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选择弯腰】
夜幕低垂,月光银华,静静地铺满地面,一片灿烂的银色光辉。它选择了驱走那无尽的黑暗。给夜色添加几分神秘。可是,在学校路过一张纸屑时,你可会选择弯腰将它来捡起呢?
曾几何时,我走在那学校的绿茵小路之上,那里成天绿树成荫,在那幽静的小道上,却偶尔传来几声婉转的鸟叫声。在这里有一座凉亭每天都会有几个学生在这儿阅读。可是在这绿树茵茵的风清之地,却偶尔留下几片小小的纸屑。那么,我们也是否会选择弯腰捡起。
曾经,这里的空气会氤氲着青草的香气,露水凝着的叶子正缓缓下滴着暗香浮动的清幽。月色穿沙碧净,宜观花修竹,宜酌酒吟诗。当几片纸屑留在地,我会选择弯腰,将那片片纸屑捡起。
放学时,迈着轻盈的脚步,朝着学校门口走去,当看见学校处处的垃圾片。老师突然说:“同学们,先将地上的纸屑捡起。”随会,我们就一人一片,选择了弯腰,将它们捡起,而有的人却视而不见。选择了一走而过。
我却也见过自觉捡起纸屑的同学。在那里我见到了那自觉捡起纸屑的人。她却值得我们学习。或许,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捡垃圾,那不是往我脸上添堵吗?可是实事上却不是这样只要你选择弯腰,就爱护那一片草地,那一片干净的环境。
学校对我们来说,是我们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可是,当它没有一个优悦的环境时,你还会有心去学习吗?恐怕不会吧!
学校是我家,环境靠大学。当我们都选择去弯腰捡起一片片垃圾时,那样也就证明了我们对学校的爱护。
同学样,学校要我们自己去爱护,弯下腰做一件小事,却会让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都要去爱护。爱护我们的这个大家庭。
【篇二:母爱】
岁月无情,在你不经意间,早已消失不见;时光流逝,在你一个失神,一个动作,早已匆匆而过。这就是流失的岁月,然而就因这岁月,让“她”已不再年轻。
不知是一个偶然,我第一次感觉,“她”早已苍老。白发一天比一天多,脸上的皱纹更深了,那苍老的双手却还在劳作,摸上去,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那样舒适。然而,这都是因为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流逝;不分昼夜的操劳,带走了她年轻的容颜。
从我呱呱坠地之后,“她”就开始了辛苦的生活。“她”对我的爱,就像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就像是三月春风对碧水的温柔;就像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就像是秋天月光对修竹的依恋;就像是冬日里朝阳与小草的交谈。“她”对我的爱依旧如初,一会儿,我好像变成了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睡;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她”绽开了笑颜;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陶醉的“她”在那儿欣赏啊欣赏。“她”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一种幸福的安详,一种不能割舍的真爱。“她”的爱,如一首婉转的歌曲,旋在耳边,印在心里,“她”伟大的,无私的爱,给予了我无限的温暖。
小时候,我就是一个爱哭的孩子。上小学了,我的这个爱哭的毛病还是没改,不知让“她”为我操了多少心。记得有一次,“她”来到学校看望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抱着“她”就是一顿痛哭。“她”被我这个举动吓到了,不知我是为何而哭。“她”连忙抱起我,急切的询问我是怎么了,而我也不知道从何答起。之后,在“她”的耐心劝导下,我渐渐恢复了内心的平静,也止住了哭声。在“她”走后,我又哭了起来。看着“她”边走边回头和那担忧的眼神,虽未言语,但我却明白……
