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仁者的作文

【篇一:一缕清泉伴世而流】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笔下波澜壮丽的诗篇,山水不断。而你又可曾想过,若“落雁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没有秋水的相映,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没有清流而傍,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若那孟浩然登上了岳阳楼,却望不见那洞庭水;若那苏东坡坐在那西湖岸,却寻不到西湖水,他们又是会怎样想呢?

不敢想象,至少我不敢。正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而在那没有水的世界中,我们这些所谓的“仁者”们又该那什么去“乐”呢?

诗人们诗句中所描绘的图景,我们却只能在脑海中去幻想。那日落时分,残阳如血,映在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其色仿佛与天色一般,微风吹过,水面波光粼粼,一队队的大雁向南飞去……如此美妙的一切,却终究只能成为泡影。

而这又仅仅只是水的一个推衍,它的灵动,它的纯净,它的脱俗,它的一切一切,终究也只是推衍罢了。那何为其本源?追溯至混沌、至天地初开。其之本源乃天地间最神秘而又最伟大的——生命!

是啊!若是没有水,上帝又有何德何能能造就我们?

若是没有水,“仁者”们又该拿什么去生存?

没有水,就没有我们!

水,乃我们之生之本源,乃万物之生之本源。是上天赋予给万物最弥足最珍贵的礼物,那我们仅人类一脉,又有什么资格去破坏,去浪费这生命的精灵,万物的源泉呢?

让我们一起闭眼,默言三分钟,自己反思吧。愿在眼睛再次睁开的那一刹,让我们的心灵觉醒,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灵魂升华,从每一滴水做起。以心为眼,看清那一朵朵浪花的笑脸;以心为耳,倾听那一条条河流的祝愿。在水的洗礼下,成长……

愿清流永伴东皋,秋水永映烟霞!

有一缕清泉,从地面下方缓缓流过,驶向远方……

【篇二:学会选择】

孔丘捻着长须,沉吟:“仁者家天下。”老子碌碌而无为,笑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两者如同两团火热的太阳,同时却不同方式地炙烤着无数学子的心,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们是两朵最为绚丽的奇葩。他们的言行举止无疑在影响着一代人甚至千秋万代炎黄子孙的思想文化。然而,一山不能容二虎,真正的王者只能有一个。儒道两势力气势恢宏,时时刻刻进行着较量。

有人说,苏轼是个外儒内道之人,一方面在不断追求探索,失败后又能豁达乐观。所以说,任何人都不能走学派的极端:是道就一定是“道友”,是儒就一定要“儒学”?这样的选择太过可笑,这样的想法想必也太过可怕。

如何才能学会选择?我听到历史里一个苍茫的声音:“只有舍弃其糟粕,杂糅其精华,走属于自己的特殊主义道路,才能尽显儒道本色。”

儒家的思想:“仁”,我们要有颗仁爱之心,要想构造和谐社会,“仁”是必然因素之一。儒家的学习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既然要“学海无涯”,就必然要有终生学习的准备。道家的思想:“碌碌而无为”,教会我们要有颗淡泊处世之心,即使自己正在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也要举起手,假想持着一把雨伞,在风雨飘摇中稳若泰山,即使珠穆朗玛火山爆发,岩浆迸至脚下,也能手捧清茶,超然物外,大有看破红尘的感觉。

人的一生不断进取并不等于贪心,一生碌碌无为也有可能被时间湮灭,而同时做到两者,就预兆着成了百年的儒道两家终于等来了握手言和的一天,也许那一天的你我学会了选择,也可见证儒道和解的那一刻。

【篇三:山水】

山水,有山有水才是好风光。水有水的飘逸灵动,山有山的沉稳厚重。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搜索,在绿水间泛舟……

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尽了水的魅力,水的灵动,水的深邃,水的神韵。那以水为画、以水为歌、以水为诗、以水为曲的作品,不胜枚举。“水调歌头”的词牌,演绎出多少耐读的诗篇;“高山流水”之琴音,倾倒了无数天下知音……而赞颂山的诗句,书写山的散文,描绘山的画卷也不在少数。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庐山之瀑布,衡山之烟云……让多少仁人志士倾倒,在青山之间留恋忘返。

水,那么灵动清丽,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浑澎湃,充满了无限激情。有时人称柔情似水,有时又说咆哮奔腾,这就是水的个性。瀑布的壮丽,波涛的汹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部日夜永恒。

山,绵延面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气势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峨眉……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贤,沉稳是他的天性,不露声色地诠释着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水,可以化作古朴的“大浪淘沙”的雄浑与苍劲,也能够渲染出《枫桥夜泊》的万籁俱寂。衬托出“军港的夜啊静悄悄,远航的水兵枕着波涛”的意境。水,那么气魄非凡,象征着不息的生命与灵魂,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它的本色。它默默献出了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奇松、怪石……山,相信沉默是金,它无语、无悔、无惧。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智者爱水,仁者爱山。我不是智者,我也不是仁者,但我却偏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青山绿水、名山大川中寻找最美的风景。

终于,我明白了,最没的风景不是灵动的水,亦不是沉稳的山,只有山水的融合才能交织出世间最美的景色!

