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子路的作文

【篇一:美德孝为先——中华美德颂】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德。一直传承到现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德应该是——孝”。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应居一切美德之首。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他就会乐于助人。相反,如果他不知道该如何孝敬父母,那又如何去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呢?

“孝“是一种美德,是人真善美的结晶。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用实例来告诉我们应当如何行孝。

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子路吧,。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十分孝顺。但子路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常年吃粗粮,甚至有时靠挖野菜度日。有一次,他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颗米也没有,怎么办呢?于是,年幼的子路走到几十里外的亲戚家借回了一小袋米。此后,子路便四处帮工赚钱,之后就到百里之外的集市里买米回家孝敬父母,直到父母相继离世。

“香九龄,能温席。”三字经里的这句妇孺皆知的话讲的就是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一天,天气特别冷,黄香就想:这么冷,父亲一定睡不好。于是,他便悄悄的溜进父亲的房间,给他铺好被子。然后钻进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把冰冷的被子捂暖和以后,再招呼父亲睡下。

王祥,生母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继母也是一个心肠歹毒的人。继母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是他失去了父爱,但他丝毫不计较,依然恭恭敬敬的侍奉双亲。一个冬天,继母想吃鲤鱼,恰值天寒地冻,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于是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捂化冰块,带冰块融化以后,便抓起两条大鱼,回家后炖好送到继母手中。

子路、黄香、王祥,他们都是大孝子,这些行为都是可贵的,是无人能比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我,但一想到如今的我们,我却只感到了深深的惭愧。

如今的青少年仿佛已经遗忘了“孝”这个字,凡事只为自己着想,从来不为他人考虑,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放在心上,这样子的我们怎么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因此,作为青少年成员之一的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用实际行动来继承孝、实践孝、发扬孝。不求有多惊天动地,只求能温暖父母心。我想父母最希望看到我们的便是我们学习优异,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学习方面来向父母行行孝。实际上有很多方面是我们能做到的。第一是我们可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不让父母失望;第二是在家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说洗碗、洗衣、来客人了泡杯茶、为劳累一天的父母亲揉揉肩、捶捶腿等等;至于这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当今青少年的一个通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跟父母大吵大闹,朝他们瞎嚷嚷。更加不要看到别人家里多有钱,而嫌弃自己的父母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百善孝为先,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孝的基础上。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我们要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等父母都离我们而去了,再去惭愧忻悔,我们要像古人一样把孝演绎得至情至深。体现我们中华名族独有的风采,将孝这种美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让孝装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去吧,因为我们孝了,父母便笑了。

【篇二:孔子,您好!】

“看!到了,这就是孔子的家!”子路兴冲冲地领着我走到门前,“请稍候,我去给老师通禀一声!”

子路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性格直爽,为人正直,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最近,我发现他各个方面能力都提升很快,越来越像一个“君子”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问他,他嘿嘿一笑,“我拜了老师了!”

今天,我拜托他带我去见他的老师——孔丘孔仲尼先生,准备也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家文化。

我站在门前等着子路的回音,少时,子路跑出来,“老师正在给弟子们上课,走吧,我们进去听老师讲课吧!”

我的心怦怦直跳,这个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老师会收下我这个弟子吗?子路却自信满满,兴高采烈地带领我走进房间。我一眼就看见了孔子,不禁眉头一皱,“老师可真丑啊!”我心里暗自说道,子路却是毫不在意的模样,拉着我找地方坐下,我只好认真听课。老师一直围绕着“仁、义、礼、智、信”展开了论述,慢慢的,老师的博学多才,不凡的谈吐吸引了我,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老师,有一个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仁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一个弟子站起来问道。听到这个问题,我真想笑,可教室里安静极了,连子路也是一脸的严肃,我伸伸脖子,把笑憋了回去,只见老师点了点头,“为什么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受骗前往,但不可被迷惑而失去理智跳进井中。”老师正色说道。我在心中暗暗钦佩老师的博学。

“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周济民众,这样可以说是仁吗?”又有弟子问道,真是个好问题啊!连老师也停顿了片刻,微笑着说:“这样做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不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情况这样去做,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我也迫不及待地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您好!”我的话刚说完,一阵悦耳的闹铃声把我从梦中拉回到现实,我怅然若失,不禁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今夜孔子再次来到我的梦中,我再访一次孔子,再拜一次老师!

