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纵死犹闻傲骨香】
张岱认为:“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字典对圣人的解释是智慧最高超、品格最高尚的人。大概正是因为智慧最高超,才会看清现实,“知其不可”,也正是因为品格最高尚,才会毅然“为之”。
圣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心怀天下,心系百姓,一生都在寻找理想落褥的产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前途渺茫,行路艰难,但志向如北辰,哪怕遥不可及,也始终引领他们前进。
上下五千年,公认的“至圣”是孔子。我敬佩孔子,跟同时代的老子相比,他本拥有更多条路可走,但为了克己复礼,他斩断一条条退路。老子本无路可走,但他最终出关而去,走出了一条路,可我认为,在他出关的那一刻起,他已不配“圣人”这一称谓,他抛弃了民族。而孔子面对严酷的现实,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大的打击!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夜间听漏,漏尽更残,氤氲迷閈中不见曙色。他活在黑暗中,可他照亮了历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避世者对社会彻底绝望,知其不可而不为,可在这种情况下,掩盖自己的智慧,就是对社会的背叛。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避开昏君去寻找明主,正因天下无道,才需要理想主义者们去承担责任。
《楚辞》中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我认为,这种推移是以“志于道”为基础的,绝非如长沮、桀溺般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更不是像冉求一样成为新贵的红人。孔子铩羽而归后并未放弃,他打开了竹简,使世界多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使整个东方世界浸润在“仁”“礼”之中。孔子的坚定,使自己保持了理论的纯粹性和人格的纯粹性,他不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千秋万代!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杜甫一辈子都希望致君王尧舜上,他知道长安万里遥,一生漂泊入风涛,但他至死不曾改变目标。辛弃疾被迫脱离战场,失去了用武之地,但他不停地上书,练兵,筹款,至死为收复失地而努力。
不问归来路,不问明日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傲骨香。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崇高的理想,做不成圣人。但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篇二:放眼未来看文化】
最近《人民日报》上的一则消息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是有关于呼吁人们保持汉语纯粹性,抵制外来词汇的直接使用。举个例子来说,大家所熟知的“NBA”一词将一律被”美职篮“所取代。
此消息一出,显然招致了群众们的许多非议,有一部分英文词汇已渗入我们的生活太深,一下子要被一些听起来又生硬有拗口的词汇所取代,心中难免有所排斥,在现如今,信息高速碰撞爆炸的时代,文化也在快速的传播与交融着,那么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文化又将是谁的文化?
很惭愧的承认,作为一名中学生,我的语文成绩从未高过英语成绩;作为一名欧美范儿的狂热追求者,中国风对我来说总是最熟悉却又陌生。有时候我们宁愿搬着一本厚厚的牛津高阶高阶英语字典,晦涩的读完一本莎士比亚,都不愿多看《红楼梦》一眼。现在的我们到底是怎么了?
但同样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安意如、白若梅的书的畅销,诸如汉字听写大会谜语大会等活动的开展,人们仿佛也在渐渐意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并开始有意去改变。
19世纪60年代,中国由于盲目的狂妄自大,长久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于西方,最终被大炮轰开了国门,在形式逼迫下开始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来弥补历史犯下的错。那是的人们根本来不及思考“文化“这个词语,只一心想着如何才能不被欺压,如何才能更加强大。就这样中国的封建文化开始了第一轮的洗涤,迈开它沉重而又巨大的脚步,慢慢向现代靠近。
而现在,我们的祖国又重新换发了光彩,我们也是时候思考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一直在批判者封建古中国的狂妄自大,批判至现在似乎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有些过分缺失了。而杜绝外来文化入内显然有失不可行的,这是就需要我们拥有理智的头脑,去判断,去分辨,去传承,去发扬。
再提起一些有识之士对汉语纯粹性的呼吁,他们对中国泱泱五千年文化未免想象的太过脆弱,文化不会因为几个单词就改变什么,对于文化的保护应从更深的层面去探索,去实施。
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信仰,而中华民族的信仰千百年来始终如一。在拥有世界各族元素的点缀后,会更加精彩,源远流长。
【篇三:留学只等于金钱利益吗】
近期有报道称数据统计出国留学起始工资平均值并不比国内大学高多少,这边引发了社会舆论,关于出国留学值不值得成为了大家议论的话题。海外留学单单只是为了金钱与利益吗?
