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林语堂的作文

【篇一:给阅读留些空隙】

“随身听、电子书、掌上阅读……”这些流行元素如狂兽般张牙舞爪肆虐了我们这个世界。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满了种种诱惑,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即使偶尔捧起书本,也很难身心投入地进入文字里的世界,似乎总被外界的纷扰搅得心烦意乱。

在现世的忙忙碌碌中,如何容得下一盏青灯、一册黄卷?一目十行成了人们心中读书的最高境界,那么谁还愿意去细细品味文字本身的韵味和它背后的故事呢?探究书本的深层意义成了不现实的梦想。深度阅读的美妙于是搁浅在快速地翻页间,消隐在鼠标上键盘里。功利十足的时代,铜臭味道恣意蔓延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书香已悄然飘淡。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读书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之高。林语堂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林语堂的读书妙语对我们仿佛醍醐灌顶,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为何不能利用从指间悄然划过的时间来给阅读留些空隙呢?

老师不经意的口头问卷调查让我们都汗颜,且不追问读书的质量,先看看有多少中学生能认真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多少同学去背诵过《弟子规》、《三字经》,又有多少同学深入了解过老庄、孔孟,更不用提四书五经了。由此可以推见,我们的阅读量之少,阅读范围之窄。是什么让我们总认为读书无用,忽视传统文化的营养价值?

让我们去读名著吧,去读那些经过时间浪淘沙而脱颖出的精华之作。让名著成为我们阅读中永远的时尚,它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是打不败他”。还清晰地记得海上老人桑地亚哥的每一个动作,他一次次和鲨鱼的搏斗都紧紧地牵动着我的心弦,惊心动魄之后,我们曾被硬汉精神深深感染,它让我们更加努力,更加坚定。还时时感伤于林冲的遭遇,他一次次被逼、一次次忍耐,忍无可忍踏碎乱雪,奔向梁山。长枪酒壶抵不过阴谋陷害,低头沉思感怀于官逼民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不忘荆轲义无反顾的身影,“昔时人已去”,英魂归人间。阅读这些有生命力的文字,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滋养、灵魂得到洗礼。

读书就是要品,品文,品人,品思想,品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韵味悠长。经过几千年演变的汉字,都是一个个懂魔法的精灵,一字见精神。鲁迅诗云“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那满怀的痛和满腔的愤都凝聚在“忍”字上了。品文,品人,识世知情,这是阅读不可言说的妙处。品冰心,品三毛,品每一位感情细腻的作者笔尖流淌的文字,就像品一杯香茗,其中的惬意和舒适只有读书人能体会。

陶渊明言“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同窗却说“书海游以成趣,书山险而常攀”。阅读好的书籍会成为构建人生大厦的基石,渲染我们人生画板的底色,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灵魂。

在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物质已经能够让人得到极大的满足,更容易让人跟风追俗。而读书恰可以让人脱俗,诗意的栖居在现实社会中活得很有境界,更有美感。因为读书可以怡情养性、修养身心。让我们为阅读留一些空隙,给心灵留一方净土。

【篇二:人生的乐趣读后感】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这是李笠翁在对柳树作了认真细致而充满人情味的研究之后所作出的论述。林语堂之所以引入这段以及后面李笠翁关于妇女服饰和睡眠的论述,是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的乐趣。林语堂认为人生的真正乐趣不是金钱、名誉、肮脏的政治、卑鄙的商业,是抛开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歇下自己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只有这时才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性情,所以林语堂认为玩耍时的中国人要比干正经事情时的中国人可爱得多。

人生的乐趣是什么?不同的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吧。

我也时常自问我的乐趣是什么呢?是手游、综艺吗?不是,它们只能带给我短暂的快乐,结束后只留下空虚。只有在阅读时,才能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正如杨绛先生的父亲曾问过杨绛,如果一星期不让她看书会怎样,杨绛回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读书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实起来。“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要有高雅的气质、智慧的心灵。如果不坚持阅读,以阅读这种方式来修身养性,提高学识,高雅就会走向低俗,智慧之花就会枯萎。一旦形成阅读的习惯,阅读就成了一种好的享受。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任由灵魂自在遨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与名著相伴的日子,一点点真情感悟,一处处灵犀相通都会让你发出会心的微笑。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生命的内涵在不断扩大,精神也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你的人生宽度,你的人生终点可能从此逐渐改变。

