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木筷子的作文

【篇一:拒绝一次性筷子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次性筷子会成为“地球杀手”呢?

一双一次性筷子,是用一颗30年到50年的大树做出来的,养一颗30多年的大树多不容易啊!一双一次性筷子,比家里长期使用的木筷子差了多少呢?有比家里的筷子用的久吗?有比他们卫生吗?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年用的一次性筷子约等于用了3。6万亩的树木,这是多么破坏坏境啊!一棵树可以给人们多少氧气!可以给人们抵御多少自然灾害?大家想一想,3。6万亩的树是多少森林?可以给多少动物安家呢?

更更恐怖的是,有一些小商家用硫磺熏一次性筷子,让人们容易得哮喘病。咳嗽等现象,很多人就这样送进了医院。还有可能患上长期疾病。

同学们,我们是地球的一份子,我们不能看这地球一点一点的沙漠化,再这样下去,我们所有人都难逃被沙尘暴吞没的命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改变地球的命运!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中国,保护家人!更要保护好自己仅有的力量。

“人多力量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很适合现在的倡议,所以我要倡议以下几个建议:

1、在校吃饭自带筷子。

2、在饭店吃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3、多宣传一次性筷子的危害,让更多人知道一次性筷子缺点。

4、建议学校宣传拒绝一次性筷子让更多的学生拒绝一次性筷子。

【篇二:开封灌汤包子说明文】

我喜欢吃家乡的灌汤包,灌汤包不仅味道好,样貌更是好看。

灌汤包的做法较复杂,馅料丰富。皮薄,正宗的灌汤包的包褶有20-24个,皮一定要薄,而且不能破损还要有韧性。放入蒸笼的灌汤包火候要掌握好,否则蒸出来的味道会不一样。

好的灌汤包讲究外观,不好看的不是成品。蒸好后的灌汤包包色晶莹剔透,可以从皮里看到汤和肉。灌汤包又白又大,活像一个个胖娃娃。用筷子一夹,皮不破可见其韧性。

灌汤包最正宗的吃法也有很讲究的,用木筷子把灌汤包夹入勺子里,把灌汤包咬破一个小口,在汤汁流出的时候,用嘴巴汤汁吸食掉,汤汁味道醇厚,肉质鲜美。最有趣的是,剩下的皮,往破的小角里吹气,韧性的皮可以吹起来,可好玩了。

最奇怪的是,灌汤包的汤汁从哪来的?灌进去的`?其实不是,灌汤包的汤汁是灌汤包里的肉里的,由于皮有韧性可以存汤汁,所以就有了汤汁。吃了灌汤包后,就不会想吃别的小吃了。对于我这种挑剔的吃货,能有让我喜欢上的小吃真的不容易。可吃了灌汤包后,这种味道却存在了很久了。虽然不能特别理解这种感觉,但朦胧间发觉这种味道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灌汤包味道没变,家乡的味道也永远不会变。

【篇三:体验垃圾分类】

今天,雅园社区开展了资源回收活动。我提着几袋子分类好的垃圾来到了社区,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表扬:“垃圾分类做的不错,真能干!”我心里非常得意,但想起昨天垃圾分类的过程,可真是没那么容易呀!

晚上,妈妈听说我要参加社区组织的资源回收活动,就建议和我一起一边整理家里东西一边分类垃圾。妈妈拿来几个大袋子,让我用彩色的笔在袋子上标注一下种类。蓝色是可回收垃圾、黄色是干垃圾、红色是有害垃圾,准备好了,我们便开始收拾了。我的写字台周围真乱呀,好多废纸、废书本等。我毫不犹豫地把这些垃圾放进了可回收袋子里,然后得意地看着妈妈说:“因为书本纸张可以循环再利用,所以是可回收垃圾。”

“做得对。”妈妈给予我肯定,“但是不能就那么散乱地放进去,要把书本拿绳子打成捆才行。”于是,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把书本结结实实地捆成捆,上面还留有提手,能轻松地拎起来。对于第一项垃圾分类,我非常的满意。

家里还有好多废电池和废打火机,“这些东西直接扔掉会污染土壤,它们是有害垃圾。”我把它们放进了有害垃圾袋子里。妈妈在旁边看着,满意地微笑着。

厨房里也有垃圾,用旧了的木筷子,爸爸问我:“它们属于干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呢?”我把它们放在了干垃圾袋子里。爸爸向我竖起了拇指。

“儿子,碎陶瓷是什么垃圾啊?看看你爸爸打碎的碗还没扔呢!”妈妈拿着碎陶瓷碗无可奈何地说。

我想了想说:“陶瓷跟玻璃差不多,既然玻璃瓶是可回收垃圾,那陶瓷也应该是一类吧?”

