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无类的作文

【篇一:张老师,我想对您说】

我们刚认识您时是一个“花重锦官城”的春天。

前一天的春雨湿漉漉的,悄悄地唤醒了春天。连翘和迎春,开满了街。大家还都有些迷糊。可是,您的到来,却着实唤醒了我们。

一个眉眼,一个动作,一串话,您知道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吗?一见到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练。您做事麻利极了,做题、讲课更是“快、准、狠”。您最吸引人的一点其实是能和我们“打成一片”。相对于“老师”来说,您更像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知心大姐姐”。您了解我们,知道什么是我们感兴趣的,什么是我们不感兴趣的。

您的脸上总是带着笑。说实话,您其实不太擅长严厉。即使生气也,总是很快消气,重新挂上笑容。看到您笑,露出了八颗以上的牙齿,我们的心情也会莫名愉快起来。您可爱极了,有时不留神做错了题,还会十分调皮的“偷偷”改过来。

听班主任王老师讲,您是一个“斜扛青年”,您以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真的吗?那么,您既是“计算机尖子”;又是“数学尖子”;还是“美术尖子”了!没学过美术专业的您,还是我们的美术老师,曾经,您给我们看了您的画,那么好看,真是不可思议啊。

“有教无类”是您秉持的观点。有时,您也会发火,给某个同学讲题无数遍,他还不明白时,您怒气冲冲地大喊一声“自生自灭去吧”,可是转头又耐心地教起学生来。更多的时候,您给我们上课,您的嘴角,就一直没落下来过。为了提起沉迷游戏中的同学的学习兴趣,您说数学题就像游戏中的怪兽,我们要战胜它,不能被怪兽打败。这方法的确是有效的。

您是温柔的。有一次,您把您的女儿带到了班里来,您的眼神,温柔似水。嘴角也一直抿着。您知道吗?您和您的女儿,一样的可爱,一样的让人喜欢。

您就是这样一个幽默、风趣、可爱、美丽、教学有方,几近完美的好老师,我们都敬重您、喜欢您。不知三年后,您是否还在教我们,陪我们决胜中考。

想象中,在那个“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秋天,树叶金黄,归于沉寂的土地。我的眼泪溢出了眼眶。是因为秋风涩涩的吗?您那样一个要强、心直口快的人,居然也泪流满面了。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英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撰写《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个人》时,曾把他列名第五!因为他主张让人们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义务,而不是他们的权利。他就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仁"字决不单纯地指"仁义道德",更为重要的是指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对每个人的价值的要求。因此,"仁"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一种政治模式,即"以德为政,以德服人,取信于人"等等。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句名言中孔子就向我们表达出了一种胸怀宽广,宽恕待人的精神。再例如"孔子的一个学生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而孔子却回答:‘大概就只有一个恕字吧!’"而"恕"字在今日来说就是宽容的意思。而孔子的这位弟子便是子贡了。

孔子也比较注重于教育,有句话叫做"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蒙满,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点就无疑的表现了他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在《论语·学而》中也曾说过,孔子主张"礼以用,和为贵"的说法,这在一些程度上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和和谐的目的。这包含了调节社会等关系鼓励人向上、向善的诸多社会治理之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这就是他所谓的"仁政","礼"的思想。

【篇三:共享生活】

随着社会与时代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地球上的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公有化。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辆辆整齐摆放的自行车时,我们可以直接扫码开锁,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当我们走进一家健身馆时,无需买下自己想要的器材,只要扫码,就可以租回家去锻炼了……

时代飞速地进步着,是什么改变了以前“东西是自己的,谁也不许用”的固执思想呢?古代,当你暂时需要某一样物品时,就不得不把它买下来,但人们渐渐觉得这样实在是不方便,不实用。韩信说过“多多益善”。比如说:古时贵族子弟藏书满屋,并不见得他们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书也常是“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农民子弟虽贫困不堪,却有一颗积极好学的心。既然如此,何妨不把皇亲国戚的书籍,捐出来一部分,做一个共享书店,于是最早的共享资源就成为了书籍,共享书店也就是现在的图书馆。

