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黄历的作文

【篇一:鱼儿也用保护伞】

花谢了,可以再开;人散了,可以重聚;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河水污染了,可以重新恢复吗?

我是清清溪里的小鱼咪咪。我有一身光滑俏丽的粼片,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是鱼儿家族的小公主。

我为我们的清清溪而骄傲。她“名如其溪”清澈见底,我们快乐地在溪中玩耍。小孩子们也在溪中嬉戏着;姑娘们在那里洗着头发,老人们天天来喝溪中的水……有时我们还与她们一起玩,调皮地咬咬她们的脚趾头,可开心了!可这些都已经是“老黄历”了。如今,清清溪已臭气熏天,一座座垃圾山缓缓移动……

那天,万里无云,阳光明媚,我准备找伙伴们玩玩。谁知,我刚出门,就被一个花花绿绿的东西砸了个正着,待我头昏脑涨地重新站起来时,发现那是一张推销产品的纸,我不禁大声嚷嚷:“谁呀!怎么这么缺德!乱扔垃圾,还砸到鱼!”生气归生气,但路还是得走的,于是,我闪闷不乐,继续向前游。游着游着,一个易拉罐“从天而降”幸好我闪得快,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看来今天不易出门,我赶紧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喽!

从那以后,我们出门时总会被撞上一些垃圾:爸爸出门给妹妹买玩具时,一只毛毛熊砸了下来,这下好了,我们又省下了不少海洋币;我妈妈上街买家电,被一个臭鞋子污染了,一向十分爱干净的她怎能受得了此等“委屈”,一回来,就一口气洗了八九遍澡,鱼粼都要被刷掉了;奶奶去跳广场舞,一不小心,被一个塑料袋“狠狠”地套上,侥幸,真是侥幸,奶奶鱼缘好,她的几个朋友看到后便帮忙把袋子取子下来。不然,她非得被憋死不可;我爷爷……

如今,我们鱼儿的“气质”大大提升,出门什么都可以忘带,但就是不能忘带保镖————保护伞,虽然有了保护伞,但不知这把伞能保护我们多久?出去时,看到彼此狼狈不堪的神情,都不由得无奈地笑笑……

笑在脸上,忧在心里。看到清清溪如此深浊,我们天天唉声叹气,都为以后的伙食、水、氧气、家园而深深担忧……

清清溪呀清清溪,你如今浑浊不已,臭气熏天,被无数垃圾陆续“附体”,还称得上清清溪?简直都快成“浑浑水”了!唉,人类啊人类,饶了我们吧!还我们一个美好的家园吧!好吗?

我的清清溪,我的家园,昔日如此美丽,如今却丑陋不堪。人类的“乱扔垃圾”行为,让你今非昔比,何时才能恢复原样呢?

【篇二:经验亦如双刃剑】

英国有一句谚语道:“经验包含着珍贵的学问。”历史沉淀的经验、前人遗留的经验、自我积累的经验,常常指导着我们乃至后世人的思维活动。但须知,经验却也不是万能的。在不同的情况中,在不同的时代里,经验是一柄宝剑,却也可能是一柄断剑。

我们只需记住一点,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怎样用好经验,他要求我们在继承的是同时,学会变通;在坚守的同时,记得转向。

在通往成功的泥泞道上,经验使人能快速越过沼泽,爬过高山。“无他,唯手熟尔。”卖油老翁以数十年的经验说话,其稳当的手法,熟练的技艺不仅令当时射箭场上的众人拍手叫好,也令数千年后的我们敬佩不已;新中国成立之初,刚饱受了十四年战乱之苦的中国满目苍夷、民生凋敝,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但《战国策》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鉴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而它们无一不在向我们揭示着一个道理:要想干成一份事业或是学成一门手艺,我们需要在时间中积累经验,也需要在经历过程中借鉴经验。

但在这个新旧交替频繁的年代,一旦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经验便不再是令我们制胜的法宝,老黄历也许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绊脚石。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驴子驮盐渡河,它不小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融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他驮了海绵,走到河边,就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就再也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驴子死的原因很简单:成功的经验冲昏了他的头脑,盲目的借鉴,使它丧失了生命。同样地,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沉浸在固有的经验之中而不愿创新,那么我们就难以取得进步,甚至会有被社会淘汰的风险。

