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升学率的作文

【篇一:那一次,教室里好静】

记得那一年我教初四毕业班。

那时还没有新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非常普遍,那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年代。许多教师明明加班累得要死,怨声载道,迎接上级义务教育督导检查时还得违心地说:我们从来没加过班。为了升学率,各学校都卯足了劲,使出浑身解数,偷偷摸摸加班加点。初四除了星期天补课,平时还得上晚自习。

那天学校安排我到外地参加听课学习,恰巧晚上轮到我上自习。想调课,可是怎么也调不开。没办法,听完课就马不停蹄地坐上客车往回赶。顶着夜色赶回学校时,第一节晚自习已经开始了。教室里照旧还是乱哄哄的,学生们因为疲惫厌烦,都懒洋洋的,无动于衷。作为教师,我对上晚自习也是颇有抵触情绪,谁不想在家休息,轻轻松松,享受天伦之乐?本来我就心烦意乱,硬着头皮,再加上还没有吃晚饭,肚子里早就咕咕叫个不停,我开始有些坐立不安。

突然手机响了,妻子打来电话喊我回家吃饭,“你们先吃吧,我上完自习再回去吃!”我随口应答。乱哄哄的教室突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抬起了头,吃惊地看着我,投来询问的目光。我向同学们解释:“我去外地听课刚回来。”这时,一个男生大声说:“老师,您赶快回家吃饭吧,您不用看着我们,我们能管住自己,您放心吧!”说这话的竟是一个平日里调皮捣蛋出了名的学生。数九寒天,我的心中一瞬间竟然涌过一阵暖流。我感激地微笑了一下,为学生们的理解和懂事感到欣慰。老师都不容易,夜以继日,不图名不图利,呕心沥血。孩子们更不容易,哪一个不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如今只能寄宿学校,熬夜苦读。可我们都无力改变现实,既然这样,只能接受现实。尽管我极不情愿,但既然来了,就当尽职尽责,让学生有所收获。想到这里,我说:“没关系,我不饿。”

同学们都埋下了头,专心地做起了练习。教室里更加安静了,只听见“唰唰”的写字声。做完作业,我开始讲评。就连平日里一贯交头接耳的学生也一本正经,聚精会神地听讲,直到两节晚自习结束。从那以后,我的晚自习再也没乱过。

永远记得,那一次,教室里好静。尽管我的肚子一再抗议,但我觉得那次饿得很值。

【篇二:蓝天去哪儿了】

唉——真是的!要不是人得睡觉,我看老妈一天就想让我学习二十五个小时吧!我一边写着作业,一边在心里抱怨着。

说真的,我是多么想亲口对她说出这些话,然而一看到脾气“温和”的老妈,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就泄了。所以,抱怨归抱怨,还是得好好学。

我的心中有个疑问:难道六年级的时候,自由都不能拥有吗?老爸也总是说:“这七年努力了,大学就轻松了,找工作也容易了。”现在的家长拼命让孩子补习,吃补品,为了想让孩子上一本大学,可是我们不一定就需要这些,我们想要一个自由的童年。

几个星期前,那该死的期中成绩发下来了。我——考砸了,在爸妈的话语里,我感到了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无力感。我考砸了,难道我不难受吗?那一个星期我妈停止了我一切娱乐时间。

在那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身处黑暗,那唯一的亮光也消失了。

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光:几乎每个星期,老妈都会带我和弟弟出去玩,我们摘过橘子、豆角,挖过土豆、地瓜,种过西红柿、白菜……老妈总是想尽一切努力得知哪里好玩。如今……

我想去考新星、嘉禾,有两个原因:不是因为那里教学优良,升学率高,更多是因为想逃离在家里的无力的感觉。

六年级,请你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给我们一片蓝天,一片自由……

【篇三:文化的功利面目】

为了掩饰像那种的浮躁而汲取文化,却将肤浅曝于朗朗乾坤之下,这,是为何?

