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哲人王的作文

【篇一:沉默的大多数】

心理学中有个有趣的效应“群体无知”:当你身处危难时刻,哪怕周围有众多行人走过,却无一人停下帮助你。而是等你鲜明指出:“那位穿运动装戴鸭舌帽的男士,麻烦您帮助我一下。”这时才会有人做出行动。

为什么我们缄口不言?

中国人的思维定式是以“和”为贵,所以受几千年的儒学文化熏陶,大多数时候,争论被认为是不对的。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认为不论怎样也无法改变对方的立场,所以不如沉默。于是我们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但是沉默了,互不干涉了,就意味着“和”了吗?面对争端,小心谨慎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隐藏起来,不与人展开辩论,那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差异永远存在,对立永远不息。所以,在面对争端之时保持沉默,实际上不但不能消除对立,减少隔阂,反而扩大了差异,拒绝了相互理解、表达自我的机会,反而貌似“合”神愈离。

所以我们提倡“和”,但更要包容“不同”,以更开放的姿态进行思想的碰撞。

辩论实际上辩的不是事物本身的对错,而是我们对于事物的一种态度。有幸看过2017年大学生辩论赛。其中的冠军角逐发生在香港大学与厦门大学之间。那一次的辩论题目是“哲人王”之治好还是“以法治国”好?从古至今,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展现。“哲人王”之治虽在当今社会并不推行,可在柏拉图、孔子等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中似乎也未尝不可。当人们的道德修养提高,法律对人只是底层约束,而更深层次的则是道德约束。两者的对比引起的是人们的深思。辩论中即使不能改变对方的立场,但陈述双方的观点使思想引起共鸣、使观念不谋而合不是比沉默更好吗?

正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北宋的王安石施行变法,励精图治。可这样一来必定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贵族元老。于是守旧派大臣代表司马光便致信王安石,才有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一事之说。难道给王安石这封信他就会停止改革吗?不,不会的。难道王安石回了这封信守旧派就会支持改革吗?不,也是不会的。所以这场辩论的意义在于何处呢?在于两方都会更加清楚地理解对方的意图,皆以民为本。两封信都抒发了为国为名的一片赤诚之心,这不可谓不令人潸然泪下。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态度。

所以拒绝做沉默的大多数,辩论不一定能改变事物的本身,但我有我的态度。

热门推荐
1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家乡
2打开心灵之窗
3我的赛车
4可爱的螃蟹
5幸运四叶草
6我学会了滑冰
7永远的珍藏
8那一株微笑的小草
9大若岩的十二峰
10关于母爱的作文
11一位向内的女同学
12青园十年,我记得……
13这里也有乐趣
14我的植物朋友玫瑰
15感冒
16龟兔赛跑续写
17最美的时光叫青春
18捉蚯蚓
19满园金黄尽带甲
20校运会
21开在心中的花
22小熊黄黄
23感谢您的信任
24读书让人更美丽
25有趣的发现
26恶作剧
27我的梦想家园
28雨爱
29未来的鞋子
30割不断的家具情怀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