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加爵的作文

【篇一:读《艾晚的水仙球》有感】

《艾晚的水仙球》是黄蓓佳的小说,主要讲了小女孩艾晚的成长故事。她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姐姐艾早心灵手巧,但逆反心理很重,总是和妈妈顶嘴。艾晚是个平常的小女孩,没有哥哥和姐姐那么优秀,随便得到什么都可以让她很满足,她就像我身边的小伙伴一样很亲切。

故事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一幕幕生活画卷。我最喜欢艾晚,虽然她并不出众,但是很有爱心,为了水仙花早些开放她一夜守候。“爸爸说:优秀的孩子是为别人培养的,平常的孩子才是自己的。”艾晚就是这样一个平常、可爱的孩子。我最不喜欢艾早,因为我觉得她太不懂事太任性了。当她高考时,第一门语文考试结束后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她就把情绪发泄在自己的身上,接下来的几门考试她胡乱应付,最后总分比预考成绩少了差不多一百分,这简直是自毁前程。不但伤害了自己,还辜负了爸爸妈妈的期望。我觉得她很不理智。

在生活中,这样不理智的行为也处处可见。有的同学听不得一点批评,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还会用不合理的方式泄愤,比如撕书本、乱涂乱画等等。据说2004年发生的重大杀人案件中,凶手马加爵就是一个成绩优秀的重点大学大学生,可是他仅仅因为打牌和同学吵架,就连杀四人发泄情绪,最终落得了悲惨的下场。而且,我看到网络上的新闻说,根据调查显示,“自杀”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居第二位,台湾去年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约每10万人口6。3人,比97年微幅升高,这是多么可怕的趋势啊!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而盲目任性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就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我宁可不要像艾早那样优秀,也一定要做一个健康、阳光的好孩子,像艾晚一样可爱。

【篇二:浮躁】

“浮躁”这个词儿,现在挺流行,王菲的专辑命名《浮躁》,贾平凹教授也写了一篇小说《浮躁》,我们的社会已隐隐浮起一种“浮躁”的气息。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好现象,它反映了我们的物资文明在提升,却精神文明在颓变。

引起“浮躁”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然而,我觉得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心理。

苏轼一生坎坷,然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他仍能以竹杖代马,吟啸徐行,高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写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更是他“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的体现。挫折面前,苏轼不但不“浮躁”,还能轻松平静地吟诗作对,展现了豪放派的“大家风范”。

今天,莫扎特享誉世界,然而,当年的莫扎特是地位卑微,画作少人欣赏,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他的收入不稳定以至常常负债度日。他虽身处困顿和忧伤,仍能以极大的热情,创造出一个个让后人震撼,为之感动的乐章,以快乐的音符感染大众,面对苦难,莫扎特不但不浮躁,还从容地把快乐的种子播撒在人间。

苏轼、莫扎特能够心如止水,笑看人生,皆因他们有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因为一点小摩擦,大学生马加爵用刀捅死了四个室友,自己也因此走上不归路。马加爵的悲剧人生,归根到底是浮躁导演的。

法国与意大利的世界杯足球决赛进行到第110分钟时,出现了令世界目瞪口呆的一幕:法国球员齐达内突然转过身用头撞向意大利守门员马拉特奇的胸口,把这个1米93的大个子顶翻在地,裁判出示了红牌,一代大师因为“浮躁”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马加爵、齐达内的行为给他们的人生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令人吃惊和费解的事,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一个良好的心态,浮躁使得他们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

由此,我们可知,浮躁就像一个“魔鬼”,它有一种让人不可思议的邪力,它会使人丧失理智,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来,不但使你痛苦不堪,还会伤害你身边的人。

亲爱的朋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希望你能按耐住内心的躁动,永远守住心灵这快净土。

【篇三:容忍是一种智慧】

莎士比亚曾说:“容忍是最大的智慧”。

古往今来,关于“忍”的美谈数不胜数。蔺相如让廉颇,忍着廉颇的傲慢,求得将相的团结;越王勾践忍得十年卧薪尝胆,终于败吴;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成就了汉朝的大业;拿破仑忍得圣西尔·马克多尔等人的憎恨,赏其才能而重用他们,最终得到许多人才,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可再看看现代的马加爵由于一时没能容忍,断送了三条人命,这是何等的愚蠢啊!忍一时,风平浪静,要是他当时能够忍让,何致现在的下场。

一时的忍让,看似吃了亏,其实不然。“忍人所不能忍,必能成人所不能成”,风雨过后,必有碧波荡漾的妩媚风光。心多了一份广度,刃就少了一份亮度;心多了一层厚度,刃就薄了一层利度,这便是“忍”的智慧。《尚书》中有记载,一个人有容忍的大量,他的德行就大。所以说,容忍非但没吃亏,相反,它展现了人格的高尚,张扬了无声的风度。

