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饭篮的作文

【篇一:一次难忘的课堂】

今天,我们来到了乾西乡湖头村的文化大礼堂,在去的路上,同学们纷纷议论了起来,大家都很兴奋,但是有些同学却有点紧张,因为有电视台的人来采访。到了文化大礼堂。

在楼梯上都可以看见一些壁画,到了楼上我们看见了一个像教室的房间,同学们纷纷坐了下来。

开始讲课了,张伯伯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我们父母以前用的东西,比如说站桶是拿来放小孩的,冬天在桶下生火还可以保暖,饭桶当然就是拿来装饭的,饭篮是拿来装剩菜剩饭的,我听了这些话我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很苦。

然后我们又来到一个全是国画和毛笔字的画的房间,我看了墙上的画感觉很美,然后一位长辈为我们展示了毛笔书法的画法还有练法,然后又来到了一个房间,里面全是很多年前用的东西,比如说消防志愿者的帽子,风车、粪桶、以及报纸,这些东西让我知道了许多。

出来之后我看见了记者在采访张伯伯,我们下了楼梯到了下面,拍了一张集体照然后就回家了。

这堂课真让我难忘!

【篇二:暑期实践活动】

今天既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又是一个令我兴奋不已的日子。因为今天我要去参加一个难得的暑期活动,还有记者来采访呢!

为了不迟到,我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好了纸和笔去学校门口集合。我们跟着一位老师来到文化礼堂,不久后,有一位老师来给我们讲课,主要是关于我们乾西乡的一些历史文化。

首先,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以前的人们经常用的东西,以及这些东西的作用,比如:扁担,相信大家对这个一定不陌生,扁担多用毛竹消制而成,外表简朴,它是一种劳动工具,前后一共两个桶,是用来挑水的,它酷似一个“一”字。

饭篮,是一种可以装饭的篮子;盐罐,是储放盐的一个非常好的罐子;鱼篓,是一种捕鱼或盛鱼的的篓……老师拿的这些东西有的我们非常熟悉,有的我们又非常陌生,他给我们讲了之后,我们对这些东西都了解了。

之后,我们就去参观了一些这里的民俗和书画,这些东西我从来都没有见过,书画十分漂亮逼真,还看到了蓑衣,这就是民俗吧!

这次的活动令我受益匪浅,我虽不是本地人,但我对这的历史文化有了兴趣。

【篇三:知识的天堂】

俗话说:学无止境。今天,我们来到了善美礼堂,学习有关农耕文化的知识。

张伯伯说首先向我们介绍的是盐罐,他说:“盐罐是放盐的,也防水,因为它下面有一个洞,如果进了水,水就从这个洞里面流出。”这个盐罐可真奇特,还有一个小洞来防止它受潮,我心里想着。

接下来,张伯伯给我们介绍了饭篮,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他说:“饭篮是用来装剩饭的。以前,农民工们起早贪黑去干活,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烧饭。他们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把一天三餐的饭煮好,装在饭篮里,到中午或晚上的时候,再拿水泡一下直接吃。”从张伯伯的话中,我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苦,生活得不容易。哪像我们,天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时不时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好,跟农民工们比起来呢,谁更辛苦呢?谁用更幸福呢?

俗话说得好:知足常乐,如果你不懂得知足,又怎么会快乐呢?所以,珍惜眼前的生活。有眼前的这些,就足够了。

我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我要做一棵迎着风沙雨雪长大的树,不畏惧任何困难,知难而进。

同学们,想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就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不要做一只井底之蛙!

【篇四:开心的一课】

今天早上8点半,我和我的同学们乾西小学40名少先队员们来到了湖头村文化礼堂,准备好好参观一下。

到了礼堂以后,有一个伯伯给我们讲了一些以前农民伯伯们是如何种植粮食,在他的描述中,我认识了饭篮、鱼桶、鱼套,这些东西在以前是很重要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东西,比如小孩子的站桶,这个让我比较印象深刻。在一个长长的桶里,下面是可以放炭盆的。到了冬天,小孩子站在上面也不会冷,好有趣的站桶啊!接着,我又去参观了文化礼堂内的民俗文化,还有书画创作室,看着老伯伯写的字龙飞凤舞,满室的书香,让我感到老伯伯真是了不起啊!要是我能像这个老伯伯会写这么漂亮的字就好了!

时间到了9点半,活动马上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以前劳动人民通过不断的努力创造出了很多有用的工具,即环保又科学。例如小孩站桶,非常有智慧,同时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传统文化真是源源流长,希望我自己今后能做个德育双馨的好学生!

