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死守的作文

【篇一:心怀坚守走向改变】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的发展使得改变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然而在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人们需要对昨天有所继承和保留。心中怀着坚守,才能让改变更加灵动。

标新立异固然是美好的追求,可一切的“新”必然要从“旧”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放弃对过去的坚守而单一追求明天的改变,不仅是对昨日的背叛,更使得所谓的改变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由此得来的“新”多了一份造作,少了一份灵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沉浸于新奇的虚拟社交,却忽视了对传统亲情人际交往的坚守,反而使人更加孤独;全球化趋势下国人被外来文化、尖端科技吸引,而忘却了对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传承,失去了文化归属感。

由此可见,坚守才是孕育变通的土壤,继承中的批判才是真正的“扬弃”。面对当代中国城乡建筑趋同的现象,建筑学家王澍秉承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地域建筑传统的理念,坚守着老师梁思成“中而新”的观点,从传统建筑结构中寻找现代中国建筑的改变方向,用传统元素是建筑活化为一个个优美的中国符号。同样是追求改变,王澍并没有像大多数同行一样从虚无中寻找灵感,平地起高楼;而正是他所坚守的传统风格使得他拥有无限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来源。所以坚守对于改变的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怀着对昨日的敬畏和坚守,才能使明日的改变更加自然而灵动。

不过,学会坚守并不是故步自封,我们要警惕不知变通而刻板固执的“死守”。面对诽谤与排斥,屈原纠结于自己理想的破灭,愤懑忧郁而投江;渔父却能随世事变化而自我调整,在江湖之中活得洒脱自在。面对萧条与饥饿,苏联死守“斯大林模式”而被刻板的经济制度束缚,走向解体;中国却在邓小平指导下及时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与腾飞。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坚守之中也要寻求改变,懂得变通。

可也正是因为无数“死守”的教训,使人们害怕对过去的继承,一味地青睐于新奇和改变。但我们也要在改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坚守的意识,保持自己的本原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追寻改变,莫忘坚守,才能使每个个人、民族和国家愈行愈稳,愈行愈远。

【篇二:守住生命的美丽】

小草死守着它对蓝天的渴望,冲破层层阻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大地增添了生机。

溪流死守着对大海的仰慕,从遥远的地方一路走来,拒绝了农田、山谷的挽留,最终投入大海的怀抱,成就了大海的宽广。

梅花死守着对冬天的热爱,战胜了刺骨的寒风,向冬天呈现了它的高雅,赢得了“雪却输梅一段香”的佳话。

而我们人呢,也只有死守住自己的信念,才能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屈原,他守着自己爱国的情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虽遭人陷害,不能重用,他也不曾改变自己的初衷,最后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铸就一缕汨罗英魂。

现在,几千年已经过去了,但人们仍然记着屈原,常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试问,如果屈原当初没有死守住自己的节操,而向佞臣们屈膝,今天还会有那流传千古的颂歌吗?

越王勾践,被吴国战败后,没有放弃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是忍辱负重,不断积蓄力量,最后成就了“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功绩。

可是,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勾践没有死守住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不堪夫差所辱,看重颜面的话,那他还能称霸一世吗?恐怕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不为人所知。

杜甫,我们敬佩他,不仅因为他的诗见证了一段历史,更因为他在贫困的一生中,能坚守心系苍生的情怀。即使饥肠辘辘,生活无依,仍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人用他们的“死守”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美丽。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美丽,“徒有羡鱼情”。而是“退而织网”,拿出实际行动,勇敢地面对生活,死守住自己的信念、理想、节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时,我们都曾为推动它作出了贡献,那么,历史将记住我们的美丽。

【篇三:文文的日记】

2032年5月6日星期六

今天,长假正式放了三天,我回了老家,去了我以前的小学,样子真的变了,连教学楼都换了,估计是翻修过的吧。我站在学校门口,保安是不会让我进去的,我站在哪儿,小学的记忆碎片开始慢慢拼凑,我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那是我三年级的时候。

那时我经常被一个小霸王欺负,他打我骂我,还威胁我不能说,其实我比他高也比他壮,可那我是个典型的乖孩子,妈妈曾告诉我不能打架,可当事情被妈妈知道后,妈妈却说我连这么矮的孩子都打不过,那时不懂事,没有多想,可如今早已步入职场的我,对此事另有看法。

