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风伴我成长】
每个幸福的家庭,往往伴随着良好的家风。我家的家风,可以用“孝顺、勤奋、节俭”来概括。
孝顺,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百善孝为先”,这也是爸爸常挂在嘴边的话,常常教导我要做一个孝敬长辈,懂得感恩的人。在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因为不在家乡生活,几乎每隔几天,他们都会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问候我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节假日里,也不忘回老家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天、散步。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也对四位长辈很孝顺,是他们的“开心果”。每当取得了什么好成绩,都会第一时间向他们报喜,四位长辈见到我,立刻乐呵呵地笑成一朵花,直夸我是好孩子。
勤奋,是取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俗话说的好:“勤奋的人一个星期有七天,懒惰的人一个星期有七个明天。”平时,父母为了做好本职工作,都很努力地工作。爸爸经常加班,有时候半夜还会在书房打电话联系事情;妈妈做完了家务活儿,也时常捧着书“充电”。渐渐地,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一直勤奋、刻苦地学习。“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便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希望自己长大了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节俭,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记得懂事起,外婆总对我说:“节俭兴家,浪费可耻。”长大了,我渐渐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也有了实际行动。每次盛饭都是吃多少打多少,尽量做到“光盘”;过年时长辈给我的压岁钱或者平时给的零花钱都不会乱花;没有用的衣服也会捐给需要的人们。我还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都益于我家严格的家教。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传统,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严格遵守了自己的良好家风,才能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篇二:我的家风】
我们的家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有快乐也有忧愁,但总体快乐占据主导地位。想想大概是家风的引导调节作用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无形力量,它融合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家庭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孩子。它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无字的典籍,形成了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
它也同样存在在我的生活中。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孝。我的爸爸妈妈都很孝顺,没有住在一起,所以他们坚持每天都给几位老人打电话,除了经常的身体问候,还会聊聊身边的趣事儿,从而让他们不觉得孤单。从小他们就用行动教育我,在父母面前我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端茶送水、添饭加衣等,养成关心孝顺父母的好习惯。
其次是俭。小时候,爷爷就常常将“节俭兴家,浪费可耻”挂在嘴边。饭桌上的剩饭剩菜会放到下餐继续吃,决不允许随意倒掉,除非变质。而我们吃饭应该规规矩矩坐在桌子上,不许乱跑或者三心二意或者狼吞虎咽,这样就不会养成洒米饭的坏习惯。他们穿的衣服不被穿破是绝对不会被扔掉的,有时候甚至缝缝补补地又穿上了。
最后是勤。勤于我就是勤奋好学,于其他人就是勤勤恳恳。我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过上一种一放学就全身解放的生活,放学意味着有一种学习的开始,不过这种学习是自我学习,这是在父母长期的严厉要求下形成的,通过我在学业上的取得的成绩还是要感谢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每天不仅对我严格要求,对于他们自己也是毫不松懈。家庭境况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好,但是他们并不因此满足于现状而止步不前,而是更加努力,不断制定更高的目标。
我们的家就是在这样好的作风下变得越来越好的,这样的家风不高大上但却实实在在。相信中国正是有了无数像这样的好家风才酝酿了博大的华夏文化,才有这几千年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