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有状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山是静止的,水则奔腾不息;水是永恒的蔚蓝,山则色彩绚烂。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丽。山水产生了文明,山水延续了生命。当沉稳的山与灵动的水交织在一起,山庇护起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水滋润了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水秀山明!

山水山水,让山与水交融,让灵动与沉稳结合,让智者与仁者相铺相成!

【篇四:品味书香】

仁者说:“书香是甜的”;智者说:“书香是苦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却说,书香是五味杂陈的。

书香是酸的。常常沉浸在《红楼梦》的优美词句里,虽似懂非懂,却十分贪恋。作者用大量的诗词歌赋、对联偈语、灯谜酒令等韵文,采用比兴的手法,讲究寓意和寄托,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艺术境界。很多东西没有说透,而要用心去悟,这对知识浅薄的我来说,或许“酸”了点,但就是这种酸味却成就了含蓄之美,让人百读不厌。

书香是甜的。每每捧起《西游记》,都会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小说中喜剧人物的塑造,嘻哈诙谐幽默的语言,读之常常令人捧腹大笑。纵使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旅途,在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下的神魔人物和唐僧师徒四人的磕磕碰碰中,俨然成了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次品味,都是一种甜甜的味道。

书香是苦的。一次次穿梭在《三国演义》的烽火硝烟中,领略一代枭雄曹操的雄才伟略;感慨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睿智;惋惜智勇双全的关羽却大意失了荆州……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豪杰,可结局却令人唏嘘,一种苦涩的滋味油然而生。

书香是辣的。细细咀嚼《水浒传》里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将,可谓人人皆英雄。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那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嫉恶如仇的正义感,再加上他们超群的武艺,每一个英雄人物出场时,都带有一股浓浓的“火药味”,着实很“辣”。

阅读经典,品味书香,仿若人生,五味杂陈。让书回归,让心沉静,给灵魂洗礼,让人生充实!

【篇五:那风景,真让我不舍】

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想我不是“仁者”“智者”,也依然热爱这人世间的山水。江河湖海我也勉强算是看了一遍,走了一遭,但最令我难忘不舍的还是湖。

美丽的祖国大地上,有许多秀美的湖泊:洞庭湖“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月下美景,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朗朗晴天,都令人心生向往。在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泸沽湖静静地躺在那儿,不声不响。

去年暑假,我与父亲去的丽江游山、玩水,我对泸沽湖早有耳闻,便“怂恿”他陪着我去看一看。山路非常陡峭,又窄又险。一个又一个的山坡和弯道,差点让从不晕车的爸爸呕吐头晕。

翻过一座座的山,转过一个个的弯,我们到了。望着眼前梦寐以求的景色,我像是百花丛中的蝴蝶,万般兴奋。清澈的湖水,茂盛的芦草荡,神秘的摩梭族就是花丛中无比美艳的花,等着我去一一探索。乘着有特色小舟——猪槽船,我们进入了芦草荡。长期生活在高原的我们,从未见过这般美好的风景:风和日丽,野鸭无忧无虑,小舟轻轻,拨开芦草神秘。又在一阵“咔嚓”声后,船的两边变得开阔——是到湖面上了。蓝透了的水静谧优美,清凉澄澈。这沉淀了千年的美丽,让我无法分清,到底是我们在天上漂流,还是天融入了湖里!此时的泸沽湖,是个姑娘。芦草荡是他的草裙,红黄蓝的小舟是她的首饰,而掉进湖里的白云是她飘渺、梦幻的衣裳。在这里,谁又曾想眼前的苟且呢?

泸沽湖征服了我,我对这个姑娘非常不舍。这次游水,我想我应该去成为智者。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当我努力成为智者、仁者,相信那些我从来没见过的景色,那些我所热爱的山水,都会一步一步向我走来,成为让我不舍的景色。

【篇六:《论语》——仁礼经典,永恒的智慧】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深刻智慧与哲理,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的伟大财富。

“仁”是本书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仁”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于此讲了两点:一,“仁”的内涵;二,如何致仁,由此引出“德行”二字。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要约束自身并使言行合乎礼。孔子还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有正确的爱憎观念,仁者“爱人”、“知人”等观点。主张爱护、了解、尊敬他人,并把孝悌作为“爱人”的一个根本立足点,“爱人”必须孝敬父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另外,“仁”还包括“刚,毅,木,讷”——刚强,果敢,朴实,谨慎。此外,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靠个人自觉的努力。仁者安于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还有事奉贤者,结交仁者。

