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晋文公的作文

【篇一:深深打动我的一件事】

生活中处处都有吸引我们目光的人、事、景,也许就在人不经意间,它就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有这样一个事,深深的打动了我。

介子推曾经在重耳流亡期间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地追随他。半路上,粮食被人偷光了,没有饭吃,重耳熬不住,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连忙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了一块,炖成了肉汤给重耳吃,才挽救了重耳的生命。

我从这儿看出介子推很忠心,为了救重耳竟割下一块肉,还在重耳流亡期间不顾一切追随他,在重耳落难的时候,介子推还能肝脑涂地,赤胆忠心,万死不辞,死心塌地的追随重耳,他的精神真的很可贵!

还有当重耳回国当了国君时,(也就是晋文公)他在这时没有主动请赏,而是带着老母亲隐居到绵山上去了,他认为帮助君主是应该的,没必要得到奖赏,所以几次不上朝听封。

当然还有他的那种宁死也不受封的精神打动了我,当时晋文公放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绵山,晋文公留了一个出口,想让他从出口里出来,可他不出来,等到晋文公去看时,他早已抱着一棵大柳树被活活烧死了。他宁死也不去接受封赏,因为他看不起功名利禄,他遵守了“臣则忠”的规则,却因此丧命,可他不后悔,因为他已经做了他该做的。

最后,他写下了血书来告诉晋文公不能沉迷于酒色,不能不问朝政,一定要做一个明君,才能深得人心,这种一心为君王着想,以死让君王记住他临终时的嘱托,管理好国家,这就是介子推的想法。确实这位君王也不负他的嘱托,终于做到了,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介子推也算死得瞑目了。

介子推的言行深深打动了我,我要以他为我的榜样向他学习。

【篇二:有趣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被称为“寒食节”,在农历三月初一这一天,习俗可多了!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来历吧!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叫重耳的人,与他的战友介子推在一起作战。在打仗的过程中,突然没有粮食了,这可把重耳和介子推急坏了,于是,介子推忍着疼痛,用刀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献给重耳吃。终于在十九年以后,重耳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皇上,也就是晋文公。于是,他决定奖赏那些在战乱时帮助他的人,所有人都奖赏过后,唯独少了介子推一个人。有一位大臣提醒了晋文公:“皇上,您还没有奖赏在战乱时帮助您的介子推呢,他曾经割下自己的肉给您吃!”皇上听了,一下子想了起来。决定重赏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并不在乎这些奖赏,便去高山里照顾自己的老母亲。因为母亲居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而且偏僻,为了找到他,晋文公就在山下派人放火,想把介子推逼下山来。但没想到:火烧的越大,介子推就和母亲越往山上跑,最后,介子推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了。火停后,晋文公去山上搜查,最后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相拥的尸体,他们已经永远沉睡在一课大柳树下了。因此,晋文公感到伤心,便称这棵树为“清明柳”,还禁止人们在这一天用火,只能吃冷的食物。后来,人们就叫这一天为“清明节”。

怎么样,清明节的来历是不是非常有趣呢?

【篇三:我的诗,你的梦】

你不能作我的诗,我也不能做你的梦。——题记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共享时代中,你一个人行走在路上,常常会看见有人拿出手机对着一辆自行车,扫一下车身上的二维码,再点几下手机,便可以骑着小车出发了。

看着共享资源使我们生活变得那么方便,我也忍不住去试了一下,每次打开一辆车只需不到半分钟,再花上一元钱,便可以骑着它在城市的街道畅行一个小时了。

起初,我屡试不爽。我惊叹我只有付出一点,就可以得到方便与快乐。在狂喜之后,我冷静下来想想,“共享”真的像这样吗?真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共享“吗?