做自己喜欢的事,寻找一份能带给你真正乐趣的事情吧。有人说过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去聆听、去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呢?雪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还能留得清白在人间。人的生命本就是一个奇迹。在我们漫漫人生之路上,没有什么会比全心全意、百分百投入更动人的事情了。无论是谁,只要在你的内心带领下,找到这样一件事情并且始终如一做下去,生命之花都会因此而炫烂多彩。我想,这就是人生的乐趣吧。

【篇三:让我难忘的那本书】

书,从造纸术发明之前的“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直至21世纪精美的印刷体,它一直被认作知识的载体与输送智慧的通道。它被人们所喜爱,所传颂。几千年前孔夫子的语录直至现在依然流芳,甚至连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有时还能来上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最喜爱的书籍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从最开始看的青少年版,直至后来厚厚一大本稍带文言色彩的白话文本,内容愈读愈难懂。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蒋勋说红楼梦》。

好书不厌百回读,它让我感触倍发,久久难以忘怀。

林语堂先生曾经阅读过《红楼梦》,他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蒋勋就说,在《红楼梦》中,没有最喜欢与最不喜欢。

探春虽然是赵姨娘的女儿,却不似她那样善妒和刻薄尖酸,她反而聪明大气,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不同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在王熙凤卧病期间,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林语堂先生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而探春正是他所尊崇生命典范。

而妙玉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不得不在贾家寺庙为尼。她孤傲,看不起世俗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却唯独钟爱宝玉,亲自给他挑选最好看的梅花,但她的爱是不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也就变成了怕受伤的保护。

就像最柔软的蛤蜊,需要最坚硬的壳来防卫。

我们能不喜欢她吗?能嘲笑她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面对堕落似薛蟠,沉沦似贾瑞,作者也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这就是平等,这就是智慧。

蒋勋老师说:“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一样,可以包容每一本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正如臧克家所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我的益友是令我难忘的,我会好好珍重“他”的!

【篇四:读动人的北平有感】

在冗杂的社会能找到一方净土,确乎不容易。在循规蹈矩的社会中能拥有自由气质的一方净土要数北平这座历史悠久、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了。林语堂先生笔下的北平就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林语堂先生笔下的北平,描写北平的场景就像是一张张老照片,描绘的虽然是简单普通的生活场景,但平凡中又有它的特别之处。平凡的生活是有的人梦寐以求的,激动人心的生活也是有的人所向往的,北平的博大使他囊括了这两种生活。

如今的北平已成为了现代化的大都市,但是北平的影子仍不可磨灭。我仍旧热爱他的自由。

有人说,自由不就是懒懒散散,不拘小节吗?但我认为,自由便是像北平一样,豁达好爽。自由离不开平等,无论你是官员,还是鞋匠,都是北平的一分子,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可以与着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胡须苍白的画家可以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可以同行在一条道路上。

我以为自由便是能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在这个冗杂的社会,能找到一方净土确乎是不易的,而在这个冗杂的社会,能够不被世俗污染思想,能够不为人情世故所困,能够自由、无拘无束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很困难的。那人们就不应该追求自由了吗?

在许多地方,也许就在你生活的城市的某个角落里,还有很多人没有自由,没有人生自由,他们迫于生计,便出卖了自己的人生自由,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可能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许他正受着老板的职责,也许他们正做着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但他们仍旧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摆脱束缚,迎来光明。

然而,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听老师、家长的教导,而做自己认为对,但却是错的事吗?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更应该抓住现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多听听前辈的话,值不值,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篇五:何时“故人”归】

读书不是为了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随意仓促地读一下就可以的。读书要带脑子、心、眼,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加思索的盲从。所以,请与深阅读相拥。

浅阅读时代悄然来临。手机里各种各样的浅阅读软件如鬼魅的魔力一般吸引着我们,吸引着我们走上“歧途。”浅阅读的确能够让我们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让人们享受一丝文艺。但这样的阅读,能有多大的影响呢?如此节约时间又有多大意义呢?与此同时,那开始阅读时与君相识,犹如故人的情感又被遗忘在何处呢?囫囵吞枣般的阅读真的能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与境界吗?在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林语堂曾言:“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掠夺我们的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如果我们失掉了思想自由,那么不如匍匐而行,承认两足走路是个错误,而回返到三万多年前的原始姿态。”是啊,如果一部已经被浓缩的经典作品,又如何去理解、品味其中的思想?这不就是林语堂口中所说的强盗吗?囫囵吞枣般地浅阅读,正在使我们思想钝化,我们在其中失去了思想自由。

