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相的作文

【篇一:大唐名相读后感】

有句名言说的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无疑是人们最好的借鉴和模仿对象,它就像一面明镜,让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连唐朝鼎鼎有名的“凌烟第一臣”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都曾在他的孩童时代翻着书页教导他,要从历史中学知识,学礼仪,学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古之名相,不是人中之杰,今之人可以为鉴否?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以名相名臣的经韬纬略从政,可以成就伟业;以名相名臣的器量胸襟经商,可以创造财富;以名相名臣的深谋远虑处事,可以步步领先;以名相名臣的聪明才智治学,可以博古通今……

但是,有个成语说:学以致用。光有学,没有用,肯定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提炼并汲取精华后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去,才是真正的“学好了”。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有一次我在课外班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时。我的课外班同学由于可能不是很了解我,所以当他们分配给我任务时问了句:“你能做好吗?”我说:“能。”但他们可能不是很放心,又问了句:“你真的能做好吗?”我有些不耐烦了,但还是说:“能!”可是他们却又问了句:“你真的真的能做好吗?”俗话说“一、二不过三。”我已经有点恼火了,正想发作时却想起了《大唐名相》中的长孙无忌、郭子仪等人,他们使我学会了人要有涵养,要有气度。同学之间更不应该为了如此小事而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所以我压下怒火,说:“我保证会做好的。”然后,我仔细地将我的计划娓娓道来。他们听完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说:“好吧。看你这么有准备,有计划,肯定能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的。如果你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别客气,尽管说。”随后,我们相视一笑,他们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所以,我在此衷心希望大家能多读一些名著,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好书,而远离那些对我们没有帮助,哗众取宠的闲书。这样,我们会更加进步,会离“超级五班”的目标更近一些!

【篇二:知识改变命运】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喜人景象:楼房越盖越高;桥梁越建越长;地铁越修越广,卫星越飞越远。是什么因素起到这样神奇的推力呢?——知识!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知识是改变人的命运的有效推力。前段时间在杭州峰会上,有一桌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中国的几位事业成功的年轻的互联网企业家。人们在羡慕他们身价过亿同时,殊不知他们个个身出名校。是渊博的知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先看一个历史人物的事例:知识改变命运成就一代名相之--宋濂。宋濂在为自己学生写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用自己从小对学习追求的经历,告诉弟子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只有学好学成,才可以去“报国安邦”。宋濂自己从小“家贫无以至书以观”,于是,他每日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抄书学习。冬天,两手冻红冻僵,他却依旧坚持。科考之时,他一举中榜。在多年的仕途上,渊博的知识支撑他做出大量的有益之事,最后成为一代名相。他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又用知识造福了百姓。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通过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以改变自己后天的命运。

再看一个当代人物的事例:知识改变命运成就一位“名嘴”之——董卿。很多人说看到董卿主持的节目,就会为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人叫好。并联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名言。你可知道,董卿的才学与气质,都是在书堆里“涵养”出来的。她通过读书,猎取大量的知识,不断充实并提高充实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诗词积累与底蕴;董卿在《朗读者》中的从容与稳健。她对于自己所主持的节目能够那样的驾驭之老练,足能看到她在积累知识,拥有知识方面有着深深的“功夫”。可见,知识可以改变人生,还可以“推力”一个人的气质。

无知也能把人生改编成另一样。古代有一则故事,《伤仲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吧。仲永原来是很聪明的小孩子,他由聪慧变为“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不仅仅是其父母的目光短浅,更因为对知识积累不重视。仅靠一点儿天赋,便就高枕无忧,不重视后天对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最后的人生“改变”为“泯然众人矣”。

知识积累决定后天命运。人们都要明白一个道理:要成功,要成事,只是仅有的“先天聪明”还是远远不够的。不断地积累知识,机遇也就会多了。用知识“创造”机遇才是获得成功的最好“途径”。

故: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让我们要从自身一点一滴的小学习、小积累开始做起,在思想上重视知识的积累,不断地积累、积累,让知识、学识,成为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向上的重要的“推力”。