“不对吧,我觉得碎陶瓷应该是干垃圾吧?”妈妈反驳道。因为没有统一意见,我们上网查了一下垃圾分类知识,果然是妈妈说的对。

“唉,垃圾分类真不容易啊!”我感叹着。

的确,适应垃圾分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件事任重而道远,但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们要把垃圾分类慢慢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们要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帮助家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做一个小小监督员,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共创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篇四:我学会了炒鸡蛋】

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在床上看电视,是一个让小孩答题的节目。我看见主持人让一个小孩子来炒一盘鸡蛋。我非常羡慕,就问妈妈:“妈妈,我明天中午可以自己炒一盘鸡蛋吗?”妈妈说:“可以啊!”我听了连觉都不想睡了,脑子里全都是明天炒鸡蛋的各种准备工作和步骤,反反复复的演练着。

第二天中午,我匆忙地跑到厨房,打开冰箱,拿出两枚鸡蛋,仿照从电视里学来的方法,在脑子里默默的再演练一片,确认无误,开始行动。

首先,敲开鸡蛋倒进碗里,用木筷子搅匀,倒两勺盐。接着色拉油倒进锅里,烧热,再把切好的葱倒入锅里,这样炒出来的鸡蛋就更香了。最后把交运的鸡蛋液倒入锅中,液体在油中迅速的变成了固体,霎时,就成了一个金黄色的圆形大饼。此时,要用铲子把鸡蛋不停的翻炒,否则鸡蛋与锅接触的一面就容易糊了。糟糕,有糊味,我赶紧把电磁炉关掉,再把鸡蛋切碎,盛入盘子里,一盘香喷喷的鸡蛋就炒好了。

我心里特别高兴。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端到饭桌上,让妈妈来评价一下。妈妈吃了一口,说:“非常好。”“真的啊”我也尝了一口,立马吐了出来,说道:“咸死啦”。妈妈过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你是第一次尝试炒鸡蛋,以后只要多多练习,肯定会做得非常美味的。第一次失败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妈妈对你有信心。”

我听从了妈妈的建议。决心以后努力练习,学会做更多的菜肴,让她为我更加骄傲。

【篇五:白族之旅】

白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它是一个热情好客,拥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大理,到白族人民的家里做客吧!

白族的房屋建筑非常漂亮,全都是以白色为主。在白族人民的家里,一户住二、三十人都不是问题。可想而知,他们的房子有多大。白族人对男生的称呼叫阿鹏,称女生叫金花。

白族人喜欢穿金戴银,头戴银冠,胸前挂着银锁,手上戴着银手镯。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盛装打扮的白族女子非常漂亮,真可谓是美若天仙。

白族人用的不是木筷子,不是陶瓷碗,也不是玻璃杯,他们使用四位所有餐具都是由银制作而成的。用银杯子喝水,就是喝健康。而且,大家知道银是可以来测试毒的,把一杯水倒在银杯里,水变蓝了,就说明水里有毒。

好了,关于白族的事情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的。所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走,白族之旅出发啦!

【篇六:我喜欢的灌汤包】

我喜欢吃家乡的灌汤包,灌汤包不仅味道好,样貌更是好看。

灌汤包的做法较复杂,馅料丰富。皮薄,正宗的灌汤包的包褶有20-24个,皮一定要薄,而且不能破损还要有韧性。放入蒸笼的灌汤包火候要掌握好,否则蒸出来的味道会不一样。

