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搓汤圆】
冬至即将来临,为了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小水滴培训中心送给我们一个惊喜——搓汤圆,过冬至。
据说在周朝的时候以十一月为岁首,所以第一个节气是冬至,民间的老人都说:冬至大过年。这一天很隆重,要搓汤圆,还要祭拜祖宗。
老师端来一盆准备好的糯米粑粑,把它弄成一小节一小节的,分给同学们搓,我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搓汤圆了。老师拿来两个竹筛摆在桌子上,让我们把搓好的汤圆放在竹筛里。我们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小团搓圆,搓好的汤圆就像珍珠一样。老师说:“一会煮时还会放一些包芝麻的,吃到有馅的运气会更好哦。”
汤圆煮好了,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分了一碗,我把盛着汤圆的碗拿到座位上,发现刚才雪白的汤圆变成金黄色了,色香味俱全。我忍不住把汤圆放到嘴里,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太好吃了,又软又甜,QQ的,这一个里面还包着黑芝麻,太香了。我恨不得一下子把整碗汤圆都吞到肚子里。
我觉得今天是最快乐的一天。老师说,汤圆圆圆的,象征着团圆,汤圆甜甜的,寓意着今后的日子甜甜蜜蜜,我希望以后生活都可以甜甜蜜蜜。
【篇二:釆茶之约】
今天,三年级的小记者们去涟水双泉的茶园采茶。一路上,我怀着兴奋又好奇的心情想像着采茶的情景。
到了采茶基地,一眼望去是整整齐齐、绿油油的大约有一米高的植物,足足有几百亩呢!这就是茶树林了。
工作人员先给我们讲解了采茶的方法:"好的茶叶需要采摘茶树顶端的嫩芽或者一芽一叶,你们几个人一组,看看谁采得又多又好。"我们拿起筐子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入绿色的海洋。茶树上的新芽就像一个个娇嫩的小宝宝,伸着双手欢迎我们,仿佛在说:"快来把我们带回去吧!"看准一片嫩芽,我连忙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两片嫩叶轻轻一掐,将它捧在手心,放在鼻子下闻一闻,散发着新鲜茶叶的缕缕清香。随手把它装进了筐子里。我仔细地搜寻着嫩绿的新芽,老的不摘,嫩的马上摘到筐子里。慢慢地我已经得心应手了,采的茶叶也越来越多了,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采茶的时间就结束了。经过选评,我们组得了采茶第三名,我心里也乐滋滋的。
由于时间的原因,工作人员把揉茶前的晒茶等步骤先完成了,直接让我们开始揉茶的程序了。首先要按一个方向揉,不能一会往顺时针方向揉,一会往逆时针方向揉。我把手按到茶叶上,往一个方向不停的一圈一圈地转动起来,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揉茶就是要把茶叶的水份慢慢地揉掉,太轻了起不到作用,太重了会把茶叶揉碎。竹筛里的茶叶,慢慢地被揉成了小小的一团,每片叶子也卷了起来,颜色也由浅绿色变成了深绿色。筛子下面也漏岀了水。再继续这样揉一会,就可以把茶叶送去烘焙了,这样等烘焙完了,茶叶就制作好了。
原来茶叶的制作过程又难又复杂,带点我亲手采摘的这来之不易的茶叶回家给妈妈尝尝吧。
【篇三:打糍粑】
每到腊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风俗。去年回老家的过春节的时,我终于知道了怎么打糍粑。
前一天晚上,爷爷把糯米用井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胀鼓鼓的糯米端上桌来,倒进木桶里。用熊熊烈火来蒸。我们则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盆、木棒拿出来,摆在门外。等屋子里飘满米香时,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关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爸和伯伯操起两根木棒,往里面使劲一捣,还喊起了号子。妈妈则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沾着水给糯米翻个身。每捣几下,就要沾点水,才不会粘。
爸爸他们越打越有劲,糯米渐渐成了糊状。刚开始捣还挺轻松,后来,糯米不是颗粒了,十分粘手。一捣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须捣一下,就沾点水才行。不一会儿,爸爸他们就满头大汗了。好不容易干完了,爸爸累的头发都湿透了。妈妈把打好的面团放在竹筛上,上面铺了一层面粉。妈妈把面团扭成条状,不时揪下一团。我们则把面团做成糍粑。先在手掌心滚成球形,再用手一压,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顺着中心一边按一边转,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大家热火朝天地干着,忙的不亦乐乎。终于糍粑出炉了,我急忙抢了一个,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
我望着美味的糍粑,心想:正是我国这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才造就了糍粑这等美食啊。我们一定要继续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篇四:关于茶的作文】
茶田一大片,一大片,整齐地被分割着。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的翠绿,风拂过,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整个人神清气爽。俯下身子,叶子像被蜡笔涂过似的,绿油油。叶子上还躺着露水,一抹阳光从山后射出来,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光芒四射。灵巧的手摘下雨后冒出来的新芽儿,嫩绿嫩绿的,放入臂上的竹篮。层层叠叠的,绿得耀眼,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跟着阿姨来到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抓起一把茶叶,均匀地洒在竹筛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铺在院子里的一张张绿圆毯,熠熠生辉。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太阳也慢慢升上高空,茶叶失去了光泽,变成暗绿色,蔫萎柔软,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片,叶子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头,像玩累的孩子,有气无力。
接着把一个个竹筛搬进空调房,让它们好好休息一下。瞧,它翘着二郎腿,眯着眼睛,正在打盹儿呢!可是好事不久,它们被倒进一个用竹编的机器。竹子编出个大圆桶,前滚后仰,茶叶在里面左摇右摆,被撞得头昏眼花,全身布满了瘀青。
终于停了,可它们还没能歇口气,便又送到热浪滚滚的大火炉。大火炉形状像个洗衣机,外面有三片风扇片摆动着,我想里面可能像洗衣机般旋转摇摆着。最大的不同之处或许在于,里面是铁的,它在“火神”的协助下发热功力大增,我似乎听到一声声惊心动魄的惨叫声。
接着,它们被装进一个扁圆柱,扁圆柱顺时针旋转着。茶叶不停地摩擦摩擦,被捻成经典的条状形,茶叶两头向中间弯去,宛如一叶小舟,他们又被均匀地拨在竹筛上。放入机器中开始烘培,温度不高,但时不时传出呻吟声,俗话说得好“温水煮青蛙”,在未来这个星期中,它们一共要接受三次折磨。我似乎看到了脸色苍白的它们。
看着一道道工序,阿姨告诉我们,在最后烘培时,要烘培八个小时,再放一个星期,烘培的次数,因人而异,但为什么要放一个星期呢?因为茶会回香,在这个星期烘培的香气,会重新回来,它在饱经风霜后还能够回归自我。它在生命最华美的时候,离开了生命之树;在摇青的过程中,磨去昔日娇嫩清纯的模样;承受火的怒气,在七十多度的铁锅上翻来覆去;这时的它已体无完肤,全身乏力,被推来推去,固定条状,却无可奈何;慢慢干枯,失去水分,老态龙钟,它被烘陪着……
当你以为茶叶饱经沧桑,已经失去生命活力之时,它却又能在与自然之水相遇时,重获新生,苏醒过来,散发出淡雅而又“年轻”的气息。闻着沁人心脾的茶香,饮着这口甘甜的茶,我回想茶这一生,真是跌宕起伏而又令人寻味。
此行,我见证了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