我们生活在一个忙碌纷杂的时代,中国所谓的“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梁文道也曾说:“浮躁是这个社会的症候。”我想,我们也是时候停下来,慢一点,用心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如今浅阅读文化盛行,我们忘记了太多,忘记了坐在冷板凳上静心品味的日子,忘记了挑灯通读的乐趣,甚至忘记了如何静下来看一本书。我们看似进步了,实则倒退了。

在浅阅读中你只能寻求视觉的享受。快餐文化是好吃,但是没营养。浅阅读的视觉刺激很可能让你迷失自我,找不到回去的路。如今,书籍这位朋友正离我们远去,思想这位朋友也正在渐远。不禁发问:何时“故人”归?

捧起一本书,便捧起了一段往昔。那泛黄的时光记忆向我们讲述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也许畅游文字之间,穿越古今之际,和大家对话,与故人同游为一种好方法。

端上一杯香茗,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享受其中的遐思与恬静。书香醇烈之间,“故人”归。

【篇六: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代文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格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之前,我对苏东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为官,一生只要安安稳稳,脚踏实地就可以了。例如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而在于苏轼面对生活,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苏轼的一生,艰辛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暂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是艰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这就是苏轼为民着想的一生。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斗法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可他过于自负,有许多新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于是王安石把许多反对他的贤臣都贬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苏东坡对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奏,最终也被贬到杭州,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被贬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于诗中。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一生饱经忧患,可他并没有尖酸刻簿,没有消沉。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他是一个乐天派的诗人。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处游历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凛然正气,必然永存。

【篇七:靠近】

曾经见人读《京华烟云》,拿过书一看,入目的目录使用格式,内容竟与《红楼梦》如此相似,合书,见封面上四个字:林语堂著。

随着林语堂先生的顶瓜走帽,甩着大辫子,叼着烟斗的样子在我脑海中徘徊不去,我翻开了《京华烟云》,代表着中国最旧一派的平氏夫妇与曾老爷逐渐衰亡;而环儿,陈三,黛云,这腐朽中的新生力量在逐渐成长,姚木兰是最完美最典型的中国女人,温情,柔情,激情,豪情,哲情集于一身……这部三个家族的时代史,向西方展示着独特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情怀。阿非,主夫,陈原等人投入抗战,是对全国在前线牺牲的勇男儿的纪念。这样的一部史书,是林先生对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最好体现。

而另一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人,也是一位文学大师,我因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与他靠近,他是辜鸿铭。

他曾在北大执教,教英文诗。他让学生用英文翻译《三字经》,《千字文》等古文名作,并要求分毫不差,表意完整。学生不解,问其原因,辜答:“我们学习英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中国人做人的道理传给英美法德俄等那些四夷之邦,以教育感化他们。”此外,辜有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无谓地广发《尊五篇》;以《中国的牛津运动》英文著本为国辩护;以《秦秋大义》向世界展示中国……这样爱过,忠于中国文明,执着而无谓地文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牵引着我继续向民国之人靠近。

于是,我靠近了陈寅烙,这位被称为中国200年才出一位的国学大师。他在外留学十六年,会超过13种语言,但乡音不会。他在遭遇了中国那场文化运动迫害后,体弱多病,眼盲膑足,却坚持完成了以西方的论文凡是考证史实的《论再生缘》,和不仅仅是写柳如是一生而是一部年代是的柳如是别传。陈老之精神令人敬佩。

靠近这些民国大文人,才发现他们如此热爱中国,如此热爱中国之文化,他们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无所畏惧,在为这份文化及其精神之传播,传承与留存而努力。

靠近他们,是在靠近中华文化精神跳动的心脏。

【篇八:一路怀想】

冒着薄雨,闻着清新的草香,我们踏上了前往福建的旅途。

登上了飞机,望着渐渐变小的地面,直到眼前只剩下点点闪烁的灯光,我的心中充满着对福建的期待。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将面对的又是怎样的风土人情呢?