【篇三:尊老爱幼颂美德】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为有这样的传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尊老爱幼这一美德的极致境界,人皆乐见之,人皆勉为之。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即使自己做了元帅,可还是亲自为体弱多病的母亲洗衣洗裤,从来不要下属去代劳。这是“老吾老”的典范,可见“尊老敬老”原不分贵贱。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亲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这也是一个“老吾老”的典范,可见尊老敬老原不分贫富。

杨德祥,一个普通的农民,照顾邻居家的一位残疾大爷,十几年不离不弃。自己有病舍不得花钱看医生,却为残疾大爷支付了上万元的医药费;自己夏天睡在敞铺上“喂蚊子”,却将家里仅有的一床蚊帐给大爷挂上。这是许许多多“以及人之老”的典范,它说明尊老爱幼还可以不分亲疏。

“幼吾幼”的典范,那就太多了。“以及人之幼”的典范,历史上,现实中也有很多。

大家还记得当年那个最美的妈妈吴菊萍吗?那一天,杭州白金海岸小区,两岁女童妞妞从10层高楼坠落。这一瞬间,邻居吴菊萍踢掉高跟鞋,伸出双臂接住了孩子。这个发自本能的动作,挽救了妞妞的生命,却令吴菊萍当场昏迷,左手臂多处骨折。这惊险的一幕,感动了亿万人,网友们赞誉吴菊萍为“最美妈妈”,更有人称她是感动中国的“英雄”,可她自己却说,只是路过那里,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

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无数传统美德的国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既是一种美德的标高,更是一种万民的懿行。

【篇四:关于教师节的演讲稿】

【篇一:师者,我所敬也】

教育乃国之命脉,而师者为教育之魂魄。

——题记

教师如粉笔,缩短身躯,传播知识;教师如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如园丁,浇灌花朵,点缀春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一直无言付出,但他们的无私奉献却让所有人铭记。教师,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有个弟子名叫子路,其缺点是逞勇好斗。某日子路问孔子:“君子好勇乎?”孔子回答说:“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告诫子路如果没有义只有勇,无论身份高低,都会走上歪门邪道。在孔子苦口婆心的教导下,子路终变成一个言行一致的“君子”。若没有孔夫子的正确引导,子路这种好勇之性,便可能走上歧途。指点迷津,使人向善的师者,令人尊重。

石秋杰,南昌大学的普通女教师。48个春秋的生命历程,14年的抗癌之路,经历了三次大切除手术,几十次化疗,放疗。但是石秋杰老师从来没有因为治疗而耽误过给学生上课,直到去世前的48小时,石老师还在挣分夺秒地为她的学生修改论文。她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师者的爱与责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不正是她真实的写照吗?这不正用是任何数字都无法估算的生命价值吗?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所有人敬重吗?

2005年3月,女教师张丽莉在车祸瞬间勇救学生,自己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这位女教师的一生将要在轮椅上度过。难道她不怕家人担心吗?难道她不怕家人为她落泪吗?不,她怕。但她心系学生的安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她奋不顾身的救下学生。像他们一样在立足于本职岗位、默默耕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教师还有很多很多。

又是月光倾洒的夜里,又是路灯依稀的夜里,又是老师屋中灯明的夜里,多少教师正伏案桌前批改作业。他们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以方向;他们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给我们以希望。

亲爱的老师,您是阳光,普照我们;你是雨露,滋润我们;因为有您,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请让我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篇二:最美我师】

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在我心目中,她是全校最美的一个女老师。她有着一头梨花烫的头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底散发着遮挡不住的光芒。有一次,李老师病了,我们都以为李老师不会来上课了。上课铃响后,李老师出乎意料的出现在了教室门口。只见她脸色惨白满脸苍白,一手扶着门框,一手捂着肚子,似乎有些痛苦。见状,我立马跑过扶着她,问:“老师,您还好吧?”“没事儿,我们上课吧。”她小声的说道,似乎没有力气。然后,她坐在教室里给我们上了一节课。豆大的汗珠悄悄的渗了出来又悄无声息的落到地上。教室里安静极了,我们知道,李老师是强忍痛苦在给我们上课……啊,多么敬业的一位人民教师,她负责,她顽强,那种精神,那份感动,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不畏艰险,每天护送孩子回家。在护送孩子们回家后,她还有一项工作,那就是劝学。她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上学走出大山。本来可以在拉萨工作的她,为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她放弃了美好的前途。她就是格桑德吉。她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您是明灯,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方向。

更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当客车突然失控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她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致双腿高位截肢。她在生死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偶写这最伟大的师爱。她就是张莉莉老师。每个人可以高谈勇敢,可在大危大急之时,能做的勇敢的试问又有几人?老师,您是其中的一位。

我曾记得你那双沾满粉笔的手;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诲;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因为有您,莘莘学子才能成才;因为有您,世界才会如此光明。在这里,我真挚地对您说一声:“老师,您最美!”

