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隆中的作文

【篇一:游襄阳,赏隆中】

最近的隆中一日游还一幕幕的在眼前回放。途中累着,笑着,抱怨着。但我们都坚持了下来,隆重的风景真是难得一见。有山,水,花,树。其中还看到了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清澈见底。

走进隆中,不忍心扔下一片纸屑,碎片。也不敢去惊扰这么静谧的美景。建筑也都透露着历史的悠久。诸葛亮的草庐,听导游姐姐说:也算是他的一个人的别墅吧。在诸葛亮先生的家里,我还看到了一把古琴。不是有一句歇后语说,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那就成这把琴为神琴吧。游隆中时还有许多卖鹅毛扇的,一个比一个漂亮,记得以前看到过诸葛亮的鹅毛扇——神机莫测。这神琴,这鹅毛扇都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呀!

游襄阳,赏隆中,敬诸葛。哪一个没有突出历史的悠久。三国时的人物风范,性格特点全都在隆中里体现了淋漓尽致。记得途中的花海,那可真是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花都争奇斗艳。同学们也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又走到了郁金香的领域。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块一种颜色,漂亮极了,我真为那些没来的同学感到后悔。后悔自己的眼球没有欣赏到这美丽的景观。还有在途中看到的一口井,那是在诸葛亮个人别墅前的一口井。听导游姐姐说这还有个寓意,前程似锦,然后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身影——照片。接着又赶往草庐剧场,路上即使累蛋快乐着,到了那里,真是惊住我的眼球,庞大的建筑,眼球不停的转来转去,看不过来。走进剧场就像真的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三国,三面环山。组织的节目也十分精彩,我们的表演更是赞不绝口,走时还依依不舍。

襄阳文明的古域,隆中,诸葛先生的所在地,这一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获。游襄阳,赏隆中,观美景,知历史。

【篇二:经典为我导航】

众说周知,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俗话说“看三国,就看奸-狡-诈”,但我觉得,三国中却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故事。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一览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话说刘备手下有一贤士—徐蔗。徐蔗因其母亲被曹操带走,而准备去找曹操。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一个经天纬地之才。此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刘备听说后,同张飞、关云长,立即启程,前往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来到隆中后,刘备向一位农夫打听到,这座山南面的卧龙山冈上,有一片树林,诸葛先生就住在树林的茅庐里。刘备来到庄前,有一童子出来,刘备问道:“卧龙先生在吗”,童子答道:“先生不在。”刘备只好回到新野。

数日后,刘备终于打听到,卧龙先生已经回到了茅庐。于是又立即备马,再次来到了茅庐。从这里,我看出了刘备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有那势必要请诸葛亮出山的信心。童子说先生正在读书,刘备十分高兴,走进一看,没想到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只好再次无功而返。

虽然刘备两次都未见到诸葛亮,但他并不弃垒,决定为了自己的百姓能过上安康的日子,不惜放下自己君主的身份和颜面,再次去请诸葛亮,寻求他的帮助。最后,刘备用他的“诚信”,打动了诸葛亮,获得一位贤士。同时,刘备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不论是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我们都应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功!

【篇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什么?就是通过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明,都是建立在不断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大学》中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天地,从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早已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物质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推敲身边的物体,并学习好文化知识,要从探察物体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亲自动手实践,让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是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这便要求我们不能死学书本知识,必须在生活中潜下心来研究事物,从中获取知识。列文虎克曾是一名门卫,整日闲暇无事。他利用空闲时间做什么呢?他玩起了镜片。于是,他凭借着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科学的精神,终于玩出了名堂,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放大镜和显微镜。

从列文虎克的事例中不难看出,探察事物的确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可我们应该盲目地去观察任何事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不会有成效。永远也不要忘记,实践是与知识相结合的。诸葛孔明一生好学,在年轻时便游历四方。早在隆中时,她便精通兵法,三分天下。可纵有满腹经纶不去施展有怎能体现他自己的才华呢?他追随刘备,子啊连年的南征北战中,我相信对他自己是一种常人莫及的提升。正如他在破南蛮藤甲兵前说,“我早在隆中便知道南蛮有驱兽之法”,后用火攻破之,不正是实践的过程吗?诸葛孔明后来有发明了孔明灯、木牛流马,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发明家。

由此看来,亲自动手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在生活中也有体会。在物理课上学习电路,之上可以轻而易举地连接,而当一大堆电学原件摆在面前时,还真有些摸不着头绪。几次实验下来,才逐渐有所领会。

凭我这些年的亲身体会,只有不断地研究事物规律,并把书本中的知识广泛应用到实践中,有所变革,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篇四:贵在坚持】

