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书与思考】
从前,听人们说文学经典的妙处。说《老子》大道极简,说《论语》圣贤之言,说《周易》包罗万象,说《史记》无韵《离骚》。我深受这些言语的触动,便开始研读那些经典。
但很快我就发现,这些经典对我来说犹如密码紧排的电文,每一个符号我都认识,但组合起来的句子我却一窍不通。我仿佛与他人看的并不是一本经典。如《周易》中的《乾》卦,既有龙也有君子,使我实在不明白其中的联系。我突然间觉得,我离读经典,似乎还太远了些。
直至一天,我看到了一则故事。说宋朝的赵普每天晚上秉烛夜读,一生从来只看一本书。他离世后,人们翻看他的遗物,发现他读的那本书叫做《论语》。读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十分奇怪,这位古人用一生的时间只读一本《论语》,难道他的阅读速度真的只有那么慢吗?还是他还在用另一种方法,以另一个层次,来阅读《论语》。我猛然想到,他一定是在做我现在做的工作——思考。
于是,那天我又怀着激动心情捧起了《周易》。将它的书页一页页的翻开,细细品读了《乾》卦。不断思索着其中的意理,初九潜龙,九二见龙,九三惕龙,九四跃龙,九五飞龙,上九亢龙。正是在讲述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而那龙。正是屈伸自如,灵性变通,心性乾乾刚健,自强不息的君子的象征。我读出了三古三圣所要叮咛给后人们的道理——君子应习《乾》卦之德,不满而伏渊,小成见大人,终日乾乾惕之,不卑不亢,自强不息,以成就飞龙之姿,而无亢龙之悔。
历经此事,我终于知晓的思考的重要。人之所以能区别于禽兽,正是因为有了思考,以此从自然中悟出道理,于是有了三圣所作的《易经》,老子所做的《道德经》,圣贤们的《论语》。读书也正是如此,正因为读书时有思考,才有了三国的神机妙算的诸葛、秉烛苦读的赵普;才有了盛唐的诗歌灿烂,义宋的国魂傲骨;才有了明时通道明德的王阳明,慈悲为怀的明君。才有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
所以,世间最重要的是思考。有了思考,便能读天地这本大书,通道明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篇二:益书害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不论是古人、现代人,还是中国人、外国人,都给予了书一个极高的评价。多少文人墨客,都是因为刻苦读书,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书——一个多么美好,多么和谐的字眼啊!
世间万物,有利也有弊。书,当然也是有弊的一方面。一个人看书,只关注那些生动有趣的情节,而迷上了看书,不去认真的思考,到头来只能一无所获。有些人看了武打小说,只是关注模仿其中的武功招式,周围的人也成了一个个“沙袋”。“摧心掌”、“亢龙有悔”、“神龙摆尾”……一招一式打得那叫有模有样,却使得教室里一片乌烟瘴气。
我们班有位同学就是一名“业余小书迷”,他一天看完了一套《射雕英雄传》,速度真够可以。他没有从书中学到武功的精髓,而是在下课找人练习武功。一会儿使出“降龙十八掌”,一会儿嚷嚷着一套“落英神剑掌”。如此大声的喧闹,既影响了班级的声誉,又扰乱了同学的心情。
刘向说的没有错,要“善读之”。有些人读书,摘录好词好句,并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古人有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书中有益的部分,就多读几遍,不好的,有害的,就不要去深究,这才可以称得上“善读”。只关注情节,这样却舍去了更多的精要之处,从而一无所获,浪费了这能用来学习的大好时光。
冰心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我们伴随着好书成长,一起博览群书,才会才高八斗、博学多才。有选择的阅读,会让我们“更上一层楼”。踏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总有一天,你会攀夺顶峰,成为一名“巨人”!
【篇三:有时我是武侠演员】
在班级里,我的演技还算不错,只是会笑场,所以很少在音乐课边演边唱的环节有好成绩。但是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我的演技就会超出原来的水平。
我最爱演的是武侠决斗的桥段,还记得有一次课间,我和好朋友陈昊翔一起去演招数对决。我第一招就是小说里的“亢龙有悔”,做出一副准备出招的样子,右手突然伸向他的胸口。
他一招“龙飞凤舞”抓住我的手,要反攻我,我又一招“一阳指”往他身上刺去。他又将身子一转,闪开招数,又是一击“震惊万里”……我们打到了上课,掌风未尽,但还是先上课了。
就在今年,我和一位弟弟去永嘉玩,我们在那也进行了一场功夫对决。我们俩在跑岩上对决,边上的山水是我们的背景,我当洪七公,他是黄药师,我拿着一根长树枝当“打狗棒”摆出一副架势,冲上前,使出了所有打狗棒法,弟弟也敏捷地躲开,我们打了好几回合,全思全力地去打。有背景,有演员,真和电视剧里一模一样。
打完了,家长们夸我们是小演员,我们很高兴,也许当武侠演员也是我的特长之一。
我的另一个好朋友赵煜是我们的观众,我把陈昊翔打倒在地时,他就会大喊:“打得好,再来一招亢龙有悔!”举起拳头兴奋的挥舞着,仿佛他也是演员之一。
有这样的演技,也许我未来能去当演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