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击破死寂】
责任与使命从来就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而必定是有人接过了命运接力棒,奋力奔向终点。
在沉默的人群中也必定会有人高举双手,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一片蓝天。
这样的人常被耻笑为“露骨”“张扬”。那么,那些站在天地间,缩着头,弓着身子的人又算是什么东西。台上的人意气激昂,台下的人却一言不发翻着白眼。请问这是学富五车还是目不识丁?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在众多个世纪以来一直遭受白人的歧视。而法律也一直偏向着白人。这个自由平等的联邦羽衣下尽是丑陋与不堪。可是,黑人的反抗在哪里?没有,他们只是沉默着等待着“上帝”来救赎他们。选举权没有,忍了;差别对待,忍了;生活艰苦,还是忍了!一切的一切能忍的都忍了,不能忍的也咬碎了咽进肚子里。可在这份沉默中终于有一个黑人爆发了。这个叫马丁·路德·金的牧师用自己的演讲将所有的不公平全部抖了出来。所有黑人心中的导火线被点燃了。在黑人运动巨大的压力下,政府只好做出了让步。
可是,试问若没有这一丝火星,那导火线是不是永远只是一堆腐烂的绳子?
有时候过分的隐忍是一种变相的胆怯,当正义的怒气充满内心,只有骤然爆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但是勇气并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大胆地尝试与积累。在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惶恐时,如果你能度过难关奋发向前,那么黎明的希望必然会于某一时刻出现。
神宗年间,针对国力衰退百废待兴的局面,王安石进行变法。可是当时这一建议一提出,立刻就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反对。其中不乏司马光、欧阳修等政界大佬,以及苏东坡这个皇门红人。但是,王安石并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向神宗上书变法之利,并积极寻找支持者。可顶着这种巨大的压力,几乎没有人愿意支持王安石。还不断劝他放弃,终于在一次辩谈寻找中,抓住了守旧派的漏洞并扭转了局面。若从全面的眼光看,欧阳修与苏轼的被贬,司马光的废黜全都拜了王安石所赐。可北宋也因变法换回了短暂的强盛。
在追溯王安石这一生时,这一段往往会被苏轼的粉丝大力抹黑。可事实上,王安石要承受的并不比苏东坡少,他始终一个人奋斗在黑暗的朝堂上,将自己的后背放于空洞之中。这一丝光明是日日夜夜地心惊胆寒与呕心沥血地坚持所换来的。假如他胆怯了放弃了,又或是对变法有了少些懈怠,都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可是,如果没有这份大胆的尝试,这份强硬而坚定的信心或许落得的就只有默默无闻。
我们时代的发展所需要的是越来越多挺身而出的人,而是沉默寡闻的人。在这个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只有不断地站出来承担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努力向前,奔跑争夺属于自己属于国家的利益。那么社会才能建设地更加圆满。
聂鲁达说过人们沉默的地方要有我的声音。这份声音是对自身的自信,是对黎明的渴望,是对那辽阔的天空,对未来的无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