共享书店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同时也做到了“有教无类”。只要热爱学习,就都可以去借书钻研。书籍可以共享,那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何尝不可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胆提出了这一理念相当“超前”观点。观点一提出,很快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实施起来了。果然,以前住在公寓的人没地方停放自行车,买的自行车无法在其他地方使用等问题都被完美地解决了。同时,因为共享单车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也因此自然而然把开车,坐车改成了骑自行车出行,中国的空气质量也有了巨大的改善。

这种共享的生活真的就完美无缺了吗?“凡事皆有利弊”。因为资源的共享化,人们会不自觉地抱着一种“反正不是我的”的心态,去肆意地破坏公共财产,从而导致其他人无法舒适地循环使用。还有一种贪婪无厌的人,抱着一种更可怕的心态:“只要是共有的,就是免费的,何自占为己有呢?”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行为:共享单车被上锁,图书藏在家中不还……当公众新闻媒体站出来指责他们时,他们毫不惭愧,反而“义正言辞”地说:公共的就是大家的,我们也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凭什么不让我们用?

共享资源虽然是大家的,但是自私地占为私有的同时,你们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你们这样不是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吗?共享的生活固然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在共享的同时,也一定要遵守法律,做到诚信,诚实,不破坏的“规范使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是不是也要改善,反思一下自己?

【篇四:我心目中的马相伯】

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举世闻名的人物。而我和今天要写的是马相伯,现在所熟知他的也只有为数不多几个的人。

他生于1840年,是丹徒人。他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大师。其成就很大,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其学生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邵力子等等。他有教无类,只要你想学,他就会教你。马老师凡事亲力亲为,虽已年迈,但仍坚持给学生们上课。他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甚至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教堂,来办学校。

但教堂只对捐献有兴趣,并未开办学校,尽管如此马相伯并未改变主意。直到后来他无处给学生们上学也从未打过学校的主意,而是自己另觅他处,令人很感动。大家对他所创办的学校定然有所了解,就是现在的上海复旦大学。原来叫震旦大学,我想现在的复旦大学肯定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学,殊不知它原来还有这么久的历史。

他与他的弟弟都为李鸿章工作,弟弟因为李鸿章起草书文而来累死了。惟一所留下的只有一本书,似乎他的一切都留在了书里。马相伯做过神父,因为其母也是一名天主教徒,他从不要求学生信仰天主教,学生可以信仰不同宗教。正因为他从不束缚学生的思想,所以才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

现在马相伯先生已经永远的离开我们了,但他却不被我们所遗忘。他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在漫长的历史星空中,马相伯这颗星星或许不那么耀眼,但它却独具韵味。对我来说就像一颗启明星,指引着我前进。

一代大师,马相伯。永永远远的骄傲。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不会将他遗忘。

【篇五:感恩的花开在成长的路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学会感恩。成长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感恩的心。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要感谢四者,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让我们的每一天更加充实,更加充满意义。

首先,我要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又何谈学习?没有我们又哪来感恩……所以,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父母也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再仔细想想父母那无微不至的关心,是那平时的一声声关心的话语;是那在我们生病时日夜的守护和那天还未亮时忙碌的身影……而自己可曾做过一点什么?到现在,父母亦在,感恩之心正在萌芽。让我们付出诸行动吧。

我的成长路上。开出感恩父母之花。

祖国妈妈孕育了与人类生存离不开的淡水资源,让我国人民衣食无忧,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给了我们需要的自然资源,但也让大家懂得要珍惜。感谢她的无私慷慨,感谢它的美丽富饶。

感恩祖国之花,开在了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上,改革的祖国让人们有教无类,而老师倾尽所有地将知识传授给我们,我们也要感恩老师。

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是老师,让我们更加智慧;是老师,让我们养成了一个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教书育人,不辞辛苦,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老师吗?

是老师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的成长路上,开满感恩老师之花!又是谁?让我们有时间来报恩,来享受这美好的世界!