白色的粉笔末,一阵阵飘落。它染白了您的黑发,却将您的青春的绿色映衬得更加浓郁……

——后记

【篇三:老师·妈妈作文】

古往今来,赞颂您们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李商隐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斯大林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我要说:“老师啊,您像春蚕,像蜡炬,更像我的母亲。”

初入校园,懵懂的我认为学习是一种游戏,无非就是跟小朋友们拍拍手掌,丢丢手绢。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业越来越多,便认为学习是种折磨。上课时的我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写的字东倒西歪,作业也不按时完成,成绩也一塌糊涂。而您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你谆谆的教导下,我不再把学习当成折磨,而把它当成一种享受,并且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长大后我要跟您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可是,我也曾对您苦口婆心的教导厌烦过、也曾在心中暗暗嘀咕过“关你什么事”、也曾当面顶撞过您。您不但没有发脾气,还用母亲般温柔的声音鼓励我说:“孩子,人因学习而成长,因行动而成功,也许在别人眼里你是“石头”,可是在我心里是闪闪发光的“金子”。”我永远记得您那时的话语,她如大自然清脆的鸟叫声;如古典乐器发出的和谐旋律,蕴含了世间所有动听的音调,她净化了我的心灵,洗涤了我的灵魂。

老师啊!您伴我成长,点燃我的心灯;您给我勇气,鼓励我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您给我力量,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在这里,我要感激的说一声:谢谢您!我的老师;谢谢您!我的好妈妈!

【篇四:大爱无疆,筑梦中华】

有一缕阳光,它温暖山底的阴霾;有一种花朵,它怒放在尘嚣之外。它的名字就叫老师。

一声老师,是责任,是千斤重的责任;一声老师,是关爱,是春风般的关爱。“一灯如豆,四壁青辉”是他们的真实写照;“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是他们的不懈追求。面对诱惑,他们不为所动,对于清贫,他们甘之若殆。最美乡村教师马复兴,虽然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耕耘了三十一个春秋,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门巴族教师格桑德吉,坚守在西藏家乡的雪山河流之间,用自己的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鼓舞妈妈”杨小玲,20年风雨兼程,一路陪伴聋哑学生,创作的《千手观音》家喻户晓,震撼世人。

一声老师,是传承,是儒家血脉千年的传承;一声老师,是无悔,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终生无悔。老师,用他们的青春,去呵护幼苗;用他们的满腔赤诚,去铸就祖国的未来。正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寄托,才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摘下我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用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住了生命之门。英雄教师王茂华,火海之中三进三出,化茧成碟般绽放出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最美教师张丽莉,车祸瞬间勇救学生,大爱诠释师魂真谛。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一路伴我们成长。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指导,在我们受挫时加以鼓励,在我们成功时送上最热情的祝福!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教师,伫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每一间教室,陪伴着亿万万的中华学子,深情地凝望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多么壮阔的画面。这画面,就是中华民族逐梦前行的生动写照;这画面,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能量。

大爱无疆,筑梦中华。同学们,面对未来,我们放飞梦想的翅膀。而老师,就是我们放飞梦想的筑梦者。让我们一起,汇聚我们的声音,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向伟大的筑梦者致敬,让我们发自内心的道一声:“老师,您好。”

【篇五:老师——照亮生命的阳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老师——照亮生命的阳光》。

有一缕阳光,它照亮山峦下的阴霾;有一滴雨露,它滋润沙漠中的小草;有一朵花儿,它怒放在尘嚣之外。它的名字叫老师。

何谓老师?《礼记》中说:“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蔡元培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老师却塑造了我们的灵魂!是老师渊博的知识,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明与希望;是老师宽广的胸怀,让我们懂得宽容与理解;是老师坚定的目光,让我们从懦弱走向坚强。他们用滴水穿石的力量,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卫夫人的严格要求,塑造了一代“书圣”王羲之;孔子的言传身教,留下了子路为母百里负米的美谈;闻一多的慧眼识珠,成就了诗坛泰斗臧克家!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老师,他们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少的中流砥柱,是历史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丹青妙笔,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泉源!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驻足山村,一生坚守,只为孩子们的未来梦圆;青年教师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只为把知识的阳光洒向重重山峦;悬崖边的护梦人格桑德吉,往返于雪山河流之间,66次的平安接送,书写着大爱无疆的传奇……他们用自己的一颗心,脉动着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更多的灯火;用一份爱,唤醒更多的感动与震撼!这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坚持;是“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的赤诚!