家长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不说脏话不打架,可往往忘记了孩子还是孩子,他们的应变能力还不是太强,往往只会死守“命令”,所以出现问题时家长按照大人的思维来思考小孩的问题,结果又是与“死命令”相矛盾的,于是在孩子看来就是自己明明是对的,听了家长的话,可却挨了一顿臭骂,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经历了这事,孩子其实只是白费精力,并没有得到成长,这就是个教育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

在我看来,不妨就从这个“死命令”来下手,比方说叫孩子不能打架,就说自己主动不能打别人,但如果别人打你,你可以适当还手,而且不能被别人威胁住,发现情况立即告诉老师家长。这样就妥当一些,因为既然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死守命令,那就把命令下得全一些,从头到尾都安排妥当,让他去执行,这样的话就做到了教育孩子不能打架。当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家长们也必须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为祖国培养人才。

时间也不早了,晚安,我的故乡。

【篇四:英雄之殒】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打开历史的画卷,千古中华锦绣河山。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而大凡称得上英雄的,皆有悲壮的一生。

韩信家境贫寒,但心怀天下,项梁渡淮河,韩信前去投奔。但当他看到项梁并非识“千里马”的伯乐时,他毅然离开了项梁,投奔了项羽。不久,韩信发现项羽亦非雄才,于是他又果断地投靠了项羽。不久,韩信发现项羽亦非雄才,于是他又果断地投靠了刘邦。此后,英雄终有用武之地,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终于挣得半壁江山,最后一统中原。韩信立下汉马功劳,可谓功高盖主,他成了刘邦心中一根欲拔之二后快的刺,可韩信此时未意识到危机,不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贪恋荣华,死于妇人之手,为天下笑。韩信当初不死守不放,屡次弃暗投明,可谓智也!可后来,却死守荣华富贵,可谓愚也!如果韩信能功成身退,进退自如,也许能免遭杀身之祸。

项羽可谓英雄,当年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席卷半壁江山,声震宇内,名闻四海。其手下兵多将广,谋士如云,本有争夺天下之势,但项羽并非帝才,他没有刘邦善于笼络人心的心思,可谓匹夫之勇。项羽也曾说过“竖子不足以谋”。经过几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至于垓下,四面楚歌,何其悲也!后项羽逃至乌江亭,亭长已备好船,只等项羽渡江,东山再起,可此时项羽沉默了,他放不下心中的愧疚,咽部下这口恶气,他放不下昔日的威严,实在低不起这个头,他缓缓地退自,仰天长啸:“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不愧于心乎!”他死守着颜面,最终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要是霸王不死守着颜面,鼓足勇气,渡过乌江,那么“卷土重来未可知”了。

哦!范蠡,才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当年勾践沦为阶下囚,越国危在旦夕。范蠡挺身而出,将自己钟爱的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赢得勾践回国,并助他兴复越国。二十年后,三千越甲终吞吴,勾践大仇得报。本是范蠡与西施重聚之时,却不料勾践从中夺爱,以致于西施投湖自尽。此时的范蠡深知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荣华。于是,他劝文仲早日抽身,免遭杀身之祸。不久,他便退隐,面对勾践虚情假意的挽留,他心如死灰。而不听劝告的文仲,贪恋荣华,最终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古今多少英雄,都曾叱咤一时,但终身死人手,令世人惋惜,何也?死守不放而成败之势异也!只有那些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宽广,得失无意、宠辱不惊的人,才算是真英雄也!

热门推荐
1我最喜欢的食物
2记一次班队活动
3秋雨,滋润了我的心
4我的妈妈
5网络电视
6缕缕阳光如希望
7那一双眼睛
8我与汉字的故事
9雨中情
10校园一角
11其实我很棒
12第一次做饭
13我身边的好同学
14绿萝
15作文
16我的小伙伴
17我的学校
18“书虫”弟弟
19记住父亲的好
20春天
21冬天下的第一场雪作文
22江南无限好
23教室里的掌声
24就这样慢慢长大
25美满的一家
26写作文不可怕
27我的好朋友
28小学生美食分享作文
29想象的作文
30操场交响曲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