其二,与“仁”相辅相成的是“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礼”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根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句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说明“礼”对人民的教化功能。对个人而言,“不知礼无以立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而“仁”和“礼”并非两个独立概念,二者结合才是“完美人格”。孔子认为东周后期“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礼法重形式而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提出“仁”正是为了纠正周礼的缺陷,“人而不仁,如乐何?”而孔子的每一个行为都以“礼”为重:尽孝时不违背礼的规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生们厚葬颜渊时孔子认为不符礼的规定;孔子患病无法起身穿朝服见国君,就把朝服盖在身上;他与国君吃饭时都先主动尝一下,这些都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除此之外,《论语》中还介绍了大量有关品德修养,待人处事,孔子的教育内容与理论,学习态度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如孔子的弟子赞誉他的美德时概括为“温,良,恭,俭,让”五字。孔子强调的“仁者”“君子”应具备“智、仁、勇”三德,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通观全局,领导全局,谨言慎行,对国家或个人负责任,成为合格的领导人。其次他也多次强调“孝”,孝要依礼而行,对父母和颜悦色,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从内心深处真正孝敬父母。孔子有很多先进的教育方式,甚至如今也还有深远影响,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学生兴趣等,他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除书本知识诗、礼、乐,道德修养之外,孔子常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他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在学习上,他强调学思结合,及时复习,不耻下问,虚心刻苦,实事求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可事物我们还是要批判性地继承。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可见其轻视妇女的思想,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这种思想如今看来是应接受批判的。他“述而不作”的原则反映其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此原则很难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还有他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忽视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毕竟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无论怎么说,《论语》融入了孔子所有的智慧,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几千年前的智者尚且如此,如今我们却有太多太多人与孔子的推崇背道而驰。不妨泡一杯香茗,忆人生点点滴滴,听圣人畅谈人生哲学,收获心灵的安宁与静谧。

【篇七:渺之境界】

飘渺之境界,似虚,似实,似虚,非实。此境界,超然脱俗,有如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般宁静澄清之境;有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般气势雄浑之境;又有如淡烟疏柳冷黄昏,零落茶靡花片损香痕般寂寥冷落之境。以上诸境皆隐逸之士所向往之境也,为何?皆因缥缈之境将尘间风俗置之于外,世俗如何污秽亦无法此境的光辉神圣。飘渺之境,低俗淫恶之人可望不可及,为仁者,智者之境也。

缥缈之境,非雾里看花。屈原痛吟“世人皆醉我独醒”。李煜悲恨,苏轼无奈,皆因犹如雾里看花般愈隐约愈看得真切,不仅看到了它的表面清秀艳丽的现状,更看到了他日后凋之衰败之况。是的,他们都历经了苦难,才把世事看得如此真切,倍感心酸,就是如此,他们才是走进了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于飘渺中窥探人生的真。

飘渺之境,登高远眺之豁达。仁者乐山,坐享山水田园之乐。欧阳修谪官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可为仁者。杜甫少有济世之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为仁者。老庄走遍大山名川,著《逍遥游》以记之。此之者,皆通过登高远望,一展意愿。登高远眺,坐飘渺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吟诗千首,举酒千殇,遥想驾云鹤之西游,扶遥直上九万里,入太虚,抛茂世俗愁苦,置虚茶之度外,畅游。

飘渺之境,心如止水之恬淡。静者,可谓智者。静者入飘渺之境,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坐看风卷残云,碧水澄照,望风欲动则止,波欲泛则平。诸葛亮宁静致远,静则思其远,智则思其谋,才胸怀十万甲兵。明崇祯皇帝心思混乱,不心静而思其谋,中满人反间之计,怒杀袁袁崇焕,失山海关而亡国。若要心如止水,说易亦难,至少烦躁之人,少省之人,缺智之人不可达。

问如今,有多少人能达此境?向往繁华,让我们丢失了朴实;纸醉舍迷,让我们娇奢取乐;追求新潮,更让我们丢失了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当西方文化取代了我们的传统,还有何颜面面对炎黄?

尽力做到进入飘渺的境界吧!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我们,应思静痛定,面对纷繁频乱的世俗,更应心如止水,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如若如此,可力人杰!

【篇八:云灵动的色彩】

许多人都喜欢彩虹、明月、繁星等,而我却被那变幻莫测的云深深吸引住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弟弟一起去公园玩。我坐在石头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抬头一看,天空上挂着很多云朵,白云雪白雪白的,没有一丝瑕疵。突然,一阵微风拂来,一朵朵白云仿佛是穿了白衣的仙女,在天空中翩翩起舞。这些无瑕的云像一根根美味的棉花糖,像一条条暖和的被子,也像一颗颗璀璨的白宝石!

