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迟子的作文

【篇一:这本书打开了我】

初中以前,我沉浸在小说与漫画之中,完全没有接触过除此之外类型的书本。进入初中,我了解到散文的存在。从张晓风到毕淑敏,林清玄,迟子建,风格迥乎的他们带领我在文学殿堂又踏上一级阶梯。

读《林清玄散文》时我并不觉得男性的文字思路会像前两者那样细腻而感性。当我翻开其中一篇《打开心内的窗》,才意识到自己的愚昧。“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这样理性中不乏柔情,让我看到这位男性的阴柔之美。

再翻动几页,我细细品读,又发现他的阳刚之气。

《形式》这篇散文讲述从古至今人们所追求的物质逐渐改变,要求也愈发提高,而慢慢的,人们盲目起来。从前,我们问:“你这衣服好看,什么面料?”现在我们问:“你这衣服好看,哪买的?”我们在生活中改变了初衷,改变了所想。

所谓“打开”我那封闭的,自大的心灵,林清玄带给我的是感动与崇敬,他的写作思想风格扣人心弦,仿佛迷惘的心找到了方向般清澈明亮。我的一切,不再流浪,而是有了自己的定位。

心既已明确了自己所想所求,便可以重新定位,认真思索。

世间万物的运转与变化是悄无声息的,我们不该随波逐流,无法改变世界,试着改变自己,让它因为有了小小的我们而有一点点的不同。读书的目的不只是接受知识教育,更是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它像阳光照亮生命,像雨露滋润干涸的心田。它绽放的朵朵鲜花丰富了我们枯燥无味,吹过的阵阵微风清凉了我们严暑酷热。

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深埋在底的炽热心脏,它重新火热起来,不再沉默。

【篇二:读音乐的灵魂】

可曾记得母亲在枕边轻轻哼唱《摇篮曲》催我们入眠?可曾记得夜行路上不安的公交车里播放着一首首“晚间音乐”供听众灵魂的休憩?可曾记得高考路上慷慨激昂的《我要飞得更高》伴我们一路走来……

这是音乐的魂在牵引着人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犹如一条从未剪断过的丝带拽引人们回归心灵的故里。

以前,音乐在收音机里静静的流淌;后来,音乐被我们关在亲切的复读机里;而现在,音乐则被嵌入小小的mp3播放器。音乐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变换着各种姿态带给我们心如止水的宁静,它变了个头,变了方式,始终不变的是那躺在音乐里的灵魂。

打开播放器,温婉、流畅的音乐飘入耳膜,我们用心聆听,伸出手囊括住音乐,人间尘世的喧闹抛于脑后。希腊哲人柏拉图说:“音乐应该归宿到对美的爱。”我始终相信,爱音乐的人定是热爱生命的人,读了迟子建的《听时光飞舞》我更是觉得,也许只有那悠扬虔诚的洞经音乐能打动月光,让它也忍不住想出来听听。这时,我更能体会迟子建那“穿着长纱,伴着音乐起舞定能迷倒唐太宗”的幻想,那是音乐的魂在支配着人们的血与肉啊!

听贝多芬的《月光曲》,舒伯特的《小夜曲》,能深深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辽远与旷达,这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苏东坡,那个被一贬再贬的落难文人,朝廷抛弃了他,好在音乐收容了他,他对音乐的喜爱,他对音乐的擅长让他在苦难的路途上找到了可以停歇的驿站,正是有了音乐,才有了他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一段乐曲,牵动多少人的心,“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多少次边疆的羌笛催生了战士们的几多清泪。“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时那思乡的人们早已愁容满面,而当一首《梅花落》翩然响起,怕游子已是泪湿衣襟。

音乐就是具有摄人心魂的力量,在他的审视下,你可以看到内心深处那纯洁的自我。聆听经典音乐,更仿佛如临佳境。如怨如慕的音乐,似一片归帆,送我去故乡拾梦。苏北平原如绣,湖荡水网似织,新芦出水,万竿摇曳,绿意侵入。江南细雨霏微,沾衣欲湿。冷街幽巷的小镇,悄然闯入记忆的怀抱,风物依旧,往事如烟,一声声熟悉的乐曲,带给我一片怆然的意境,催人欲涕。

我在音乐的怀抱里慢慢睡去,梦中品读音乐的灵魂,任那身后的夜幕徐徐落下。

【篇三:窗外盛景自在心】

推开一扇窗,欣赏一片景。或是花灼灼,或是风点点,或是一犁膏雨,或是万里烽烟,或是那莲叶无穷碧,或是那城春草木深。问何时景盛,何时景哀?答曰:“窗外盛景自在心。心境不同,窗外之景亦不同也。”