教师是平凡的,普通的,他们头上没有令人眩目的美丽光环,没有令人艳羡的丰厚待遇,没有令人向往的舒适惬意。可是教师又是不平凡的!当你踏着晨曦来到学校时,老师早已改好了一叠作业;当你哀叹作业太多时,老师也正忙着备课、上课、处理我们惹下的一系列鸡毛蒜皮的事;当你满不在乎地面对糟糕的成绩时,老师却为此愁白了青丝……我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老师都比我们更快乐,却仍不忘告诫我们:拾起身后的脚印,路会走得更远;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们用瘦弱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鼓励我们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老师们用实际行动传播着人性之道,教授着正义之业,开解着生命之惑!

老师的工作在今朝,却承载着祖国的明天;老师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春蚕一生没有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的尺子;老师没有耀眼的光环,但那遍地桃李芬芳就是对他们最高的赞誉!

那是一朵鲜花,怒放在尘嚣之外;那是一滴雨露,滋润着沙漠中的小草;那是一缕阳光,照亮山峦下的阴霾。它的名字叫老师!

在此,让我以真诚的心道一句:“老师,您好!”

【篇六:教师,伟大的筑梦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教师,伟大的筑梦人》。

同学,你想过没有,在你的青少年时代,除了家人,谁陪伴你的时间最长?他伴你成长,点燃你的心灯,给你温暖,鼓励你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你对未来充满期待!他,就是敬爱的老师!是老师呵护、关怀、引领着你,从半途而废到持之以恒,从迷途失意到奋发向上,从顽皮任性到乖巧懂事,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为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至圣先师孔子因材施教。他欣赏内雍的德行,帮助他克服自卑;他告诫子路好勇不可无义,应改掉程勇斗狠的毛病;他批评子贡太骄傲,子贡经过他的指点、教导,在言语方面突飞猛进,成就显著。

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在北京大学执教50余载,热爱教师职业,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尽管兼职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担负的研究也很重,但他对待教育工作十分负责。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块大黑板,是为了方便与学生探讨问题而挂的。平日里,学生都可以随时向他请教,一起在黑板上涂涂写写。

从古至今,还有许多老师的感人事迹,先不谈这些远的,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点点滴滴的感动。

比如我们班的班主任,她任教英语,枯燥无味的英语语法往往使我们昏昏欲睡,而她总能讲些笑话使课堂生动起来。而我作为一名寄宿生,更能深切体会到她对我们的关心。前段时间,许多人感冒,尤其是我们寄宿生,她立刻叫来全体寄宿生了解我们的身体情况,嘱咐我们注意保暖。马上就要进入紧张的初三学习了,她也轮流对全班人进行点评、指导,给出中肯的建议。

我们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在学习上,她从不强逼我们,我们完成的也只是她布置的基础任务,但成绩却从来不差。在生活中,她练习书法,认真阅读,以身作则,激发我们对知识的兴趣。

还有我们的物理老师,他总能用幽默感染着整个教室;我们的数学老师,他在上课时手机总会关机;我们的地理老师,她总能使我们深入祖国豪迈的大好河山。相信不只在我的身边,在大家的身边,也都有这样的好老师,给我们留下这样那样的感动。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筑民魂。教师播种了未来,点燃了梦想,并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学生的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课堂,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点,更是青少年学习人生梦想的播种点、起航点。同学们,不管你们知不知道老师真的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现在他们就坐在我们的身边,何不在演讲结束完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感谢有你,老师们!”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教师,是亿万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是伟大的筑梦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五: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而中华的传统文化更是经久不衰。中华儿女的中华美德更是从前辈那里流传而下的珍贵精神财产。我们的任务即使继承,也是传承这越发闪耀的黄金。

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并归纳的五个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而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的内容更可谓深不可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指的是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塑造自身的美德。正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一个人有了道德修养就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是否为他人造成了困扰。因此,只要人人都能具备修身的品质,社会将边的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生活也会变的更加幸福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和万事兴,社会是有无数个家庭组成的。一个没有美德的家庭只会给社会增加负担。每个家庭都奉献一点社会就会更和谐一点。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治国”,是指处事应具备的美德,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都是治国的美德。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却忘记了疲劳。子路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

穿着传统美德的鞋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在人生路上。苦难并不可怕,困难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肮脏,太容易玷污了纯洁的灵魂。

【篇六:身份的背后】

身份的背后,是责任;责任的背后,是担当;担当的背后,是你我;你我的背后是身份……——题记

我,是谁?

