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欣赏她】
她,是一个从四岁开始学习打乒乓球的女孩,她是一个十三岁进入专业队的少年,她是一个二十岁左右获得了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的冠军,她就是我一直欣赏的冠军——邓亚萍。
我欣赏她的刻苦。邓亚萍在四岁那年,开始学习打乒乓球,因为她天生体弱多病,所以体力很不好的小邓亚萍从那时开始就坚持天天跑步。因为她还小,所以只能练习手臂上的动作和脚下的动作,至到七岁的时候才慢慢接触到了乒乓球台,正是因为这样,她每天更加刻苦的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十二岁那年被当地的省队挑选到了省队里去训练,那是年仅十四岁。
我欣赏她的执着。到了省队里,她发现比她练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执着与不服输的性格让她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不仅每天给自己加大训练量,而且还要每天训练时在脚上绑两公斤的沙袋,以便于更好的锻炼脚下的灵活性。在她二十岁之前就早已把全国锦标赛冠军和全国运动会的冠军收入囊中。在参加全国比赛的过程中,被国家队的教练看上了,这样的机遇让她激动不已。有了专业的场地,有了优越的条件,有了高水平教练的指导,给了身高不过一米六零的邓亚萍一个走上世界乒坛的机会,珍惜这次机会的邓亚萍拿到了第一个属于她的世界冠军。这个世界冠军就是她刻苦、执着的见证,努力奋斗的成果,也是她当之无愧的称号。
我欣赏她的毅力,由于邓亚萍是世界冠军的缘故,她可以顺利的进入清华大学念书。可是她的学习成绩不是一般的差,比如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加在一起,她也写不到二十六个。大家可想而之就这样的学习成绩怎样在著名的清华大学中立足。可是凭着她的刻苦、执着的毅力,她在三十余岁的时候,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毕业了。在大学毕业时她演讲了自己的毕业论文,一篇演讲时间超过十分钟的论文,她却用流利的英语一字不落的表达了出来,让在场的英国华侨为之震撼。
她凭借着刻苦、执着的毅力成了世界乒乓球冠军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我欣赏她的品质,我欣赏她的性格,我欣赏她的精神。
【篇二:《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对你一直严格的,不是梦魇,是救世主。真正的梦魇对你一定是松懈的,是一个铺满鲜花的陷阱。——题记
“爸爸!我……恨您。”小时候的吉塔和巴比塔说:“爸爸,我知道您对我好,但太严了。”大了一些的吉塔和巴比塔说:“爸爸,谢谢您。”长大了的吉塔和巴比塔说……时光,它神奇吗?
今天,我看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剧情是这样的:巴比塔和吉塔的父亲马哈维亚是一名摔跤手,曾经获得过印度竞锦标赛金牌,但与世界冠军无缘。可是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放弃比赛,所以他想有个儿子来继承他的摔跤技术。奈何老天爱捉弄人,马哈维亚的妻子达亚卡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有一天,有人告状,他儿子被马哈维亚的女儿打得鼻青脸肿。此时,马哈维亚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教女儿巴比塔和吉塔摔跤。经过一番起起伏伏,姐妹俩先后成为世界冠军,成功圆了马哈维亚的冠军梦。
在这其中,马哈维亚也做了不少狠心事,比如:开车追女儿;凌晨三四点叫女儿起床;剪去女儿的长发……让女儿们非常反感而不解。
但是一次谈话让吉塔与巴比塔顿悟苦心。有一天,领居家女儿结婚,一派繁华喜气的场面,可是新娘一直没有笑过。直到晚上,她偷偷地对巴比塔与吉塔小声倾诉:“如果我有这样一个好爸爸就好了,可惜我整天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到了十四岁就得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顿时,姐妹俩明白了父亲的狠心是为了帮助她们改变命运。
这让我不禁想起生活中对我关怀备至的父母。记得五岁的一天,妈妈和爸爸都不在家,只留下了爷爷来看我。当时阳光明媚,让人昏昏欲睡,我从下午两点睡到五点半。太阳在天空闪着点点微光,我非常想出去,于是偷偷下楼跑到院子里玩。走着走着,走到了大马路旁,我想起以前都是妈妈牵我过马路,今天我要自己过。走到一半时,遇见了妈妈和爸爸,他们的嘴巴张得都可以装下十个鸡蛋。回家后,他们又打又骂,骂之狠,打之重,让我毛骨悚然。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幼小的我独自过的那个马路有多危险,多可怕。
上帝就是这样。小时候,你自认为父母的严厉和狠心是梦魇,现在我终于明白,这是父母最深沉的爱。马哈维亚只是其中一个。其实世界上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一定说有,那肯定就是我们的父母。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觉得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梦魇了,去相信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