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忘不了母亲的眼泪】
每个人都有铭记在心,没齿难忘的事。忘不了父亲的背影,潸然泪流中,我们也同朱自清一样体悟到了父爱的深沉;忘不了淡淡的槐花香,魂牵梦萦中,我们从沾着故乡泥土的槐树叶中理解了乡音的深情;忘不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中那段精彩的故事,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英雄的赞歌。更忘不了母亲的眼泪,滴落我心中,幻化成无边的愧疚与自责……
小时候,爸爸卧病在床,妈妈便成了唯一能主事的人,每天送我们上学,自己还要辛苦上班。春天,乍暖还寒,妈妈的身影消失在晨曦里;夏天,骄阳似火,汗水浸湿了妈妈额前的头发;秋天,冷风萧瑟,妈妈飒爽的身姿下透露出难以掩饰的疲惫;冬天,冰天雪地,寒夜里的路灯把妈妈归家的影子拉得老长……尽管这样奔波忙碌,妈妈总是脸露微笑,从来不会拿自己的辛苦换取别人同情的目光,让人觉得她无比坚强。有几次,她实在撑不下去了,在一旁偷偷地抹眼泪,当时不懂事的我在好奇的同时很为妈妈害羞:怎么像小孩子一样哭哭啼啼的呢?
后来,母亲大病了一场,这一病就是好几年,幸亏爸爸伤已好,能支撑这个家,否则还真不知该怎么办。小时候,很不懂事,看见别人吃东西便也哭着要。最严重的莫过于那次的冬天落水,刺骨的严寒把我和哥哥冻得手脚僵硬,记忆中妈妈那害怕的泪水滴于我心,心中一次次抽疼。
母亲的眼泪早已滴落在我的心间,无法抹去。我永远无法忘记妈妈那因害怕失去我们的神情。如今想起,心中便涌起愧疚与自责,自责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贪玩,害妈妈伤心。
我忘不了母亲的眼泪,所以下定决心再不会惹她伤心,这句话已刻在心中,将来一定要让她享福。
【篇二:我最讨厌的一篇文章】
读书八年,学习语文也八年,文章学习了不少。要我自己说出最不喜欢的文章,我一口咬定——《芦花荡》。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我觉得这文章不错,景物描写优美,富有江南水乡的味道,尤其是月夜下的芦花荡。而且文章中人物形象高大感人,老英雄的壮举让人念念不忘。可是,当我细细咀嚼时,自己的体会和感觉却有了变化。
老人运输和杀敌行为是文章的最振奋人心的所在。但我们细想,一个糟老头孤身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并且运输着不少的粮食,怎么会顺利通过封锁线?要知道日本人的炮楼戒备森严,无数的探照灯不停地照耀,黑夜如同白昼,怎么会让她们那么容易就通过去了?别忘记了,文章的开头还有铺垫,说鬼子对水上的运输通道封锁的严密,“白天连水鸟都不敢出来”。
文章最后写到,老头将十几个鬼子引进了自己设计的陷阱,用埋在水中的钩子把鬼子的大腿钩住,使他们无法动弹,再瓮中捉鳖,将他们全部消灭。谁会相信?对敌人能力的低估,不知是作者的故意还是见识的短浅。如果日本鬼子真的有那么的愚笨,那抗日战争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了。或者说,压根日本人就不可能发动那场战争了。
战争让女人孩子走开,不知是谁说的话。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叙述“3861”部队参加战斗的电影电视文章很不以为然,像什么《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等。年龄小,而形象却高大,真不知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这样的英雄。不想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又学到了老人参战,而且英勇无比。真是“386199”凑齐了!
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人物和情节的虚假让我对《芦花荡》产生了厌恶感!