好的灌汤包讲究外观,不好看的不是成品。蒸好后的灌汤包包色晶莹剔透,可以从皮里看到汤和肉。灌汤包又白又大,活像一个个胖娃娃。用筷子一夹,皮不破可见其韧性。

灌汤包最正宗的吃法也有很讲究的,用木筷子把灌汤包夹入勺子里,把灌汤包咬破一个小口,在汤汁流出的时候,用嘴巴汤汁吸食掉,汤汁味道醇厚,肉质鲜美。最有趣的是,剩下的皮,往破的小角里吹气,韧性的皮可以吹起来,可好玩了。

最奇怪的是,灌汤包的汤汁从哪来的?灌进去的?其实不是,灌汤包的汤汁是灌汤包里的肉里的,由于皮有韧性可以存汤汁,所以就有了汤汁。吃了灌汤包后,就不会想吃别的小吃了。对于我这种挑剔的吃货,能有让我喜欢上的小吃真的不容易。可吃了灌汤包后,这种味道却存在了很久了。虽然不能特别理解这种感觉,但朦胧间发觉这种味道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灌汤包味道没变,家乡的味道也永远不会变。

【篇七:做城市的美丽使者】

虽然我不是绍兴人,但是绍兴市我的第二故乡,那我就有责任与绍兴人们一起把绍兴变成美丽的绍兴。

我该怎样把我的第二故乡绍兴打扮得漂漂亮亮呢?啊,我想起了植树种花,如果我们植树种花,也就可以保护绍兴的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砍树,如果一边种,一边砍,还是没用的。所以我们不要砍伐树木,应该多种树、花,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第二故乡绍兴。我们吃饭千万不要用一次性木筷子,因为这样子会很浪费树木。

我们一定要保护树木,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就比如说:如果我们有了新鲜空气,这样可以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呢!如果没有了树木带给我们新鲜空气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如果你想到人离世的画面,你还会去伤害树木吗?不会。因为关系到自己的生命,你就会立马放下手中的工具,转身离开。树木除了这个好处,当然还会有别的好处。树木在山上可以显示出山的高大;树在大路旁可以显示出路的宽广,长度;树长在草地上,可以显示出草地的嫩绿。树可以给大山当装饰品,树可以给大路当朋友,树可以给草地当依靠。那么好的树,我们要爱护它。树可以美观大自然,当大自然一个头部的装饰凤冠,手部的手链。我们生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美丽的风景就在我们的身边,可是我们却不这么懂得观赏,砍伐树木,伤害树木,我们真是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应该改正这个错误,我们要补救我们犯的一个错误。现在空气已经被污染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我们人类是自己害了自己。我们应该多植树、种花。我们要让空气重新变回原样,只要我们能坚持植树、种花,我们一定能打赢这一仗的,我们生存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美。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砍伐树木,植树、种花,不用一次性筷子,我的第二故乡绍兴,一定会成为美丽绍兴!

【篇八:有趣的小实验】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同学们像一只只惊慌的小鸟纷纷从操场上飞回教室,寻找自己的位子。一段“哐哐铛铛”的声音之后,一场科学之旅开始了。

老师不紧不慢的从包里拿出了鸡蛋、透明的杯子、水、盐巴、木筷子等材料。我们好奇地、目不转睛地盯着,期待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只见老师把鸡蛋放进杯子,并加入水,我们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大家议论纷纷。有点窃窃私语,有的翻看课本,教室里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老师继续给我们做示范,在杯子里加了两大勺盐巴,盐巴像下雪了一样,纷纷扬扬地落进水里,水底积了一层厚厚的“雪”,老师立刻拿起木筷子,搅拌起来。过来一会儿,“积雪”融化了,鸡蛋还在旋转着,隐约地看到鸡蛋慢慢地浮了起来,老师又把它按下去,它又弹上来,按下去又弹上来,就像下面有弹簧一样。我们欢呼着:“老师,成功了!老师,成功了!”