老马识途,不能一生只走一条路。百战将军,不会只在一种地形上打仗。而经验犹如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经验,携经验前行,也要勇于挣脱经验的伽锁,大胆的探索、尝试、创新,从而取得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三:过年】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乡下的年,是极为隆重的。我应着,却一直不知是怎生个“隆重”,便一直想一看究竟。这个年,我总算是遂了愿。

腊月二十八。我拖着硕大的行李箱“驰骋”在田埂上。那夕阳的光,像金子一样,一粒一粒地撒在我肩上。隔着好几块田,眼尖的外祖母便看见了我们,忙招呼起来——嘿,回来过年了嗦。她那粗实浑厚的嗓音萦绕在半空中,似要开出一朵红窗花来。我亦扯着嗓吼着,却仍不及外祖母的一半响亮。外祖母便站了起来,向我们这边跑着。她穿了一身橘黄色的衣,像一团,燃烧的橘色火焰,在我的眼眸里跳动着。外祖母家养的两条大狗也跟着跑,“汪汪”地叫着,听起来是那么喜庆。狗都知道要过年了,都开心呢,我说着。只听见母亲轻轻“嗯”了一声,像是,婴儿的梦呓。

腊月二十九。天亮得晃人眼,像涂抹上了一层白色的丙烯颜料,不住地反着光。我揉着眼,走到院坝里。外祖母早就起来了,坐着一把四脚的小方凳,正忙活着,确切点儿说,是为年忙活着。外祖母细细地翻看着老黄历,见我来了,便指着它对我说,这可是好多年以前的老家伙了,脸上露出点儿骄傲的神情来。她眯缝着眼睛翻,哪天宜婚,哪天祭神,哪天祭祖,一点儿不含糊。她那爬满了皱纹的手,指着老黄历上一个个小字,嘴里还边念叨着什么。我也拿来把小椅子,坐在外祖母旁边,看着我所喜爱的书,微笑着。我们互不打扰,各做各的一份事。也不知什么时候,那亮晃晃的太阳,就爬到了头顶上,暖暖地照着,似那外祖母嘴角的浅浅笑意。

大年三十。除夕夜,万家灯火通明,白色的,黄色的,橙色的;你家的,我家的,他家的,各色的灯火融在一处,把原本一片死寂的山坡照得亮亮的,把人心照得暖暖的。电视里播的依旧是熟悉的春晚,一大堆人,窝在沙发上看着春晚,孩子们嬉笑打闹着,嘻嘻哈哈的,开心的不得了。大人们则是打着麻将,“哐哐当当”的声音响个不停。外祖母恰到好处地端来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芝麻,花生,还有冰糖,在口中“嘎嘣”响着,夹着糯米的香甜与软糯,真可谓是“人间极品”。大家都夸着外祖母的手艺,外祖母则呵呵笑着,这笑让我想起来,那年画上的娃娃,眯缝着眼,也是呵呵笑着。年的气氛,在一片“哐当”声和说笑声中,伴随着汤圆浓郁的香气,到达了高潮。

大年初一。天蒙蒙亮,泛着淡淡的粉色,像那少女脸颊上的淡淡红晕。薄薄的雾,使世界有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像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外祖母提着一大袋东西走在最前面,母亲亦是提着一大袋东西,跟在外祖母后面不声不响地走着。我捧着一大束白菊花,跟着她们走着。菊花淡淡的香,笼在我身边,一丝一缕,温言细语的,如那闺中的女子,温润如玉。若是香气也有形状和颜色,我自顾自地想着,那菊花的香,定然是那素净、轻软的蝉翼纱。不知不觉的就到了。点上香烛。那红色的烛,燃得旺盛,不久就滴出红色的小珠来,是血泪啊,它似乎想告诉我些什么,却终是闭了口。淡粉色的香,亦燃着,那一缕又一缕的白烟,冒着,飘着。它仿佛要飘到天上去,把那逝去的人,牵引回来。我呆滞着,望着天空,看了许久。纸钱堆成了一堆,正熊熊燃烧着,橙红色的火焰,闪烁着,像这,生生不息的生命。有风来,吹起一点儿燃过的灰烬,洋洋洒洒地,像极了那一只只翩然的蝶,飞舞着。我摊开手掌,顷刻,便有许多落到掌心,却又在顷刻之间,再一次飞到空中,原来,这是留不住的呀。起身,渐渐走远了,我回头,一片雾色里,那捧白菊花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显得安宁而又平静。

