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官的作文

【篇一:说“隐”】

提起隐士,就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隐;当然,亦有王勃“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小隐。但是,这真的是“隐”吗?

我看不然。“隐”应该是发自内心,伴随天性,远离尘嚣,自身高洁自好的;而更高层次的隐应该升华渗透于一言一行中,内心平静,对功名利禄不以为然,而又在充满超脱世俗的同时,又伴有些许理性。

且看陶渊明,自古就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三径就慌,松菊犹存”,但这只能从表面看出来陶渊明有希望像菊一样的“隐”的灵魂的愿望,但他的内心真的毫无功利心吗?陶渊明本出身于贵族,与官场自然脱不了干系,而其后曾出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官职。若陶渊明真是“富贵非吾愿”的话?为何要几度出仕呢?依我看“帝乡不可期”才是他归隐的真正缘由吧!陶渊明自己也表露过:“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只是因为官场污俗而复杂,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陶渊明没有掌控官场的“规则”,而受排挤。对于高官后名,他也有着蠢蠢欲动之心,对于圣主的恩宠是可望不可即的。那么,若是有加功进爵的机会,陶渊明还会还乡吗?若是官场不黑暗,陶渊明还会归隐吗?

同样的,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神通王勃,如此一个天之骄子,曾锋芒毕露,傲笑于官场之上。若是没有被逐出沛王府,他还会吟出“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欲归的托辞吗?

嘴皮子上的归隐,内心又盼着一登“庙堂”这并不是隐。若要称得上是真正的隐士,我当举颜斶。当齐宣王问道:“王者贵乎?士贵乎?”颜斶斩钉截铁地答:“士贵耳,王者不贵。”单凭这七个,他就可以人头落地,可他却不畏不惧。当宣王许他贵重赏赐扔个高官给他时,他却道出:“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正是这“无罪以当贵”把颜斶的真挚,坦荡而又富有理性绘得淋漓尽致。

如此一比,颜斶可谓“隐”的“自然”。真正的隐士,不需要痛恨官场。若是无对官爵的期盼,对为官的“爱”,哪来得憎恨。隐士不会恨功名利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那样的资格和价值。内心向隐之士,即使整个江山摆在他面前又如何!金山银山堆在眼前又如何,我只爱绿水青山,这便是隐。

或许就如颜斶所说:“矢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陶渊明与王勃已涉情于官场,要毫无丝连也难。唯有其本性归于“隐”,人才属于“隐”吧!

【篇二:读《王子与贫儿》有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王子与贫儿》。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作。

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机会互相交换了身体,王子变成贫儿,贫儿变成王子。贫儿享受着荣华富贵,还当上了国王。王子则四处流浪,忍受着乞丐们的嘲笑。在好心人享顿的帮助下,王子终于回到王宫。贫儿在良心的谴责下,将王位让给了王子。

贫儿得享高寿,成为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儿。贫儿也得到了尊敬、得到了荣誉。人们为他行礼,表示对贫儿得尊敬,大家都记得:他曾经当过国王。人们向贫儿行礼,他则报以微笑,人们都很欣赏他的微笑,因为他的一生都光荣。

一个总是做坏事的人,总会得到报应,一个仁慈的人,他的生命总会发亮,正如国王爱德华六世那样,仁慈。

爱德华在位时间不长,活得也不长,但他活得很有意义,他曾经对一位高官说过:“你知道什么是痛苦和压迫?我和我的人民都知道,而不是你。”

在那些严酷的年代,爱德华的统治非常仁慈。现在我们要离开他了,让我们记住这值得赞扬的一点吧。这就是王子与贫儿的故事。

【篇三:李白改变了我】

我这是在哪里,对面坐着一位一袭白衣的人,他虽然头发花白,但却在饮酒,大笔一挥就是一篇千古名作。

你沧桑与坚毅的眼神告诉我你是谁,李白,你本有天圣之才,却无奈仕途坎坷,本有豪情壮志,却怎敌官场黑暗,你没有选择与那些人同流合污,而是保持本心,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

面对黑暗的社会,你虽然无法改变他们,只能发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叹,但自己却并没有被他们所改变,

你用笔书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文字捍卫自己的高尚尊严,当别人都在追名逐利的时候你却远离世俗,不为他们所动。

以牺牲前途为代价,宁可忘情于山水,也绝不会对那些高官甜言蜜语,当那些高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一定会留名青史的时候,你却在深山中与山水为伴,以鸟兽为朋。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默默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当一切都被物质化了以后,需要的就是你的浪漫,你放白鹿于青崖间的淡泊,不为旁人所改变。

我从梦中惊醒时已经是满头大汗,很奇怪,我与李白坐在一起,难道是他在指引我吗?