【篇五:一分为二看“共享”】

在如今的时代,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事物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共享资源”也是其中的一种。在大路上,随处可见路边停放的“共享”单车;在书店里,放眼望去,也能看到供人阅读的“共享”图书,以及其他的“共享篮球”,“共享市场”等共享资源。它们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事物都有利有弊,且让我们看完它的不利与有利之处,再来加以评定吧。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共享资源的“利”究竟在何处。

在人们出行时想到达一个离家近但走路过去却又十分耗时,打出租车又感觉并不值得,而家中又没有自行车,这是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共享单车的有利之处了。而且,共享单车可以随意停放,不用像自行车那样要主人赶回来骑走,如果人们想要再去使用,只需随便在路边扫一辆骑走即可。同理,其他的共享资源也是如此,这使人们的生活大大提高了便利性。

另外,这些共享资源的生产量颇为惊人,就今年已经达到好几亿生产量的共享单车来说,它们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帮助市民在骑车中无形地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共享资源的最后一个“利”是可以考验人们的公德心与爱心,可以看到很多共享资源的旁边,已经有许多志愿者来帮助维护。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共享资源的弊端了。由于共享资源的自由度太高,而受到了一些品德恶劣之人的破坏,在现今的新闻中,总可以找到关于一些共享资源被损坏的信息,依然拿当今人气最高的共享单车来说,如果在道路上留心的话,就会看到很多贴着“待维修”标志的共享单车,状况惨不忍睹:有轮子扭曲变形的,车把手被人拆卸过的,座椅被破坏的,以及很多刹车线被剪断的……

更为气愤的是,竟然有人把几辆公用的共享单车用一把锁锁在一起,宣布着他们的独占权;有些饭店把共享单车背后加上送饭篮,冠冕堂皇的把公用车当作了自己的独有物,令人感到心寒。

共享的心愿是美好而又善良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人性的丑恶,这些人仗着无人管理,把共享之物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辜负了发起“共享”的人们的信任。

“共享时代”固然便利而又美好,但只有我们把善良与诚信注于其中,才能让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篇六:湖头村文化礼堂我来了】

一缕阳光照射在我的床上,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睛,望望闹钟,想不到时间老人好不留情的走到了7:20,我瞬间清醒,洗漱好,没吃早饭就让爸爸送到了学校。

在学校门口,我遇到了久违的同学,王研冰看到我来了,就一把抱住我,这让我很温暖,在经过长时间的排队训练后,我们出发了,在路上鸟语花香,道路上的人们熙熙攘攘,不一会就到了,我望着这个高大的楼房,我有些疑惑,这就是文化礼堂?我们踏着步伐走上了楼梯,里面有很多房间,在第二楼我们还看见了养老院,养老院很大很干净,老人们在这住得十分开心,我们继续上楼,在三楼就到了,那里面看着很像会议室,但是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我坐在椅子上,头上开着电风扇在我们的一旁有许多摄影师,还有金华市记者,看着在讲堂上的老师,对我们讲起了湖头村的历史文化,首先是饭篮,那个篮子的做工十分精致,就算是用粗糙的木条做的,但隐隐有一种朴实的美,还有站捅,站捅是以前小孩子没人管站的,这个站捅又大又长,颜色是棕黑色的,下面是镂空的,老师说了镂空是为了在冬天,小孩子太冷,在下面生火这样暖气一上来,小孩子就不会被冻着了,扁担等等……

后来一位大书法家——练书法40几年的老书法家在那写起了书法,深深的吸引了,他提起毛笔,全神贯注,头上豆大的汗珠流了下来,见他挥笔写字在纸上写下“毕竟西湖……湖光……”这首诗,字字都有感情,看着甚是喜欢,让我看看就入了迷。

时光小精灵走过就到了回家的时间了,我们来到文化礼堂的广场上合影留念,虽然太阳火热,但我的心里十分快乐,因为我今天学到了知识,学习了湖头村的历史,这让我兴奋,在回家的路上我心中对于湖头村的文化历史甚是佩服呀!那时的时代是人们虽然生活的辛苦,但他们也是快乐呀,现在他们回忆起来,童年是多么美好。

【篇七:有趣的农耕文化课】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滋育华夏,有孔子老庄,恰似“江河万古流”,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火焰万丈长”;元明清时,戏曲小说,高妙如山川,丰富民族,有汉卿雪芹,已有“托体同山啊。”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乾西小学与湖头文化大礼堂“校村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共建授牌仪式,让各个少年队员神采飞扬,我们也成为了湖头文化大礼堂的一员。