时光易逝,转眼间,我已经懂事了。而“她”两鬓早已是白发,我看着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到,在这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几度冬夏的嘘寒问暖?曾经青丝到如今却“发如雪”。岁月,果然是一把无情的刀,一切都变得与原来不同。但,“她”对我的爱却依旧如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我想把这首诗送给“她”,也送给天下为儿女操劳一生的母亲。
【篇三:家乡的芦苇】
生活中不是没有风景,而是缺少一双发现风景的眼睛。
——题记
我家住农村,那里有着几分优雅与宁静。春天,第一个品味茂林修竹、蝉鸣虫嘶;夏天,第一个观看鹭飞平野、萤舞夜空;秋天,第一个享受硕果累累、金浪翻滚;冬天,第一个欣赏皑皑白雪、银装素裹。
以前,我并未觉得家乡的芦苇是一道风景,只看它平淡而又无趣味,没有什么可观之处。然而家乡的苇滩并不是单纯的沼泽,而是一片清池,“碧玉盘中弄水晶”,正如白色玻璃片上的一斑翡翠,恰似有意点缀,又如一位高洁的女神托起的精灵,充满生气。
春光沐浴下的苇滩是稚嫩的。枯萎的老根上发出嫩绿的芦苇,那是淡绿的,头是尖尖的,像一支支水彩笔,写意春天。
远看,苇滩的绿是模糊的,但绿的精巧,绿的别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许芦苇是安宁与孤高的,但我爱它的孤高傲岸、不沾俗气。
夏日的苇滩是热闹的,幼苗成了“栋梁”,深深地将根扎向大地,枝干或笔直挺拔,曲曲折折,或匍匐俯卧,姿态各异,但都坚韧不拔。微风过处,早已“纤腰束束”,软而不乏柔韧,摇摆着瘦弱的小脑袋,像俏皮的孩子。又如风中的丝绦,你压着我,我压着你。
此时,野鸭也来凑热闹,舒展了脖颈,扎入了波光粼粼的河水,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热闹的要数采菱人,菱角长得特别丰满。她们唱着歌,肆意打着水仗,嬉闹声接连不断。
而初秋的芦苇却更显丰姿,芦苇的花是灰色的,虽然色彩的搭配不是太和谐,但我认为这是恰到好处。在绿的生机上添上灰的清冷,也是极富自然的。秋风挑逗起芦苇的头,恰似林黛玉那温柔的一抬头,袅娜的身子如一条条丝带在风中飘拂。苇絮飘飞着,正如一支歌,飘飘洒洒,经历风风雨雨,诉说着他们的梦想。她是勇敢的,敢于脱离依偎,去寻找新的生活。芦苇用纤细的身体承载了风霜雨雪,用优美的舞姿展示了永不言败的风姿。
金风荡漾,苇絮飘飞。其实,每一道风景都是美的,要把握住,不能错过。
静静地,一片苇絮飘落在我的肩上。我小心翼翼地拈起它,捧在手心……
【篇四:一张照片】
照片是永恒的记录,虽然只是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可里面包含着每个人不同的回忆和情感。在我众多的照片中,有一张照片充满了我对奶奶的最温情的回忆。
皎洁的月亮高挂在深蓝的夜空中,显得的晶莹澄澈,有几颗星星隐隐约约的闪动着好奇的眼睛,夜幕不再那么单调无趣。夜空的下方是一座古老的石板小桥,经历了百年沧桑,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背负着南来北往的路人,默默的听着人们在他身上走过的脚步声。小桥的四周有茂林修竹,在月光的反映下,竹叶变得闪闪发光,闪烁着绿色的光芒,十分可爱!小桥的下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可以清晰地看见水中那一条条可亲可爱的小金鱼,在那里自由自在的游着,不时地浮上水面偷偷地四下张望一眼,惹得水面画出一圈圈波纹,它们也没有一丝困意!竹林的脚下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全是嫩枝细叶铺成的,翠色欲滴,绿的美丽,绿的可爱!在桥的上方,站着一老一少两个人,就是我和疼爱我的奶奶!
