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超脱的作文

【篇一:与释伽牟尼对话】

有梦百转千回万年不断,纵我七情六欲一晌贪欢,恍惚间一梦华胥,为化心中欲念,我踏上苍茫黄沙漫延的大漠。身下热气翻涌,有凶鸟栖于枯木之上,天色浅淡,我衣衫褴褛,步伐蹒跚间轰然倒地。

恍惚间有一僧人倚墙而立,眉目间一股清气如莲,青灰的僧袍,洗尽古今尘与倦。

我走近,妄图从他寂然的眼神中窥出几分禅意来,我知道那是我要找的人,那十七岁出家,三十二岁悟透大乘佛法的我佛,他欲渡世人,那我便欲他渡我。他是慈悲众生的菩提,悟佛道,得大乘,渡众生,远劫苦,他能否渡我?焚香礼戒,檀心佛骨。

我问:“弟子欲壑难填,佛能否渡我?”

佛曰:“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何谓求不得?”

佛曰:“去贪则清凉。”

我沉吟,世人爱财,殊知纵使家财万贯,白玉为堂金作马之人,也多有意难平而眉未开之时。世人嗜赌,片刻可得华屋金玉、妻妾成群,可惜成败一线间。珊瑚宝树、锦绣珍珠,也可刹那便化作浮屠塔下尘土。世人多情,流连芳丛,爱风流美人,花前月下,沉醉不知归处,只怕到头来情薄如纸,劳燕分飞,昔日种种只作一场荒唐戏。

佛曰:“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无欲无求,无缚无脱,心中无一事,与亲友相见即眉开,便是我心安处。”

以造化为烘炉,世间万物芸芸众生,谁不是在苦苦煎熬?世上再无宁静、无幸福、无善良。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我问:“既然世间本无一物,那何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

我顿悟,原来所谓至善,是舍而非取,是施而非求。舍杂物而取所乐,施助于人而非为己追逐,才能得到快乐。与人分享,荣华宝贵便不会作云烟散,尽亦不作细泉而涌江流,尽显辽阔。

佛曰:“届时施主便能心静,心静如止水,则无谓欲壑难填。”

“可世间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佛曰:“愿化泥土,人践踏你,辱骂你,沾辱你,皆不动声色;活于底层,人诳你,辱你,毁谤你,只当消业障。”

原来这世事如海繁华,诸人所历劫苦,竟都是自结孽果。清心寡欲不是枯躁,是束缚心中欲望而超脱,甘于卑微不是心无远志,目光短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念清念,则一念自在。

我终于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被称作“佛祖”。他活于红尘之中,心里却早没了红尘。他的确是在渡世人,却也是在助世人渡世人。他从不想超脱于六界之处,却早已破道千万重。

一念婆娑。他的身影渐渐模糊于眼前,风卷起黄沙,四周一片迷蒙。

悄然惊醒,身下凉席未暖,新炊犹未熟。

【篇二:庄子】

我们无法懂得庄子,但勾得出他依稀的轮廓。

真的,遗憾。

遗憾千年了,不知多少文献丢失,遗憾不知多少儒人政客的损毁,遗憾那伟岸的身躯只有轮廓。

真的,幸甚。

幸甚千年前有一个庄子,幸甚他能不凡不俗,无挂无牵,幸甚那里还有一个渺远的轮廓。

第一笔是他的超脱,无功于世,是其能极。能够极力延展自己的思想,无限而没有边界。楚境的对话,只是一个小角,庄子于名无求,于利无求,如有求,则将有待。而且是低级的待,不如六月息,其待以脱待为目的,而名,利、功以待束其境,不能更加深远的发展,困于死水深潭,此待将待更多的事物,待更多的人,物、事。超脱于庄子无可赞谔,是常态,是无待的必然先提。

第二笔是他的艺术。庄子很有艺术,不是条框,不是提纲,穿插的哲理在于庄子的世界中。只有庄子才能鲲鹏,才有屠龙者,才有这濠梁,才有这梁国之吓,才有这凡于此世界而不凡于庄子世界的万千之物。没有此类,庄子思想仍在,但无可流传,从此可见,庄子仍在有待之境,他放下心灵魂魄,以有待而引众生,这艺术是其待,而为无待。这个伟大的生灵没有弃万物,而是在思想中无待之境以求有待之万物无待之境,这是转换的艺术,心的艺术,不同世界的艺术。

第三笔是离。欲无待,先有待,而有待之后,需离,是精神与身躯的离,身有待以助神无待,才能有今日的庄子。其次是与人世之离,离人世而离众生,有境之旷,才有心之旷,形之旷,万物之旷。庄子在精神上与人世所离,于是有鼓盆而歌,于是有庄周梦蝶,于是有鲋鱼之问。庄子离万物而渐融其中,以达无待。

轮廓于我是勾完了,幸甚!有庄周可感,呜呼!惜感不足也!

