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石壕吏扩写】
傍晚时分,我到石壕村去投宿。看见两个官兵去抓男丁。老妇让老头翻墙逃走,她来应付差役。她拄着破旧的拐棍,打开破旧的小门。
刚打开门,就听两个差役咆哮:“怎么才开门,你家男人呢?让他出来。”老妇人口未开泪先流,用她那已经干裂的嘴唇说道:“我们家有三个儿子,一个捎信说另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也就苟且活着,死的就已经结束了。家里没有男人了。”话音未落,一阵小孩的啼哭声从屋里传来,这可把差役激怒了。妇人悲恸地说:“只有一个没有断奶的孙子,因为孩子要吃奶,他母亲就没有离开。请你不要为难他们。我们的生活已贫困交加,儿媳进进出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年迈体衰,但还能做点事,我跟你们走,去河阳服役,还能够来得及准备明天的早饭。”就这样差役毫不客气地呵斥着把老妇带走了。
随着差役的离开,周围安静了下来。夜更深了,听不到说话的声音了,我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啜泣,内心也十分悲痛。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要登程赶路,只老翁一人送我,我们相视无语,看着老翁布满愁容、写满沧桑的无奈的脸,我的心被刺痛了。我抱手辞行,转身离开,只留下老翁孤独的身影。
【篇二:石壕吏改写】
风静静的,微微地吹着地上的落叶。
一阵阵马蹄声由近至远,是杜甫。他骑着一匹老马,正准备找一个地方落脚。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一户人家,隐隐约约的灯光使杜甫充足了精神,骑马准备向前走去。原来,这户人家的男人都被抓去充军了,仅剩一个老妇人和一个老头子和一个孩子以及他的母亲。老妇人热情地招待了杜甫——虽然只是几个红番薯。
夜深了,杜甫正准备入睡。忽然听到了一阵阵吵杂声、哭喊声、鞭打声、恳求声。原来是差役在夜晚捉人,老头子急匆匆翻墙躲起来了,老妇人出门看守。
差役说:“你们家还要一个人去充军!”老妇人:“我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去邺城防守了,最近一个儿子捎书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我仅剩的一个儿子也活不久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了的人也永远地死了!”老妇人说道。
“那也不行,你家必须要一个人去充军!”差役喊道。
屋子里传出了婴儿的哭声,“还说没有,有婴儿的话,他的母亲就应该在吧。快!把人交出来!”差役狠狠地说道。
老妇人哭喊道:“孩子的母亲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怎样出去呢?如果你们一定要带走一个人的话,那就把我带走吧,我虽然力气衰退了,但是还可以帮士兵准备早饭的!”
于是,差役把老妇人带走了。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有人在低声、断续的哭着。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子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