绍兴的名人众多,有大文豪鲁迅,也有著名诗人陆游。那么福建有什么名人呢?

早就听说过林语堂,他的手中也出过不少好文章。但关于他的事迹,却仍了解甚少,我不禁更加期待起前往林语堂故居的旅途。还有李叔同,著名的弘一法师。是什么逼得他出家当了和尚?他又有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呢?我看着窗外被染成深黛色的云朵,望着天空尽头仅剩的那抹霞光,期待着,遐想着。

一路颠簸。虽然身体略有不适,但仍无法浇灭我对新旅途的期待。

坐上前往漳州的巴士,我看着沿途的景致,感受着福建的年味。恍然间,眼前出现了一抹亮光,紧接着便是一片灯海,那是挂在树木上彩灯构成的。路边五彩的灯光,将漳州的夜衬得生动。原来这就是福建的年啊!我不禁想起绍兴的年。那路边都挂满了大红色的灯笼,树上也挂满了五彩的霓虹灯,虽不比福建的壮观,但也喜庆万分。就在我回忆着绍兴的新年时,几串尖锐的鸣笛声打断了我。我不解地向前望去,却见车流源源不断,人们三五成群地在路边走着,好不热闹。这时却已经过了九点,若在绍兴,路边早已人烟稀少,只剩下昏黄的灯光弱弱地打在地上,还有寒风刮过枯枝的沙沙声。也许是纬度的原因吧,绍兴的冬夜不比福建的暖和,才使人们早早的回了屋。

从导游口中得知,漳州的人们都是夜猫子。路边直到凌晨两点才得以安静,这真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啊!

在不同的省份,我感受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回想着我在故乡的一点一滴,心中感慨万千。

拾起激情,我充满着对新旅途的期待,启航。

【篇九:苏东坡传读后感】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篇十:给友人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

你好!

许是因为学习上的压力过大,这段时间总见你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或神色黯然,或独自发愣,或垂头叹气。我想这句话一定非常适合现在的你——普希金曾经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最近深深迷恋上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总在闲时翻阅。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仕途艰险,四次被贬。他为人正直清廉,却逃不过这风雨万化的朝廷上的奸人谗言。但好在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不论处境如何,他总能保持它的初心,怡然自乐。这就是我崇拜他的原因,更是中华千年来的历史上永远镌刻他名字的原因。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硬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是多么坦然的一个人,随时随地,有感而发,他会让自己认清现在的处境,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他也是多么乐观的一个人,即使自己深陷困境,是“哑巴吃黄(next88)连,有苦说不出”,但他也仍然会保持生活的那一份美好,心灵的那一份快乐。林语堂在序言中写到:“苏东坡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他永远活得快乐,被贬黄州期间他研究出了“东坡肉”的做法;心情烦郁时,他会以诗文来排遣愁绪。他不是无忧,但他会淡化那份忧愁,人生本就应该是欣喜的、快乐的。

苏东坡身上的那股乐天的气质,是天生的,但也是可以学会的。所以,遭遇困境时,不妨像苏东坡那样,化忧愁为喜乐,苦中作乐也能做出生活的情趣,活得像轻风一般,潇洒自如。

成绩的退步只是一时的,努力和前进却是不可停歇的,与其日日怨天尤人、阴郁悲伤,不如改变心态,化艰难为动力,找出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补缺补漏,以知识为自己的精神染色,像苏东坡那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热门推荐
1年味包饺子
2成长路上,我撞过南墙
3堆沙堡
4有一种爱叫牵挂
5关于代沟的作文
6文明的韧性
7海边那一道风景线
8青春无悔
9雏鹰争章
10共享时代的好?坏?
11给妈妈的一封信
12感谢那次遇见
13心中的家园
14哈利波特读后感
15新年
16我最喜欢小狗
17田园美景
18二十年后回故乡
19植树节的作文
20共享时代——无处不在的共享
21人生银行
22欢乐的“六一”儿童节
23我有一位好老师
24有趣的实验
25法在我心中
26找眼镜
27跆拳道比赛
28坚持就是胜利
29与朋友一起走过的日子
30一位热爱舞蹈的女孩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