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加了盐的水,密度发生了变化,所以鸡蛋就可以漂浮起来。

【篇九:窗外】

窗外,皎洁的月光洒在巷口,夜晚显得非常宁静。墙上的宣传画早已更新,巷口的店铺也换了好多轮店主,但在那人来人往之中,有个人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坐就是二十多年,她就是一位卖臭豆腐的老奶奶。

她已经86岁了,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架着一副老花眼镜,讲话夹着方言,需要仔细听才能听得懂。她在巷口卖臭豆腐已有26年了,不管春夏秋冬,每天傍晚,你总会看见她推着小推车出现在巷口,车上摆着火炉,几个装豆腐干的塑料小桶。不一会,巷口就飘起了香气扑鼻的油香味,小炉子边排起了长队。“老太,来串臭豆腐干!”“好嘞!”老奶奶一边答应着,一边开工了。油锅咕嘟咕嘟滚起来的时候,豆腐干就要下锅了。只见她右手拿着长长的木筷子,左手从桶里抓出一打豆腐干,贴着锅边依次滑入。随着她娴熟地翻转着热油中的豆腐干,奇迹发生了,那些干瘪的小方块在油锅中翻滚着、膨胀着,颜色也越来越金黄。不一会,臭豆腐就“华丽转身”,变得全身金黄、油香四溢了。用一根小竹签一穿,再涂上些自家秘制的甜酱或者辣酱,一串美味的臭豆腐就做好了,真是让人忍不住要流口水呢。听说,老奶奶家的豆腐干还上过报纸呢!

一阵寒风吹过,行人不由自主地把脖子往衣服领子里缩了缩。我不禁疑惑,老奶奶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这么冷还在街头卖臭豆腐呢?老奶奶抬头看了看我,手底下的筷子不停地翻着臭豆腐,乐呵呵地说:“当然是为了生活,补贴家用啦!”看着老人皱褶的脸庞,我暗暗心想:老奶奶的生活真是不容易啊,虽然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她却一点没有抱怨,而是一直乐呵呵地生活。想到这里,我抬起头,似乎明白了老人的笑容,是的,不管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与努力,就是人生的精彩!

窗外,皎洁的月光洒在巷口,夜晚显得更加美好!

【篇十:聪明的奶奶】

我的奶奶今年62岁了,她的身体非常好,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挺拔的鼻子,还有一张娃娃脸,所以显得特别年轻,虽然她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她有一个聪明脑袋和一双灵活的手。

记得去年元宵节,老师要求每个家长陪同孩子完成一个手工灯笼,我第一时间告诉妈妈让她教我怎么做,可是妈妈说不会,要不在网上买一个吧!我失落的说:“不行的,老师要求一定要自己动手做,妈妈见我垂着头,半天不语,咦!我们去找你奶奶帮忙,奶奶知道了我们的来意,再瞧瞧我不悦的表情,顿时笑了起来,说道:“这不是什么难事,边说边去找灯笼材料,她找来了一些细的铅丝、钳子、彩纸、线准备开工了。

我默默地蹲在奶奶身旁,奶奶先用一个木筷子作用中心点,再把一根根铅丝慢慢地折成弧形,顶端和底端用粗点的铅丝弄成两个圆形,再把前面所有弧形的铅丝一根根的固定上去,接下来奶奶用米饭混水自制了一些浆糊,准备给灯笼做件美丽的外衣,我把事先裁好的彩纸递给奶奶,她左手稳住半成品的灯笼,右手把彩纸慢慢地往上贴,大约十分钟时间,纸完全服帖了,接下来她剪了一段红丝带打个结固定在竹竿上,奶奶说:“先放在一旁别碰她,让她晾一下,吹干了就更牢了,我立马起身给奶奶倒了一杯热水,奶奶说:“谢谢我的小孙子。”

以前我就知道奶奶很能干,没想到她还有这么多的本领是我不知道的呢?妈妈你可要向奶奶好好学习哦!

热门推荐
1读《血字案的研究》有感
2描写寂静的
3你曾拨动我的心弦
4我的心爱之物
5立夏斗蛋
6金鱼的生命
7那一次,我真后悔
8颠倒世界
9被碎片拼凑的生活
10美丽的心灵
11这片风景,那么珍贵
12猛洞河漂流
13弹,弹,弹力球
14活着
15我阅读我快乐
16视角以外的未知
17秋天的鹤山公园
18我的心儿怦怦跳
19我最熟悉的人
20这个春节不一样
21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22角落里的光芒
23我家阳台上的植物
24冰雪世界
25二年级补课看图写话
26多彩的活动
27乘索道上张家界
28维护海洋权益
29谁是我生命的阳光
30成长路上的阳光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