那时,照片上的我才两岁,妈妈带我和奶奶去一个景点游玩。时间太长,我都忘记了景点的名字,只记得那里十分清美幽静!在图中那一个又黑又瘦的小孩儿就是我,我扎着两个羊角辫儿,像一个可爱的傻子!身上穿的那件衬衫和单裤是奶奶亲手缝的,一针一线织起了奶奶暖暖的爱,衣服非常的柔软,听妈妈说,我只喜欢穿奶奶做的衣服。虽然那天晚上有习习凉风,可是我也不觉得有一丝丝冷意。
站在身旁搂着我的那个人就是我的奶奶。她慈祥的面容,眯眯笑着的眼睛,是奶奶最美的时刻。朴素之衣,慈祥之笑,瘦小之身,黄黑之肤!这就是我的奶奶!我们在桥上看着月亮,奶奶讲着王母娘娘的故事,妈妈用手机拍下来了。
那一夜是我度过的最温暖的一夜。那也是最后一张我和奶奶的合影!两个月后,奶奶安详的离开了我们。
明亮的月,深蓝的夜空,茂密的竹,古老的桥,绿色的草,见底的河。我对奶奶的回忆永远定格在了这个老照片!
这一张照片!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
【篇五:春雨】
夜晚,感到了丝丝凉意,抬起头,看看窗外,原来是下雨了。
记得唐朝诗人杜甫有这样一个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便走出了房门,寻觅着这春雨的足迹。
来到河边,望着若隐若现的灯光在对岸闪烁着,感到一种清新。光未然先生在描写黄河时说道:“他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而眼前的这条小河虽然少了许多那种豪迈,却又似乎多了一种说不清的婉约之情。点点春雨让这个我早已熟悉的尘封的北京似乎变了一个样:一个个波纹在水上扩散着,给河水带来春天的生机;一滴滴雨点落在叶子上,给树苗捎过新的希望。忽是一条闪电划破了那狞厉的天空,竟让那苍穹分成了几块;又有几声犬吠传到了耳里,怕是要“夜归人”了。
继续走去,便看到了几座连山猛然出现在了眼前。它连绵不断,如潜龙一般,虽还未腾跃九天,却也已经初现峥嵘。在那山巅之上,有着一座小亭,便是龙头。漫天雨中,虽显着孤立,可又有着几分誓不屈服的架势。满山中的果树,都被那“贵如油”的雨水所滋润。猜着再过几日,就是要遍地“千树万树百花开”了。
一步步登上台阶,俯瞰着来时的那条小路与那曲折的河水,感到了一种情调。是的,那便是春的气息啊!尽管她害羞的躲藏在了那景色后面,我们还是能从中观出几丝端倪。她尚值青春年华,既没有秋的忧郁悲伤,也不是夏的过度热情,而雨也是如此。尽管它下的很大,可也很轻,恐是上天怕把“只应天上有”的宝物给人间用多了,只是小心仔细的滴几滴。可就算只是几滴,也让这景更添几丝韵味。
雨忽是大了。猛然间,四周都已黯淡。回望着,发觉来时的小路已然荒凉,唯有几株汀兰生在河边。崇山峻岭,偶登东皋以舒啸;茂林修竹,下临清流而赋文。远眺天边、参商永不相见;鸟瞰山下,人们各已归家。
这雨,又是小了。纵然山下灯火阑珊,身旁已无一丝璀璨。良辰的照耀被那阴云隐蔽;星宿的形状被那阴风潜移。景色仍在,故情已去。
天也不早了,家人还在等我。该走了。走吧!