我们,又是谁?

曾几何时,我们还没有认清自己,一味的认定:我就是我!

没错,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没有人说你错,但是,这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的认为,任性的认为“我就是我,难道,还能有别的身份吗?”

可是,我们的确有着不少“身份”呢!

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班级的成员、祖国的未来……这一个个不平凡的身份,一下子降落到我们头上,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身份了吗?并且,将来我们进入社会,我们的身份将会更多,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责任越大……

大家都知道孙思邈史称“药王”,可谁又会知道,这样的一位药王最初的学医动机,仅是为了医治自己的父母的病;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救危难的祖国,义愤填膺的用自己的文章来拯救国民;比尔盖茨,如果不是对自己工作和职责的坚持与热爱,有怎么会成为现在的世界首富?……这些,无一不是对自己身份负责的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上,只要我们还生存在这个社会,我们必然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要去尽自己的职能。

这些啊!看似很难,其实,它们很简单。当你还作为一个学生时,你的责任仅是学习;在父母面前,你将肩负一个“孝”字;在学校里,你将必须守纪,去维护、去爱护你的校园……看!这些都很简单吧!如果一个人拥有责任心,那么那个人一定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梁启超就曾经说过:“人生需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在子路负米中,子路会因为为给自己的父母背米回家而奔波,让父母饱食是他的幸福;孙思邈医成回家,终得治好父母的病,后而造化一方;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成就他国防事业的伟大……责任,靠的就是一份态度,一份心。然而,难就难在我们缺少着这一份心……

不知有多少的人,不敬的对待将我们一手带大的父母,或是无视他们,或是忽视他们,在竞争压力与生存压力下,忽视了我们身边最亲最爱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在校园“祸乱一方”,破坏校园风气,成天打闹,不思进取;不知还有多少人,在社会“危害一方”,做着那些亏待自己良心的事。于是就像是我买的那几瓶打特价却是过期了的牛奶,或是买回来的瘦肉,其实是加了瘦肉精……从此可见,这种责任,这份态度,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辛克莱·刘易斯就有一句话: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有身份就一份责任,有责任就应担当,虽然担当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却意味着,你拥有了回报的权利。年轻的我们,就应"享受”历练的过程,你会发现,不同身份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精彩。

【篇七:孝心无价】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古今多少事,从孔融让梨到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一个"孝"字在多少代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流淌。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路,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有一回,因当地粮价飞涨,而家里已经没有他勉强糊口的粮食,子路听说有个地方的粮价比较便宜,可是那个地方离家却有百余里,他独自离家步行到那个地方,买了米后又扛着米袋赶回家中,这就是百里负米。又因为双亲年事以高,而子路还没有一个稳定职业,实在没有让父母高兴的事。所以为了让父母欢心,就不顾委屈自己去寻求一个低下的职业,还说:“父母健在,不敢自恃高贵。”当他的父母先后去世,子路哭着埋葬了他们,一切都是按照礼数进行的。守孝期满之后,子路游到楚国。楚国的国君同子路谈话之后,让他留下来做了高官。出游气势壮大,宴饮丰盛,列鼎而食,造成的声势在当前是极为煊赫的。这种盛大豪华的场面却令子路泪如雨下,对人说:“我现在算是富贵了,可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虽然我还想像当年那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到家,父母也得不到了。”他唏嘘不已的样子,使得旁人都非常感动感动。

子路还说过:“树林要安静下来,可风偏偏不停下来;你要奉养双亲的时候,可是父母却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到现在才懂得,即使是把最极丰美的食物供在父母墓前,倒不如在他们生前用好饭好菜供养他们啊!”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慨叹的说:“仲由孝顺父母,可以说是在双亲生前尽力,在双亲死后也是尽心的了!”