【篇三:禅】

肉体之痛永远比不了灵魂之痛。那是一种痛入骨髓,让人无法触碰的伤痛。它可以让你铭记一生。

换句话说,灵魂之痛就像是你每天都要接受审判,那种痛并不是你一句我错了就可以抵消掉所有。在基督教中,就有原罪说,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这一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早已命中注定了的。人没有权利说一句不。就像是爱情,该来的时候,你躲也躲不了,不该来的时候,你强求也没用。树活一秋,人活一世,人若无法超脱本相,那么不管你如何努力,你都只会在世俗的泥泞中不停的挣扎。

而今,岁月流逝,世间万物大都已经变了本来的模样,他们的心智在不断的强大,可是灵魂却在不停的受苦。有的人,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甘愿夺人所爱;有的人为了金钱,甘愿违法犯罪;有的人为了权利,甘愿出卖色相……世间种种都使的灵魂堕落地狱,而其所谓的后半生,大都会在审判中渡过。

世间种种皆是幻想,却也是应了奢求的心性,看不破,参不透,因而痛苦。世人之所以痛苦,乃是应了此劫,万般皆是命,绕不出,也就逃不掉。而今各自成空,所谓的审判也就存在于每时每刻,只不过最痛苦的时候是在寂寞无人之时。

命里注定此生受戒才可幻化,而人却偏偏看不破,受戒之事,也便在冥冥之中搁置了。逃不开的是贪欲,忘不掉的是权利,躲不开的是荣誉……此生应了此间种种,终是负了本心。尔后各自成空,纵使苦闷,也怨不了别人,生路亦或是死路,都不过是自我追求的。万般无奈,却也痛不欲生,风光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份落寞,无人问津的背后,却也是疼痛难忍。

人生有太多的坎,每天都要接受良心的拷问,苦痛的灵魂渐渐远离了肉体,超脱自然的力量,却也无法言说。清醒时分或许会知道是错,沉醉时分,早已忘记本心。

本性终究是败给了现实……

【篇四:接受自己】

人生有许多的不顺,我们要学会接受,接受不喜欢的老师,接受淘气的同桌……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过积极的人生。

勇于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的不幸遭遇,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勇于接受了惩罚。他为兵败于匈奴的李陵而触怒龙颜,为了保全性命,他接受了宫刑。面对世人的不解和嘲讽,他接受了失去尊严的自己,同时也接受了自己作为史官的责任。自获刑之后,他没有自暴自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仍然明白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了著成《史记》,他遍访名山大河,探访伟人古迹,最终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司马迁敢于接受自己,最终为中华文化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倘若他不接受自己,自此一蹶不振,恐怕他的名字也不会为世人所知。

他永远是笑着的,笑容与轮椅是他的名片。他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生命。史铁生,他是一位思想上的伟人,伟大之处在于接受自己的残疾,他的著作《我与地坛》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残疾人奋发向上。他与地坛为伴,地坛的每个角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那里,他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拥有出色文采的他,经常开玩笑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一句玩笑话,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乐观。

史铁生敢于接受自己,虽然他失去了双腿,但比我们每个人走的更远,他的思想超越了生死离别。弥留之际,他立下遗嘱,将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对待生命,他比我们多一份坦然更多一份释然。

“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鸣。”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任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正是这样曲折的人生,苏东坡以非凡的勇气接受了他。至刚则易折,遭遇挫折的他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被贬的经历使他很快成熟起来,他使自己冷静下来,平定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的心。他接受了自己,学会了超脱。于是,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象雄浑,心胸平阔的诗句展示出他超脱的心境。他接受了自己生命中的大喜大悲,虽然他也曾痛苦,彷徨,但那份超脱让他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

敢于接受自己,像司马迁,像史铁生,像苏东坡,以超然的心境接受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困境中奋发向上,走向成功的彼岸。接受自己,享受自信,阳光的人生。

【篇五:做一朵昙花】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定格记忆。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初见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的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脱凡世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但却又如此短暂。

为这惊艳的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犹豫,有的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倔强。就这样悄悄地绽放又凋谢,留给人无限的感慨。

再艳丽再娇贵的花,最终的命运仍旧是一天一天老去,仍旧是最终凋谢,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虽然短暂,却可以芳香永留于世,不曾让世俗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只等来年又开出绚丽的花朵。