他是一个仁义的君主,为了重振汉朝的雄风,四处招兵买马,和兄弟二个结为兄弟。自为大,关羽第二,张飞次之,因为没有好的军师,他连续征战失利。于是他决定了,要去拜访深居在隆中的卧龙,请他帮忙,以求兴国安邦之策。于是,兄弟一行三人走上了隆中的道路。

初次到了隆中,见一农夫吟出《梁父吟》,便访之“请问卧龙先生在哪住呀?”农夫答曰“过了前面卧龙岗,见一草屋便是。”于是他谢过农夫,继续前行。忽见一人走在路上,一路狂歌。心想这便是卧龙吧。上前恭问之:“先生是卧龙否?”然而那人却说“我是卧龙好友,我也去寻找卧龙。”于是他们一同到了卧龙家。草屋前立一小童,于是,他急问小童:“卧龙先生在家吗?”小童答“先生去山间游玩去了,要几日才能回来。”他心里很沮丧,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没想到是一场空。于是他失望的离开了。

但是,他没有放弃。过了几天,他决定要再次去拜访。于是兄弟三人又一次的踏上了去隆中的路途。这时天气已经立秋了。一路上谈谈心事,抒抒抱负,不几日,又到了隆中。在岗前有一酒店,他们也很饥饿,所以进了酒店。在店里他看到了一行三人。三人长得鹤骨仙姿,正对酒长歌,抒发心事国忧。他心想这肯定是卧龙也。上前问之“请问哪位是卧龙?”结果却让他又失望了。他又到了小草屋旁,见一人坐在小屋内,读着书,上前问之“先生是卧龙否?”那个人说“我是卧龙先生的弟弟诸葛均,家兄与好友游玩去了。”结果又使他心灰意冷,在归回的途中,他想,我一定要找到卧龙。

第三次走到隆中的路上,天上已下了鹅毛大雪,到了屋前,小童说“先生在家睡觉”。于是,他便跪在门前,等着卧龙醒来。卧龙醒来他已经跪了2个多小时。他为了成就事业,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卧龙深为感动。慨叹道:“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便随他出山了。

此后,“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七纵。、七出岐山、……。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便是三国鼎立蜀国国君---刘备。他的这个故事已成为一段佳语“三顾茅庐,贵在坚持”。

【篇五:拂拭心窗眺远方】

只要心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阴雨天。

——题记

我总喜欢伏在窗口,感到似乎拥有了整个世界。

窗口的我,总是喜欢眺望远方的风景,但我有时会顾忌窗外的尘埃,因而和风景总相隔一道玻璃,渐渐地,透过这些污点,风景黯然失色,世界也变得混沌不堪。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英雄豪杰都告诉我们,如果学会擦掉这些污点,那么你将会拥有一个脱胎换骨的人生。

诸葛亮——智慧和忠诚代表,他告诉我们,唯有拂净心灵之窗,才能有高远的志向,精彩的人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乱世中,天下贤能之士纷纷奔走投靠,苦寻英主。唯有他,隐居隆中,晴耕雨读,在擦拭着自己的窗户。十几载的夙兴夜寐,终于,他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只等着一个机会。三顾茅庐,他深感玄德的知遇之恩,于是龙出海,凤腾空。隆中对,刘备的政治蓝图,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他的智慧令我折服,只因他将自己的窗子擦洗的一尘不染,尽管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却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

霍金,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重度残疾者,全身瘫痪,无法开口说话,仅有一些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是无比悲惨的。但他却努力擦净自己的心灵之窗,看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世人什么是坚毅,顽强,一本《时间简史》让全世界都为他鼓掌。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坚守心灵的纯洁,才能避开尘世的纷争,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里,都要学会从容淡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落花无语,留香阵阵,唯有风,知道它曾来过。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澄澈的心灵,会使我们收获更得的幸福和快乐。但如果心灵的窗户布满污点,你所看到的看到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透不过明亮阳光,那玻璃上的污渍,你不但不会发现,却还天真的以为是别人身上的,在埋怨和不解中,抱憾终生。

有时候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别让自己的心灵之窗粘上一层厚厚的尘埃。一扇明亮的窗户,一颗纯净的心灵。下一站,远方,上路吧!

【篇六:历史将记住孔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师在黑板上用力的写下这八个大字,随着同学们手捧《出师表》整齐有序的朗朗读书声中,我的思绪渐渐飘到了那战火纷飞得的年代。

我躲在隆中前的古树后看见您手握耕耙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汗水浸湿您的脸庞和布衫。在这硝烟弥漫、诸侯争霸的时期能有这样一幅安静平和、与世无争的景象实在是千载难逢。当您仰头高吟“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时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不难从中看出您对晏子的仰慕,渴望辅助诸侯为此成就霸业的心愿。是啊,您是卧龙,是龙,怎能不想着有朝一日腾飞于蔚蓝天空呢!