是时光!时光,给予了我们几十年光阴,可以让正在年少的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世界的美好。感谢你,时光!是你让我有时间学习,有时间报恩,有时间享受美好!感恩时光之花,开这个我成长的路上。

感恩如一朵鲜花,开在了我心里,也开在了我的成长路上。

【篇六:人心之平,隐于世】

梵蒂冈的圣保罗大教堂有一个完全球形的穹顶。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静谧而慵懒地跪坐在世界最小国家的版图正中。它微笑着看百万信徒踱入自己的臂弯,任一只灰鸽憩在耶稣雕像的左肩。

宗教视众生为一,教堂的圆形穹顶无言昭示着。古印度设种姓制,奉婆罗门教为圭臬,最高阶级即为婆罗门,是统治者。可建在阶级压迫上的“教”并非真正的宗教。人因有无法解决的困惑或有无从逃脱的苦难而寻求庇护,真正的宗教会不带任何轻蔑厌弃的神色,接纳众生,且为信徒指明一条路——同一条路,无所谓荆棘小径或康庄大道。于是身为王子的悉达多凭冥想而坐化,平民亦可顿悟人生百态。而今婆罗门改为印度教,即使从前是最卑微的首陀罗也能虔诚祈祷,宗教是隐藏于世的平等之道。基督倡求忏悔,佛陀劝人行善,收揽万物的眼神却是一致的。

而若言宗教过于虚幻抽象,则可借蔡元培先生一言:“以美育代宗教。”

皇子于宗庙礼堂习皇帝神农之法时,教育的天平是有偏移的。皇族或龙或凤,平民唯事耕织,直到孔子的政治理想破灭的那一天。或许他前一天刚谏鲁国国君削弱封王大臣之权,后一天便被排挤出朝。或许他抑郁寡欢地望向远方时,恰好看透了子路的诚心,或许正是这一刻,“有教无类”的灵感一闪而过。夫子于杏坛讲学,对每位学生皆收十五条肉干作为束脩之礼。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上的平等,更是启发了人在心智理念上的平等。

有人以孔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之语批驳他有歧视思想,可他忽视了:将师坛从门禁森严的宗庙中偷偷扛出来,又是何其困苦。思想需要一次又一次涤荡,孔子迈出平等的第一步何其不易,何况穿行于烟火人间,何况夫子亦为凡人。他第一次写下“有教无类”,自有后人替他写完追逐的诗。

若再言宗教与美育皆为外衣,只是披于世人身上,则深究:人生皆平,人心皆平。

王勃笔下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却终,年轻气盛,一汪孤冷的海水吞噬了他的才情羁旅;李白一身得意尽欢,大乐之后,为邀月共饮反坠江成悲;人见英国女王光鲜靓丽,气质不凡却不知皇室内亦有心酸。总言“上帝公平”,所有倾诉的,或不曾言说的悲与喜,苦与乐,高昂与低沉,奋进与消极,都不过是人生乐曲的一个叙曲。它终会波动而趋于平衡。

至于到底是谁,让人心皆平,万物皆等,我不得而知。我只“怀良辰以孤往”,待铅华褪尽,观人心之平。

【篇七:如果我是教育部长】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习各种技能,上学后更要学习各种学科知识,长大后则要学习各种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我们的家、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课堂。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会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围墙,到大自然中去释放天性,感受成长的快乐;到社会中去学以致用,掌握生存的技巧。只有把课堂搬出教室,才能使孩子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会颁布一系列的规定,把减轻学生负担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课堂上应该“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知识、学到本领;课堂外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别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就读社会上各种兴趣班,大量占用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和锻炼身体的时间,不但花了很多钱,而且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学习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不断加重。

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会推出一系列的措施,让贫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一样拥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我会发动身边所有的企业家朋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捐钱捐物,和这些地方政府一起建设教学大楼、购置教学设备,特别是要建最好的图书馆和电脑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最先进的教育。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从小接受好的教育,长大后才能帮助自己的家乡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给我使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多么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多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多做一点实事。因为,他们是明天的希望,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篇八:我心中的老师】

时光匆匆,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也有了一些了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我们的班主任。

乍一看,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比较矮小,一脸的大胡渣子,犀利的眼神,浓厚的眉毛。

他的教育方法还真的跟孔子有些相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对于每一个同学都是一样,只要有错误,都会一针见血的帮我们指出来,也让很多人措不及防,刚刚讲了一句小话,转眼间就被吴老师拉到门口“斩问”了。

他不仅仅上课一丝不苟的教导着我们,而且在初一就带着我们做运动。

每天早上,如果不出操,他会带着我们跑接力,跑长短跑,在或者带我们打篮球,还教我们如何才能加高进球率。并且在第四节课下课后让亲爱的班长和优秀的我带领着全班的“皮皮虾”出去练习。起先让我们练习自己运动会时所要参加的项目,后来则练习集体的太极表演,吴老师则会十分有责任心的进行检查。

近日,吴老师又多了一个“窗户上的观察者”的称号!