昙花的美,在于它所展示的生命的极致。那让人惊心动魄、为之颠倒的艳美无比。大千世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美,莫过于昙花一现的瞬间。短暂却又可以在心中永驻。像是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次轻柔,面对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次安慰,世俗中的一次感动,永驻在人心中一般。

不要说昙花的短暂,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在最适量的时候,从内心一迸而发,展现给世间一抹惊艳、一点孤傲、一些洒脱。让它们最美的记忆活在人们心里,经历千百年,依旧美丽。

肉体逝去,记忆永存。

不要再流连于世俗的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再空虚的过着生活,以为那只是行尸走肉。

做一朵昙花吧,就是昙花,留下永存于心灵的一抹孤傲的美丽。那才是极致。

【篇六:生命的厚度】

庄子的淡定和超脱源于厚实的生命和独立的思想。厚实的生命长成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包容的空气。然而,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艰难,我们都有必要像梁漱溟那样拥有思想和生命的厚度,才能够从容豁达地投身于政治或事业而忘却自己遭受的苦难。只有从丰厚的思想和生命中汲取能量,才能乐观豁达而又充满希望地以人性之光透射历史和政治的幽暗之处。

可惜现代人忙于对物质名利的追逐,而容易缺乏精神层面的思考。在世俗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往往只是功名利禄。殊不知,对名利的追逐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族长的秋天》中,独裁者垂垂老矣,回顾他两百余年的超长生命,得出一个结论:人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苟活。人们为了生活,必须完成一些要求,具备许多品质,忙忙碌碌,委曲求全,终其一生,大部分时候都在为了生而活,似乎是苟活了。

然而,先哲早已说过,“无为”即“有为”,有时我们应当放下一切,只求精神上的“自适”。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米兰·昆德拉则说:“生活在别处。”我们需要生命的厚度,需要适时地,将自己放肆于精神的原野,汲取力量,使自身变得更美好。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一境界的极好阐释,粗茶淡饭,躬耕田间。世俗之人可能无法理解,却不知这种放下一切的心境下,人是多么的畅达愉快。我们必须时不时地探寻一下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心灵从泥沼中拔出。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道:“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诚如她所言,尝尽人生百般滋味的生命必是饱满而灵动的。可生来便能超脱尘世的只是少数幸运儿,许多人只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正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一生的挣扎只为了温饱,尝尽了豆腐青菜,而阳春白雪于他只是镜花水月,可他的生命仍可谓饱满,哪怕他面对的只是漫漫黄土,他的生命亦可谓厚重,是因为他能把平凡的小事做伟大,生命就自然被赋予了不平凡的厚度。润物细无声,这样的生命,给世界悄悄带来了光亮。

即便生活再平凡,出身再卑微,人也不能苟活于世间,我们要学会追求生命的厚度。也许你只是一颗小草,但只要能尽情摇曳,便无愧于自己在天地间的存在,在一棵小草的天地中实现自我的价值。阳春白雪或青菜豆腐,幸福或磨难,——多换些角度,把它们当作人生这餐桌上的不同菜肴,好歹要品味欣赏,无所不可,无所不乐。大千世界,有太多苦难与不堪,也有太多美好与惊叹。我们的生命倘若不能为凡尘留下痕迹,至少我们曾有过经历和努力,这纷繁的世界曾为我们的生命留下烙印。或许在某一个瞬间,你也会喊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那应当是在时钟垂落之时,我们已经历过人生百态,仍不失风度与信念,欣赏最后一刻的美好。

【篇七:说“淡定”】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事对爱情的淡定。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收藏起点点滴滴的心事,留到以后和你一起慢慢想。”这事对婚姻的淡定。

“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每千年孤独。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在跳舞?……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能不能再为你跳一支舞?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这是失恋后的淡定。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空中云卷天舒。”“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是对生活的淡定。

“手把青秧插稻田,探抬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为人的淡定。

什么是淡定?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脱,你的看破。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十之一二。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说:“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如此态度就是淡定。

一个人要挣脱这个纷杂喧嚣、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确很难。但是,每个人又都别无选择,如果你想幸福,你的心灵就必须拥有一份淡定。唯有淡定,才能让你的内心安静下来,细细品味生活的万千滋味。

“淡定”之意,能意会却不能言传,说来简单却又不简单,说它难却也不难。陶渊明隐居山林,寻求一份淡定,却成了被一分钱难倒的英雄汉,三出三隐,奈何不了生计所迫,终究不能挣脱世俗的缠身。又看卧龙先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苟存于乱世。”这是卧龙先生对人生的淡定,只是他身居山林,仍胸怀天下,在刘备的三顾之下,最终也为世俗所陷。

