦闷在那个傍晚烟消云散,我理解了父母对我的期盼,也明白了我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不是矛盾冲突的,斗志又重新在心里点燃。我不是个孤独者,我是个追梦人,在追梦的路上,我重新把乐观装进行囊,将晚霞织成信心披在肩上。

【篇五:鲁迅也如诗】

《故乡》中的时过境迁,《孔乙己》中可悲可叹的酸秀才,《阿Q正传》中的世态炎凉,它们都出自一人笔下,他就是鲁迅。初次阅读他眼中的封建社会,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我只觉得这位作者悲天悯人,是个无聊的悲观主义者。然而,我渐渐发现,鲁迅也如诗。

回忆起小学课本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想起他在回答“鼻子为什么是扁的?”时,意味深长的说:“我处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什么都看不见,四处碰壁,就把鼻子碰扁了。”他的正直为他惹来许多迫害,他却依然保留着不屈不挠,正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被人们称作“民族魂”。他是一首正义的诗。

上了初中,我又读到阿累的《一面》,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隶书般的一字浓眉,两端犹如蚕头雁尾。他与阿累的见面让人难忘,作为文学大家,亲自降低身份与阿累见面,对年轻人寄予厚望,丝毫不摆大师的架子。他是一首平易近人的诗。

到绍兴旅游,参观鲁迅故居,烟波浩渺的水乡蕴藏着他幼年美好的回忆。碧绿的菜哇,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古板又和蔼的寿镜吾先生,也一定令鲁迅受益终生,创作喜爱《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回忆童年。他是一首充满回忆的诗。

时代在变化,留在故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情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萧红传》中的鲁迅已步入暮年,频频遭到日本人的迫害,幼时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尽管如此,对于刚见面的二萧他还是倾囊相助,无论文学上的指点,还是替他们付回程电车钱。这样的鲁迅是一首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诗。

现在,我对鲁迅只有深深的敬意,鲁迅也如诗,一首蕴含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诗。

【篇六:悲喜之极】

悲之极,有"哀莫大于心死";喜之极,有喜极而泣,甚至喜极而疯。纯粹的悲观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组成这两极,并在中央,留出一段苦乐相融的空隙。

悲观之极,即如塞内加所言:“君不见,所有人生都催人泣下。”即如萧伯纳所言,是否得到心爱的事物,人生都是悲剧。这似乎是一种心理上的偏执,将所有情绪引向同一个终点——焦虑。正如相声《脱靴子》中的老人,在深夜听到房客扔下一只靴子后,坚信还会有一只靴子掉下来。于是苦等一夜而无眠。这便是:苦于追求一事物,不得;追得更急,仍不得……心态却越发焦虑,直至无法达成目的后,心如死灰。这样的思维定势让人过度放大“我没有快乐”,却永远忽略了“我可以无视悲伤”。于是当内心出现悲观的反复暗示时,萧伯纳口中“是否得到”的事实,只不过是悲观的借口而已。

而极端乐观者则恰与之相反。过度的快乐往往会让人忘记理性的重要性。如李白参李璘军后,只沉浸在可以为国效力,名垂青史的喜悦之中,甚至在没有没有仔细剖析军队形势优劣的情况下就大唱赞歌,一篇篇激情澎湃的诗文显出诗人无比的乐观,却不幸为他此后入狱埋了伏笔。诚然,他“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值得赞誉,可尘世中的普通人面对的却多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问题。如何“来”,凭什么“来”?仅凭一腔喜悦还够吗?这是极端乐观主义者需要思量的。而今更有甚者,对事前期不加准备,临事则转发“锦鲤”以博好运?网络乐观层出不穷时,“极端的乐观”更像是一种自我欺骗。

于是遇事时智者更趋向于悲喜两极之间的“宽裕地段”寻找合宜的处世态度。或许是该以“防御性悲观”分析问题,同时以“理性式乐观”解决问题。“防御性”即指依靠悲观来增加自身的理性。如在中美贸易问题中,“悲观主义者”更易认清自己的劣势,从而增强在贸易战中的防御和对自身的理性分析,所以“过分自信”的爱国人士需要一盆“悲观”的冷水,将其领回现实。可亦不能让悲观成了主导,“快乐的态度”依旧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若不相信前途光明而一味沉沦,自怨自艾,问题便永远成了问题。

对此,周国平之言仿佛就是一个极好之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得到了偶尔也担心失去,不得也念着追寻,只是不牵肠挂肚,也不“汲汲”。追求创造也好,品味体验也罢,在思考如何合理获得的同时,我会相信光明。

快乐而非狂喜,愁绪中无“戚戚”,于是避开“喜乐之极”。

又会不会记起,范仲淹笔下的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庄周所言,虚无恬淡之天德?

"至人无己"者,是也。

热门推荐
1:暑假游记
2什么也是一种养料
3教师节作文
4第一次做家务作文
5我最爱的水果作文
6游记的作文
7做一件家务事作文
8变化的作文
9军训的一天日记
10暑假趣事作文
11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
12青岛游记作文
13展望新学期作文
14失败是成功之母议论文
15缤纷暑假作文
16中考之后作文
17人能百忍自无忧作文
18高中议论文
19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20初一军训日记
21第一次做家务作文
22军训日记
23迎接新学期的作文
24再见
25暑假作文
26秋天写景作文
27劳动节的作文
28我的拿手好戏作文
29有趣的寒假作文
30珍爱生命防溺水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