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杨师傅的作文

【篇一:陶泥之旅】

出发喽!出发喽!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踏着轻盈的步子和迫不及待的心情走上了大巴车。

没过多久就到了东坞山,我来到了陶泥馆,“哇!好多陶瓷瓦罐啊!”伙伴们异口同声的说道。空气里还飘着一股艺术的味道。

接着由陶艺馆的杨师傅示范讲解了制作陶泥作品的全过程。待我们做了,我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的顺利完成了各自的美作;我在想,我到底要做什么呢?有了,就做葫芦吧!好紧张啊!终于轮到我了,我提心吊胆的坐到了椅子上启动了开关,只见转盘迅速的转动了起来。我先按杨师傅教的方法,把手浸湿,然后手轻轻地有力度地扶着陶泥,制作起葫芦的底部。要开始拉长陶泥了,可是不知怎么的,只要我一拉,陶泥就断开,它好像很不听我的使唤,怎么都完成不了这个动作,最后只有请教杨师傅帮忙了,只见他三下两下的就完成了。接着换我开始做葫芦的上半个圆,我再次用双手轻轻地抱着它转啊转啊!直到它变得光滑圆润为止。我的葫芦美作也完成了,杨师傅说:“还真有那么点样!”听杨师傅的赞美,心里自然美滋滋的了!做陶泥真有意思。不仅知道陶艺是一门艺术,也让我在这次活动中亲身体验了一把!还认识了好多伙伴,在这次的活动中,收获多多!

【篇二:小巷】

小区门外有一条长不足50米的临时便道,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郑重地把它称之为巷子。巷子虽短,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胖嫂锅盔

巷子里最出名的要属“胖嫂锅盔”。“胖嫂”顾名思义,老板娘是个胖胖的中年大妈,每天戴顶白色布帽,整天乐呵呵的,似乎没有一丝烦恼。熟悉她的人已经忽略了她的名与姓,直呼体型“胖嫂”。久而久之,胖嫂默认了这个名字,又做了一个简单的白色灯箱,上面鲜艳的红字“胖嫂锅盔”无不提示着这家店的特殊与特色。两三年前《华商报》记者采访过这一瘦一胖的老板和老板娘,并在报纸副刊刊登了这家小店的图片,不知是小店货真价实的锅盔质量,还是报纸成就了这家店的声名,慕名而来购买锅盔的食客络绎不绝,他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说起这有名的锅盔店格局实在不敢恭维,它实际是一个斜坡似的步行楼梯间,面积不足5平米。小店里紧凑地放置了一大一小两块案板,一台压面机,一台和面机,四个蜂窝煤炉,仅此而已。门外放着一块形状还算整齐的大石头,这便是胖嫂和老板休息、吃饭的桌椅。每天早晨6:50离开家去上学经过锅盔店时,已经烙好的一大摞锅盔已腾腾地冒着热气,等待着前来购买的食客。下午放学回家时排队购买锅盔的现象更是多见,晚一点你可能会被告知“明天早点来买”。锅盔根据加不加调料分两种——白锅盔和“油旋儿”。白锅盔趁热吃时,能吃出麦香的味道,“油旋儿”表皮的葱花和芝麻在油的烘烤中外焦里嫩,味道独特。我独爱这白锅盔!顾客多时,只见胖嫂左手扶锅盔,右手扬起菜刀,“铛、铛、铛”几声,圆圆的锅盔便平均分成六份,套袋,收钱,找钱,用时不过一分钟,你便可以带着热气腾腾的锅盔欣然离开了。

时间久了,我和胖嫂也熟悉了,称她为大妈。和她闲聊时知道了大妈原本蓝田农村人,她的儿子和女儿都在西安上大学,靠种地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上学费用。于是大妈和伯伯便支起锅盔摊卖起了锅盔,后来积攒下一些积蓄便租下了这小小的空间。锅盔店已在这里扎根十多年,他们就是靠这小小的不起眼的锅盔供两个孩子读书,听说前两年他们还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这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便民修补

巷子口墙上挂着一个薄木板,木板上用毛笔郑重地写着“便民修补”四个黑字,稍有风,牌子便在风中飞舞,碰上墙后当当作响。木牌子下常年停着一辆三轮车,三轮车把手上挂着数条自行车内外胎和几把长把伞,车厢里放着铁质或铝制的锅,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稀奇玩意儿。

老板是一个背驼到近乎90度,眼睛眯成一条缝,穿着极其简朴的瘦小男人——杨师傅。只见他每天叮叮咣咣,用钉锤敲敲砸砸,谁家几乎要报废的锅便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不留痕迹。在自行车不太盛行的现在,偶尔会有人推着自行车前来补胎、换胎。只见杨师傅麻利的扒掉外胎与内胎,端来一盆水,给车胎充满气后放在水里转着检查哪里漏气。找准位置后用锉子将漏气的地方搓毛,然后迅速抹上502快干胶粘合,几分钟后车胎便修好了。顾客临走前,杨师傅还会免费检查车闸是否灵活、胎压是否充足、座椅螺丝是否拧紧等,完全放心后才会挥手告别。杨师傅细心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技艺赢得顾客的称赞,久而久之,“便民修补”的名声也便传了出去,听说方圆几里的自行车主都会找杨师傅来修车。