【篇六:我是一片叶子】
“哇,我要飞喽!”嘿,你在看我吗?我是一片渺小得不能再小的绿叶,我生活在枫树妈妈的怀抱里。我非常喜欢这里: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青山点缀其间。我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纯净的水,还能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是我迷恋的地方。
不久,秋姑娘来到了我的故乡,枫树妈妈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要离开妈妈的怀抱了……”我愣住了,不一会儿,秋姑娘就把我从树上吹走了……可是我舍不得这个充满记忆的地方、舍不得我的伙伴们、舍不得妈妈……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充满记忆的地方。秋姑娘带我来到了一个新的城市:这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街道上的车川流不息……我欣赏着眼前的一切,被这儿的美景呆住了。
“呜――”一阵风拂过,我又飞到了一个荒凉的地方:这里气候干燥,树木虽仍然茂盛,但是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地面干燥得裂开了。看到眼前的这片情景,我对其中的一棵树说:“这里是什么地方啊?大树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说:“这本是一个绿树成荫的地方,可是因为人类大量砍伐这里的树木,引发了一次沙尘暴,原来的美丽仙境,就变成这样了……”我听了,生出了几分怜爱,心想:我得帮帮他们再回到以前那个美丽的地方!于是我招来了更多伙伴来拯救这儿。我对这儿的大伙说:“嘿,我招来了许多同伴,我们化作春泥,让你们更加强壮,待到明年的春天,你们就可以结果子,繁殖更多的小树啦!”我们全体都躺在这个干燥的土地上,化作了春泥……
当你奉献出自己的人生时,是最快乐的……
【篇七:端午的彩绳】
每一个事物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题记
那天,一个人低着头,漫不经心地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被剪断的彩绳。据分析判断,这里前一阵子应该是一个小水凹。这才突然反应过来,端午节已经过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时孤零零的彩绳,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学生活大多是和爷爷奶奶过的,那时候的日子是多么快乐。
那时,在端午的前一个晚上,奶奶都会把我搂在怀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体温,和她的血液中流淌的爱意。我静静地听着奶奶轻微的喘息声,看她变魔术般地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然后她会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奶奶用她粗糙而温暖的大手,认真而小心的将彩绳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踝上。清楚地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当时的我还会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而奶奶只是一笑,不予回答。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系好后,奶奶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风对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在这月光下,望着远处从酒馆里冒出的点点烛光,似乎又想起奶奶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用粗糙的手轻抚入睡的我。在院子里编织一个个彩绳,感动,温馨,思念……
至今,那种感觉依旧十分真切,仿佛奶奶还在我身边。快回去!快回去!心里催促着。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现在心一下子被触动起想起奶奶,以及奶奶的彩绳。我快速跑到家里,拿起电话,按下数字:“奶奶,我想你了!对不起一直没去看你,这周我去看你……”
【篇八:宝石山】
说到杭州,你们一定会想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或者“人山人海”的河坊街吧,其实在西湖边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却美丽无比,它就是——宝石山。
从古老沧桑的大门走进,是一段弯曲的、蜿蜒的小路,路很窄,只能容下两个人并排站着。两旁是茂林修竹,一枝枝精力旺盛,挺拔的身躯里充满了生命力。阳光穿过叶子的细缝,隐隐约约的透过来,不刺眼,却很明亮,让人心旷神怡。
再往里走,错落着许许多多的岩石,小的只有小拇指盖那么一点,大的却有四五个大人那么高。其中还有两块大岩石的上半部分合在了一起,就好像两个巨人,正背对背在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下半部分却留出了一条小小的细缝,刚刚好能让一个人横着身子穿过。细缝内有些暗,在黑暗中摸索一段后,一道亮光从前面射进来,出口到了。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已经站在的巨石形成的平台上。
从平台向下望去,就是西湖了。西湖的断桥人真多啊!给人就快能把桥压断了的感觉。我忍不住大喊:“断桥上的人们,你们不如来宝石山上看西湖啊。”……转身向后看去,一片片翠绿色的大树连成了一片树海,在微风中显得无比雄伟。
宝石山就像嵌在西湖边上的一颗绿宝石,正好比它的名字一样美丽。虽然它没有黄山的高大,但,也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我爱你,美丽的宝石山!