还记得在五千年之前发生的那件事情吗?“晋假借道于虞以伐虢”,在虞国的眼中,这条田埂小道几乎对他们微不足道,而晋军借一下道又能怎么样呢?何况,晋国答应给他们几匹汗血宝马,无数的美女与金银珍宝。只是让他们过一下路,就能收获如此之多,不亦乐乎?等到晋国凯旋归来时,虞王笑眯眯地等待他的无数财富。可是,他没有等来这些,他等到的是父父辈辈继承下来的王朝一瞬间灰飞烟灭。他在恍惚间,也望见死神在向他招手……

晋文公轻轻地笑了。他用虚假之词,利用虞王的贪心,轻而易举地捏住了虞国的咽喉,将其置于死地。也许,晋文公,在扬鞭回国都时,会轻蔑地嘲讽一句:“虞公虞公,看来我是做不了你的梦了。“

仔细想想,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愚昧的虞王,幻想着只付出几许而收获无穷——-这种荒谬而不切实际的美梦。在梦醒之时,惺松的睡眼四望渺然,才发现一切只是庸俗的骗局,而我们却早已深陷其中,无力挽回。

无独有偶,宋之问也曾因为“共享”之事而被后人频频提及。那个深秋,宋之问陪君王在庭中赏花,君王感慨世事变迁,自己早已人老珠黄。他随口问道:“明可否赠君一联”。“可,可!”。宋之问早从皇上的那一长叹中明白他的情感,归来后,他在庭中踱来踱去,苦苦思索,见他的侄子经过,忙拉着求诗,他的侄子信手拈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第二天,他便将此句奉给皇上,皇上拍案叫绝,给宋之问升官加禄。宋之问将其中的一些俸禄交给他的侄子,他的侄子勃然大怒,甩袖而去,怒道:“你不能作我的诗。“后来,他惨遭叔叔的杀害,只因那“共享”的一诗。

一个自以为是地认为可以靠单薄的血缘而践踏一个人的劳动,一个人的尊严。一个愤懑不平,年轻气盛无法磨去的锋芒,将自己推入了万丈深渊。一个才子在锦绣年华过早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年华。最后,背负着人们的唾弃,正义凛然的压力,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下,苟喘残延地过上一生。最后,只罢两败俱伤,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共享,也不是每一个人有愿意共享。共享也需有原则,否则只会引寓失意,本末倒置。

一条小路的共享断送了一个王朝,一句诗的共享断送了一位才子的生命。你不能作我的诗,我也不能做你的梦,共享需谨慎!

【篇四:清明节的优秀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凄美,扣人心扉。不知您在欣赏之时,脑海里有没有闪现出一个大问号?一个扫墓祭奠先辈、先烈的节日,为何就叫清明节呢?似乎有点名不符实。因为我有,所以我想打开历史的尘封,回到清明节的源头,以探究竟。

那是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国家内乱而逃往国外。逃亡之路,颠沛流离,生活极为艰苦,每天不仅见不到荤腥,且常处于饥饿状态。有一次,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实在走不动了。随从介之推救主心切,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炒了盘香喷喷的菜,让重耳吃了充饥,就这样,总算度过了鬼门关,找到了落脚之地。十几年后,重耳时来运转,返回晋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登上国君宝座后,重耳重赏跟随过他的有功之臣。不知什么原因,唯独忘了介之推。也不知道介之推当时是怎么想的,他没有去找重耳邀功请赏,要名要利,而是带着老母亲去绵山隐居起来。这事传开后,重耳羞愧莫及,亲自带着人去请介之推。介之推拒受封赏,不肯出山。绵山山高林密,难以找到他的影子。重耳无计可施,却忽然想起介之推是一个孝子,便下令放火烧山。心想,山上起了大火,你一定会带着老娘跑出来的。却不想这把大火没把介之推逼出来,反而把他母子二人都烧死了。

英雄壮举并没因此结束,传说介之推面临汹汹大火想了很多、很深。想通之后,他把自己的食指咬破,用血写下一首遗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愿政清明复清明!