《说文》里有一句话:孝,善事父母者。成长的磕磕绊绊中,难免会和父母吵口发生纠纷,特别是今天正步入青春期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免有些小叛逆,和父母顶嘴,不听父母的话,有些同学还因为玩心肿胀不好好学习让父母失望了一次又一次……每当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总是吹胡子瞪眼不知错,直到父母失望离开的时候,才会感到懊悔而羞愧,但又是青春期要强好胜的年纪,不知如何阐述自己的内心。我们都应该学会忍耐,宽容和理解,父母为我们衣食住行,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是我们最亲密亲近的朋友,当和父母发生口角时,冷静分析父母的用意,即使父母误会自己时,也要学会忍让并耐心解释原因。这样,才真正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孝"。

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浇灌了世世代代炎黄子孙,是我们都应该从中华文化孝道中学习并汲取的前进的力量。

【篇八:让孝传承下去】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品德。孔子虽贵为三千学子之师,但他在创建私学的时候,把孝放在教学首位。几千年来,这一美德陶冶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像“子路背米孝双亲”等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

子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的家里比较贫寒,常常以野菜充饥。子路认为自己年轻吃点野菜没关系,可父母年龄大了,长期吃野菜会营养不良。于是子路踏上了百里买米之路。年复一年,寒来暑往,子路依然坚持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来孝敬父母,从没间歇过。百里买米,岂是容易!冬天,子路要翻过雪山,走过冰面。有时双脚都冻僵了,子路也从不间歇。夏天,子路背米跋涉,天气非常的炎热,但他只有一个想法,买米让双亲吃,不要惧劳累。子路的母亲劝他不要为了自己这样,自己年龄大了,什么都可以吃。子路却认为正因为自己的父母老了,才必须吃精细一些的饭食。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

多年以后,子路的父母过世。子路尽管此时已经有了高官厚禄,却时常不开心,甚至叹息不已。别人为子路奇怪,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子路说:“我的父母不在了,再好的生活他们也无法享受了,我这个做儿子的心中难受啊!”

从古代到今天,孝这个优秀的品德仍在传承着。就比如说:孟佩杰与卧病在床的养母不离不弃的事例。不得不说,孟佩杰是一个坚强且有责任心的女孩。孟佩杰的养母因病而常年卧床不起,丧失劳动能力。家中的巨额欠款只能有养父承担,而三年前,养父却因不堪生活压力而出走。这下,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幼小的孟佩杰身上。但她并没有退却,而是扛下了这一切。每天天不亮她就开始做家务,侍奉养母。而且没有锅台高的佩杰就站在凳子上为养母做饭,摔下来也从不喊痛……

而今的我们是怎样做的呢?很多同学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而偶有一次照顾不周,我们就会耍态度,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父母总有老的一天,我们应以古人为榜样,以孝为先,培养生活的能力。平时要孝敬父母,当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应扛起家庭的重担让父母放心。所以大家必须要从小将孝为百善之首这个理念记在心中。而且即使父母能够自理,我们也要为他们分忧,用自己微小的帮助给予父母精神上莫大的慰藉,这是一种多么神圣的责任啊!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父母之恩大过天。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仅只有爱,还有他们的心血。又岂是一个孝字能回报的了?所以,同学们我们虽然不能将父母的恩情全部报答,但我们必须要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爱来孝敬他们。

可是,尽管父母给予了我们这么多爱,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不孝顺、不尊敬父母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就拿我们中学生来说吧,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在这个时候的我们会变得易怒、易顶撞父母,时常打着“逆反心理”的旗号去跟父母顶嘴,说父母是“老顽固、跟不上潮流”等等。虽然说在心理现象来说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按中华民族的传统来说,这就是极其错误的了。

我们表面上与父母争个上下高低,实则心里都明白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但碍于一个所谓的“面子”问题,无法向父母诉说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所以,我倡议:将所谓的“面子”抛开,真正做到去孝顺父母。即使父母有的时候出现了错误,也不要立刻纠正他们,要去尊敬父母。如果你做到了这两点,你才会发现孝敬与尊敬父母,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是丢失了尊严,而是抛掉了包袱,消除了你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反而收获了更多的快乐与爱。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好好地孝顺父母,而是与他们争吵、顶嘴。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当我们懂事了,想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孝子的时候,父母已老去。等到那时,我们收获的只能是因没有孝顺父母而留下的无尽的悔恨与遗憾。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要让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犹如星星之火代代传承下去,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热门推荐
1我的小狗
2我长大了
3那娇小的身影
4可爱的小狗
5我成长中的一堂课
6一次新体验
7我成功了作文
8爱是棉被
9团团圆圆过除夕
10文具辩论会
11我的母亲
12剑影孽缘
13难忘的童年
14乡村自然
15老师,我想对你说
16端午游屈原故里
17我成功了
18与校园说再见
19不倒翁
20唤醒文化
21慢慢走欣赏啊
22法律课的启示
23我的房间
24机遇
25共享而非共有
26未来的房子
27中国梦·我的梦
28牵牛花
29未来的汽车
30面对是一种责任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