【篇九:游霞客古道】
今日阳光明媚,我们来到了北山,去探寻霞客古道的美。
一路上,我和妈妈有说有笑,格外兴奋。忽然,一阵悦耳的声音传到耳边,我忍不住沿着声音跑去。啊!原来是一条小溪从山谷欢快地流过,泉水淙淙,让我十分陶醉。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立着两三株茶花,有的花朵睡眼惺忪,有的花朵在害羞地笑。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想到一句诗:“清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溪流一路伴着我们继续前行,远处飘来一阵花香,原来是一树不知名的白花开了,十分热闹。又见一棵枯树上有一个用树枝搭起来的鸟巢,我想,小鸟应该出去找食物了吧?正想着,又发现几棵褐色的树上绕着弯弯的“蛇”,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些绿色的藤。
沿着石子砌成的山路一路往前,忽然一片修竹映入眼帘,它们的“腰杆”挺得直直的,有的穿着绿衣裳,有的穿着红衣裳。妈妈说:“竹子其实是一种巨型的草。”真不可思议,草也能长得那么高!
再往前走,看到一座矮小的屋子,十分古老,进去一看,里面有四幅字,都是徐霞客游记,四幅字下面是用水泥漆起的凳子。
太阳快要下山了,圆圆的红红的挨着青翠的山岗,我脱口而出:“夕阳无限好……。”妈妈赶紧接一句:“何惧近黄昏!”
再见了,美丽的霞客古道。
【篇十:我与苏东坡去旅行】
先生去世已有多年。
远处传来飒飒的秋风拂过茂林修竹的簌簌声,送来几缕桂花的清香。那半山园中微醺的雏菊,想来还在秋风中闲适地开着吧。先生的魂灵,该是融进了江边修竹的傲骨吧。
那是先生被朝廷从黄州召回京城的那年。
大概是思念那个与他御前争辩的“拗相公”了吧,先生嘱我在北上途中绕路取道金陵,他要去访王荆公。初秋的江上氤氲着两岸桂花的清香,寂静的江面上水波不兴。远远地,我看见岸边修竹深处的一个小黑点,如蜉蝣般寄于天地,见不真切。待到来人走近,才看清乃是一位苍颜白发的老者,一袭黑袍,骑着毛驴悠闲于修竹之间。先生一袭白袍,屹立在船头,捋着胡须,止不住地颔首微笑。待到上岸,先生拱手长揖,半打趣地说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荆公亦颔首,长揖而答曰:“礼岂为我二人设哉!”言罢,二人抚掌大笑,笑声回荡于天地之间,同清幽的桂香交织成和谐的旋律,此刻,天地之间,仅此二人而已。
取道江边疏竹间的小径,我牵着毛驴,随着二人一路游目骋怀,斜风夹着细雨,轻轻打在二人身上,却似浑然不觉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只见先生黑发白袍,荆公则白发黑袍,二人闲游于竹林之中,似是天地间翠竹碧水里一黑一白两个清高的小点,两人相携踽踽于小径之间,不时随着徐徐秋风吟出几句诗来。谈到年轻时的意气,两人仍是倍加怀念当年朝堂之上的舍身谏诤,谈到兴起处,相与抚掌大笑。所有政见的争辩,都在此刻化成了过眼的烟云,两个年轻时的政敌,两个当世才子,两个出世之人,所有的艺术上的心灵沟通在不知不觉间弥合着横亘二人之间鸿沟。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过如此。
来到半山园,外面已然下起了江南的绵雨,荆公手植的雏菊还在雨中迷醉地起舞着。抿一口清茶,两人跽坐于几案前,修竹流水畔,落子声清脆,伴着细雨打在窗棂上的沙沙,想必这即是心灵的沟通吧。先生时而颔首轻笑,眉眼融进窗外的绵雨中,想是已然沉醉了。我不敢打搅,小心地烹上茶,让滚滚茶声与这静寂自由交织着。
明天即是告别之日。渐渐醇厚的夜色吞噬着二人的身形。两人在烛影中谈佛论道,畅论古今,笑声朗朗。
窗外的绵雨还在穿林打叶地沙沙着,黛瓦上滴下一串雨花,正落在墙角的雏菊的花苞上。微风送来幽幽桂香,江边的疏竹仍在簌簌地摇曳着,江面上水波不兴。
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