请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篇三:英雄能本色,名士自风流作文】

曾经近乎迷惘地仰望过那一轮明月,想像着是否在很多很多年前,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也曾独自凭栏望婵娟,那向来淡定的眉宇间也会流露出一丝一毫的迷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依稀是那一轮明月,而时空流转,岁月变迁,一个个叱咤风云,引领时代的英雄在滚滚东逝的江水浪花中淹没,封尘在史官的波澜不惊的春秋判笔之下。

千年之后的我也仅仅只能透过那一卷卷暗旧地发黄蒙尘的古朴书籍、那一个个曾令得天下也为之变色的名讳中,寻得那一抹翩然出尘、和风朗月的身影。

岁月掩盖了过往,历史湮没了惊涛骇浪,可不论经过多少时代的转换,历史永远会铭记这样一位惊才艳艳的人。

他是从晋书中缓步走来的其颀硕人,曲水流觞的兰亭有他泼墨挥毫、锦绣文章,亦有他的肆意欢笑、畅饮杜康;隐世时他是东山的洛下书生咏,琴歌长啸写意人生,直引名士皆效尤;入仕时他是一朝名相,笑谈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樯橹灰飞烟灭。后世之人不论是不羁如李太白者,自傲如苏子瞻,清高如王安石,高志如稼轩者皆以他作为偶像。他领导的世家代代才人辈出,堪称历史上真正的贵族;后人们都只能以仰望的姿势瞻仰他淡然笑容后的百世流芳。他引领的是整一个时代的潮流,他,便是那整一个混乱时代的朗朗清风——谢安。

说来也见笑,我曾经为了他,无比向往东山这一个地方。然而殊不知,东山再起的神话,并非因了东山的山清水秀,仅仅是因为太傅谢安这样一个人,自他隐居于此,东山便不再是东山而是谢安的舞台、谢安的背景,谢安这样一位盛年隐居又在位极人臣时激流勇退的名士选择的传奇地方。

也曾欲往金陵寻找乌衣巷的踪迹,然而最后停步秦淮河边,终是没有入内。乌衣巷的传奇,在王谢时,在唐诗中,却终究不在今朝。新建的石墙上不会有岁月斑驳的痕迹,不会有一朝名相谢安的味道,听筝堂不再会有向来自若的他哀曲感怀的一行清泪。门口也许有几个游客在不停张望,在徘徊,可当问起此处时,却都摇头表示不知何处,不知何人曾住。如今的'人们渐渐忘却了历史,忘却了经典,少有人再会注意到从细雨中归来的王谢堂前的一双燕子。传统渐渐被抛弃,人们纷纷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于是在外国文化充斥的当下,悲哀地发现,我们骨子里浸没的、血液中流淌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竟层层淡去褪去隐去。

上虞东山不再,建康乌衣巷消逝,虽然很多东西为历史长河所湮没,但是,穿越了一千六百年的文化、思想、精神却是永存的。正如他的从容而杜奸谋、宴衎而清群寇,他的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他“把浮名,换了低斟浅唱”的风骨,白衣卿相的孤傲洒脱运筹帏幄,他的处世他的为人,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我们也不应、不能忘却东晋的时空中,有这样一个人,谈笑风雅、拂袖风流,举手投足间尽是风流,仅是风流。从《晋书谢安传》中给出的“君子哉,斯人也!”便也可见得一斑。千古以来,当真将风流二字演绎到极致的,便只有太傅谢安,一人而已。

真名士者自风流。

热门推荐
1远方
2为辛勤的园丁点赞
3生命生命
4遇见屈原
5父亲的背影
6家人的爱
7绿色常驻
8滕头一日游
9我喜欢夏天
10小河的声音
11笑着醒来
12点点滴滴都是爱
13与书为友
14狂风暴雨中的小草
15因为你,我不再孤单
16音乐课上的启示
17画鼻子
18向阳花开
19爱国从我做起
20我爱家乡的小溪
21目送
22记我身边的好老师
23初学葫芦丝
24古怪幽默的音乐课
25写对话童话的作文
26走过那个拐角
27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坚强
28后悔的痛
29好玩的日照
30生如夏花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