【篇三:那一刻,我流泪了】
曾几时,你会因为生命中偶然出现的这些那些而潸然泪下。曾几刻,你会在不经意间热泪盈眶。
——题记
又是这样。
当我再一次把门“砰”的一声关掉时,与之俱来的,是寂静的,专属于我的天地。
我想一头被搁浅在岸的鲸鱼一样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这已经是第无数次这样了,我跟妈妈吵架了。原因很简单——我想买一条运动裤,妈妈却说我已经有了,不需要。然后,就这样了……
惨白的灯光照耀着洁白的墙壁,四下宁静。我心绪烦闷,随手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青铜葵花》?看过了!算了,就这本吧!”我嘟哝着,翻开了扉页。
漆黑的夜幕没有一丝星光,只有月亮柔和的光织成了纱,笼盖着,静谧而又神秘。伴着我一起进入书中的世界:在一个只有蓝蓝的天,清清的水和一望无际的芦花荡的乡村路,哑巴青铜和女孩葵花成了兄妹,在那个什么的贫困年代,在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人上学时,哥哥青铜毅然将机会让给了葵花。甚至为了妹妹,他可以光脚站在冰天雪地中卖芦花鞋。而葵花,省下买红头绳的钱去买纸笔教哥哥识字……在这个只有天灾人祸的年代中,一家人相依为命,从容地度过一切难关。
房间里只有闹钟还“滴答”作响。不知什么时候,脸上感觉到一阵凉沁,一滴晶莹的水珠滑进我的嘴角,这是什么?咸咸的,涩涩的,是泪啊!我低下头,想用衣袖拭去泪水时,突然忍不住鼻头一酸,又哭了出来。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都懂得体谅家人,即使再艰难,也总能笑着走过去,那我呢?总是索取一切却从未看见过,在我的身后,拼命劳碌只为满足我的自私和虚荣的父母。当我生气将门无情关上时,也将爸爸妈妈的心拒之门外啊!只是我,从未发觉。泪珠顺着我的脸庞掉落在书页中,晕湿了字,触动了心,再抬头,已满天繁星。第二天早上醒来,床头挂着一条崭新的运动裤,外加一张字条:“早饭在锅里,凉了就热一下。”我呆呆地望着它们出神,蓦然惊醒,我已热泪盈眶,泪眼朦胧……
【篇四:芦花荡读后感】
“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竟像一个没事人”是他的英雄气概。“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的他却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他,在抗日战争中凭借这自己薄弱的力量保护着家乡,保护着芦花荡!
一个年近60岁的老头子,有着短短的花白胡子和晒得干黑的脸。即使这样,他还是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由的穿梭。按常理说,他应该到后方过着普通人的该有的生活,让我吃惊的是他却像青壮年一样,英勇善战,无所畏惧,浑身有着想打死小日本鬼子的劲儿。
他有着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憎分明的精神。他对素不相识的大菱二菱非常亲切,但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让大菱受了伤。他斩钉截铁地对女孩们说:“他们打伤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头子对女孩们非常亲切,却对冷酷无情的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张他的意识中:中国人才是白洋淀真真正正的主人,这里容不得其他人在这片土地上撒野!
他有着强烈的自信心。每一次执行任务,他都不带一枪一炮。他坚信自己有丰富的对敌经验和水上本领。但同样是因为这些,使自己过于自信,放松了警惕。在这次护送女孩进部队的任务中让大菱受了伤。“我没脸见人”,一句简单而真切的话,说出了他对大菱的愧疚。
鱼香、米香、荷花的香,编织着芦花荡的靓丽风景;像要滴落下来的星,白绸子似的水鸟,迎风飘撒的紫色芦花,这是芦花荡的色彩。这份美丽与娴静是属于中国人的,不是外人可以肆意剥夺的。孙犁的《芦花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特记忆。孙犁笔下的老头子是个没有豪言壮语的英雄,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是那么的机智勇敢!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战争只有残酷与血腥,是不会像芦花荡这样的如诗如画,是芦花荡改变了我对战争的看法。
老头子他虽然过于自信,但我觉得他是个真英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