隆中作对,先主刘备以天下之事将您带出茅庐,您心怀感激就此踏入历史的舞台,那时候您是否曾预料到您的一生是个传奇,也因此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呢?建安十二年,仅二十七岁的您首战告捷向所有人宣告了您的才智之后便一发不可阻挡,犹如决裂的大堤般洪水倾泻而出,在这动乱的年代里大放异彩,同时也不忘辅佐先主平定西南,建立蜀国成就一番大业。当年那隐居山林独自耕作并胸怀大志的少年已不复存在,您站在历史巅峰俯瞰着天下,立志与刘备携手统一全国。然而,接连的失败使蜀国慢慢从内部开始瓦解,或许是所有人对刘备的忠诚才能维持这短暂的和平,直到刘备病逝。

来到了北上伐魏的前一晚,您满面愁容的在书桌前来回踱步,似乎回想起当年的一幕幕。望着卧病在床,虚弱不堪的刘备您不禁痛哭流涕,同时接过了刘备嘱咐的大事顿感身上担子加重,且又将是孤身奋战不再有好友的陪伴,白帝城那一夜犹如噩梦。

没人怀疑您对先主的忠诚对蜀国的忠心,在您决定好亲自率军北伐的那一刻起,曾经的卧龙又开始蓄势待发。执起手中的笔在纸上落下内心的忧患,对“伯乐”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毋庸置疑当时的您就是当年那意气风发、势不可挡的蛟龙诸葛孔明,义无反顾含泪上阵……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耳畔响起的读书声把我唤醒,可是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场绝美凄惨的意境中,最后只剩下那衣袂飘飞又带着点决绝的背影……

历史将记住孔明,正所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篇七:我评诸葛亮】

不少同学大赞诸葛亮,认为他才能杰出,是完美的圣贤。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后,觉得诸葛亮并非如大家所说那么完美,他也只不过比一般的谋士稍微高明一些罢了。

首先诸葛亮的目光不够远大。他隐居隆中,看来本意是要选择贤明的圣主,可当刘备三顾茅庐,他便投向了刘备。我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他应当跟随曹操。曹操文武双全,又善用人,是个成大事的人。刘备志向不够远大,文才武略并不出众,他只不过是靠皇亲的光环和几个结义的兄弟罢了。况且张飞勇猛无谋,关羽太重义气,难成大事。在隆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三国鼎立前还可以,而对三国鼎立后预见不当。三国鼎立后,多次出兵进攻兵强马壮的魏国。想统一天下,其实这样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他应当先使蜀国强大起来,再考虑进攻魏国。

诸葛亮也不会用人。作为三军统帅,用人非常重要。诸葛亮明知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又和曹操交往很深,却让他守华容道。关羽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但还是放走了曹操,使蜀国失去了一个取胜的大好机会。马谡是个言过其实、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刘备也对诸葛亮交待过,不能重用马谡,但他偏偏把守街亭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马谡,最终使蜀国失去了这一军事要地。

此外,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做法也不可取。这样做精神可嘉,但要手下那么多的人干什么?只会使他们养成懒惰、事事依靠的心理,当出现问题时,只会请示,拿不出解决问题方法。诸葛亮自己也最终劳累而死,死后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后来蜀国多打败仗,最终被魏国灭亡。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并非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篇八:隆中游学感悟】

游学古隆中,汇聚着智慧与历史,自然与书香,欢乐与冒险。

这是一次智慧与历史支撑的感悟。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一代圣贤于此出山。在他卧居于此之时,却已是将天下大事了如指掌。而他在刘备三顾之后,毅然出山,铸就了那百年来的辉煌历程。

站在三顾堂前,三棵侧柏挺立于门前。中间的那棵侧柏是最高的,整棵树向屋内倾斜,如果在树上,不就正好将院内景物一览无余了吗?正可谓刘备的求才之心如饥似渴啊!大哥如此,却不见得二哥,三哥亦如此。只见那另两颗侧柏站的远远地,左边一颗扭着头,直想往回走;而右边一棵,树叶覆盖,极像那被胡子包围脸的张飞,可却不知何因,树梢被雷劈了。大概这是历史的巧合与应证,也如那一代枭雄张翼德的结果。三顾茅庐。求得卧龙先生出山,也正是毅力与诚心,才得以三国鼎立。

从三顾堂往山上走,有一个纪念诸葛孔明妻子黄月英的祠堂。相传,诸葛亮因知黄月英十分聪明贤惠,便向黄承彦求婚,而黄承彦考验诸葛亮说,小女体弱多病且相貌奇丑,敢问先生仍坚持迎娶小女吗?但见诸葛亮毫无疑虑地说仍愿迎娶令爱为妻。也是,拥有黄承彦和其妻子优良基因的黄月英,又能丑到哪去?自后,木牛流马与一种机器人相继出世于黄月英之手,在三国交战之时发挥出极大作用。难道诸葛亮迎娶黄月英不是一种智慧吗?