四季更迭,旋踵,又一季深秋。额尔古纳静静地躺在黑土上歇息,与一阵阵寒风,一道道古墙,一株株蜡梅一道,安然地度过一个个白天与黑夜。迟子建踱于风中,素面朝天,将秋天的故事说给家乡的月。她一定是第一个感受那寒冷的人,她一定是第一个看见那鸟儿消失于天际的人,她一定是第一个摘下那山茶在风中起舞的人。只因她心中充满诗意,充满对自然的关怀。黑土无情人有情,即使漫天飞沙走石,即使满地黄花堆积,她心中,依旧花肥雨润,依旧叠青泻翠。

额尔古纳是一扇窗,窗外之景看似无情,却在她的笔下现出真情。迟子建,怀揣着真挚初心,在额尔古纳右岸,将盛景收获在心。

“千年走一回,山长水也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不同于目不窥园的文人,余秋雨选择挽起裤管,云游四方,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力量。走过都江堰,做过西湖梦,到过贫民窟。每一道风景,落笔,便成了动人的文字,那山水迢迢也化作清泉,漫过脚踝,浸润每一个读者的心田。同样的景,他却能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巨大魅力,并将这美传递至他人内心。

沿途风景是一扇窗,窗外之景看似无生命,却在他的笔下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予人以文化盛宴。余秋雨,在那漫漫长路中,在那文化苦旅中,将盛景收获在心。

推窗赏景,景即在心。心境不同,景亦不同。有宽广心灵,便能如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寓身扁舟,寄情明月,渺沧海之一粟;有诗意心灵,便能如海子,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之景中发现生命之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坚韧心灵,便能如萧红,满身伤口,起起落落,浮沉中却依旧享受她的黄金时代。

捧着一颗心,推开一扇窗。以心为师窥风景,你会发现,云散了,天晴了,暖人的风开始吹了,窗外盛景自在心。

【篇四:岁月是匠人】

一枚梨子放置于时光中沉淀了甜,一坛醇酒放置于时光中沉淀了醉,而我们在时光中沉淀了成长。岁月亦是匠人,将我们在时光中打磨出来,用心雕琢,又用心捉弄,在挫折与风雨的洗礼中,我们逐步蜕变。

时间,生活。时间构成了生活,而生活,是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的。迟子建在书中写道:“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快乐时就走一走,累了便停下来歇一歇。”悠闲的生活带给她的是有形的,是让人放松的,但她通过这种生活告诉我们的却是无形的。在嘈杂繁忙的路上行走,遇到红灯停下来,等上短短的几十秒,又何尝不是一种悠然闲适的态度。在时间的沉淀雕琢下,迟子建变得通透,文字也愈发精致,这是时间赋予她的成长。

福楼拜曾在给远方朋友的信中说到:自己每天都会看日出。这看似平凡又普通的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每天清晨早早起来,等待着旭日东升,等待着朝霞铺满天空,就这样坚持着,一天又一天,我不禁为之动容。倘若我日日忙于写作,哪有闲工夫看日出呢?可大约也是由于福楼拜日日沉淀了日光,细细雕琢了余晖,才能把岁月用那般美好的姿态沉淀于纸上吧。

岁月亦是匠人,沉淀风沙,洗尽铅华,不依然故我风华依旧,变得更加坚韧更加美好,风雨洗不去气息,变迁带不走气质。

多想趁着大好时光,四处走走,到南方,到北方,去看十里长街,烟雨江南,去看黄沙漫朔,塞北高原。去看看那江南水乡,是怎样的江水催生了那些有情有义的女子,虽是女儿身,却博览群书,对天下之事清楚明了。闲时对月当歌,弹一首阳春,舞一曲惊鸿,过着悠闲的不与世争的生活,径自享受时间的美好;去看看塞北异域,又是怎样的酒肉滋养了这一方土地上豪爽的人们,去幻想那些马上的民族的骁勇善战,那些英姿飒爽的矫健背影,令人心潮澎湃。他们与酒为友,与草原为友,与天下为友,享受着现世的安稳,与世无争。

去到巴黎,那个香水之城,让那芬芳醉人的气息弥补内心的空缺。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期待着有个头上别着山茶花的美丽女人坐着马车从街上奔驰过去。期待着能和文学巨匠来一场擦肩而过的浪漫邂逅,去静静享受时间的美好,在时间的雕琢下变得更加精致,更加富有魅力。