是李白改变了我,让我重新做回了自己,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也不会因为别人,随随便便改变自己的决定。

【篇四:炮火的声音】

世上优美的声音都能不知不觉地让人们陶醉,但是,唯一能牵动我心中那根弦的,却是那不能忽视的炮火声。

每当看到世界各地战乱的新闻时,我都听到了,听到了那无情的炮火声,在那一片片炮火声中,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硝烟弥漫,颓垣败瓦,尸横遍野。那炮火声所掠之处,都伴随着孩子无助的求救声,百姓们逃难的脚步声,士兵们进军的吆喝声……这让我不禁低头沉思。

想想世上那些战乱不断的地方,一些暴力分子为了争权发起了一系列战争,恐怖分子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教义”,用炮火屠杀了成千上万的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面对炮火,手无寸铁,毫无反击之力,只能看着一个个炮弹在他们周围,甚至他们的身上无情的“绽开”!正是这无情的炮火声,导致了多少百姓痛失家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还记得那个为了跟随父亲逃难,而“蜷伏”在海滩上的那个小男孩吗?望着他死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他离世前所经受的磨难,我仿佛听到了在它周围“绽开”的炮火声!一个多么无辜多么幼小的孩子啊!他却在炮火声中失去了自己还正待发展的漫漫人生,他的梦想、他的人生伴随着一声声的炮火声,刹那间灰飞烟灭……

想想吧!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们,那些为了所谓“正义”恐怖分子,你们的忽视、你们的冷漠,导致了世界上各个角落炮火声不断!试问,谁来安抚那些在炮火声中受伤的心灵,来重建那些在战乱中支离破碎的家庭。

想想吧!当高官们在餐馆吃大餐时,那些在炮火声中的人们还饿着肚子,四处奔波,无处觅食!当高官们在担心自己所贪之财如何挥霍时,那些在炮火声中的人们还为了活着到天亮,四处逃难,躲避战火!

永远不要忘了那震撼人心的炮火声,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世界,要为世间注入人道主义精神,要让世界布满和平的色彩!

在希望中,我向往着,一个没有炮火声存在的世界。

【篇五:黔之驴新编】

我们已经学完了《黔之驴》,它告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就一定能够获得胜利。一般理解为讽刺唐朝时统治集团中官高显位、仗势欺人而又无德无才、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课文中就是用驴指代它。

然而,我觉得柳宗元笔下驴似乎不像高官显贵,也没有仗势欺人,更谈不上与上层人物有多大关系;相反,它看起来是个可怜的动物,最后被老虎吃掉,它的遭遇让人同情。

驴不像《三戒》中的其它动物一样,依仗别人逞威风,也没有招谁惹谁或者得意忘形,甚至忘了自己是谁。可以说,驴完全是个弱者,它的悲剧正是因为触怒强者而找来迫害致死的结果。

资料上说,柳宗元小时候就非常有才气,二十一岁中进士,走上仕途以后,成为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敢说敢做,与贵族豪强、旧官僚形成对立局面,展开激烈的政治斗争,直到改革失败。后来皇帝把他贬为永州司马,这是给他政治上判了死刑。一个为国处处着想的人竟然得不到重用,反而被贬,他能不痛苦吗?为了抒发这个感情,但又不便明说,只好通过寓言曲折地加以表达,就有了这一篇《黔之驴》。

他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与痛苦经历中,总结出一些全身远祸的为人处世之道,让同道的文人借鉴——不要触犯强者而惹来杀身之祸。

【篇六:记叙文作文】

光阴似箭。不知道还能不能在年少轻狂的时候一起做梦。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从人间逝去的风和烟掩盖了我们最初的欲望。但是,我想,当这些最纯粹最原始的希望,像那浓浓的夜色中渐渐绽放的顺滑,直抵我的心田时,你会不会像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在那片茂密的绿林中,重新唱起那首安详的歌?

夏天,那些夏天在你的领口下静静地沉睡,渐行渐远。

我记得小时候最好的事情就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静静的听着,听着父亲嘴里说的每一句话,吐出每一个字,那清脆磁性的音色把我的童年紧紧地绑成一条线,紧紧地绑在他身上。夏天是我和父亲最喜欢的季节。他总是把我扛在肩上,在校园最浓密的树荫下唱歌。我问他为什么要唱歌,他说:唱的多好听,能包容我所有的困惑和挫折。我也爱上了这首夏季歌曲。那时候在幼儿园,我喜欢和别人聊爸爸。我说他是全世界最好的父亲。等待我的永远是别的孩子的那句奇怪的话:“你爸爸是什么,我爸爸是公安局局长。”“我父亲是大学教授。”晚上回家,我主动找爸爸。我对他说:“爸爸,你爱我吗?”“当然。”“那你努力吧,我要一个有成就的父亲!”我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父亲的眼睛立刻暗了下来,然后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他知道我说的话:我渴望一个有成就的父亲。

