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活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习总主席曾经作出提倡:“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那么,“生活”这本无字之书究竟教给了人们怎样的做人道理呢?
简媜曾说:“箪食瓢饮不美,美的是居陋室不改其乐的人;竹簧短篱不美,美的是采菊东篱的人。”在我看来,生活所教给人们的,并非只是柴米油盐的调和,也不只是衣食住行的需要,而是一种追求心灵安居之所的能力,更是一种满足精神舒畅之需求的办法。
一如梭罗在生活面前毅然拿起一把小斧,来到瓦尔登湖边,探寻“滤去一切后的生活本质”。瓦尔登湖边的鸟叫虫鸣,无疑为梭罗的精神高地带来了缕缕和煦的阳光,他在湖边的生活中收获了探寻生活本质的乐趣,也修筑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了自己的做人道理。
然而,当这个社会物欲横流,又有多少人能够摆脱柴米油盐的束缚,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属于自己的做人道理呢?
在这功利主义愈加横行的当下,若人们能够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这“无字之书”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为人之道,那么,也许这个社会也能收获一份对精神高地的向往与追逐。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得如梭罗般放弃物质,与世隔绝,独自彳亍,默默思考。相反,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物质生活中追寻做人的道理,才更值得现实语境下的每一个个体细细思考。
苍旻遐缅,人事未已。林俊德在生命尽头为祖国坚持工作,找寻到了为国效力的为人真谛;张竹青在面馆门前一次又一次地展现摔面技艺,坚守着一道菜肴背后的内涵。殊途之中,无论为国尽力还是为传统坚守,二人都在追逐为人之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亦为社会之清明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有人却最终迷失在物质的纷繁中,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只顾当下的功名利禄,放弃了精神高地的建设与坚守,最终沦落为终日劳苦而庸庸碌碌的“赚钱机器”。
的确,在人生的灿烂烟火后,功利与物质享受的浮华幻象总是一闪而过,而始终留存在人们心头的,是生活所教的做人道理璀璨夺目。
在生活这无字之书中,愿人人得以体悟做人的道理,唯有如此,精神的高地才会郁郁葱葱,灵魂的河流才能碧波荡漾。
【篇二:论“碎片化的生活”】
在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中,我们的生活也在慢慢地改变,而,生活的方式也在渐渐走向碎片化,但我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应该怎么面对碎片化的生活,而我是否该接受碎片化的生活。个人认为,碎片化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
“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的全民化、普及化,能够加大国民的阅读总量,且简易化、轻松化。它能够随着不断更新的信息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它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满足对海量阅读内容的低成本、即时性、节约时间、互动性的获取、分享与传播的需求。且内容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八卦杂志到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再到一些冷门学科的知识,它应有尽有。
当你想出门,但包里却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放一本你想看的书时,你可以使用碎片化的阅读,只要在任意一个阅读软件中寻找到这本书,便可在任何闲暇时间阅读,也不用准备书签或记住看到哪里,手机阅读有自动记忆功能,再次点开就是你上次看到的地方。
其实,我并不否认碎片化的生活又弊端,但在我看来,它的利端远远超过弊端。
王路平教授说“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学术研究,构建精神高地。”
我不可否认他的观点,但,在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前,在我们建立精神的高地前,不应该先使国民产生阅读的兴趣吗?不应该先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吗?我们总要从兴趣入手,从大家的喜好入手吧。如若不先提高国民的阅读水平就进行学术研究,就如同在平原上筑起一根高达几百米的细针,他人一触即倒,这样的学术研究又有何意义呢?我们是需要精神的高地,而我们要的高地是像喜马拉雅山脉那样,使大家都有一定的知识后,再创造出更高的精神高地。
其实,我也知道,不论我接不接受碎片化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也不会为我而改变,我们也阻挡不了碎片化时代的来到。我要做的只是过好我的生活,尽力使碎片化生活的利端发挥到最大,弊端发展到最小,充分的利用好它,发挥尽可能好的优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