当然,容忍并不是懦弱,忍让并不是退缩,而是灵魂的高境界。它是坚韧和顽强,是面对挫折时的坦然,面对嘲讽时的凛然。成功若不容忍失败,就无法寻得突破和转折。晋朝的朱伺说:“两敌相对,我能忍,是以胜耳。”容忍是适当的抑制。荀子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惰性,然后能修。”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虏,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不也写下过“忍志常须”来自勉吗?忍是放弃小我,顾全大我,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智慧。

容忍,是最大的智慧。我坚信,忍者能战无不胜。

【篇四:生命因其不可重来而可悲】

生命,让人感受的就是鲜活和情感的力量。因为生命不可重来,面临死亡的人会因为没有机会弥补毕生的缺憾而感到悲伤。例如,没有机会去挽回他所失去的,没有机会再留住他所拥有的,没有机会去弥补他犯下的过错、没有机会完成它毕生的梦想。以马加爵为例,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断送了自己一生,他在法庭上一语不发,因为他知道犯下的错是无法弥补的,他的生命不可重来,被他的伤害的生命同样也再也回不来了,他怎么来弥补呢?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为生命只有一次,马加爵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生命的不可重来是多么可悲啊!

因为生命不可重来,当其他生命逝世时,我们也会感到悲伤。一方面当与我们没有直接关系的生命逝去时,我们会产生悲悯,那是由于我们潜意识把它的生命的不可重来联系到自我生命的不可重来,从而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激发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感到悲伤,就像诗人哀叹路旁野花的凋零,同样也是在哀叹人的生命的脆弱,无论是悲花还是悲人,这种悲悯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源于生命的不可重来。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身边的亲人逝去时,我们会感到强烈的悲伤和沉痛。亲人的离开意味着他不会回到我们身边了,他这个人,他生前对我们的关爱,以及我们对他的许诺,都因为他生命的消逝而出现了断层,我们感到强烈的悲伤,因为我们再也无法见到他,再也无法体会他的关爱,再也无法兑现对他的许诺。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生命的逝世,都是充满悲悯的,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所在,正是因为人对生命不可重来的深刻体会,才让人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我们承认生命因不可重来而可悲,因为只有不逃避悲伤,才能勇敢地面对生命。

【篇五:成功的前提是正义】

作家周国平说:“在为自己的人生确定目标时,第一个目标是优秀,成功最多是第二个目标,不妨把它当做优秀的副产品。”我认为,第二个目标可以是成功,但第一个目标必定是正义。

从战争战术的角度看,阿道夫。希特勒无疑是位绝佳的战争狂人,在狂热追求“人种优劣论”的人们眼中,希特勒无疑是雅利安人的救星。但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位“第三帝国”的元首无疑是个暴君、刽子手。再说,袁某是某大学的高才生,毕业后找工作处处碰壁,可能是他把薪水要的太高了吧,反正没公司要他。于是乎,袁某十分恼怒,编了个木马把拒绝他的那些公司的硬盘蚕食一空,结果判了刑。

在古代,有句歧视妇女的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起因便是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干预朝政之事,于是古人说比起祸乱朝政,无法无天,女子还是无才比较好。还有曾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马加爵将同宿舍同学分尸”等新闻无不印证了这样一条道理——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但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只要“优秀”,只要“成功”便可。实际上,希特勒、袁某、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马加爵等人在东窗事发前无不被人认可为“成功者”,但人若不正义,学历只会成为他犯罪的工具。而又有多少人只顾追求优秀和成功而丢失了善良的本性。罗永浩曾讲:“我痛苦的发现身边那些臭流氓,在社会上如鱼得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到领导那副德行,简直没法看。处事处的很圆滑。要钱有钱,要车有车,二奶有六个。”更邪门的是像乔布斯、毕加索之流,人品之渣令人罕见,却被人冠以“改变世界的人和现代抽象派大师”的称号。虽然他们的作品甚为惊艳,可以称得上是杰作,但不可以称为成功或优秀,因为真正的成功和优秀需要正义来衬托的。

正因为人们对优秀和成功的盲目追求,在当今社会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我想说的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的成功算不上优秀,正义才是两者的前提。只有正义者,才配得起优秀和成功的名号。

正义者,方能优秀且成功。我坚信这一点。

热门推荐
1早晨的太阳
2秋游
3人间最美是母爱
4一次难忘的旅行
5《演讲与口才》读后感
6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7长大改变了我
8雪中温情
9的作文
10深厚的友谊
11难忘的回忆
12别人家的孩子
13二十年后的家乡
14我的烦恼
15未来的电脑
16仰望星空
17南韵馆之游
18假如我是孙悟空想象作文
19理想的翅膀
20有时候我是坏小孩
21心愿
22我学会了感恩
23我的高低床
24第一次游泳
25晚霞
26离别
27一碗鸡蛋汤
28给自己一个梦想
29乡村里的夏日
30开启心门的密码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