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吴老师像个“幽灵”一样,时不时就站在窗户外,凝视着教室内的同学,令人毛骨悚然。

别看我们班主任个小,可是优点多着呢!正如那句“浓缩就是精华”。

【篇九:忆春秋话孔子】

今天,我们到常州春秋乐园秋游。虽然下着牛毛细雨,还夹杂着丝丝寒意,但我们仍收获颇丰。

刚步入园内,我们就奔向了游乐场地,这里游乐设施很多,让我们玩得很尽兴。我们从一个场地奔向另一个场地,虽然淋着雨,但觉得很享受。我们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些疯狂的上午。

闲游时,路过诸子百家园,不禁驻足于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孔子的雕像。中国曾有一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所以我特别尊崇儒家。当看到孔子的雕像时,我不禁肃然起敬。孔子的左右各坐立着儒家另两个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孔子诞辰已有两千余年,他十分有君子的风度。这尊雕像,象征着当时儒家地位之高。孔子的雕像双手当心,身体微微前倾。这种姿势,古代叫做“磬折”,与趾高气扬相反,体现了他的“温良恭俭让”。

孔子作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不分贵贱的收取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词就出自孔子。孔子修订过的“六经”至今仍广为传颂。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了《论语》,这些无不使我敬佩。

当然,诸子百家园里不只有儒家,这里还展示了儒、道、法、墨等“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成就,让我感受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只觉得现在时间太少,不能阅读所有的“春秋十二大家”的经典著作,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汲取它们所有精髓,更多地了解历史,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驻足于百家园,心中有万千感慨,中国曾有过一段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却没能够一直辉煌到今天。很多国人崇洋媚外,冷落国学经典文化,令人心痛。而今我国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没有像当时那样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我们仍须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这次春游,我们不仅玩得尽兴,而且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会记住这次春游,会记住春秋时期的辉煌。

【篇十:我心中的孔夫子】

从古至今,在苍茫大陆上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东方圣人"孔夫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志。那是在一个乱世,民不聊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的时代,当所有知识分子都在找一个救国复兴的方法,就在这时孔子出生了。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啊,孔子就是这么一个有志向的人。他认为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就必须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所以成为现实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孔子的伟大志向,令人敬佩。孔子为自己立下一个伟大的志向,自己也跟着它越走越远。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智。孔子因同情贫困人民没钱上学,便开私塾,开始收徒讲学。相传孔子共有300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他教出众多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的知识。孔子还主张"办私学",因为在他们的时代"学校"这一名词只能出现在贵族的字典上,当时大多数都是穷苦人。孔子见此形势便创立了私塾。这也同样是他"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才。他传授的知识都是简单的,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绚丽的装饰。他的语句虽短小,但蕴含着极其深厚的哲理。他将一个个难理解的人生哲理,凝炼成一句句精干的语言,这难道不是才吗?

虽然孔夫子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我们当中可能有人不识字,也可能他们一生都没读过孔夫子的道德观念,人生礼教,处世方法,就不可能或多或少得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孔子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全中国人民的老师!

热门推荐
1我的同桌
2快乐的露营
3秋天
4因为创新世界才精彩
5春天的使者
6秋天的快乐
7军训心得
8乐在其中
9感动
10中考满分作文
11趣味物理实验
12以努力为主题的作文
13寻螺记
14介绍我的学校
15我一周的课余生活
16在唐诗的海洋中畅游
17美味的饺子
18秋天来了作文
19运动会
20树下的身影
21寻找自己的幸福
22不平常的一天
23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24新学期的打算作文
25青春的味道
26皮蛋和我
27幸福是妈妈的爱
28这件事真让我后悔
29我们的语文老师
30我的青春我做主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