追求“淡定”的人生,没有太多地要求我们无欲无求,更多的是让我们做到对往昔的淡然,对将来的超脱,对世俗的看破。

“淡定”,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且看庄子,糟糠刚逝,瓦盆击之而颂歌;辩鱼而不为世俗之念而束之;梦蝶醒后而有所悟。这也正是他的看破,他的淡然,他的超脱。庄子总是持着一份“逍遥”的人生态度,所谓“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所持,让他拥有一份“淡定”的人生态度。

睿智的庄子教会了世人追求“淡定”的人生,用“逍遥”的态度面对生活,以“无所持”去看待百态,让内心安静下来,用的“淡定”去细细品味生活的万千滋味。

世人皆言求“淡”难,其实有何难?处之以“逍遥”,行之以“无所持”,观之以看破,将之以超脱,往之以淡然,如此而已。不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不必“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什么是淡定?淡定是淡然,是超脱,是看破,淡定不是平庸,他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境界,是对简单生活的一种追求。

【篇八:我想停下匆匆的脚步】

转眼间,15个春夏秋冬如一尾欢快的鱼儿已悄然从指间滑过,蓦然回首,那些曾经匆匆走过的地方,不知还有何遗留。

我来到人世已经15年了,在这15年内,我为既定的目标匆忙赶路,为了一个个荣誉而不去理会沿途那美好的风景,在此刻,我想停下匆匆的脚步,去感受那些我曾经忽略过的美好。

我想停下匆匆的脚步,坐在书桌前细细品味蜂蜜花茶的甜润与清爽,那是一种超脱心灵的享受,犹如生命之处的甘美与甜雅。这一刻,我虽然停下匆匆的脚步,却在品味生活享受生命。

我想停下匆匆的脚步,邀上要好的伙伴,背上简易的行李,不为比赛,不为赶考只为去感受自然,放飞干涸沉重的心灵。去登山,去看看云雾缭绕之中的古寺;去观泉,去感受沁人心脾的清凉;去南方的昆明看四季鲜花锦簇的春城;去蒙古的草原感受赛马的豪情,这一刻,我虽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却在领悟自然,领略生命的真义。

我想停下匆匆的脚步,带上一本书,坐在枫叶林里,静地欣赏,超脱世俗的羁绊,不在为名利而驱使,只为心灵的那份自然。这一刻我虽停下了脚步,却在领略心灵。

我想停下匆匆的脚步,坐在落地窗前,看路上行人或闲适自然或苍劲有力或沉稳矫健的步伐,从中看出他们的心灵。我们的一生,或许追名逐利,度过平平淡淡的一生;或总是热情洋溢,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在我看来,只有那些成熟稳重的人把握了生命的真义,他们懂得如何感激生命的恩赐。

匆匆人生,不过弹指一挥间,我想停下匆匆的脚步,去品味生命的清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谢生命的恩赐。停下匆匆的脚步,谱写生命最华美的乐章。

【篇九:为什么我们要读《心经》】

《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法的精髓之作。在《西游记》里我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但历史人物唐玄奘并非去印度取西经,而是《心经》伴随他一路的旅程。真正的唐玄奘并没有遇上妖魔鬼怪,也没有本领高强的徒弟们保航护驾,但在古代跋山涉水也是困难重重,凡到玄奘觉得心力交瘁的时候,他就地打坐默念《心经》,就这样玄奘抵达目的地,终成佛法集大成者。

古往今来,许多历史人物研读心经,无论是佛学大师唐玄奘与弘一法师、还是权力至巅的皇帝乾隆,他们深读《心经》,究竟《心经》蕴藏何种力量?为什么我们要读《心经》?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字解读为,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简单来说,《心经》有人如何才不痛苦的解答。

在《心经》里人们最熟识的一句莫过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世间可见之物,世间一切事物终将是一场空,但我们认为事物终结极为空那就错了。后一句的空即是色,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间事物有着不断变化的规律状态。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心经》劝诫世人放下一切执念,看清引发我们情绪背后的本质所在,这才是超脱世俗困苦的方法。

热门推荐
1成长从不怕开始
2那一年春天的歌
3我第一次洗碗
4向你介绍我
5生命的跳动
6清明节忆外公
7拔牙
8我敬佩的同学
9一场精彩拔河比赛
10将跳跳糖进行到底
11我的新语文老师
12眼神
13备舌战惠德堂
14神奇的胖大海
15老师是本书
16家中的客气话
17窃吃记
18邻居家的小狗
19快乐的一堂课
20小草赞
21未来
22感悟自然
23《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诗歌
24美丽的云龙湖
25迪士尼之旅
26冬日暖阳
27温暖2019
28那一刻我的心温暖了
29妈妈并不平凡
30挂牌仪式讲话稿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