在结对仪式上,大队委和各班班长,代表全校同学深入地了解了我们金华市的传统文化,也认识了各种传统的生活用品,如:盐罐、饭篮、小儿站桶……这里面许多东西,我都是闻所未联,见所未见。

盐罐,从字面上的能看出来,是装盐的罐。不过,这个罐子长得倒也挺别致。在这罐子上呀,有个小洞,咦?有洞算什么个回事?原来呀,盐如果太潮湿放一段时间就不能用了。而这个洞是用来渗水的,这样盐就可以放个一年半载了。

饭篮,这个我在外婆安见过。妈妈说,她的童年里少不了饭篮,小时候,饭篮总是挂在高高的地方,因为小时候贪吃,趁我外婆不在时,就搬来椅子,爬到椅子上,从饭篮里抓两口吃。因为吃得急,每次都吃成了一个小花猫,满脸米饭,被我外婆笑。听妈妈说完我就奇怪了,饭篮为什么是挂得这么高呢?原来,挂在高处通风,可以使饭不易发霉,还可以防老鼠,可我家却防不了妈妈这只“小老鼠”。

李白的《将进洒》,屈辱的《离骚》,永垂不朽,千古名唱。《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字里行间透出阵阵中国味,传承文化,你我同行。

【篇八:中华文化】

8月19日,我早早地起了床,穿上了衬衫,戴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来到学校。我们排好队,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向湖头文化大礼堂走去,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一进入大礼堂,同学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要是以前,我们必然叽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恨不得把大礼堂的屋顶都给掀翻了。而今天的我们出奇得安静,大礼堂里静得连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清晰得听见。过了一会儿,一个身穿粉蓝色衬衫,小平头,国字脸的伯伯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这可是金华的名人——老娘舅里的张路前,张伯伯。他一进来就和我们打招呼,顿时给我一种亲切的感觉。今天的他成了我们的“老师”。首先张伯伯拿出了一个用毛竹编的饭篮,并告诉了我们这饭篮的历史和作用。原来这个饭篮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放剩饭的东西,那时的农民都是起早晚归,做好饭后,就放在篮子里,这样干农活时饿了就吃类似于现代的饭盒……之后又介绍了几个农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盐罐。它还分大和小,它的颜色偏黑,小盐罐是分隔层的,隔层还可以分开,目的是为了防止盐的潮湿,就在外面开了一个小洞,如果有水就会滴到下面的隔层,还可以做豆腐。

在张伯伯的深情并茂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关于这些农具的作用及历史,让我体会到了我们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不仅认识了农具,还参观了文化礼堂内老艺术家的文化作品。这一次接待我们的是一个约六十几岁,头发花白,但却精神抖擞的老爷爷。我们先欣赏墙壁上张贴的字画,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让我不由地赞叹“真是妙不可言啊!”这一幅幅奔放有力的草书,得练习多少个日日夜夜啊!正当我们细细观赏的时候,老爷爷的动作吸引了我,只见他从地上拿起一张长长的纸平铺在了桌上,我猜想他一定要开始创作了。于是我赶紧凑到桌边,同学们也纷纷围了过来,老爷爷一边写一边对我们说:“练毛笔字,没有捷径,唯有不停地练习。”老爷爷的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征,如笔走龙蛇,每个字一笔而下,犹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我们的目光不禁随着他的笔尖游走,看得入了迷。写完后,我好奇地问:“老爷爷,您练了几年?”他和蔼地笑着说:“我呀,有四十几年了。”听到这句话,不仅是我,就连周围的同学们也惊叹一声。也让我明白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和付出。

不知不觉,一个早上过去了,我们的学习也到此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中还不断地回想着早上的一幕幕。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身为其中一员的我倍感骄傲。

热门推荐
1描写归宿的
2我为自己点个赞
3我是一个稻草人的
4海边捉螃蟹
5童眼看家乡
6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7心的平静
8那一次,我真后悔
9清晨的可爱
10快乐旅游
11写给2020的你
12幸福的滋味
13我追赶时间
14无言的爱
15无偿献血
16青少年,请放下手机
17《春节》
18观雨——观君子
19续写青铜葵花
20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文大全
21滥竽充数续写
22大嗓门中的细爱
23游桂林漓江
24我的父亲
25家乡的红树林
262019年的第一场雪
27令我敬佩的妈妈
28《水浒传》读后感
29我的学艺路
30《双面猎犬》读后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