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趣又实用的小实验】
在一次科学夏令营中,夏令营老师在课后给每人发了一本实验书(课外书),我偶然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那是个用渗透法来过滤水的户外求生小实验。我好奇地往下看,准备材料有细沙、木炭粉、少量青草与准备用来渗透的浑浊的黄泥水。我半信半疑,真是脑袋上画问号————一脸疑惑。心想:这真的可以成功吗?
首先,我小心翼翼地按说明方法操作,把瓶身大约1/3的地方从中剪开,再把有瓶口的一端朝瓶身向下插,便完成了初步形态。我再去野炊的地方拾了点木炭粉,在附件找了点细沙与青草,最后在一条小溪边停住了脚步。我现在瓶口处放了一层细沙,再铺一层木炭粉,然后又铺一层细沙……就这样重复了五六次,最后再小心翼翼地放了些青草。因为生怕中间有间隙,每铺一层,我都使劲压实,虽铺了五六层,我却早已大汗淋淋。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我拿起一个小碗,在浑浊的水里盛了一碗,慢慢地倒入我自制的容器里。我的手一直在发抖,心想:这么脏的谁,还要经过这么多的木炭粉与细沙,真的可以流出干净清洁的水吗?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浑浊的水慢慢渗透进细沙里,再缓慢地流入木炭粉的周围,就这样,渐渐过了五六分钟,我终于听到了第一声水滴声,逐渐越来越多。不过一分钟,瓶身里早已聚集了小半瓶水,我定睛一看,瓶身里的水竟是那般不可思议的洁净,我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高兴得如鱼得水。
后来,我又重复一次实验,发现把水变得比较洁净的“好人”竟是木炭粉,我抓起书本一看,发现木炭粉可一把水里的杂质吸附掉,心里不禁沾沾自喜:这真的是一个有趣又实用的实验呀!
【篇二:敨绵兜】
你知道洁白柔软的蚕丝被是怎么来的吗?哈哈,说起来这还是我们这边农村特有的活动呢,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入春了,我们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开始摘桑养蚕,蚕丝就是蚕宝宝吐出来的丝呢。一开始,春蚕只有芝麻大小,吃的桑叶也需要大人将它剪成一小块,再均匀的放在它们身上,让它们吃。过几个星期,它们长大了,差不多有我的一根手指头长,到那时它们就要开始吐丝了。我记得我总茫然地问妈妈:“妈妈,它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包起来呀?”妈妈总笑着说:“它们害羞,在里面换衣服呢。”
小时候,奶奶常常带我去敨绵兜的地方。那里就像是一间专属于老人的教室,每人的座位都是一种塑料箱子当底部的支撑体。上面还有一个大盆,大盆里装满了水,盆前的位置有一个木板,那是放蚕茧的地方。哦对了,旁边还有一个“垃圾箱”,是放蚕蛹的地方。
奶奶总是从一个大木桶里拿出一包湿了的蚕茧。听老人们说,将它们煮熟后浸入水中,能让蚕丝脱脂,蚕丝被还不容易板结呢。然后,奶奶会先取出一个蚕茧,将它在水里浸一小会,再用手指甲剥开蚕茧,取出里面的蚕蛹放进“垃圾箱”,再将它撑开到一定程度,套在自己手上,套到五六层时,将它轻轻取下,拉成正方形,放在木板上。她们会将拉好的蚕茧套在一个大水缸上的弓形竹质工具上,叠五六层后取下,就成了一个个湿的蚕丝绵兜了。之后,里面的唯一一位老爷爷会将湿的蚕丝用尼龙线串起来,拿到太阳下吹晒。晒干以后就成了一只只纯粹如玉的半圆形绵兜了。接着,老人们会在晚上将蚕丝绵兜慢慢拉开,一层层的叠起来。看起来,就像冬天里的白雪一般,白玉无瑕。最后将它翻被翻好,就成了蓬松轻柔的蚕丝被了。
通过养蚕、做蚕丝被,使我了解了,蚕的一生是无私的,它从幼虫到结茧,从蚕茧到蚕丝被,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奉献着。这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啊!
它的蚕茧给人们编织出了人间最美丽,最丰富多彩的人生织锦。我喜欢蚕的勤劳,敬佩它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