这是一次书香与自然营造的春游。

走进古隆中,绿树成荫,好鸟相鸣,百花齐放,在绿色的世界中只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在这美好的自然中,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光污染,没有学习的压力,有的只是花朵芬香,绿意盎然和那透着历史梦幻的古建筑。踏上层层阶梯,有一座书屋,遥遥望去,只见那在群树环合的书屋透出深远宁静的气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幽深宁静的书院中,终是铸成了诸葛孔明这一历史名贤。

走在返古的石阶石道上,有着大树为我们遮阳。侧柏笔直挺立,痒痒树花朵竞相开放,你言我语,畅谈着历史名事,在这充满着古代气息的大自然中,我们似是穿越到那三国鼎立的初期,领略着诸葛的神测。

这是欢快的冒险。

博览诸葛故里,赏识古贤智慧,领略自然风光,带着满腹的精神果实,我们便踏上前往草庐剧场的路上。

穿过植物园,欣赏了游鱼,牡丹之后,我们顺着公路走。一群路痴在一系列的问路,选择之后,便向对岸高山的滕王阁挥手自兹去了。在不断的下坡,拐弯之时,路旁的丛树,高山,流水,野菊和许多不知名的花便是我们欣赏的对象。一路欢歌。在一个转角处,一位工人热情地问了我们:“同学们,这好玩儿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其乐趣,洋溢在了我们与更多工人之间,乐趣又扩大了范围。闯闯荡荡,跑跑跳跳,追过来,赶过去,在群山环绕中,独立团六班走向了草庐剧场!

古隆中之游,游的是景,游历的是智慧,畅游的是历史,享受的是自然,处在书香围绕的快乐春游中,我们领略到了隆中文化,更是演绎出了三国历史。

【篇九:历史将记住诸葛孔明】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缓缓吟诵着杜甫的《蜀相》,思绪飘飞,一个两千年之前的人物,倏地跃然于我眼前。木雕鎏金,岁月涟漪,但他,永不会被历史的洪流忘记。

诸葛亮原本一介布衣,躬耕于田间。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著纶巾,摇羽扇,能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却淡泊于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隆中,只好为《梁甫吟》。时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然志犹未已,三往以求,终于草庐之中相见。诸葛亮感激他的信任重用,感激他的猥身枉屈,感激他的以友相待,遂因刘备而出山,从此受命,用行舍藏,夙夜忧叹,心系蜀国安危。怀着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隆中之对,对的是诸葛亮的韬谋伟略。先定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为鼎足之势,而构筑了图取中原的战略远景。刘备如鱼得水,隆中之对由此成为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国策。

先帝托孤,托的是诸葛亮的竭力忠贞。诸葛亮率谒先帝,涕泣:"臣敢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竭,继之以死。"嗣子刘禅托付于诸葛,诸葛事必躬亲,率军南征,带金鈇钺、曲差、羽葆鼓吹及虎贲六十人,深入不毛之地,秋平天下乱世,蜀国于是富饶。

病逝五丈原,逝不尽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病故之后,命人遵遗嘱行事,秘不发丧,缓缓退军,策马收兵吓退司马懿。故有"死诸葛吓退生仲达"之说,其深谋远虑,料事如神,身死而精神不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见一斑。

一代忠臣,智慧第一,忠心无二。天下之事,运筹帷幄,绝处逢生,扭转乾坤。其对先帝的感激涕零之心,也令后世天下人敬佩不已。故后世有云:"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值得被我们铭记。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豪义赏识,遂助其成就大业;我们感激诸葛的伟大精神,所以他仍被我们交口称赞,流芳百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忱忱忠心洒平芜,一世清明在人间。历史将永远记住你,诸葛孔明!

热门推荐
1追悔莫及的小兔
2骑车“惊魂”
3最好的伙伴
4我和阿拉丁过一天
5五彩斑斓的中国梦
6雨中
7窗外即景
8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9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10课改促我成长作文
11父子情
12秋韵
13从环保想到的……
14收藏手镯
15爱满人间
16我的房间
17辛苦的清洁工
18人生的定力
19遇见自己
20体验盲人生活
21学种白菜
22牵动我心灵的一件事
23向春天出发
24传承与创新
25又是一年离别时
26论美颜相机
27我爱大周山石林
28手工狂桐颖
29黄山游
30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人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