——题记

总会记得初三时发的薄薄一张文学常识学习提纲,上面密密麻麻尽是“四大名著”的知识:作者姓氏名谁,生在何朝何代,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该作品,身世如何,有何意图,作者刻画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态,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什么愿望,小说中是经典的是哪几章……白纸黑字,一清二楚。连老师都常叹“得君一张纸,胜读四名著!”为什么?因为中考要考。其实真正读通读懂读透这四大名著的学生屈指可数,但若说上面这些知识,却是无人不知的。你若是不信,大可去问问几个初中的学生,初一初二或有不知,而初三学生必定是烂熟于心的。谁要不知道其中几个情节定会被笑话的,什么草舟借箭,空城计、黛玉葬花、香菱学诗、武松打虎,无不如数家珍,但如要再深问,那必定会是哑口无言了。

为了考试而读名著,在中国绝不是个别现象,都希望学生腑有诗书气自华,才以考试来检验他们阅读的成果。但从不给我们营造读书的氛围,永远是为了高分和升学率在奋斗,你看哪个学校不把自己“光宗耀祖”的升学率四处宣扬?尤其是那红底白字横幅,更叫人考少几分都会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对不起学校的栽培。于是便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学生才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去体会名著中真正的精髓,一纸提纲也只是为了高分而已。在这样浮躁的心态下,何谈精神境界?于是所有的创造精神均遭泯灭。不仅仅是文学,在中国急功近利的氛围下,音乐,绘画等等各种艺术无不带着其“独特的”中国特色,谁都希望明天就可以一举成名。

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令人无语的喧嚣,各种炒作纷至沓来,每天都有所谓惊世骇俗腾空而来,让人分不清方向。

更有甚者,读不透经典也罢,竟“标新立异”,随意篡改经典,《红楼梦》变成了《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白骨精爱上了孙悟空;女儿国国王嫁给了唐僧……无奇不有,“所向披靡”。

我们乘着一叶扁舟随风荡漾在精神文化那片深不可测的大海上,企图将海面至海底的一览无遗,而那一叶扁舟却只在海面上划出细细的波纹,很快便了无痕迹。

【篇四:法治校园】

学校,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词语。它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它是培育祖国希望的摇篮。如今的社会是个法制社会,可是目前中小学校违法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西安一小学让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老师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

这一件又一件的校园冷暴力事件,使我们有多么心寒。如红校服、绿领巾等,这其实造成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距与疏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会是终生的。而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因为这伤害到了最根本的部分——自我的部分。这将会对他将来的成长、融入社会造成深远伤害。

还有一个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有些学校升学率高,为什么升学率高?因为这些学校在法定节日不放假、刻意缩短假期,心理课、健康教育辅导课等都被占用,甚至暑假还要补课!

实际上,学生们在学校这样的强压之下,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你能想象得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一个周末的家庭作业,能从上午10点做到下午5点么?九江3名小学女生因作业太多相约跳楼,口称“死了就不用写作业”,可赛阳中心小学校长却说是偶然……

我们传教授课的学校,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我们到底是要培育出民族栋梁呢?还是一台只会读书、读书、读书的机器呢?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想,在这样一个日益发展的国家里,我们更加需要的是文才兼备的人才。这里所说的“文才”,并不单指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更指的是学子们运用自己充满智慧的头脑自己思考所得出的精华。这是学校无法教予,只能引导的。但学校不能因为升学率而采取不科学的手段,压迫学生们,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应当注重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设定适量的文化课程任务,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调动起脑细胞。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让学生有足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科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

学校不能将压力过多的加在学生们身上,更不能令学生因学校原因形成心灵上的自卑和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不要按照成绩的好坏主观的评价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别把任何一个学生孤立起来,这会成为阻碍他们向成功前进的绊脚石,造成负面影响。

故而学校要做好法治校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制教育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也有文化知识的成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篇五:我看素质教育】

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日月如梭,时不我待,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腾飞?