谁的心里没有一处向往的地方,它拥有着自己所认为的所有恬静与美好,或是一条老街,或是一个城堡,它有开不败的花,有亘古不变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周围的人会变,事会变,可始终不变的,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是那份美好的憧憬。流水它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年龄,带不走的是那份永恒的记忆。

岁月亦是匠人,谁的头顶没有灰尘,捡起被时光磨过的勇气,让双脚沾满清香的泥土,让心灵沉淀了醉人的阳光。

岁月悠悠,菁菁我心,岁月是一个不老的匠人。

【篇五:迟到的春天】

四月,应该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而恩施的春天却还在沉睡。

唯一的标志就是那淅淅沥沥的小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少了冬季的凛冽。雨不大,一点一点飘落在身上,所以也不愿撑起伞,就任凭雨水打湿肩头,模糊眼睛。

在这样的背景下,春天是忧郁的。春风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柔和,春寒料峭,还是让人不禁裹紧了本已变薄的春装。路旁的行人匆匆,路上的汽车喧哗。还是这样,哪有春天?

忽然想起迟子建的文章:“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才发现,那棵生长在河岸边的柳树,没有江南的柳絮飘飞,柳枝已变得坚硬,突兀地盘在树顶上,树皮已呈深棕色,高还不到一米,那么不伦不类地摆在常青树的旁边,但因为春,柳枝末端发出了嫩芽,锯齿状的芽透着清新的绿,让死气沉沉的柳又拥有活力,这是春最好的点缀。

满地的野花像人撒上去的一样,一团团簇拥在绿茵茵的草坪上,树展开了双臂,路两旁的树枝交错在一起,形成了林阴大道,雨透不进来,只是偶尔顺着叶脉滑落到石板路上,“嘀嗒”的声音清晰可闻。枯枝梅也绽开了花瓣,小拇指大的花并不显得出众,但因为梅红那艳丽的颜色和形成的花束,格外引人注目,原来春天已经到了。

春天并没有迟到,只是它并不会轻易让我们发现。春天会慢慢到来,不光只让大地万物复苏,天气回暖,还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季节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新的希望!

迟到的春天,已赶来赴约了!

【篇六:无声的语言】

“让漂泊的人,心中有家。”这是迟子建写下的故事。在看到这篇文章以前,我像是在深夜里迷茫,溪水中流淌着我的烦恼,在看完《守灵人不说话》后,一缕萤火带我走向天亮。

《守灵人不说话》如春日里飞扬的风,带来一阵温情,当作者到正在守灵的外祖父边上时,外祖父却一言不发,她便与外祖母说,外祖母回答说“他守灵呢”,三遍亦是如此,多年之后,作者守灵时明白了守灵人是无法说话的,因为那时守灵人与逝者的灵魂在悄悄的交流。

像是石子轻轻坠入湖面,一缕阳光照进了心房,很远又很近,我听到了仿佛一直在找寻的答案,他们的灵魂可以交流。

溪水在阳光下静静的流淌,答案也仿佛越来越清晰。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语言交流,文字交流,动作交流和文中所提到的灵魂交流等等。其中有种特别又听不见的交流,那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听起来有点不明白,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上课分神时,老师给你一记眼刀,一个眼神交流你就被秒杀了;做错事时,老师给你一个灵魂上的凝视,瞬间你的眼眶便湿润了;饥饿时,家里一桌子的美味,无言的爱,温暖便溢上心头。这些便是无声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足以抵过千言万语。

无声的语言虽然普通,但你学起来却难如登天,因为这种语言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无声的语言是无言的,但却有情。

感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拥有的宝藏,有了它才能称作有“心”。感情是生活中情绪的堆积长久积累而形成的,要想有真情,就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美好,获得感情。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的,但厚积薄发,当我们心中有自己,有他人,有着万物之时,我们就能学会用无声的语言去交流。

无声的语言源于真情的流露,而真情的流露源于有“心”的生活。

热门推荐
1那件事激励着我
2美丽的蛟山公园
3秋游
4《井底之蛙》新编
5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6与众不同的礼物
7偷传纸条
8给潘老师的一封信
9我心中的英雄优秀作文
10学会生活
11假如我能实现五个愿望
12我找到了秋天看图写话
13自编童话故事500字三年级
14碎片化生活
15科学小实验
16真精彩的初中生活
17永远忘不掉的记忆
18写人作文
19走不出去的秋天
20我最喜爱的味道
21最美的风景
22我的私塾先生
23读书开启心灵的天窗
24军训日记
25学书法
26秋天的银杏叶
27老师的微笑
28看见这片银杏叶就想起你
29欢度国庆
30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