打这以后,晋文公就以“清明节”纪念介之推,后来逐渐在华夏大地普及。从故事源头不难看出,对忠贞傲骨的推崇,对清明政治的期盼,才是清明节的本意。

今天,我们过清明节,追忆、祭奠先人的仪式和礼节是需要的,这是感恩之心、孝敬之情,更是人性的彰显,人不能数典忘祖。但是作为为官者来讲,仅仅扫扫墓、祭祭祖还是不够的,既然国家已把它定为法定节目,在过清明节的时候,就要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如何做到“清政廉明”?为官者做好了,不贪不沾,两袖清风,自然会带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这样就能使清明节过得更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篇五:清明节话题作文】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这个风俗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此外还有“青精饭”。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唐代韩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五侯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杂记》上说,这五个人互不和睦,他们的门客之间不得往来。只有一个人叫娄护的,很会说话,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今天,有关寒食节的食品大多已经失传。然而,若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一下,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篇六:破茧成蝶,欲成大器】

古之成大事者,则不论灾难苦痛都经历许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古往今来,从苦难中成长的名人不少,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这“十九年之人”。一个人有多少个十九年,但却知道,即使经过很多年,但这十九年使他们一生转折,破茧成蝶,欲成大器。

古代有晋文公逃亡奔波十九年,经历了一番磨难后成为五霸之一。可见其实十九年之重要。时间的度过而测量,而是用你知识的广阔为其铺垫。晋文公用了十九年来破茧成蝶,终留名于史。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但仍苦苦学习,不曾懈怠,历时十九年终被释放回汉。为何他在这十九年中不反叛或自杀呢。因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破茧成蝶,不就在于此吗?十九年的北海苦旅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抹去的色彩。正如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正缺少这种色彩吗?假如你的人生一帆风顺,那么又何谈出人头地,又有何新鲜可言呢?

十九年带给晋文公的是满腹经书,才能卓绝,霸公之主,无可撼动。而带给苏武的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稳与诗书的积累,则十九年的启示可谓是重中之重。

再看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才字了《成资冶通鉴》,这不是其一生的精华所在吗?你说你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很长吗?那十九年比这三年呢?只长不短呀!时间带给我们不是岁月的摧残,而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十九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有的人则就恰恰败在了这十九年。例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何他直到晚年才获奖呢,而不是青春韶华之时得此荣誉呢?这是因为她用了无数个十九年去积累经验,去探寻。这是因为她的坚持,疟疾才被人类打败,她所认识的,所见到的不就是坚持吗?

人的一生中何其短暂,唯有不负青春年少,那么你才回破茧成蝶,成就大器呢?

那么十九年重要吗?肯定的。十九年的启示告诉我们岁月不仅惊艳于时光,也惊艳于世人。年少的忙碌只为今日的辉煌。你的人生因此而精彩。

十九年的启示让我们知道了坚持,让我破茧成蝶,成就大器。因坚持,方努力。

【篇七:生命的意义在感恩中萌生】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所要感谢的人。”感恩是一个人所必须的品质。一个人如果不会感恩,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那么此人生来必定没有价值。

因此,很重要的。我国古代的先哲们早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样的醒世名言。如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为报先主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为汉室复兴做出卓越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感恩是人们的灵魂是,人类缺一不可的品质。

感恩是一笔无价的、永恒的财富。我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他从小孝敬父母。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但其母因其父家境贫困,常对其父横加指责。其弟象也对父傲慢不恭。但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倍加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正是因为舜如此之孝顺,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才会打动尧,最终“嗣尧登帝位”,成为一位伟大的君主。

感恩是一个做人的基本原则。懂得感恩,才懂生活。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人不仅要懂得感恩,一个国家也要懂得感恩。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命而到楚国,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且重耳承诺若楚晋交战重耳为国君时,他会退避三舍以感谢楚王。后来,晋国内乱平定,重耳回国做了国君,便是晋文公。楚国出兵伐晋,晋文公想起昔日的承诺,下令让军队退避三舍。因此,感恩是无限制的。

忘恩负义之人是十分可恶的。英国有一谚语“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他存在于脆弱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因此,忘恩之人是注定要受到唾弃的。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我们的心灵需要感恩,我们的生活需要感恩,我们的世界需要感恩。因为有了感恩我们的生活才那么美好!