这是第三个夏天,第三个他没有和我出去玩的夏天。我后悔了,我已经后悔了:为什么,我当初为什么这么说!自从我对他说了一些话,我就能意识到我父亲变了。之后的第一个夏天,父亲住进了医生;之后的第二年夏天,父亲成为常委;之后的第三个夏天,——,父亲现在是高官,大方得体。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的父亲,现在的父亲。但是我也看到了,看到了很多天彻夜未眠的身影,看到了很多天表现出痛苦和坚定的`脸,看到了新长出的白发。我不想相信也不想接受。爸爸前半个月回家过一次,到现在两个月没见了。你知道,你知道,爸爸,我渴望你回到我身边,就像我记忆中的白色夏天。我不要什么政绩,我不要什么高官,只要像以前一样陪着我的父亲,我知道,我爱他!这是我永恒的情感,被时间在心里深深的种下了种子。

我们逃不出命运的手掌,但我知道,我在等待和憧憬着下一个夏天,我可以在他的歌声中渐行渐远。

【篇七:我心中的赵云】

生子当如孙仲谋,做人当做赵子龙。

——题记

说到《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首先想到的代表人物就该是诸葛亮,刘备,曹操这等人了。前者多是与“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等褒义词一同出现,后二者则常被吐槽刘备较虚伪,曹操较奸诈,常是有褒必有贬,相比之下,赵云此人简直是太不显眼了。

“高风亮节”,“有勇有谋”,“忠心耿耿”,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较之诸葛亮,他少了一分“神”,多了一分“实”。“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微风凛凛”其出场虽未有记忆中的那些白衣锦袍、白马银枪,也不是姿容秀美、丰神朗逸,却也仪表不凡。

那么,赵云的“高风亮节”体现在何处呢?长坂坡下,曹操以重金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其丝毫未曾动摇;巴蜀初定,刘备为稳定军心欲分封诸将田宅高官,其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谏言,劝刘备将土地分发给百姓;面对同乡兄弟以寡嫂拉拢,他未垂涎其美色,而是将礼节放在首位一口回绝,刘备听了不免夸“子龙乃真丈夫也”……此皆可看出其光明磊落,不慕名利。

赵云的“有勇有谋”无时无刻不在书中体现,尤其是他的“勇”。“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讫,解开了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保护在怀,绰枪上马”,此乃其为救主上忠心之勇,难怪刘备“无由抚慰忠臣义,故把亲儿掷马前”。

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此乃其对同袍之情深,念义之勇。连曹操也不禁叹曰:“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

否则后人又怎会夸赵云:“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赵云的“有谋”书中虽未明言,可却能从一些细枝末节中发觉。刘备称帝,封其为“翊将军”,这与其他虎将官职相当,性质却不同。此官职实为管理内务,相当于管理帝王的后宫。这与他武将的身份相差甚远,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他不受重视的证明,实则相反,刘备恰似一个“伯乐”,看中了赵云这匹“千里马”,他明白赵云的才智,并且绝对信任他,才将后方交给了赵云来管理。

赵云的“忠心耿耿”,在曹操的拉拢,二救阿斗,尽力辅佐刘备等情节中都可发觉。而他能显示才能,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刘备的知遇之恩。因此,他为国鞠躬尽瘁,战死沙场。

赵云此人,就是重情重义,且光明磊落存在。三国中很多人对他有着高评价,就连与他敌对的曹操也评价其“真虎将也,吾生当致之”,刘备评价其“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姜维也在其死后评价“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尊奉法度!功效可书,当杨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篇八:勇敢的人更加需要畏惧之心】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我们在《论语》中都学过“勇者不惧”那么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才对,为什么越勇敢的人却越需要畏惧之心呢?我这里所言畏惧,不单单指的是害怕,更倾向于一种敬畏。

真正勇敢的人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相反,一个勇敢的人总是敬畏天命,敬畏规则。朱熹曾经说过:“君子之心,长存敬畏。”常怀敬畏之心,严格约束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够成为真正勇敢的人,才是一代君子。

现在很多高官落马就是因为没有敬畏之心,他们过于“勇敢”,已经勇敢到可以无视规则,触碰了法律这条底线,等待他们的只有惩罚。相反,东汉的杨震面对行贿的人,说出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不知!”这一份凛然的豪情,体现了他的敬畏之心,让后人为之自豪。这并不是胆小怕事,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勇敢。

只有能够做到随时保持畏惧之心,才能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情形不乱方寸,在纷杂的社会中不失去真正的自己,让那份勇敢有真正的用途,仰无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勇敢之人。

【篇九:正确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的一条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是这样,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但无论选择什么方法,都要选择最正确,最管用的。