在我看来,留学不只是为了就业的资金回报。首先,学习本无国界,在国内读在国外读各有千秋没有好坏,我觉得应该纯粹的看待,不能单单只是因为出国留学就一定要深究未来就业是否能够回本,也不应该一味追求胜过国内大学毕业生。其次,我觉得出国留学亦或是国内读书都本着学习的态度,学习知识并不代表直接关系金钱收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关系到个人涵养与内在。再者,我没有崇洋媚外的看法,我认为在哪学习各有各的好处,何必为了那点多几千少几千反复琢磨?
那么出国留学如果不能直接等同于金钱回报,这还有多少意义?
在中国学习生活了十来年出去看看体验体验生活,感受不同的人文气息,再学点外国语言也未尝不可。不是说中国大学不好,只是各有各的长处,在有些方面人家确实走在前沿,学习这方面知识,出国变得有必要性。对于知识的纯粹性,本着对学习的渴求,我觉得出国留学没有什么不值得。
在我看来,这种留学关乎金钱的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我们不是不在乎金钱,也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工资不是一时的,不能单从起始值看待,调查应该更加完备,应该从几年许多年跟踪来比较。我觉得一切事物没有完美的,出国留学也并不是处处都令人满意。因为金钱的缘故,不得已出去外面看看世界,在国内也不见得多么落后而低下。
我不赞同出国留学不值得的看法,也不完全否认。很多事情量力而行,从不同点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不影响根本的便是对自身最合适的。
【篇四:做一个勇敢的逆行者】
驾一叶扁舟,沿着生命长河前进时,人们往往会觉得紧跟潮流似乎太盲从,而执意逆向而行可能太愚顽——人们陷入了一种两难的窘境。
是的,在这个拜金逐利的时代,人们在社会中疲于奔命四顾茫然。当欲望和名利充斥了双眼,当灯红酒绿的诱惑占据着内心,他们的眼睛早已不再黑白分明一如最初,他们的心灵早已不再尘埃不染依稀如故。于是,他们跟随汹涌的人潮,为了一己之私,逐波而行——但我认为:当人们被时代的潮流席卷而下的时候,保持一颗炽热的心,做一个逆行者,才是一个真正的勇者。
其实,我们都可以成为一名逆行者,这不该由愚顽两个字来定义。尼采早年提出:“只要与大众脱离,我们就能维持自己的纯粹性。”潮流,往往是一代流行的趋势方向,这个过程不断吸引盲从的追随者,他们的思想也就此被影响。而逆行,往往是自我能力的升华与体现,恰恰与潮流相反。当然,所谓逆行,它并非是颠覆与推翻,而是突破潮流的成见与习惯,做好自己。
做一个勇敢的逆行者,我们要拒绝迷失自己,拒绝放弃自己,要不假思索去追寻前方鲜红的旗帜。人们翻阅黑白照片追忆过往,赫然发现一张相片中挤满了向希特勒行纳粹礼的人群,而其中一个男人,双手垂于身侧,十分另类。这不是孤独,是选择,举手行礼或许很简单,但一顺从,就折辱了尊严,于是他逆流而行,于是他坚守了自己。这样的不盲从,这样的特立独行,代表了一个人的勇敢和高度。
玛雅。安吉洛曾说:“我只身前往,却仿佛带领一万雄兵。”真正的英雄,并非天生的勇士,而是一个个时代的逆行者。2020新冠疫情爆发,当很多人从疫区突围四处逃命的时候,正是有了那些逆行者的无惧无畏,直面病毒,才得以扭转局面,才得以国泰民安。正如钟南山所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是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那些勇敢的逆行者在替你负重前行——这不仅是逆行的勇敢,亦是逆行的美丽!
谨记:即使逆行的路上波涛汹涌,浪花激起,我们都应做一个勇敢的逆行者,无惧无畏,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使逆行的山坡巨石压顶,我们也应像西西弗斯一样做一个勇敢的逆行者,即便我们知道这条道路艰难曲折,前路茫茫,我们也会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