两三年前,妈妈为了练毛笔字从书院门专门买了一个漂亮的陶瓷笔洗,回来没几天便被我不小心碰成了三块。爸爸说杨师傅也许能把它修好,我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摊前,没想到杨师傅一口答应。我心想“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么不起眼的杨师傅还有这本事?只见他停下手中的活真的拿出了“金刚钻”,在瓷片棱边小心翼翼地钻了十几个孔,然后从他的百宝箱里翻出一些小铜条,把铜条穿入对应的两个孔里,然后拿起小榔头叮叮当当细密地敲了老半天,这个过程叫作焗。不过半小时,笔洗被焗好了,他拿水壶给里面倒了一些水,竟然滴水不漏。真是绝了!

“红马甲”

每天早上6:00中巷子中最忙碌的便是“红马甲”的身影。这群“红马甲”是《西安晚报》发行站的投递员们。他们每天一大早便骑上小红车、穿上红马甲来到巷子,蹲在地上数着报纸的份数,一沓沓、一摞摞,一份都不能有误。有时还需要将广告彩页一张张夹到报纸中间,再重新整理。经常会看到他们蹲累了起身活动腰腿的动作,是那样僵硬,又是那样的舒服。整理完毕,便一窝蜂似的骑车散去,无踪无影。下午4:00左右他们又一次聚在一起,这次送的将是牛奶或酸奶。再一次清点个数,装箱,确保奶瓶的安全后奔向千家万户。这是一群热情似火却又细致耐心的“红马甲”,为千家万户带去了健康与欢乐。

……

百味凉菜、居家粮油店、中老年养生馆、涟漪水世界……

生活百态,市井幸福,居小巷,即如此!

【篇三:平凡人的舞台】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诗中写到:“天生我才必有用”。锣鼓喧天、大幕低垂,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舞台。三步流星、胯下连环,那是篮球魔术师迈克尔乔丹的舞台。伟大的人物都自己的闪光点,有自己的舞台。其实,即便是一个平凡人,也会有闪光点,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小区的修理工杨师傅是一个平凡人。他平时话不多,见到大家总是笑眯眯的,衣服很旧,但是很整洁。其貌不扬,我对他也没啥特别感觉。直到有天晚上我家突然没电了,爸爸搞了半天也没搞定,后来打了杨师傅电话。前面还担心太晚了,杨师傅不会过来了或者要很长时间才能来。没曾想,打好电话没多久他就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工具包,头上戴了一个聚光灯,进屋后打开灯,黑暗中刹那有了一束光亮,他从工具包中拿出一支电笔,观察了一下电闸就开始了工作。他拿着电笔东测测西测测,我刚想他能行吗?就听到杨师傅说:“保险丝烧掉了”,他从工具包中摸索了一会,拿出一根保险丝和一把螺丝钳,三下五除二就帮我们换好保险丝,房间里顿时恢复了光明。从此我对杨师傅刮目相看,他是个平凡人,但他通过自己的工作舞台,是给我们带来光明的使者。

楼下馄饨店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妻,老板一直忙着包馄饨,老板娘忙着下馄饨,买单,这是两个忙忙碌碌的平凡人。他们经营着这家馄饨店,店面很小,贴墙只有一排5个人的座位。每次经过,一眼就能从头到尾看穿店里情况。我平时嫌这店面太小,太挤,以前从来不去吃。

直到一次放假,爸妈不在家,中饭只能自己解决。我也不知咋的就来到楼下馄饨店吃馄饨。一进店,就看见老板把碗里事先拌好的馅,用个小勺舀到面皮里,两手灵活地把面皮这里捏捏那里捏捏,不一会一个馄饨就包好了,接着又开始包下个;当馄饨盛到我面前时,我原本想凑合着吃一顿的,没想到第一口下去,葱丝鲜绿、肉香四溢。风卷残云般,一碗馄饨就这样被我全部干掉了。于是饿哦开始注意起这家似乎很平凡的馄饨店。有时候,远远下地铁,看到老板、老板娘一袭白服忙碌,慕名赶来的食客的队伍早已经排到了街角。那一刻,我不禁对这对平凡的老板夫妻肃然起敬。他们也是平凡人,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舞台,成为我们带来美味的使者。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平凡人,我们的世界正是由这么一群平凡人组成的,他们都有闪光点,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正是由于他们在自己舞台上的辛勤劳作,才使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

【篇四:东坞山之行】

说到东坞山,大家都很熟悉吧,那里最有名的就是豆腐皮。可我们这次去东坞山却另有目的—那就是学做陶艺哟!

一大早,我们便坐着大巴车,随着凉爽的风来到了东坞山。盛老师先把我们这些队员们分成了9组,随后我们便跟着“组长”走到了制作陶艺的基地。我看到杭州茂华工贸有限公司的杨师傅正站在那儿等着我们呢。之后,杨师傅就给我们介绍和示范了制作陶艺的过程,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些“徒弟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我看到哥哥、姐姐们经过杨师傅的指点,不一会儿就把他们的作品呈现了出来。有的瘦瘦的,长长的,像个苗条的小姑娘;有的胖胖的,矮矮的,像个大胖子;有的上面小下面大,像个宝葫芦,真是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啊!