云,绚丽多彩,一会儿变成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在无忧无虑地吃草;一会儿变成一位高大的猎人,手里拿着猎枪等候猎物的到来;一会儿又变成一只大母鸡,在草地里捉虫子。

云的颜色相同,但大小各异,形状更是千奇百怪,像一幅有趣的画面摆在我的眼前,有趣极了。天空好像是一片辽阔的草原,而云就是绵羊,牧羊人驱赶着它们,它们仍然埋头吃草,不时地还会发出咩咩的声音。这些云都有着共同的家,那就是天空,它们在天空中欢乐地玩耍、学习,每个夜晚都会想着明天的到来,希望明天是晴天,因为这样,它们就可以出现在天空中。

渐渐地,云从蓝色的天空出场了。它很广阔,像仁者的胸怀;它又很亲切,像智者的微笑,神秘而高远,散发着自然的魅力。

你瞧,天边的云多美啊,仿佛天空是它们的舞台。它们在天空中若隐若现,表演着自己的节目,让人们的脸上露出一丝丝灿烂的笑容,让地里正在发芽的树苗逐渐生长,让全世界的人都发现它的魔术……

哇!那灵动的色彩——云!

【篇九:读孟子有感】

《孟子》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体会颇多。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孟子对“仁”的重视。在第一章第一节,孟子初会梁惠王时,对王“曰利”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第二节,我们便认识了周文王这个人物。他就是以“仁”来行王政的典范。《孟子》书中多次提到这位伟大的君主。他建台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乐意帮忙,在文王说不着急时,竟还愈加卖力,还将台称为“灵台”,将池称为“灵沼”。麋鹿鱼鳖都可以在其中快乐地生活。各国老百姓都愿意成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过上幸福的生活;面对蛮横无理的昆夷,文王还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礼有节,不跟他们一般见识……所以,他深得民心,成为百姓“引领而望之”的君主。这才会有后来孟子的一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则王。

“仁”的力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论何时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谋利的君主和官员,永远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汉文帝在位时,躬行节俭,励精图治。采取了“薄税敛”、“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禄为兰考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成为官员们学习的优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众……

“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为政者,我们每个人都要将孟子主张的仁义藏于心间,处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仁处事,这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孟子的仁义主张在当时虽不得赏识,但是却能够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我们现代人应深刻领悟,将其发扬光大。

【篇十:他们感动了我】

心冷的时候,你会觉得每个季节都凉的,就连星光也仿佛被凝固了。但是,世间并非都那么寒冷。人,只要心存善念,沿途就会阳光灿烂!

世风里,爱是信物,善乃慈航。

纵使世态炎凉,却总有一种感动存放在你我心间;纵使淡漠无边,却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泪流满面。因为人间不是只有坚冰,还有热火,我们要懂得心存善念,多行善举,用爱去感动世界,让冷漠的脸上展开笑颜。

每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我都会准时收看,然而每次看后的感受都会迥然不同,每一次观看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都会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2010年的颁奖晚会上,他们同样感动了我。

他,每天都会提前两个小时去上班,15年来,他坚守自己的岗位,作出不凡的业绩。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这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他20年共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郭菩萨,活雷锋”。可他做的却不仅仅只有这些,给希望工程、身边的工友、灾区的群众捐款也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习惯,而对自己,他从不在乎自己有什么,一种平凡,简单,朴素的生活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他总是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做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平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不管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一提起他,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出:“好人!”他,就是当代雷锋——郭明义。

莫泊桑曾说:“人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丽,亦不如想象的那么丑恶。对别人仁慈永远不会徒劳,对别人行善永远不会遗憾。”

他,一位仁者,四十年前,他选择了“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草原曼巴——王万青,一位真正的仁者。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了人间,成为了我们的伤痛;而爱的火焰,又点燃了心中不灭的火炬。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火焰就是你——王茂华。

他们以“爱”字为准则,爱世界上所有值得爱的人,他们的心地有雪一样的洁白,火一样的热情,太阳一样的光明磊落。

爱让世界告别阴冷,共享春光。感动如同流星划破夜空,绽放光芒。

热门推荐
1一件小事
2上册作文
3海底漂流记
4春节
5别样的考试作文
6良言一句三冬暖
7老师,我真的交作业了
8仙女湖之行
9我的课余生活
10记一次研学活动
11逛菜市场
12这儿真美
13拥抱花瓶
14幸福一刻
15爱如春风
16我爱雨
17赛龙舟
18我的小秘密
19风油精的味道
20清茗淡酒心清悠
21四季的味道
22一粒种子
23写给皮皮的一封信
24美丽的校园
25外婆的饺子
26挑战自己
27抢人战
28夏天的味道
29秋姐姐的旅行
30观察日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