“素质教育”的理念问世之后,虽然我们一遍遍地为“素质教育”而摇旗呐喊,却依然固执的为各类名目众多的考试所累,说得轻一点是尴尬地徘徊于“素质”与“应试”之间。每年夏天,全国上下都会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黑色六月”高考大战,从初夏的蠢蠢欲动,到盛夏的白热化厮杀,在这场混战中,中学与高校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要为自己赢得利益。而这一场大战中,将一个“抢”字才可把考生的痛苦形容得淋漓尽致。作为追梦者的我们,该如何看待高考这一实现我们理想的最直接途径?又该如何步履从容的走向中国教育的未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大学源源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稀缺的现象已成为昨日黄花,但大学生的精英意识仍很浓厚,而大学生供给过多和高端岗位较少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而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可见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满意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不是声讨社会竞争太过激烈,而是要检讨一下自己,读书期间在课程高压之间,是否来得及思考自身的立位,是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两千多年前孔子近乎完美地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可见“素质教育”的理论源远流长。在我看来,21世纪全方位走向世界的中国,并不缺乏那些高文凭、高学位的知识分子以及财富精英,而缺乏那些有着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评价与希望为我们勾勒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中学生,不敢妄加评论教育,只想提出点粗浅看法。现在学校单方面抓“素质教育”,避免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然而大多企业人才考核的依据依旧是学历、文凭,为了生存,也为了未来,学生必须把全副精力无奈的放在学习上,学校、家长为了升学率,必须全力抓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又怎么能让学校让学生去真心实意的注重素质教育呢?因此,只有全社会都把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中来,我们的老师都一以贯之的推行“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全面发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孜孜不倦的求知、求真、求善、求美,而不是作业的“操作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篇六:牢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我凝视着桌上的卷子,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

我像一只被剪去了翅膀的小鸟,想得到自由,却永远得不到,我被升学率组成的牢笼给死死的禁锢着,噢,不还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给包裹着,我无法突破这道厚实的防线,一点希望都没有。

只有分数分数的声音围绕在耳旁,为了升学,家长们挤破了头皮,都想让孩子在升学率高的学校上,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人开后门,有人找亲戚,凡是跟学校有关的招,都使了,就是想让孩子上上好的学校。有的家长给一方面孩子施压,一方面给自己施压,拿到他们都没有听过一句老话吗?儿孙自有儿孙福。难道升学率低的中学就不是人上的吗?

他们到底是想让我们好,还是想让我们都变成书呆子呢?我搞不懂,我已经被这种升学率观念给包围了,难道我们都只有上了升学率高的学校才能有好的工作吗?为什么人们不断地在呼吁那些家长和学校放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呢?现在,无数的儿童都在升学率的压迫下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吧嗒,吧嗒……眼泪从我眼睛中滴落,滴在灰色的卷子上。我们金色的童年已经要过去,可我却丝毫未尝道童年中的乐趣,我们那金色的童年哪里去了呢?为什么童年没有欢声笑语呢?为什么?我不明白,童年为什么只剩下了一张惨白的卷子,难道我们用金色童年为代价换取的只是一张白纸吗?这样做值得吗?我不明白。

为什么我们要牺牲金色的童年呢?我不明白。我无奈,因为社会的风气就是这样,我悲愤,因为我的以被升学率组成的牢笼给禁锢住了,我纵使在有无限的神力,也无法挽回我即将逝去的童年,我希望,我能以我微弱的力量,唤醒一些仍在迷惑着的家长,放手吧,不要再用牢笼束缚我们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让我们自己去冲锋吧!

热门推荐
1我学会了担当
2游轮之旅
3四季的风
4家乡的樱桃
5竹托物言志
6追梦路上
7那是一次有趣的尝试
8快乐的研学之旅
9我家的小狗
10向懵懂的昨天说再见
11了不起的爸爸
12妈妈,我想对您说
13开学致家长一封信
14妖风来也
15读后感的范文
16生命,生命
17散步
18关于桥的作文
19暑假作文
20忘不了你的笑颜
21难忘的牡丹花
22成功仍需努力
23中秋节
24劳模就在我身边
25猜猜他是谁
26别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27难忘的一天
28快乐春游
29欢庆六一
30细节里的温暖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