轮到我上场了,“我要做个独一无二的!”我自言自语道。杨师傅帮我调整了转盘,我激动不已的坐上了凳子,学着杨师傅的样子做了起来:两只手我先沾了一点水,再四个手指夹紧,两个大拇指独个的轻轻放在陶泥上,试图把陶泥拉长,拉高;接着,我再用两个大指按在陶泥的中间,就这样瓶口就慢慢地突显出来。可是,边缘变得越来越粗的,一点儿也不好看,我真想放弃算了。这时,杨师傅走过来,和颜悦色的对我说:“慢慢来,不要急,食指和大拇指应该放在边缘的地方。”我照着杨师傅的说法又鼓起勇气做了起来,果然,边缘越来越细,渐渐的整个瓶子也变得漂亮起来。最后,我将整个瓶子修整了一下,小心翼翼的把它取了下来,终于完成了我的作品,而我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了下来。

“嗯,不错不错!”杨师傅对着我说。我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眨眼的功夫,此次的东坞山之行就要接近尾声了,大家依依不舍地坐上了大巴车。不过,我还是很开心的,通过制作陶艺的过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每一件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轻意放弃!

【篇五:品艺术人生】

干净的玻璃窗上,映衬着大巴上的学生,或嬉笑打闹,或独自思考。欣喜若狂的我,按捺不住时间的漫长,望向窗外,看远处的山,远处的水,远处的房屋和人,一切都在移动,在视线里变得愈来愈小。

近了,更近了……

熬过了这近一小时,打破车上沉闷的气氛,终于下了车,呼吸到了新鲜空气。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组队,便各自踏上征程。我跟着伙伴们走进一个不大的屋子,眼前的一切都仿佛充满魔力,马上吸引住我们的眼球。各式各样的机器,模板,陶泥……。哦,还不忘两个身穿素衣,满面笑容,看似年过半百,脸上也有了皱纹的慈祥老爷爷。一个是周老师,一个是杨师傅。他们不仅平易近人,还技艺超群,有得一手好本事,正因如此,印象颇深,花费的笔墨自然也需多些。这不,一进屋,他们马上带我们参观。

先是看到个大机器,初见它,我可有些纳闷:这么笨重的东西,能有多大作用?听周老师这样细细道来,才知道,原来叫练泥机。先用细线切割出成块的白泥,再用那机器炼成长条状的。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还和杨师傅一起演示了一次,真的如他所说,我们都簇拥在周老师身旁,惊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我便在忙碌之余飞快地记录。

下面才是最激动人心的环节,那就是自己制作陶瓷。不过,杨师傅要先教我们制作工序。开启一个圆盘机器,杨师傅拿来一块现成的白泥,看准时机,用力拍打,让它落在了圆盘上。我们个个屏息凝视着他,见他快速把手打湿,扶住机器,娴熟地整理,打型,三下五除二,不出几分钟,便做出一个精致小巧的小葫芦。要练成这样,得需要多少天的辛苦努力和付出才能完成呀!我心里暗暗佩服杨师傅,太厉害了。接着是自己制作,大家都几番推让最后还是都欣欣然开始尝试。样式很多,做水杯的,碗盆的,花瓶的,都有。轮到我时,已过去一个小时。其实,我早已蠢蠢欲动,杨师傅刚好来帮我打型。开始了,我心里想着:一定要做个杨师傅那样好的!坐下来,看圆盘急速旋转,令我眼花缭乱。我的手用力按压,装模作样地把调整口子大小。可泥此刻变得不受控制,仍然飞速转动,我使尽浑身解数,才暂时把它镇压。时间本流逝飞快,在我看来,却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我最终抵不过陶泥,败下阵来,做了个“四不像”,上大下小,连能否立住都是个问题白欢喜一场,但我还是十分愉悦。因为整个上午,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制作陶瓷需要设计,制作,烘干,上釉。因此,我们陆续体验了设计陶瓷外形和上釉。听老师说,制作远远不止这么几道工序,而是有足足三十多!三十多,第一次体会到,一个精美艺术品的背后,付出的是多么大的艰辛!

直到将要离开,我还是不能平静……

热门推荐
1入学
2秋天的校园
3最好的奖赏
4快乐的我
5第一次画素描
6说“莲”
7醉人的秋天
8我身边的人
9灯火阑珊处
10妈妈爱吃鱼头
11山楂红了
12以爱为话题的作文
13童年傻事
14我终于回来了
15第一次独立睡觉
16共享
17软枣猕猴桃自述
18军中也有爱
19一封家书表孝心
20呼伦贝尔大草原游记
21雪花
22我和海的女儿过一天
23感悟故乡之秋
24身边处处是感动
25推荐一个好地方
26爱要大声说出来
27谢谢您,妈妈
28我的家乡
29开在心田上的花
30一次有趣的实验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