【篇八: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是从4月4日至4月6日。

清明节的气氛非常热闹,公园里,去踏青的,去玩耍的,超市里的人更是数不胜数,真是人山人海!但是,清明节的气氛有时也很难过和失落。在墓地上,人们祭奠死去的亲人,心里很伤心。

清明节也有许多习俗,例如:踏青、煮鸡蛋、扫墓。人们去公园里爬山、踏青,兴高采烈。清明节的早晨,要煮鸡蛋,还可以把鸡蛋染上颜色,画上美丽的图案,有一部分人也会去扫墓,去坟墓上扫地,纪念和祭奠死人。互助友爱一个习俗是插柳,把柳枝插到门前。在清明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踏青,去相山公园里看看那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看!那一片“花海”里的花朵仿佛在跳起了优美的集体舞。又像一只只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这真像是进入了美不胜收的梦境一般。

现在,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清明节的传说吧!古时候,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中途饥饿得晕倒了,介子推把他大腿上的肉割了下来,煮成了肉汤,给晋公子吃,救了晋公子重耳。后来晋文公成为了王,却忘记了介子推。他想起来了,但是介子推也已经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中了。晋文公在山上放火,逼介子推出来,火烧了三天三夜,山里一点儿动静也没有,于是晋文公发觉要去深山中看看,原来介子推和其母已经死在了山中,晋文公想让介子推做官,可他却已经死了。这一天就是清明节,第二年这一日,晋文公去祭奠介子推,看到了一棵死去的柳树,上面写着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又一年,老柳树竟死而复生,柳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不屈,因此,清明节这一天要禁火,吃凉的食品,插柳枝,还要纪念介子推。

这就是清明节的传说与习俗,可让我丰富了不少知识呀!大开眼界!

【篇九:“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想许多同学都知道这首关于清明节的诗,但是你们对清明节的来历是不是很清楚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国乱出逃,来到了一个非常穷的地方,这是他们的食物也没有了,身边只有介子推等几个臣子了。重耳因长期风餐日晒饿的快不行了,介子推偷偷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羹汤给重耳吃,但重耳并不知道这是介子推自己身上的肉,过了许久,重耳才知道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作了晋国国君后的重耳奖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臣子,但唯独没有介子推,许多人都未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面君讨赏,但介子推并没有去,而是带着母亲在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羞愧极了,亲自带人登门去请介子推,但这时的介子推已离家去绵山。晋文公带人来到绵山,但莽莽大山,让他们无法找到介子推,为了将他找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火烧绵山。大火并没有将介子推逼出绵山,却将他活活烧死了。火熄灭后,大家看到的是介子推背着母亲,靠着一颗大柳树烧死了。晋文公见状十分悲伤,这时大家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去时,发现那棵老柳树又复生了,所以,寒食节的后一天是清明节。

看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对清明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篇十:往后一小步】

奥尼尔说过:“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种变化往往要求先退一步,才能再进两步。”是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步。

“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学会退让,就会收获气度与深刻的思想。淮阴一年轻屠夫侮辱韩信个子高大,喜欢带剑,却内心懦弱,还说道:“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面对带有挑衅味道的侮辱,他退让了,从胯下钻了过去,忍受了奇耻大辱。之后,他当上大将军,活出自己的姿态。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也不会当上大将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一统天下。是的,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退一步的气度与思想使他走得更远更高!

生活中有许多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退一步,也许会迎来通向成功的道路。战国时,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马上追击。晋军就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这退后的一小步,迷惑了对方的双眼,迎来了胜利的希望,等到再次重新向前,对方已不堪一击。退一步,你会向前迈出一大步。

晋文公学会退一步,智取楚军,而项羽面对战败,却没有退一步,而选择了乌江自刎。那么,我们要如何学会退一步呢?面对困难,我们要冷静对待,细致分析,当我们无法解决或攻克时,学会退一步,或许就会找到解决方法前进一大步。

为什么有时退步,不一直前进?因为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热门推荐
1我心目中的英雄
2家乡的四季
3学会面对作文
4我的老师
5温暖的旅程800作文
6萌发在黑夜
7有一种回忆叫年味
8夏天,你好作文
9不会变的是亲情
10我家的大乌龟
11墙缝中的生命
12冬日里的美
13小溪流向大海
14奶奶的爱
15种树
16过富春江
17故事新编小学作文
18一堂生动的课
19跳蚤市场
20一道不可或缺的阳光
21树上的气球
22必然与偶然的争论
23琐忆
24续写雷锋日记
25不会叫的狗续写故事结局
26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27奇妙的想象作文
28为悟空点赞
29有“福”的富翁
30激动人心的运动会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