就像材料中所说:刚开始就要求供货商要将降落伞的品质达到100%,但却只能达到99。99%,后来换用了让供商自己从飞机上跳下的方法,使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100%。所以说我们要选对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式产品层出不穷,这总会挑得头昏眼花。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买知名度高地产品,尤其是明星代言的。但随着消息的曝光,愈多消费者都不敢再相信了。后来国家实施政策: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要负法律责任。现在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越来越少。所以说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来杜绝这些虚假广告,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事迹为大家所熟知。英国将鸦片输入中国,要让我国腐败,垮掉,而鸦片一抽就会上瘾,很难戒掉。政府派了很多人去戒烟都没有用。后来林则徐换用了以前只劝说的方法,而是在虎门销烟,并且采取用鸦片可以换茶叶,银子的政策。使戒烟行动取得了大大的成功。正因为林则徐运用了正确的方法,不仅振奋了人民的士气也使人民将鸦片都交出去。从而使戒烟很成功。所以说用对了方法,我们就会获得成功,达到我们所期望的。

去年,我们国家换上了新的主席习近平。习主席上台后,着力调查一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听到了许多高官落马的消息,更有些惭愧的官员自动请职,只要查出受贿、贪污,就要着重处理,蹲监狱。现在贪官已经很少了。正因为我们的习主席用对了方法,才能使那些高官收敛,使人民真正享受到好政策。利民便民。所以说要运用正确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上也是,有时很多努力很用功学习,但是成绩总是上不去,这时我们就可以更换学习方法,高考也要临近,希望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法区去习,用正确的方法去迎接考试。所以说正确的方法很重要。

【篇十:虚叹多艰命多舛】

自古政坛多星斗,受用与不受用,只看政见合与不合罢了。而众多文人墨客就不受用发表感慨。表面看是时运不济,无明君赏识,实则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晋有陶渊明。陶渊明独爱菊,爱菊之隐逸、谈泊、超然。而在我看来,隐逸不如说是“安逸”更贴切些。晋,天下纷争,皇权飘摇:菊,超然于世,自得于己。晋,万民于水火之中,哀鸿遍野;菊,隐逸于山水之间,自诩清高。这就决定了陶渊明一生仕途的潦倒,还有后来人不绝的惋惜与赞赏。

但处于乱世之中的晋,需要的也许不是一个超然脱俗的隐士,而是千千万万个致力于民生的仁人志士。不能为君分忧,何谈君臣忠义?不能为民请命,何谈仁爱天下?不能救民于水火,何为志士仁人?窃以为,陶渊明身为一名儒士,却辜负了儒家出仕济民的本愿。

陶渊明为一己之不遇吟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错矣。作为父母官,应心怀仁爱,济泽百姓,敢于担当别人无法承担的重任,而他竟受不了些许讥讽。他放浪山林,悠然自得,美曰“隐逸”,其实不过是“逃避”,逃避现实对他那微不足道的不公。作为有才能的人,当然能够脱俗离世,悠然自得,而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又要靠谁去拯救呢?

如若说陶渊明身居下位,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堂堂的楚国三闾大夫,又为何要自断退路?三闾大夫,朝中高官,却因不满奸佞当道,因而奋力谏言,最终触怒了楚王。当朝高官、宗室近臣却因不满奸佞小人,而自断退路,若心有不屈可退一步暂避锋芒,何必不顾实力悬殊与之冲突,做无谓的牺牲?何况奸佞的背后还有楚王的纵许。终于,含泪孤投汨罗江,忠义之举虽可歌可泣,但除了惊起一滩污浊的江水,和后人徒劳的哀叹,又能如何?

西汉贾谊以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向世人尽诉心中苦楚,博得众生怜悯。但据正史记载,汉文帝并非昏庸无为的帝王,反而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文景之治”的开创,为汉武大帝建立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更使他占得史书一席之地。贾谊,洛阳一介书生,却想汉文帝在顷刻间全盘接受自己的政见,的确有些妄想,仔细分析,贾谊倒是显得求成操之过急,气量太小罢了。

从政应为民请命,心怀仁义以济万民。如果你不能像曹孟德一样创造时势的话,那你就只有等待时机,等待一个最适合你政见的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成名就。

热门推荐
1做不倒翁
2保护自然
3优秀寒假的作文
4飞跃苍茫是我心
5国庆趣事作文
6日子里的诗意
7照片里的故事
8未来的房屋
9奋斗实现理想
10胜者如泥
11我和手机
12沉醉在书的世界
13观虹
14分别时,我想说声谢谢
15蓝墙的启示
16未来的城市
17那些读书人
18善良的果实
19冲锋
20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21儿时游戏种类的变化
22星空下的遐想
23冬天的雪
24春暖花开
25西瓜的故事
26父与子
27我家的仙人球
28我的乐园
29学农生活
30为我竖起大拇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