大年初二。鸡鸣狗吠声把我惊醒,紧接着是饭菜的香。我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太阳正躲在一片竹林里,讪讪地笑着,遮不住的,却是那耀眼的光芒,从竹子间的空隙溢出来,照进屋里。便成了一长条一长条的了,倒也好看。闲不住的外祖母正在厨房里忙活着:磨豆花,炖鸡汤,炒小菜……忙得是不亦乐乎,嘴里还哼着我从未听过的小曲,大红色的身影在厨房里转过来,转过去。正午时分,亲戚们悉数到了,一边吃着饭,一边拉着家常。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着,吃着再普通不过的饭菜,却也觉得胜过山珍海味了。

眼看着,都回来整整四天了,我虽是玩得尽兴了,也吃饱喝足了,却仍不见哪儿有一点儿“隆重”的味道来。我不禁感到疑惑,便去问母亲,忙着洗菜的母亲转过头来,对我说:

哪有什么“隆重”啊?不过是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罢了。现在手机普遍了,“低头族”随处可见,聚餐的时候,大家都拿着手机,哪有时间在一起聊聊天呢?所谓的“隆重”,也不过就是这样了。和亲人相处的每一天,都应该是“隆重”的。最后一句话,是母亲转过头去说的,不细细听,是绝听不见的。我一下子笑了,如梦初醒地,我轻轻地“嗯”了一声。

【篇四:扫尽心灵中的尘埃】

是枯枝败叶,是漫天轻尘,巷道里的石墙因风吹卷而扬起的灰尘纸屑彰显无力,尽管阳光乍泄,但还是因它们而好似多年未见阳光,苍白显老,污垢遍身的人,他拼命遮掩双手,企图想摆脱在烈日暴晒下悠悠行走的微尘。

仿佛是幻听,住在这里的居民好像还听见老杨先生,每天清晨挥舞着竹子做的扫帚,大把大把地扫着弄堂,===沙沙”的声音,尘埃浮起,听见那扫帚声渐行渐远地离去,没有人敢打破那份沉寂依然习惯的日复一日地泛起昨日的老黄历,习惯听着扫帚“沙沙'声揉着惺忪的眼睛起床。可是现在不同,他们还是照样早起,照样想象那不变的声音——老杨不在了。

不在了,但人们依旧如初。没有人愿搭理这条弄堂,尽管每天行走于这。街上起起落落漂浮着塑料袋的'滋滋兹'声,站在窗口上,有人无动于衷地看着此起彼伏的清尘落叶,总幻想着老杨还在——是该选择随波逐流,还是试图改变它?虎虎生气的花花草草使人看似摇摇欲坠。阳光直面着我,直面着它,直面着麻木不仁的人们。——看惯吧,你不可能改变它,不可能改变他们。

既然看不惯,就不应该放弃我的原则,就不能放弃人人应做的义务。

我选择了后者。还是俯下身,一弯腰一垂首一低眉,拾起垃圾,不仅是想找回一如既往的小道,不仅是因为我生活在这里,而是做给他人看的——老杨不在了,但更多的老杨在我们身边!我做的很自然,不知道他们是否注意到。当我转过身时,有人向我亲切一笑,这时我才相信我做的是对的,对于我来说,笑是扫除心灵中蜘蛛网的刷子。我仿佛看到丝丝缕缕的光线穿梭在树叶丛中,投射出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

第二天早上,暖阳在窗玻璃中映射出两三方斜斜的太阳时,萦绕耳畔的“沙沙”声敲打着我,直觉告诉我,那不是幻听,比之前更加有力。我惊异地站在窗口,看见有人拿着老杨走时丢在瓦砖上的扫帚,扫尽弄堂中堆积已久的尘埃,太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新的太阳正在升起,新的一天正在到来。

热门推荐
1叙事作文
2我向往的自由
3鱼的自述
4我因班级而自豪
5如何正确理财
6暑假经历作文
7期待
8我们去郊游
9游科技馆
10星球之旅
11千年之情今日之景
12为什么爸爸睡觉总“打雷”
13与蚊子“决一死战”
14我心中最亮的星
15爸爸妈妈辛苦了
16《龟兔赛跑》新编
17《没尾巴的烦恼》读后感
18家乡的菜园
19活跃的课堂
20运动会
21八年级作文
22我的同桌
23我最喜欢的游戏
24难忘的十岁成长礼
25吃苹果
26灯之美
27假如地球的寿命只剩三天
28春游记
29身边的幸福
30军训,让我学会了不少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